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不禁人才寥落之嘆”


“頗不禁人才寥落之嘆”

今天,現代漢語(白話文)的使用已是“普天之下”了,“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只在教材課本中存在,若是誰人還在日常生活中“之乎者也”,則會被人視為怪怪的。但是,現代漢語(白話文)的初起呢?怕是很少人知道這段歷史,也少有人會留意上心的。

我讀《魯迅書信》時,就遇到了記載白話文初起情況的字跡,今天就“拿來”品味一下。在魯迅先生1919年1月16日《致許壽裳》的信中這樣寫道:“主張用白話者,近來似亦日多,但敵亦群起,四面八方攻擊者眾,而應援者則甚少,所以當做之事甚多,而萬不舉一,頗不禁人才寥落之嘆。”由這六十來個漢語字符,我們可見當時白話文初起的一斑。主張用白話的人日漸增多,但反對者也是群起而攻之,且是四面八方的圍攻,支援白話文主張的人卻很少,這就是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力量較量及其對比。所以,魯迅先生說該做的事情太多,而萬事之要則在白話文的“人才寥落”。當然,這也揭示了一個歷史事實:中國自古以來的讀書人都是在文言文中浸泡出來的,使用白話文的不過多是少數留學歐美日歸來的人,相比之下,“人才寥落”是不難理解的。也正因為如此,魯迅一代先進的知識分子以白話文開中國現代化風氣之先的功勳就是永遠不可磨滅的。所以,在今天溫飽富裕的日子裡,只要有機會到北京旅行,還是應該到“北大紅樓”——“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去實地瞭解一下“白話文運動”的史蹟,比較形象地明白一下我們今天話語文字的由來。

語言(文字)是每個人的第一文化形象。每個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都應留心和注意自己的語言文字修養,不能是個人的物質生活上品質了,而個人的語言文化卻不見尚佳品味。

“頗不禁人才寥落之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