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甲午,甲午海战中国半点赢的机会都没有吗?

王超


甲午战争时,曾经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海战中败于日本,这确实是一件憾事。但是对比当时的情况,除非运气爆棚,否则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没有任何赢的机会。


就甲午战阵时双方实力来说,日本海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在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时,共有铁甲舰2艘、防护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2艘、旧式巡洋舰2艘、蚊子炮舰6艘、鱼雷艇7艘、练习舰3艘、运输船2艘,合计吨位4万多吨,强于日本海军,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一支海上作战力量。

然而此后清政府认为北洋水师已经初具规模,因此不再购买新舰。到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仅新增了一艘福建船政局自造的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号,北洋水师的发展进入了停滞期。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以北洋水师为假想敌大肆扩充海军,在1888年之后陆续购买和自造了“松岛”、“严岛”、“桥立”、“吉野”、“千代田”、“秋津洲”等军舰,海军总吨位达到了61373吨,反超了北洋水师。而且日本海军的新式军舰较多,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在火力上优势更是明显。

此时就双方的综合实力来说,日本海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北洋水师的战备情况也不佳,进一步影响了其战斗力

在北洋水师成军后,不仅军舰再未增加,连维护费用也严重不足,结果影响了各舰的战斗力。像北洋水师的锅炉大多已经老化,航速下降严重。还有各舰密封门的橡皮圈老化,密封效果下降,海战中“致远”舰中弹以后不久就沉没很可能就和此有关。这些无疑都对北洋水师的战斗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北洋水师的煤炭供应也很成问题。北洋水师所用煤炭来自于开滦煤矿,然而开滦矿务局为了经济利益考虑,发给北洋的煤炭都是一些热值较低的散煤,严重影响了军舰的航速。丁汝昌虽然多次去电要求给一些好煤,但是迟迟却没有得到回应。

此外北洋水师所用的炮弹质量不佳,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各舰虽然命中率不低,但是炮弹在击中敌舰以后往往无法造成什么像样的打击。比如日本海军的“西京丸”号至少中了4发305毫米炮弹、1发210毫米炮弹、2发150毫米炮弹、3发120毫米炮弹,最后却不过是轻伤而已。在海战中,日本海军只有“松岛”号因为恰好被击中了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堆,引发殉爆才遭到重创。用这样的炮弹,北洋水师又怎么可能赢得海战胜利呢。

在海军运用上日本也占据优势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已经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同时制订了采取主动进攻,找机会削弱并击败北洋水师,夺取和掌握制海权的作战计划。这个作战计划相比清政府要求北洋水师严守渤海湾,防止日本海军攻击京畿地区的保守战术要积极的多。

而更重要的是日本对于战争早有准备,派遣大量间谍潜入中国搜集情报,掌握了北洋水师的一举一动,从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攻击北洋水师。相比之下,清政府对于日本海军动向一无所知,只能根据一些风传的消息来猜测,继而下令北洋水师出击。这就造成了北洋水师一直疲于奔命,没有时间进行修整,严重影响了战备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等于是被蒙住了眼睛和对方打,完全处于弱势。

结语

由上可见,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不仅实力占优,而且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北洋水师不具备任何打赢的可能。


不沉的经远


历史不容假设。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帝制最后一个没落朝代,至后期,仍抱残守缺,清未已是外表光显内里早已腐朽透顶,形象地讲就是一棵糠萝卜。

在西方完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靠坚船炮利四处出击,掠夺殖民地,占据世界市场。东邻日本与清廷境遇相同,在美国黑船来航的冲击下,顺应历史潮流,站得高,看得远,毅然脱亚入欧,金面西化,全方面拥抱资本主义,当时最为先进的制度,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国家实力尤其军事实力迎头赶上,并超过中国。

即使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能抓往一点赢得机会,也不会改写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悲怆命运,更不会阻挡历史的潮流。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腐烂透顶的清朝已背离历史潮流,甲午海战耻骨只是加速了其灭亡进程,并且也让国人对其丢掉了幻想,而是寻求一条新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促使了国人警醒,是中华民族近代苏醒的分界线!


