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嗎?

我看了看自己,自己都是個普通人,憑什麼孩子不能成為普通人?

1

前段時間,南京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女孩寫了篇佛系作文《藏在角落裡的我》,通篇能看出家長對孩子的平常心。

家長的心態投射在孩子身上,也是平和而安靜的,這篇作文人民日報都稱讚不已。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作文中寫道:

<strong>“長大想成為木匠,如果你有糖,我還是很想吃的。”

<strong>“人家還沒綻放才華呢,就被選為沒用的人。”

<strong>“並不是每個人都不能呆在角落裡,因為角落裡的花朵一樣芬芳。”

<strong>“也許我並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樂就好!”

據我所知,這個小女孩之所以擁有如此平和的心態都是源自父母的平常心。

作文中有提到,當自己感到孤獨無助的時候,爸爸就會安慰她,不必杞人憂天,自己想通了就好。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在充滿焦慮的家庭教育中,這種態度實屬難得。

女孩說自己長大後想當木匠,如果是你,聽到孩子長大後想做個平庸的人,你會怎麼辦?

2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孩子非常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

這個問題在知乎熱榜第四,有681萬的熱度。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足以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有多高。

他們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己沒實現的願望;希望孩子不要再過自己的生活;更希望孩子能成為自己與別人的談資。

我看過這樣一個段子,說這世上有幾種笨鳥,一種是先飛;一種是不飛;還有一種是下個蛋,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希望這個蛋將來能成為翱翔的鷹。

大多數父母都是第三種人,自己實現不了的,讓孩子來實現。

所以,很多父母怕孩子普通,怕孩子過得不如自己,更怕孩子被別人比下去。

有沒有發現,這都是父母的一廂情願,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想做什麼樣的人。

如果孩子想當木匠,那就讓他當好了;如果孩子想當廚師,那就鼓勵他;如果孩子想當科學家,那你就慶幸吧。

不管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是他的訴求,木匠不丟人,廚師餓不死,科學家更好。

每一個人都會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即使是一個環衛工人。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3

我依然記得那個新聞,#兒子考98分家長患抑鬱症#。

新聞中的媽媽是杭州一所重點小學的媽媽,她說:“她對兒子的標準永遠是100分”、“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是滿分,你為什麼考不到?”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整段中都可見這位媽媽的焦慮。然而這只是中國家長的一個小縮影。

據統計,中國父母有一半以上都患有焦慮,喜歡跟別人的孩子攀比,生怕孩子平庸、落後於人。

電視劇《小歡喜》中有一段對白:

中國人心裡好像都暗怕著什麼,那是什麼?”

“怕一種叫做平凡的東西”

“怕自己平凡,更怕孩子和自己一樣平凡。”

平凡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殊不知,平凡才是生活的真相,世界上80%的人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蹟。

世界上大多數的感動都是來自平凡,而不是偉大。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4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BBC有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他們採訪了7歲的孩子,每隔7年,又會採訪他們一次。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他們中有的家庭富裕,有的家庭貧困,從小他們都有華麗的夢想,或當明星,或當鋼琴師,抑或是棒球運動員。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等他們14歲的時候,有的人夢想有改變,有的人還在繼續堅持。

再後來,他們大學畢業了,懷揣著美好的夢想追求自己的夢想,然而現實狠狠地打了他們一巴掌,理想中的美好僅僅是理想而已,經不起現實的推敲。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借用他們中一人的話:有些事是沒有定數的

即使小時候看起來家庭鮮亮的孩子,不一定能過上理想中的生活。成功率就是那麼低。

有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國,只有前6%的孩子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的只有0.79%,能讀211的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即使是上了好的大學,定數還是會有。

所以,我們不能斷章取義地看到孩子出息的一面,更要完整地看待孩子的一生。

因此,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最應該是父母做的事,既是放過自己,也是放過孩子。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5

人的一切不快樂的根源大多是來自比較,有了孩子之後,我們不自覺地比較。

比孩子的成績,比孩子的技能,比孩子的收入;但比較永遠沒有盡頭,意味著不快樂也永遠存在。

父母有一顆平常心,才能給孩子快樂,孩子才有可能超長髮揮。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曾對506位6年級小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

父母如果過於看重孩子的學業成績和課外榮譽,會傷害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生活滿意度。

我們老是感嘆孩子的普通、平庸,卻有沒有想過,往往是自己的焦慮感染了孩子,壓制著他的潛能,不敢給你看見。

我們也常常因為自己的心急,看不見孩子的努力,和他獨特的可貴之處。

不是拿高分,考上名校,少年出名就是優秀,而是孩子知道自己想做個什麼樣的人,併為之努力,再加上有好的素養,好的心態,照樣活得精彩。

不是每個人的精彩都必須被人看見,不被人看見的精彩不一定就是平凡。

一小女孩夢想成為木匠被點贊,請允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6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從孩子生下來,我們就希望孩子能做個耀眼的明星,發光發熱,引得旁人羨慕。

這種心態逐漸變味後,我們殫精竭慮,生怕孩子落後,為他們安排好一切。

但我們又不可能安排好孩子的一切

電視劇《小歡喜》中,童文潔說過一句話:

該孩子走的彎路一條都少不了。

今天你幫他避免了這條彎路,今後又會出現別的彎路。

最亮麗的星星固然耀眼,但微弱的星星也有光亮。

與其憂心孩子不能成為人人稱讚的英雄,不如讓他做一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角落裡的花朵一樣芬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