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性恶论,还是性善论?

门前流水几前灯


小孩都会抢吃的、争玩具,吃饱了也会给别的小朋友分享,一起玩,“性相近”是真的;在不同环境下长大,又会“习相远”。从个体角度而言,自然是“性本善”;从群体角度而言,争斗抢夺又是“性本恶”。

承认“性本恶”则重视普及教育和法律约束,敦促人人自我反省、弃恶扬善。强调“性本善”则要求社会精英以圣人君子为榜样,克己复礼、兼济天下;同时以小人为耻,其实也是承认小人的存在。

在儒家之前,管子就发现“仓廪实而知礼节”,若民生凋敝,则恶行更显。所以善恶是同时存在的,不仅在社会个体之间,也在一人身上兼有。经济发展好,民众普遍受益的国家,在其社会内部往往文明素质也高,但不排除对外表现出野蛮性。


静看风云


飞花《作娟悟语》,我哪个都不支持。也许你认为我无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我是骑墙派,无所谓,这正是我的观点所在。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我们是一张白纸,上面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也可画最好最靓的图画。但是,也可不负责任的任意涂鸭,胡写乱画。更有甚者,不要了这张纸,象垃圾一样的随便丢弃,任其自消自灭。由此可见,后天家长怎么对待这张纸就尤为重要。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庄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从古至今儒家和法家就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现在也无定论!而我认为人之初性本我。不为别的,只为生存,求生决定自我。家庭教育,后天生长环境,社会教育和影响是决定人们性善性恶的关键。所谓的性就是天性,人一生下来,只有生存本能,没有性善性恶之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守着好就学好,挨着坏就学坏。所以才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法。

我们从上学开始,就走出家庭,这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学校教育我们积极从善,如果性本善还用教育吗?反之性本恶,教育还有用吗!环境和社会是表现人们善恶的大舞台,也是人们学习善的大课堂。

人的本性是由生存法则决定的。古人云: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也可能去做坏事,或者杀人越货。这种恶就是后天形成的,善恶也可以互相转换。比如黑道赚了钱,发了财后大力做慈善。本来一良民为了不饿死,去抢别人东西吃。如《悲惨世界》书中的冉阿让为姐的孩子免受饥饿因善而恶,偷了一块面包坐牢十九年,终身被警察沙威追捕。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安定和谐,一方面有法律的约束,一方面是对公民进行从善的教育。所以说环境和社会教育和影响才是人们性善性恶的关键,而不是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我主张-一人之初性本我。





文化领域创作者飞花娟


人性应该是恶的!

本人现在60岁了,每当同龄人相聚,聊的最多的,就是人性的丑陋,讲的最多的就是人不懂得感恩!

我自己这大半辈子,感到人不善良邪恶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当时文化大革命,父母都非常忙,就把我送到了郊区一户农民的家里,城市的孩子到了农村,最感兴趣的是捉鱼摸虾,当时渴望有一个渔网,那户人家的儿子比我大三岁,他说可以帮我织一个鱼网,但要我给他钱买织网用的线,我就把母亲给我买早餐的钱不断给他,起码有半年的时间,一个学期没有吃早餐,看到他在织网,看到渔网不断成型,真不知做了多少捞大鱼的美梦,渔网织好了,也一起去捞鱼了,收获真是大不同!可人家就是不提把渔网给我这回事,一天实在忍不住,我就问这渔网什么时候给我?人家拿出一个大概好像茶杯垫子大小的东西给我,说我的渔网只织到这么大就没线了,织好的那个是他自己的!如果要继续织,还要给他钱买线!我流着泪说不用了,这个小茶杯垫子我保管了差不多10年,中学毕业后搬家才不知道丢哪了!

一个十一二岁的人,这套路,这谋略,每当想起,还会打冷颤,对不起,我又要上洗手间!

