有哪些關於“性惡論”的作品?

難忘情人

性惡,屬於

哲學範疇上的一個詞,在歷史上的同義詞是“人之初,性本惡”。性惡論與性善論相對,反映的都是人天生為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只是性惡論認為人的本性傾向於自私、佔有和索取

關於性惡論的經典許多,這裡限於篇幅和垂直領域,只回答表達性惡主題的電影。以下涉及劇透,請介意的筒子繞行。

1.《狗鎮》

《狗鎮》上映於2003年,拉斯·馮·提爾自編自導,妮可·基德曼主演。電影上映後獲得讚譽無數,並將一些極有份量的導演、攝影等方面的獎項收入囊中。

《狗鎮》無論從導演手法、故事情節還是人物設置,都像極了一部人性實驗電影——只是這個實驗結果不是由“參與實驗者”來決定,而是由本片的導演。所以,準確地說《狗鎮》是

一部披著實驗外衣的性惡論電影

一個集美麗、善良、聰慧、理想於一身的女人,最終淪為小鎮居民凌辱的對象,除了人性的“惡”,沒有別的理由。在“狗鎮”裡,觀眾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他們的“惡”,女人的妒忌,男人的慾望,富人的跋扈,窮人的卑鄙。而影片最終的結局是女人舉槍殺死了鎮上所有的人,完成了最後的“惡”。

在《狗鎮》中,觀眾看不到一絲人性中的閃光點,哪怕曾經出現過的一些美好、善良,也都會在之後的劇情中被反轉得渣兒都不剩。而且《狗鎮》對性惡的表現沒有一絲猶豫,從頭到尾,全是絲絲入扣的“惡”。所以,我把《狗鎮》放在第一位。

2.《迷霧》

《迷霧》2007年在美國上映,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商業影片。《迷霧》情節緊湊,人物鮮明,最後的結局出人意料,但這並不妨礙它的“性惡”本質。

我把《迷霧》放在《狗鎮》之後,是因為《迷霧》並不像《狗鎮》那樣“惡”得徹底,“惡”得明顯。而把《迷霧》放在第二位,是因為《迷霧》不僅“惡”在片中人物,還有導演的“

惡趣味”。

《迷霧》虛構了一個小鎮危機,四周全是迷霧,看不清敵人,看不到出路,絕望、困境、恐懼,把人們“囚禁”在一間小小的超市。面對危機,人性中的“”與“”被暴露無疑,只有男主是唯一清醒的人。

而故事的結局,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男主最後非但沒有開掛,反而親手殺死了自己最親、最愛的人。

《迷霧》的導演比《狗鎮》的導演更“惡”。《狗鎮》只是告訴觀眾人的本性是“惡”的,《迷霧》不僅告訴,還順帶奚落、嘲諷了一把那些代表著正義、善良、勇敢的人,這才是最“惡”的影響,最“惡”的趣味。

與《迷霧》同樣“惡趣味”的還有《萬能鑰匙》,不過《萬能》披著宗教和不可捉摸力量的外衣,和《迷霧》的危機相比,缺乏一些現實意義,因此不在這裡說明了。

3.《伊甸湖》

《伊甸湖》又叫《獵人遊戲》,是2008年的一部英國電影。此片被歸為驚悚片,因為片中有不少血腥鏡頭。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對年輕男女被一群十三四歲的少年虐待至死的故事,可以說把“熊孩子”的精髓演繹到了極致。

和《狗鎮》的實驗色彩、《迷霧》的科幻色彩相比,《伊甸湖》更像一部逃生類的真人遊戲,只是是一部遊戲者最終go die

的真人遊戲。影片中的“熊孩子”、“熊孩子”的父母也更像是遊戲中的NPC,他們的行為缺乏合理的動機、沒有內在的邏輯,他們的存在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就是為了完成使命——弄死男主和女主。

所以,《伊甸湖》在影片質量和思想上不如《狗鎮》和《迷霧》,但是它的意義在於提供給了觀眾另外一種形式的“惡”——天生的“惡”和天生“惡”的群體,那就是未經教育、約束而形成的野蠻人性。

4.《熔爐》

《熔爐》是一部非常知名的韓國電影,由孔劉主演。《熔爐》的故事有真實的事件藍本,講述的是發生在一所聾啞學校裡的性暴力事件。

之所以把《熔爐》放在最後,是因為我覺得《熔爐》在說明“惡”的同時,也弘揚“善”。影片實際上是在用一種“大惡”來襯托人性中的“大善”,所以《熔爐》不能算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性惡”電影。

但是看過電影的觀眾,還是會為片中一眾醜惡嘴臉——校長、老師、刑警、檢察官、律師、保安——氣得渾身發抖,也會為片中的小男孩小女孩心疼得淚流滿面。或許“性惡”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的對象是

人類本身

反映“性惡”的電影還有很多,不過大多看完讓人一身“負能量”,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