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四大都督是哪幾個?

阿卓57902398


東吳四大都督,按時間與資歷排位,

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關於四大都督的關係

1.東吳集團自居長江天塹,以水軍稱霸,但也大大限制了發展,古代什麼兵種最厲害,當然是騎兵,最後天下三分,領土幾乎全部在曹魏手裡,只剩下騎兵跑不過去的川蜀和長江了,也就是蜀國和吳國的領土,東吳除了水軍,幾乎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陸戰軍隊,向來是防守為主,當然,這也滋生了集團內部兩個勢力,主戰派和保守派。

2.主戰派代表人物周瑜,呂蒙,當然他們的目標向來只有荊州,周瑜屬於早期的一批領導人物,自小霸王孫策脫離袁術就跟隨征戰,奪得江東之地,孫策之託孤大臣,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所以,周瑜奪取荊州,是當時上上下下都支持的,當然,後來的事情,我們也知道,劉備橫插一槓,把荊州空手套白狼了,這就引出第二代都督,保守派魯肅,魯肅其實是很早就追隨孫權的,為孫權定下了很多計策,在周瑜死後接任,當時荊州已借給劉備,魯肅的都督生涯大部分就是一個老好人,被諸葛亮哄的團團轉,最後一次討要荊州,竟被關二爺單刀赴會,硬生生又搪塞回去,最後,含恨而終,關於魯肅有很多有趣的事蹟,以後我也會發一些文章供大家品讀。前兩代都督,為東吳基業打下了很多基礎,但是在劉備這邊,吃了不知道多少啞巴虧,所謂風水輪流轉,到了呂陸的都督時代,來了一個驚天大逆轉。

3.呂蒙,跟隨周瑜有一些年頭了,自吳下阿蒙,刮目相看之後,也成為了可以獨當一面的將才,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完成了周魯,當然還有孫氏家族的夙願,不過也惹出了不少麻煩,在此之前,我需要對呂蒙之死發表一些談論,演義中,呂蒙死於關二爺殘魂復仇,不過正史中呂蒙記載是病死,我覺得可能有蹊蹺,孫權此人,歷史學家多有指責,孫策死後,孫權對兄嫂有有刻薄,為人多半有點問題,關二爺死後,劉備必然興兵,呂蒙正值大展宏圖,怎會這麼巧病死了,應該是孫權怕劉備追責,暗自搞死了呂蒙。

4.前三代的都督大都命不長,周瑜36,魯肅49,呂蒙42,到了陸遜這一波,可算是安安穩穩當了一陣子都督,陸遜所活60有3,算是最長命的了,不過並不是善終,孫權晚年,逐漸昏庸,引發了一系列儲位之爭,陸遜也不幸捲入,含恨而死。陸遜最大的成就,就是夷陵之戰火燒七百里連營,大破劉備,之後則是一直負責荊州事務,算是不高不低吧,要說還有一個成就,就是生了一個好兒子,陸抗,三國爭霸的末年,人才凋零,陸抗也是為數不多的名將,暫時守住了孫吳基業。

東吳四大都督,皆有大才,只是,時也命也,日夜操勞,不免,難盡人事。


峴批三國


東吳四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他們都為東吳建立過不朽功勳,讓東吳孫權政權能與曹操,劉備政權能長久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首先是周瑜,很有文濤武略的一位大帥才,孫策英年早逝後,孫權繼位,周瑜全力輔佐。勢力強大的曹操舉兵來犯時,諸葛亮來訪,在魯肅的積極斡旋和建議下,孫權和周瑜商量決定聯蜀抗曹。指揮了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戰,打敗曹軍。其在東吳地位非常高,有過人的膽識與才略,從孫策臨終時留下“外事不決問周瑜”的囑咐,便可知他的能力與地位。

魯肅,很有全局觀和治國謀略的一位外交帥才,胸懷國家,軍事上的指揮能力稍遜。有著名的塌上策,類似於諸葛亮的隆中對,皆是治國理政良策。他主張聯蜀抗曹,勸說孫權放棄與曹議和的想法,促成聯蜀抗曹,後大敗曹軍於赤壁之戰。不過就借荊州給劉備一事,被外人後世所詬病,引起眾說紛紜,然歷史已經無可更改,奈何?

