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我们会爆发补偿性消费狂潮吗?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我们会爆发补偿性消费狂潮吗?

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因为12月份到1月20日之前,不知道是湖北省政府还是国家卫健委的原因,先后表态疫情可防可控、没证据人传人。导致大家包括医护人员都疏于防护,因而疫情迅速爆发,并随春节回家人流传播到全国甚至世界,导致1月23日起湖北和其他省市不得不采取从未有过的封城、企业关门停业等强制措施来控制失控的疫情,导致对经济造成重创,从1月23日起,除了食品外的居民其他消费也因此大幅度减少。

不少人天真地认为,在家封闭了一个多月的人因消费受压,疫情结束后,一定会报复性消费,从而引发消费狂潮,弥补封城闭户期间造成的消费损失。之所以对这种想法我加上了“天真地”定语,是因为这种想法真的很幼稚、很可笑。

从消费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看,即使疫情期间消费者的消费因政府的限制出行措施受压,疫情结束后,也完全不可能爆发补偿性消费狂潮。原因是:

第一、消费存在季节性,春节期间受损的消费,春节后无法补偿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我们会爆发补偿性消费狂潮吗?

居民消费也好、社会消费也好,都存在强烈的季节性内容。这个季节性表现为不同的自然季节消费内容不同,不同的节日消费内容各异。

比如服装消费中,冬季是羽绒服、棉服、皮草、毛呢制品的消费旺季,春节期间一个月的服装销售额一般要接近甚至超过夏季五个月的销售额。春节过后有短暂的2个月左右的春装旺季,之后是4-5个月的夏装销售旺季,然后是秋装销售旺季。

比如食品消费,茶叶的销售旺季在春天,冷饮的消费旺季在夏季,水果的销售旺季在秋冬季,肉类的消费旺季在每年春节前后的2-3个月。

比如文具的销售旺季是春季开学和秋季开学的那两个月。

比如五一、十一、春节是旅游的旺季。

比如餐饮的消费,春节这个月的营业额一般是平时的2-3倍。

比如每年元旦各地政府组织的长跑活动形成了运动服的消费旺季。

比如每年1-4月份是各种展会和会议的旺季,展会和会议就带动了展会城市的酒店、餐饮、交通、会务消费。

比如,圣诞节引发的圣诞用品消费,春节引发的年货消费和拜年礼品消费,中秋节的月饼消费,端午节的粽子和咸蛋消费,元宵节的汤圆消费,六一儿童节的儿童玩具和童装消费,情人节的玫瑰花消费和情人礼品消费。

今年春节期间,因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政府强制人员容易聚集的企业停业,限制居民出行,不仅导致餐饮业、酒店业、旅游业、娱乐业、交通业收入锐减,还导致春节、端午节、情人节的年货、拜年礼品、情人节礼品等节日消费锐减,还波及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2-4月的展会取消或延期。这些消费,因为存在强烈的季节性,即使疫情结束,企业恢复营业,居民出行恢复自由,也是无法出现补偿性消费的。你会在穿毛衣的季节买羽绒服吗?你会在3月份买年货去拜年吗?春节的假期已过,你有时间去旅游吗?

第二、疫情期间收入减少,疫情之后报复性消费已是无米之炊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我们会爆发补偿性消费狂潮吗?

我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大冲击?》一文中测算过,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城镇就业人员的工资性损失大约为8570亿元,占2019年城镇职工工资性收入的5.7%,约为2019年GDP的0.9%。

从收入看,2019年全国劳动力8.1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约4.4亿人,其中国有、集体单位月0.6亿人,私营企业、个体户约3.8亿人。按行业分,第三产业月3.6亿人,其中非国有集体服务业人员约0.55亿人,私营、个体约3.05亿人。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大约149969亿元,其中私营企业、个体户占62%约92982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等占38%约56987亿元。

