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疫情為“磨刀石”,審批服務再優化

“請問您公司的項目辦理到什麼進度了?”

“您可以選擇‘網上辦’‘掌上辦’等方式進行辦理,具體方式我和您細細說……”

“第一次環評‘雲審批’已結束,您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已經通過郵件發送過去了,請查收。”

……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許多企業的生產計劃。

當前,隨著各類生產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對審批服務在特殊時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隨機應變,用好疫情這塊優化審批服務的“磨刀石”。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出“不見面審批”“綠色通道”“郵寄辦”等服務模式,減少了特殊時期人員聚集,受到群眾歡迎,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蹚出一條優化審批服務的新路子。

在疫情防控期間,開發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組,提早謀劃,在1月30日發佈《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審批服務局致廣大市民的一封信》,引導市民“不見面審批”、“網上辦”,有效減少人員聚集。疫情防控中嚴格執行“問題調處不推不拖、工作推進不等不靠”的工作要求,做到“大廳區域劃分科學化”,即將政務大廳劃分為服務引導區、業務輔助區、填單區、材料提交區、等候區,實行隔位而坐、分散而坐,並配置紙巾、免洗洗手液,防止交叉感染;做到“現場管理嚴格化”,即領導幹部實行輪流值班制度,對政務大廳的衛生、辦件量、到訪量、工作紀律、防護措施等進行巡崗巡查,及時處理突發事宜,並勸導辦事群眾自覺保持安全距離,提醒辦事群眾正確、規範佩戴口罩,將疫情防控效果最大化。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開發區還抓住疫情這一“磨刀石”,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審批服務機制,推行“不見面審批”模式。

那麼,“不見面審批”到底怎麼辦?

工作人員介紹,行政審批業務主要從遠程輔導、全程網辦、視頻評審、郵寄送達等四個方面進行落實。遠程輔導,即主動與企業電話溝通、郵件互聯,開展業務辦理事前輔導,為項目單位遠程提供政策解答、流程指引、釋疑解惑等優質便捷服務,減少企業現場到訪諮詢次數;全程網辦,即在符合受理條件的前提下,建議企業網上辦件、網上獲取批文、自行打印的方式,整個辦理過程實現企業“零跑腿”;視頻評審,即對需要評審的項目,將原先現場會議評審的方式變為“集中辦、網上評”的方式,集中組織多家企業開展視頻“雲評審”;郵寄送達,即告知企業可將紙質材料郵寄送達,批覆完成後的批文也通過郵寄送達,所有郵寄費由政府承擔,企業實現“足不出戶”交材料、拿批覆。

“疫情防控期間我們不用來回折騰,安全!企業、審批局、專家不用線下碰頭,高效!”讓鵬騰(山東)防水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彥青連連稱讚的正是視頻評審。2月12日,開發區行政審批服務局集中組織新發藥業有限公司、東營市雙馳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山東菩德機電設備有限公司、鵬騰(山東)防水材料有限公司開展視頻“雲評審”,對企業的項目進行第一次環評,會議從原來的“面對面”變成“屏對屏”,提高了審批效率,也得到了企業的一致好評。

此外,在全國防控物資緊缺的情況下,針對醫療器械及各種防控物資生產銷售類企業,開發區採取特事特辦、優先辦理的方法,開闢“綠色通道”,提出24小時響應服務,助力各類疫情防護物資生產企業儘早投入生產。

2月7日中午,開發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工作人員韓秋華接到了華泰化工集團的業務諮詢,公司要生產含氟消毒液,急需辦理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以前,許可證的辦理一般需要在20個工作日內完成,疫情當前,辦理效率亟待提升。工作人員立刻將這一情況上報,同時指導企業準備相關材料。當天下午,該公司負責人便拿到了許可證。

“審批服務在特殊時期能夠隨機應變、效能突增,說明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將利用好疫情這一‘磨刀石’,不斷探索創新服務模式,優化深化細化審批服務。”開發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工作人員王榮義堅定地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