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文登歷史上有位樂善好施的人物,綽號“王十萬”

在古代,很多富家大戶都有綽號,知名者當屬元明之際的江南富翁沈萬三,而在清代的膠東半島,黃縣“丁百萬”家族的名氣也不小。

古代以農為本,想積攢數以百萬的財富並不容易,對於一個縣來說,其實“十萬”的水平就已經相當不易。在威海文登的歷史上,就有一位有名的富戶,他的綽號就叫“王十萬”。

威海文登歷史上有位樂善好施的人物,綽號“王十萬”

根據文登縣誌記載,“王十萬”的真名叫做王道,是明代中期人物,具體籍貫沒有詳細記載,不知是出自哪支王氏。

關於他的生平,縣誌稱:“王道,家素封。樂善好施,人稱為‘王十萬’。”在這段記載當中,引用了《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典故:“今有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通俗來說,古代人講究“富貴”,很多人是先貴後富,因為出身地位而得到先天的俸祿和封地;而素封就是“富而不貴”,光有錢,沒有身份,更直白一點的說,可以理解為“土財主”。

王道是如何發家致富?縣誌沒有詳細記載,從後來他的行為來看,應該跟棲霞牟氏相似,並非經商,而是經營田地起家。

威海文登歷史上有位樂善好施的人物,綽號“王十萬”

前文提到王道樂善好施,主要指的是發生在明成化六年的一件事情。根據《明史》記載,成化六年,直隸、山東、河南、陝西、四川府縣衛多旱。而文登縣也遇到了“大飢”的情況,此時,王道拿出家裡的存糧賑濟災民,獲得好評。

威海文登歷史上有位樂善好施的人物,綽號“王十萬”

朝廷聞知此事,授予他“義官”身份,用以褒獎。在古代,有“義官”,有“壽官”,義官多授予有善行義舉之人,壽官多授予長壽老人(如四世同堂者),兩者都屬於一種榮譽虛職,並無實際職務,也不領取俸祿,只是可以享受相應的社會地位。王道本來雖然有錢,但終究只是一介平民,授予義官之後,多少也算有了身份。

威海文登歷史上有位樂善好施的人物,綽號“王十萬”

根據史料的記載,王道的家風相當不錯,他的兒子王瓚,在弘治年間遇到饑荒時,捐出了兩千石米,朝廷同樣下詔嘉獎,授予“義官”。王瓚去世之後,妻子鞠氏為他守節,也得到官方褒揚。嘉靖初年,為她建造了牌坊。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文登的大戶並非王道一家,根據記載,畢氏家族的畢叔廣,也是“家素封”,成化六年的饑荒,畢叔廣也慷慨解囊,從家裡拿出了上千石的糧食賑濟災民,並捐出耕牛和種子。不過,與王道被授予“義官”不同,朝廷給畢叔廣的嘉獎稱號是“義民”。以此來看,王道或許是更富一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