泰来三哥


没有,战争是实力的对决,运气成分实际上很小。

首先清政府内部矛盾重,满清政府不愿汉族大臣掌握过大的实权,有意让制肘;此外,清朝的生产力更多是农业,工业很薄弱,不如日本,所以清朝的国家生产力转换不了战争实力。

二是海军实力,清政府有三支水师,但互不统属,带有私兵的性质,加上北洋水师无论舰只的火力,航速,防护力等方面,除了定镇二舰的防护力,均不如日本。比如第三大战舰只有2900吨排水量,而日军大多数主力舰都是3000吨以上的排水量。

三是陆军力量,日本有7个师团,二十多万近现代陆军,而清军军只是装备近代化,在编制、训练、士气上都是封建军队,并且各系互不统属,内斗严重。

四是战争准备,日本很早就明确了战略目标,并为此进行了扩军备战,还在情报,训练上有针对的进行了工作。清军则沉醉于远东第一舰队。

总的来说,清朝没改变封建制度,是没可能打赢甲午战争的,因为封建制度下的军队,个人色彩太重了,为了防止叛乱,统制者会有意制造矛盾;在国力上,也较多的用于统治者的自我享受,对需长期进行的整军备战难以坚持;在军队,国家意识也薄弱,虽有一此勇敢的士兵,但整体士气薄弱,很难承担高强度的现代战争。


历史讲述


后世很多人认为,当时的中国海军与日本的海军实力不相上下,导致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比如挪用公款才导致甲午战败, 但在我看来,中国海军真的半点赢得机会就没有,我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清政府镇远舰

甲午海战中

说海军意识方面:

清政府:

自诩天朝上国,而且是农业国,对海军发展一直没重视过,中国甚至在经历了鸦片战败之后都没有海军意识,除了林则徐,后来有购置战舰,但是海防意识跟不上。

日本政府:

日本吉野号

日本自古对海军都非常的重视,从幕府时代就有体现,且幕府时代就一直仿造西洋战舰,海防意识强,也就是说,清政府的海军发展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中日海战激战中

制造方面:

日本:

造船方面,日本很早就有现代造船厂设立,还防止了西洋战舰,而且皇帝为了买战舰一天只吃一顿饭,日本的横滨军港足以体现日本战舰的制造能力。

清政府:

但是清政府直到设立江南制造局才开始生产战舰,也是仿制,但是是官办企业,且非常的腐败,没有持续稳定的资金输入,导致造舰水平非常低下。

除了以上,海军建设还有相应的配套设施,特别是修理厂,中国非常缺乏,中国的买了设备,但是没有经费维护,且买军舰时很多时候被西方列强忽悠,花了钱买回来是垃圾。,还有海员很多都是吸食鸦片的瘾君子,所以我觉得一点赢的机会都没有。


老黄讲快乐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制订了作战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一切都以制海权为中心。如果控制了制海权,占领了朝鲜,那么就出兵中国。如果控制不了制海权,但是海军能够保证本国不受威胁,就暂保朝鲜。如果控制不了制海权,而且海军战败,本国遭受威胁,那么就调回侵朝日军,退保本土。

我们从日本的作战计划可以看到,日本在当时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才拟定了这样三种方案。那么,甲午海战中国却失败了,而且还败得那么惨,那么彻底。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中国就没有一点赢的机会吗?

如果单单看舰队的船舰和兵员素质上,北洋水师还是有和日本一战的能力的。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两艘铁甲舰,也就是日本人畏之如虎的“定远”和“镇远”舰。拥有一大批留学英国的优秀将领,拥有多年严格训练出来的精锐水兵。在战斗中,这一切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黄海海战中,虽然被日本舰队环攻,“定远”和“镇远”力战不退。当时的“定远”舰上弹落如雨,多处着火。可是日本人却发现,在甲板上却有北洋水师的军官从容不迫的用照相机进行着拍照。这一切都震撼了日本将士,动摇了他们的信心。日本水兵打到最后,绝望的喊道,定远怎么还打不沉啊。在“松岛”号遭到重创后,日本海军不堪再战,只得率先逃离战场。

在这场海战中,北洋水师除了个别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败类外,绝大多数将士都能够同仇敌忾,战斗到最后一刻。虽然在舰队的船速、炮速、弹药等方面都不如对手,但是北洋水师将士以自己的整体素质弥补了这一切。使用炮速极低的火炮,取得了超过日本速射炮的命中率。