呂蒙,他的主要功績應該是策劃領導了白衣渡江計劃,併成功擊敗捕殺了馳名天下的大將關羽,奪回荊州,讓蜀漢劉備實力大有削弱,使劉備和孫權的聯盟關係宣告破裂,並結仇勢成水火不容。為之後的夷陵大戰(也稱彝陵大戰)埋下伏筆。呂蒙戰功突出但也因此得罪蜀漢,缺乏點大局高度觀,比較注重個人功績名譽。

陸遜:非常有軍事才能和謀略的一位大統領,劉備和曹操都吃過他的大敗仗,由他領導部署防禦反擊的,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大戰成功的戰例:夷陵之戰,亦是號稱三國時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規模龐大,耗時長久,最終讓劉備七百里大軍遭受火燒連營,劉備敗走白帝城,幾萬人馬僅帶回20個人,蜀漢實力再受大損,歷史就此進入“後三國”時代。

有人評價四大都督按功績排位應是:周瑜,陸遜,魯肅,呂蒙。我個人也比較認同,覺得這樣應該還算比較客觀吧!

在三國那個戰亂時期,英雄輩出與爭霸的年代,這四位大都督能力與功績,在東吳無人可比,東吳正是有了他們才能與蜀漢,魏國所抗衡!

以上是我的一些簡單概述分析和淺顯見解,歡迎各位老師朋友指正討論,謝謝!





搭理的


東吳四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才俊之士,他們分別代表著東吳四個不同戰略的時期。

一、周瑜

周瑜做都督是東吳的開拓時代。周瑜是在孫策率舊部擺脫袁術的控制,放眼江東,開拓事業的時期投入到孫策麾下的。

周瑜是天下奇才,沒有周瑜的孫策猶如燃燒的野火,熊熊烈烈,所過之處,一片灰燼。而有了周瑜,東吳就有了方向,孫策巨大的熱量就聚集為一處,化為了熔爐,能夠鍛造出宏偉的事業。這就是輔弼之臣的重要性,正如沒有諸葛亮的劉關張一樣,無論怎樣的壯麗,始終無法壯大和恆久。

有孫策的折衝攻略,所向披靡,又有周瑜的巧妙計劃,算無遺策,東吳發展得很快,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出一片天地來,雄立於一方。

孫策之死,對東吳集團是一記重創。對周瑜來說,也是一次重大的挫折。和孫策一樣,周瑜的眼光決不侷限於江東一隅,他是一個胸懷天下的人。北拒曹魏,西制劉備,周瑜始終沒有放棄繼續開拓的理想,但內外時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實際上,孫權並沒有真正地支持過周瑜。

周瑜的英年早逝是東吳的巨大損失,從此後,東吳對魏蜀就失去了咄咄逼人的壓迫之勢。

二、魯肅

魯肅做都督是東吳的平衡時代。周瑜臨終前向孫權推薦了魯肅繼承自己的事業,也是為東吳保留最後一苗燃燒著進取心的火焰。

魯肅是個很有進取心的人,他與孫權曾經討論過東吳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是“榻上策”,魯肅早已看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而建議孫權“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

魯肅在主持東吳防務期間,與關羽糾紛不斷,寸土不讓。但魯肅首先考慮的是大局的平衡,他很清楚,過分地削弱劉備集團,其實對東吳來說也並不是一件好事。魯肅逝去,東吳就再沒有戰略型的帥才了,東吳徹底失去了進取天下的雄心。

三、呂蒙

呂蒙做都督是東吳的穩固時代。不要看呂蒙奇襲關羽,獲得了荊州半地,但從戰略出發點上講,仍然是為了加強江東的防禦,而並非是出自於拓展的雄心。

呂蒙趁著關羽北征襄樊,後方防禦空虛的機會,“白衣渡江”,奇襲其後,奪取了荊州半部。從一方面看,確實是收穫了地盤,消除了劉備集團的威脅。但從另一個方面看,實際上以後吳蜀兩國就再也沒有真心實意地合作對敵過。在斷絕了蜀漢統一夢想的同時,東吳也徹底放棄了征服天下的雄心。

四、陸遜

陸遜做都督是東吳的整合時代。彝陵之戰擊敗劉備,蜀漢實力大損;夾石之戰,曹魏損兵折將,十幾年不敢窺視江東。幾次戰役,展現出陸遜優秀的軍事才華。從兩個方面的戰場都獲得了大勝,東吳的防禦戰略形勢達到了極致,外在威脅的減弱,使孫權能夠騰出手來,對內部各方勢力進行重新洗牌和整合,外戰勝利的結果居然是不斷的內鬥。

東吳內部的幾次政鬥,導致東吳實際上的損失甚至超過歷次外戰。如果說陸遜是個軍事天才的話,他在政治上的表現完全不夠格,比起前輩們來有著巨大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