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文化变迁角度,分析北朝时代博士地位是如何跌至鄙陋之儒的

“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在政治统治上雄踞中原之地,原本汉代“独尊儒术”的大环境下,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加入,儒家学者的地位开始受到冲击,其中以博士为主要批驳的对象,文化的差异同样带来了社会的变迁,原本被尊为儒家圣典的经学也被北朝的统治者摒弃,儒士的地位也逐渐消沉。

从社会文化变迁角度,分析北朝时代博士地位是如何跌至鄙陋之儒的

一、北朝之初文化凋敝,汉代博士的地位受到冲击,加之文化中心的南移,朝廷率先发展教育,民间兴起求学之风,“士病不明经术”成为博士的代名词

众所周知,儒家学派在汉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儒家学派可谓“一家独大”,完善的经学体系、朝廷支持的官学的发展以及选官用人对儒士的偏好,都促使着儒学成为汉代社会的文学潮流。而精通儒学之士在当时还有着“博士”的称号,虽然与现在所说的博士并不可同日而语,但也足以见其地位不凡。

《史记》曾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

根据史书的考证,汉代的博士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其最高能够担任类似丞相的官职。而地位的提高使得儒家文化在汉代社会蔚然成风,当时儒家文化还一度成为汉代精英文化的代表。

两汉之后,十六国的北朝虽然国力不盛,但其教育体系却相对完善。这或许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暂且不提。

从社会文化变迁角度,分析北朝时代博士地位是如何跌至鄙陋之儒的

由于北朝官方对教育的重视,沿袭汉代设置了太学和郡学。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专门的学校加以敦促,不得不说北朝在促进教育发展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也很好的促进了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丰富了文化的样态。

但为何如此重视教育的北朝,儒学却备受质疑,原先德高望重的博士也不被北朝百姓认可。这中间就有着许多的阴差阳错的因素,造成这一现象也并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魏书》云:

“闾以其文雅之美,好詈辱诸博士。”

其实经过研究后不难发现,北朝的博士与汉代的博士虽然名同,但实际上却有着天差地别的含义。汉代的博士代表对儒家学说精通的儒士,而北朝的博士只是从事教育的儒生。因此北朝的博士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而先前提到,北朝官方大力提倡私学的发展,不可否认这一举措的确使得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也正是因为如此,私学和官学培养出来的博士共用一个名称。所以北朝的博士阶层迅速壮大,只是其文化水平还有待商榷。因而当时的北朝社会,尤其是贵族阶层是不屑同这些私学博士谈经论道的。

《北齐书》载:“儒者劳而少工,见于斯矣。我读儒书二十余年而策不第,始学作文,便得如是。”

这段话是当时北朝儒生刘昼对私学博士的批驳,因为他参加秀才考试落榜,看到身为博士一众人等,每天只需讲解经书便可衣食无忧。他自己却寒窗苦读了二十余载,生活环境的两相对比,使得他发出这样的感叹。

从社会文化变迁角度,分析北朝时代博士地位是如何跌至鄙陋之儒的

除此之外,永嘉之乱后,百姓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其标志是洛阳的太学被毁,文化的重心也随着少数民族的入侵而渐渐南移,使得北朝丢失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博士。留下的却是借用玄学蛊惑人心的假博士,而这一批人也成为当时人们不耻的对象。

虽说当时的博士有真假之分,但百姓却不知。所以北魏朝廷对儒士的选用也是极为谨慎的,这也正如俗语“一人之失,全体受过”说得一样。当时的社会对博士的唾弃甚至还蔓延至官方的教学机构,“士病不明经术”也成为当时对博士群体的概括。

二、南北地区文化发展的差异,加速了北朝社会文化的变迁,由于文化与时局政治相挂钩,儒学开始衰微,玄学的一度兴起冲击了以“博士为尊”的传统

纵观北魏的社会文化,永嘉之乱导致文化重心的南渡。形成了以讲解玄学义理为重点的新学风,而北朝官方仍然坚持汉代的之学之道。新旧的学风,使得南北地区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差异,据后来《隋书》的记载:

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从社会文化变迁角度,分析北朝时代博士地位是如何跌至鄙陋之儒的

简而言之就是,南方重视个人思想的解放,对经史子集可以有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而北方则较为保守。所以其后南北政治的分化,与学风的侧重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南北文化的矛盾,在社会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南地主推玄学新风,以老庄为其推崇的对象,并提出“