一谈人性,就有人拿宋朝的《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说事,好像《三字经》是衡量人性的标准,极其不严谨!没有科学依据!人之初性本善误导了我们差不多上千年,也害了我们差不多上千年!

我们应该正视人性的邪恶,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早点懂得防范!我们应该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制止人性的邪恶的膨胀!我们应该弘扬人性善良的一面!我们更加应该树立无数大德圣贤做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不否认有善良的人!我们不否认人会变善良!

劝世人不要等人家把你卖了还在那帮人数钱!

人性,真邪恶!鼓吹人本善的人,如果不是瞎子缺心眼,就是心怀鬼胎!


南洋教父


支持“性善论”!

说点不正经的,我是男人,与女人有性关系,在心里从来没有欺负她的感觉,相反,还有对她是慰籍的情感思路。

性是两方面的,看一看,想一想,姑娘爱上小伙子,感觉是奉献青春;小伙追求姑娘,能说有恶!

性乃自然属性也,自然无恶。性恶,那是思想恶!


晓风151952888


其实,不论男人女人,没有绝对的善良与丑恶,人之初性本善,有道是子不教父之过。又云:男人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动物。女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所以人都是后天潜移默化变化的,这里边由父母的影响教育,由本人的文化,经历,性格和脾气等都有直接关系。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明白。不喜勿喷。🙏


翰林艺客


我还是支持“性善论”这个观点。当然,并不是因为古代《三字经》里说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缘故。我是这样理解的,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除了自身需要的温饱以外,并没有别的任何“恶”意,有的只是“欲”,即自我需求,比如,饿了要吃,这是任何动物与生俱来的本性,但不能认为是什么不好的事情,要生存,就要解决最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自身基本的需求还应该属于“善”的范畴,即使成人以后这种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应该视为“善”的范畴。我们对“善”和“恶”有一个基本的评判标准,“善”——对己有利对人也有利这是“善”;对己不利,对人有利这是“大善”。而“恶”——对己对人都不利是“恶”;对己利对人不利是“大恶”。从这个意思理解,人刚出生不能是“恶”,应该是属于“善”。所以我支持“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题主提出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应该是就人的先天而言,不能看作是后天的表现。因为,一个人在后天所受的环境、教育程度等诸方面的影响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那就需另当别论。





政195269258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善恶皆存自然,人性善,天地道自然;人性恶,亦天地道自然,性本善恶之间。


一生即佛


美与丑,善与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如此看来,改恶从善。从善入流,善莫大焉。


本来身份证就是尹新桥


性恶论,性善论都有道理,不能片面,偏执地说支持那一方!

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主张对人和社会采取温柔的敦厚的作风,曾被胡适称为妈妈政策,孟子的思想都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由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发的仁,义,礼,智这四端是与生俱来的,人本心为善,这就是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涵!是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一张白纸,个个都是可爱的,纯洁的,都是很善良的。

性恶论是荀子的人性观点,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指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成为君子者在于后天的修为,荀子以性恶为理论,更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荀子的性恶论是政治的需要,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政权,是为了一些律法能顺利实施而提出来的性恶论!

我觉得比较支持性善论!人的本性应该都是善良的,恶也是后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天有阴阳,人同样也有善恶,善是阳,恶是阴,当善占上锋时就能抑止恶念,当恶占上锋时,就成了一个品行不端的坏人了,所以😊要多读书,提高自己,才能做一个明理的人,高尚的人,善良正直的人……


初夏思夏爱华夏


性善论,性恶论我都不支持😁。因为,这两论的关点都不对。人刚出生的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时的人性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 涂黄色,他就黄;你在上面涂黑色,他就黑。这和后天的三大社会活动,教养是有直接关系的。

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的陶冶至关重要。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就懂这个道理。‘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所在的环境,决定了其人的性善或性恶。

其结论是,对孩子,对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教育,不能放松道德的休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 成才,自已也不会落伍。

人的遗传对人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是微不足道的。人一出生不可能就是杀人犯,也不可能就是活雷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