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區駐點工作隊的防疫攻略——株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何家坳工作隊戰疫記事

株洲日報記者李支國 通訊員/張金望

全市開展“機關幹部上前線、合力打贏防疫戰”行動,株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五名黨員火速奔赴何家坳社區,與社區工作人員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2月20日,記者到何家坳社區採訪,瞭解這支小分隊的防疫故事。

一個社區駐點工作隊的防疫攻略——株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何家坳工作隊戰疫記事

給居民登記發放通行出入證。 通訊員 張金望 攝

崗位臨時,責任不臨時

何家坳社區位於中心廣場最繁華地段,2187戶居民,流動人口高達2000餘人,包括火車乘務人員、小商小販等。小區有14個出入口,絕大部分區域無物業管理,防控難度大。

2月4日,小區確診新肺病患2例,社區居委會、社區民警和社區衛生所等對社區情況掌握充分的工作人員基本都被集中隔離,整個社區一度只剩一名工作人員正常上班,防疫工作難度大。

一個社區駐點工作隊的防疫攻略——株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何家坳工作隊戰疫記事

工作隊隊長張金望凌晨值守,給進出的居民測體溫。 受訪對象 供圖

2月12日,工作隊進駐後,與社區原有的一名工作人員和社區義工、街道辦臨時派駐人員、區人大派出人員等力量整合,開展補短板行動。每天一次工作會,列出工作計劃,形成作戰表。每天組織人員上戶摸排,掌握居民動態情況。

社區14個出入口,除兩棟商務樓採取樓道管理外,僅留1個主要出入口供居民出入,其餘出入口全部物理隔離。工作隊巡查發現,無物業區域僅留的一個出入口0:00—8:00無人值守。臨時抽調來負責該社區工作的建設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毛張霞無奈說:“我們幾個人自過年以來都沒有休息過,每天晚上九點多才能回家,以現在的人手真的難以做到24小時值守。”

8個小時的值守空擋,可能會使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防控是我們的責任,人手不夠,我們參與。”工作隊義不容辭,組織相關人員輪流分班,共同承擔起24小時值守的工作。

連夜繪製戰疫“軍事沙盤”

駐點的紅色帳篷裡,掛著一張特別的地圖,上面用不同的色塊標註著居民樓、辦公樓、商住樓等建築,每棟建築都標註了編號和樓層號。社區幹部說,這是何家坳戰疫的“軍事沙盤”。

一個社區駐點工作隊的防疫攻略——株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何家坳工作隊戰疫記事

工作隊為社區連夜繪製的防疫“軍事沙盤”。 通訊員 張金望 攝

繪製地圖的靈感,來源於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蔣開建局長來駐點指導防控工作時的建議:社區對居民管理的檔案資料還是紙質檔,不利於工作效率提升,利用自然資源和規劃大數據的專業優勢,開發一個電子服務系統,將社區既有戶數、居住情況、人員結構等信息錄入,可以實現掌上辦公。這樣既能助力社區疫情防控摸排,劃分網格、明確責任主體,為精細化防控打下基礎,工作隊撤離後,電子數據可以移交社區繼續使用,為以後的“智慧社區”建設提供第一手數據。

工作隊員立即行動,將第二次摸排掌握的1438戶居民信息錄入電子數據庫。2月13日晚上,專業人員連夜製作社區防控平面圖,將社區劃分為四個區域,網格化管理,實現防控工作數字化、圖形化,保證摸排和防控的準確率。

第二天,地圖趕製出來。社區幹部撫摸著地圖感嘆道:“我們社區一直想畫一張這麼精準的地圖,你們幫我們實現了夢想。”

一個社區駐點工作隊的防疫攻略——株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何家坳工作隊戰疫記事

工作隊員對照影像圖安排防控巡查路線。 通訊員張金望 攝

扛著消毒液為隔離對象上門服務

2月15日,寒潮降溫,駐點工作棚毀壞。

大清早,隊員們頂著寒風冷雨,對工作棚進行維修和加固。外套、襪子溼了,大家圍著小火爐取暖,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仍然堅守在社區一線,為前來辦理出入通行證的居民服務。晚上,氣溫降到了只有幾度,隊員們仍然堅持24小時值守。

一個社區駐點工作隊的防疫攻略——株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何家坳工作隊戰疫記事

隊員和社區工作人員給居家隔離樓棟的居民送生活物資並消毒。 通訊員 張金望 攝

2月16日,之前確診的蔣娭毑治癒回家,但仍需居家觀察20天,其兒女尚在隔離期,無法照料。第二天一早,社區工作人員就開始為蔣娭毑採購生活用品和食物。

蔣娭毑所住的樓棟已被封鎖,需要大家扛著一堆物資和重重的一桶消毒水上門服務。居民們害怕靠近疫區有危險,工作隊員張力二話不說,穿好防護用具,背起消毒水就往封鎖樓棟走,沈小雅也緊隨其後,陪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將物資送到了蔣娭毑家。

出門後,大家對樓道進行消殺,重新給樓中的隔離戶大門貼上封條,把樓道處的垃圾清理乾淨。

面對看不見的危險,害怕嗎?張力說:“心裡也怕,可還是得上!既然選擇了當志願者,關鍵時刻就要站出來。”


編 輯 | 孫曉靜

審 核 | 李支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