因此,北洋水师的失败,不是因为北洋水师的将士,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清政府的腐朽,领导者的无能造成的。这样一支经过多年严格训练的海军,如果在懂得使用它的指挥者手中,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双方的政府机能来看。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日本被解放的生产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日本国力大幅度加强。为了对外侵略扩张,日本举国上下,节衣缩食,建设海军。为了对抗“定远”、“镇远”,日本大肆购买装备先进的速射炮,抢购“吉野”舰,建造大批舰船,为打败北洋水师做准备。

而清政府则还是死抱着封建制度不放。就连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李鸿章也认为,中国各种规章典籍无一不备,唯缺的是科学技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北洋海军的建设举步维艰。李鸿章把北洋水师看作保证自己权势的基础,而其他人则把消耗北洋水师当成打击李鸿章的手段。

在北洋水师最需要更新舰只装备的时候,为了打击李鸿章,清政府决定停购一切海军装备。这使得北洋水师的建设一下子被日本抛到了后面。在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单独对敌日本,而其他人都袖手旁观,其他舰队的舰只也根本不去援救。这样,本来应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变成了李鸿章和日本之间的战争。以李鸿章一人之力对抗日本举国之力,后果可知。

第二、从海战战略上来看。

日本政府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死死抓住一个根本点,那就是制海权问题。这是对制海权的重要性有通透理解的人制订的计划。因为掌握了制海权的一方,可以在对方的海岸线随时随地的登陆,而对方除了被动挨打,还无可奈何。

日本正是认清了这一点,才把作战计划建立在制海权掌握与否的基础上。它全部海军力量都是为争夺制海权而努力。在开战伊始,就主动将基地推进到朝鲜,寻求北洋水师决战。

而反观清政府和李鸿章,却根本就没有制海权的意识。李鸿章制订的战略却是海军留守,陆军作战。这样就根本上本末倒置了。和日本的主动求战相比,北洋水师则采取保守避战的战略。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了海军的士气,还轻易的把制海权拱手交给了日本。

尤其是在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水师经过紧急抢修,恢复了战斗力。而这个时候,日本遭受重创,几艘主力舰只都要一两个月的修理才能出战。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李鸿章给丁汝昌下了死命令,让他守港保船。

结果,轻易得到制海权的日本人,将军队大批开进中国。随着旅顺的轻易丢失,北洋水师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基地,和可以修理两艘铁甲舰的亚洲最大的船坞。从此走入绝境。

第三,从战术上来看。

日本的战术其实很单调。在战后日本总结作战经验的时候,提出来最大的胜利原因就是运气。这是因为日本水兵的训练差,海军的总体素质低,只是因为种种好运气才取得了胜利。

但是,运气不是凭空得来的。由于日本人的刻苦学习,采取了适应自己的战术,才利用了这些好运气。日本人的海军兵员素质差,连一个变阵都做不到,那么就采取单纵队队形,后面的舰只只管跟着前面的舰只就行了。

而日本的舰只主要来自英国,他们的将领也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因此,它的战术适用于自己的舰只,在海战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反观北洋水师。兵员的素质虽然比较高,可是丁汝昌出身陆军,年老昏聩,对现代海战一窍不通。他手下这些留学的舰长们对他十分看不起。

在北洋水师中,舰长们出身于英国留学,兵员训练来自英国教习,可是舰只却是来自德国。我们现在都知道,德国海军和英国海军的战术理念完全不同。这是德国为了后来者居上,打败英国海军,采取了加强防护,以守为攻的战术。

而北洋水师根本没有人去注意德国的战术理念,也不去发挥自己铁甲舰的优势。用着英国战术,驾驶着德国舰只,这是何等的讽刺。后来有外国军事评论员评论说,“如果日本海军懂得海战,它就根本不会挑战北洋舰队,而如果北洋舰队懂得海战,那么它就不会放日本舰队逃走。”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结语: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不是连一点赢面都没有的。日本人按照自己的战略、战术水平去估计北洋水师,在制订作战计划时,也不敢说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日本是凭着赌一把的勇气去向北洋水师挑战的。从这一点看,北洋水师是有可能胜利的。

当时,由于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腐朽落后,政治势力互相争斗。李鸿章不懂海战战略,丁汝昌不知道战术原则。这样一来,虽然有训练精良的将士,具有威力的舰队,最终也只能走向失败一条路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