周所周知,春节期间是服务业从业人员收入最高的一个月,因为其中三天春节假期可以获取3倍工资,工资比平时月工资因而高出至少30%。但今年的春节,从1月23日开始的这一个月,大多数的私营、个体服务业人员是颗粒无收的。按3.05亿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计算,他们这个月至少损失劳动收入8100亿元(56987/12*3.05/3.8*1.3)。剩下从事第二产业的0.75亿私营、个体从业人员,由于今年春节假期比平时延长了一倍,他们会损失半个月的收入,以此计算大约为470亿元。以此计算,疫情对整个私营、个体企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性损失大约为8570亿元,占2019年全年城镇职工工资性收入的5.7%。

按照私营、个体企业1元工资创造2元增加值计算(工资+租金+税收+企业利润)的基本规律,因城镇私营与个体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减少8570亿元,将导致GDP损失1.7万亿元,亦即疫情导致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减少的增加值将导致GDP减少1.8个百分点。

在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上班的人也许不知道,大量的中小企业,不上班是没有工资的。而城镇劳动者中,八成以上的人是在中小企业、个体企业上班的。大家想想,疫情期间这一个月,没有收入了,拿什么去补偿性消费?这部分人不仅不可能补偿性消费,之后的正常消费都必须精打细算,以保证有足够的收入去支付必不可少的房租、贷款分期、生活费。

第三、全国经济因疫情期间限制出行、企业停业将损失2万亿元以上,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不具备补偿性消费的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我们会爆发补偿性消费狂潮吗?

我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大冲击?》一文中测算过,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中国损失GDP大约2个百分点,约2万亿元以上。我在《冠状病毒重击中国汽车市场:1月份销售下降2成,2月份将萎缩7成以上》文章中披露过,2月份汽车市场将萎缩7成以上。我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日本汽车行业,将影响汽车产业链的调整》中披露过,因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商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开工,日本几大汽车厂商已经开始将部分零部件从原来向中国采购改为向其他市场采购,从疫情对汽车产业链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有多大。因此,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不仅仅是企业停产的这个把月。因为疫情不能正常开工,合同难以交付,导致企业失去销售合同,这是对企业长远的影响。

已经有很多新闻告诉我们,因为控制疫情而限制出行,导致农业产业存在无法采购饲料,很多季节性农产品存在收获后无法销售的局面。一些必须在2月份种植的产品因为无法购买种子、种苗二无法种植。

一些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比如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可能疫情结束后,会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无法支付房租,无法偿还借款而引发关门倒闭。

大家看看,从供给侧来看,是不具备支撑补偿性消费供给的。

从消费侧来看,居民消费品我在第二点已经分析了,收入下降无法支撑补偿性消费。因为一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注定会存在春节备货无法销售变现,无法支付房租、借款而被迫倒闭,生产性的采购需求总体上看,也不可能发生补偿性采购的事情,反而大概率存在采购性需求下降的趋势。

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的集团消费能力,因为疫情将导致GDP有2%左右的损失,税收的损失会超过2%。加之国务院已经决定减免企业几个月的劳动统筹,财政收入因此会有较大幅度的损失,给机关事业单位增加财政预算的可能性基本没有,所以出现爆发性集团消费的概率基本为零。

第四、货币增发、贷款宽松政策也难以形成爆发性消费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我们会爆发补偿性消费狂潮吗?

的确,疫情发生之后,为了刺激经济,财政、央行都表态将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货币增发速度加快,贷款利息下降,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条件松动。

但基于银行的风控政策,以及这些年来贷款的流向规律,增加贷款、货币增发,受益的只可能是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房地产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和消费者总会因货币增发引发的货币贬值而利益受损。比如从2018年起中央就一直要求增加对实体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但实际上增加了吗?实际上30年来,流向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每年都在下降。什么原因?因为银行的风控审查一年比一年要严格,而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因为缺乏足够的抵押物,是很难通过银行的风控审查而获取贷款的。

因此,货币增发、贷款宽松的结果,只能是地方政府的项目更多了,房地产行业又获得了踹息和涨价的机会,CPI继续高涨。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