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症、重症患者可以這樣吃,同濟開出“營養菜單”



輕症、重症患者可以這樣吃,同濟開出“營養菜單”

輕症、重症患者可以這樣吃,同濟開出“營養菜單”

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19日訊 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牽頭,湖北省醫院協會臨床營養管理專業委員會、湖北省臨床營養質控中心和湖北省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制訂的《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學營養診療專家共識(試行版)》於2月17日正式發佈,供定點收治醫院和方艙醫院參考應用。該共識由同濟醫院臨床營養科起草,經湖北省臨床營養專家團隊認真審核修改完成。

科學合理的營養膳食能有效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新冠肺炎的防控與救治。專家們共同建議新冠肺炎患者於入院24—48小時內進行營養風險篩查,重點關注患者過去1周膳食攝入情況,胃腸道症狀和大、小便,近期體重變化以及是否存在低體重(BMI<18.5)情況等,以便綜合評估患者營養狀況。

同濟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姚穎教授介紹,營養風險篩查涉及營養狀態受損評分、疾病嚴重程度評分和年齡評分,年齡≥70歲需加1分,總評分≥3分表示存在營養風險。醫生將患者按照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分類,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營養支持計劃,同時針對康復期患者,選擇適宜的營養治療方案。

輕型患者:保證足夠能量、蛋白攝入

輕型患者要保證足夠能量和蛋白的攝入,特別是每天攝入優質蛋白類食物,每日推薦150—200克。爭取做到食物多樣化,若因疫情期間蔬果暫時供應不足,可每天服用複合維生素片(普通非處方藥物即可)等。

適量增加必需脂肪酸攝入,包括通過多種烹調油增加必需脂肪酸攝入,特別是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總脂肪供能比達到膳食總能量25%—30%;保證充足飲水量,總量不少於每日1500毫升。

普通型患者:一日三餐要規律

保證充分熱量,對於普通飲食能滿足目標能量和目標蛋白質需要量的患者,可給予均衡膳食。需三餐定時,根據胃腸功能情況可增加上午及下午間餐;體重輕者建議晚上加餐;腸內營養製劑、水果、奶類、堅果等可作為間餐或加餐。

對經口進食不能滿足能量和營養素需求總量75%的患者,建議予以口服營養補充;不能進食或進食不能滿足目標能量60%的患者,可給予管飼腸內營養;低白蛋白血癥患者可在標準整蛋白製劑基礎上額外補充乳清蛋白。可適量口服複方維生素、礦物質製劑及深海魚油等營養補充劑。

同時要關注體重,儘量維持體重或僅有輕度下降(1個月體重下降<2%)。少量多次飲水,建議每天1500—2000毫升。可以選擇飲溫開水或淡茶水,不喝碳酸飲料。作息規律,不熬夜,保證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7小時。保持適量室內活動(不參加集體活動),增加光照時間。

重型及危重型患者:適時啟動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

可進食的患者根據病情選用利於吞嚥和消化的流質食物,隨病情好轉可攝入易於咀嚼和消化的半流質食物,逐步向普通膳食過渡,飲食不足者,增加口服營養補充。不能經口進食,或者經口進食不足目標能量60%的危重症患者可進行鼻胃管或鼻空腸管腸內營養。腎功能受損患者適當減少蛋白質的攝入,但需保證優質蛋白佔50%以上。

推薦患者在血液動力學穩定的前提下,如無腸內營養(EN)禁忌症,24—48小時內應啟動腸內營養。對存在危及生命的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患者,推遲EN時間;在穩定性低氧血癥以及代償性或允許性高碳酸血癥時,可開始EN;對於接受體外膜肺氧合(ECMO)及俯臥位通氣的患者,建議早期開展EN。適量增加含有n-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配方,可使用腸道微生態的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感染。

若EN實施後3—5天內無法達到目標能量60%,即可採取部分腸外營養(PPN)或補充性腸外營養(SPN);對於存在經口進食或腸內營養禁忌症的患者,需在3—7天內啟動腸內營養(PN);建議將魚油脂肪乳作為腸外營養處方的一部分加以考慮;腸外營養配方中常規添加複合維生素及複合微量元素製劑,同時要結合考慮口服補充劑量。

ICU的運動康復訓練同樣有助於恢復腸道功能,有助於儘早過渡到正常飲食。危重症患者病情逐漸緩解的過程中,可攝入半流質狀態、易於咀嚼和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每日5—6餐,補充足量優質蛋白質,隨病情好轉逐步向普通飲食過渡。

康復患者:堅持每天一個雞蛋

出院前仍在進行口服營養補充的康復患者,出院後繼續至完全恢復到正常飲食。體重輕及住院期間體重有下降者,提倡每日5—6餐,可在三餐定時外,增加上午及下午間餐,或者晚上加餐。每天攝入優質蛋白類食物,包括魚、瘦肉、蛋、奶、大豆和堅果,堅持每天一個雞蛋,奶及奶製品300克。

不要接觸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家庭用餐,實行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等措施,避免與家人相互傳染;禁菸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食物要生熟分開和燒熟,廚房食物處理生熟分開,肉類務必要燒熟煮透,尤其是肉、禽、蛋和水產品,以免感染病菌和寄生蟲。

回家後保證充足睡眠,不熬夜,每天保證睡眠時間不少於7小時。保持適量室內活動(不參加集體活動),逐步恢復體力活動,以達到健康體重為目標。(通訊員童萱 記者王愷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