非毁六经”的主张。这对原先以经学为思想载体的儒学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儒家经典开始遭受质疑,同时也撼动了汉代以来的博士地位。而文人之间的交际方式也随之改变,形成追求清新寡淡的相处模式。只是北方的儒士依旧奉承传统儒家的繁缛礼节。

为了避免和博士产生联系、洁身自好,所以部分儒家学者也都开始倾向于“简约”的交际方式。

从社会文化变迁角度,分析北朝时代博士地位是如何跌至鄙陋之儒的

当然,谈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历程,往往就要联系时局政治加以研讨分析。因为北朝的社会动荡不安,社会民众对博士的态度也不友好,所以当时的学术环境相对来说较为紧张。

而这直接导致了文人数量的大幅度减少,甚至还出现了近似于“读书无用论”的主张。人才的缺失和重建社会需要大量人才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造成人才急功近利的心理。从当时的史书中不难发现,《魏书》曾载:

“逮高祖驭天,锐情文学,盖以颉颃汉彻,掩踔曹丕,气韵高艳,才藻独构。衣冠仰止,咸慕新风。”

整个北朝社会对文学创作的热情被点燃,形成了崇尚文学的新气象。儒士们也开始转向诗词歌赋的创作,避免谈经论道。南方的文学创作依旧是以玄学为主,北方的文风虽向南方偏重,但私学中的儒生依旧放不下儒家经典之作。

除此之外,根据《魏书》中的记载,当时的部分儒生只受过两年的私塾教育之后,就选择开设自己的私塾。可想而知,从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际创作水平,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儒学也随之淡化出北朝士人的视野。

从社会文化变迁角度,分析北朝时代博士地位是如何跌至鄙陋之儒的

对博士群体的打压,和儒学经典的质疑,加重了当时北朝的政局隐患。但同时也使得南方的文风传至北方,促使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三、门阀制度的确立形成了对“博士”的轻视,博士地位跌至“鄙陋之儒”,北魏后期底层的儒家学者也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直到北周初年,儒家学派因统治者的重视而昙花一现

北朝时期,由于私学的兴盛,南北地区间文化的差异,致使北方儒学开始受到南方玄学的挑战。博士地位消沉也是其中的主要表现,而谈及北朝的博士,其实在民间有着这样一个故事,《颜氏家训》中也有所涉论:

“邺下谚云: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这个故事是说,北朝一博士上街准备买驴,可逛完集市后却买来三卷书,将书看完之后却发现没有驴字。这样的论述无疑是暗指当时的博士画地为牢,不思进取。只知道在书中寻求万物,却不关注实际生活。

民间的记载尚且如此,更不必谈官方对博士的态度了。而且北朝后期,实行门阀制度进行人才的选拔,使得原本备受质疑的博士雪上加霜。因为儒士不懂玄学的义理,同时对诗词歌赋的理解和创作缺乏天分。

从社会文化变迁角度,分析北朝时代博士地位是如何跌至鄙陋之儒的

以上二者都造成了儒士渐渐远离朝堂,而门阀制度要求入仕的才学之人,其必须有一定的门第基础。由于先前对儒家学说的打击,北朝后期儒家学者的地位更是难以启齿,自然也就很难进入仕途,博士地位跌至“鄙陋之儒”。

《魏书》:“故官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獨任。”

北魏孝文帝改革门阀后,明确了鲜卑族的门第,同时对汉人的门第做出了三六九等的划分,在当时还出现了“北人八族”和“官氏四姓”的体系。也正是借助门第等级对官吏进行选拔,姓氏的安排则是为之后通婚做准备。

遭遇如此的排挤,儒家学派因其自身“兼济天下”的崇高追求,曾自发地开展了复兴活动。当时儒士发现在政治层面已经丢失了主动权,因此他们将儒学的知识开始向下层民众普及。同时由于先前私学的基础,使得底层民众又开始重新接纳《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读本。

北魏末年,谋反派的宇文泰在谈及治国之道时,表达了他对儒家学派的看法,称其:“

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在叛乱之时,宇文泰还邀请私学博士教授其外甥贺兰祥品读儒学经典。北周之初,儒学因其治世之道为当时的统治者接受,重新出现在朝野之内。

虽然在整个北魏时期,以博士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备受打击,但是儒家学派依旧保留了传统的经世致用之道。而北魏也因为南北地区思想的冲击,丰富了当时的文学样态,形成了类似诗歌的文学形式。所以,在选择主流文化之时,万不可偏爱一家之言,而应集百家之长,熔炼适合自身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魏书》

《北齐书》

《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