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坑杀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为何章邯死心塌地跟随项羽,却誓死不降刘邦?

怪兽的快乐小店


章邯率领由囚徒组成的秦军,从周章开始,一路击溃田儋、魏咎、邓说、伍逢、蔡赐、陈胜、项梁等人。可谓是所向披靡!

直到遇见了项羽,这才碰到真正的对手。章邯原本想和项羽来一场巅峰对决,却没有想到自己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看到陈余送来的书信,章邯内心不断地挣扎着。最终章邯趁着项羽粮草短缺的大好时机,与项羽缔结了盟约。

到了会盟的时候,章邯这么一个堂堂的汉子,在看到项羽的时候居然放声痛哭!一个铁血的汉子,居然痛哭流涕!

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章邯见到项羽,涕泪交下地向项羽诉说赵高的种种行径,这是多么大的委屈!

面对这个涕泪纵横的对手,项羽自然能够体会到章邯此时的心情。一个是备受楚怀王打压的项羽,一个是满腹委屈的章邯,两人不免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项羽把关中地区分封给章邯及司马欣、董翳,事实证明项羽的做法是正确的。

司马欣和董翳先是投降了刘邦,之后又重新投靠了项羽。司马欣与董翳在汜水兵败后自刎而死。

刘邦把死去的司马欣枭首悬挂于栎阳市。一方面是出于对司马欣反复无常的痛恨,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收买秦地的人心。

汉军击败了章邯,把章邯困在了在废丘,章邯一直与汉军在作战。刘邦久攻不下,最后采用水淹之计这才将其攻破。章邯誓死不降,最终拔剑自刎而死!

当年二十万秦军被项羽坑杀,都是因为章邯而起。项羽固然残暴,但是刘邦也不是没有没有干过屠杀的事。

章邯在见到项羽之时,只是控诉赵高的罪行,丝毫没有言及秦二世胡亥。这就是章邯的底线。在章邯的心目中,刘邦才是那个大逆不道的反叛者。

当年的白起在自刎的时候,把罪责归到在长平杀了四十万降卒。

不知道章邯挥剑自刎的时候,是不是也想起了那二十万秦兵?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巨鹿之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曾在定陶击杀项羽叔父的章邯选择向项羽投降,项羽也以极高的礼仪规格接待了率二十万子弟兵前来投降的章邯,并立章邯为雍王。

章邯与项羽共赴关中的路程上,项羽突然在一夜之间坑杀了章邯带来的二十万子弟兵,章邯成了有名无兵的雍王。到了咸阳分封时,项羽履行了当初的承诺,把关中一分为三,分别分给了章邯及和章邯一同投降的另外两位秦将,董翳和司马欣,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

秦末的世界恰如今日的互联网江湖,变化太快,昨日还是BAT,今日却是ATM。

章邯怕是也预料不到,在他出关剿匪前,天下还是秦二世的,当他的战友王离在巨鹿吃了大败仗,天下似乎就要易主了,当他被项羽立为雍王后不足一个年头,一年前那个逼秦王子婴投降的沛公就兵出陈仓,攻入关中,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望风而降。

是再次投降,还是苦守废丘以待项羽的援军?章邯陷入了沉思,最后,经过慎重考虑,章邯决定效忠项羽,等待项羽的援军。

为什么章邯当初可以率二十万子弟兵向项羽投降,现在却不能向刘邦投降呢?难道说做项羽的臣子是做臣子,做刘邦的臣子就不是做臣子了?又或者说,在章邯的眼里,项羽是一号人物,而刘邦则根本入不了章邯的眼?

章邯这样的人,根本不会因自己的好恶而选择领导。

于章邯来说,在无能的秦二世面前卑躬屈膝是做臣子,在勇猛的西楚霸王面前磕头作揖也是做臣子,到狡猾的泗水亭长面前低三下四仍旧是做臣子,只要谁能给他章邯富贵,他章邯就可以给谁做臣子。

章邯就是这么现实。

如果说章邯是什么理想主义者,章邯根本就不会向项羽投降,他会像项羽的爷爷项燕那样选择战死沙场,并在死前发出诅咒般的怒吼。

然而章邯并没有,章邯带着二十万子弟兵投降了,因为项羽承诺了他一套他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富贵,跟秦二世的先祖一样做王,有封地。

因此,绝非理想主义者的章邯当初能向项羽投降,今日就能向刘邦投降,当初跟章邯一起向项羽投降的董翳和司马欣不就是这样吗?

那么,为什么章邯并没有选择向刘邦投降呢?

还是因为章邯太现实太懂得算计了。

章邯明白,当初项羽能够承诺他章邯做雍王,是因为他手握二十万子弟兵,是项羽的大敌,项羽在缺乏粮草的情况下,选择高规格礼遇他章邯是化敌为友的聪明选择。

而如今,他的二十万子弟兵已化作冤魂,他封地的百姓早就归心于刘邦,他在刘邦那里的价值已经很低很低了,就算他向刘邦投降,最多也是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王,那有什么意思呢?

如果他坚持到底,一旦项羽援兵到来,他章邯就会因为战斗到最后一刻而受到褒奖,继续做他的雍王,甚至是把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的封地都拿到手里做秦王。

换做你我,你我也会像章邯一样选择,毕竟章邯就是两千年前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啊。

不过可惜得很,项羽深陷齐地,没法分身来救援他章邯,甚至连项羽自己的都城,都被刘邦攻破了。

如果刘邦在攻破彭城后不轻敌,或许项羽也会很快地玩完,当初选择向刘邦投降了的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应当还能保住有名无实的王的名头,做闲散王爷,而他章邯只能等待死亡。

人算不如天算,章邯没算到项羽没法来救他章邯,董翳和司马欣也没算到刘邦拿下彭城后又被项羽追着屁股打,于是董翳和司马欣再次向项羽投降,最后被刘邦所杀,他章邯选择坚持到底,被彭城战败的刘邦拿来泄气,用水淹了,面对滔滔洪水和弹尽粮绝的窘境,章邯只能无奈地选择自杀。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遥望燕园


章邯是秦末最后一个名将,也是一个极具实力的人物,他临危受命组织骊山囚徒,在短短数十日内将一直散漫无秩序的临时军事集团,组建成一支虎狼之师。

当时陈胜吴广起义,陈胜自称楚王,派周文带几十万兵力赶到戏水,胡亥吓得不行,赶紧问群臣对策,有人就提到了章邯的名字。

当时诸侯并起,除了陈胜吴广这样的泥腿子,还有沛县起兵的刘邦,会稽起兵的项梁,在几十万联军逼近函谷关时,章邯先败周文,后破齐楚联军,击破楚军统帅项梁,杀之定陶。接着章邯又连续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迫陈胜遁走至城父……

正是因为章邯屡战屡胜,才给秦朝喘息的时机,更重要的是六国再一次看到如“黑衣死神”般整齐肃然、战无不胜的大秦虎狼之师,也是“地狱之师”。

然而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不是因为项羽的出现,而是因为掌权者又蠢又坏。

纵观历史,很多统治者资治都不同,有的精明能干,但过于心狠手辣,在让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因对功臣的斩草除根,导致后来的江山不稳,子孙互相残杀,说起来也是祖先作孽的惩罚;有的统治者虽然资治愚钝,但善良,能够以“仁义”治国,这样的君主容易成傀儡,朝政被又精明又坏的权臣掌握,也闹得国家不得安宁,但一般不会闹到亡国的程度。

当蠢和坏集中在一个统治者身上,那国家就要倒霉了。胡亥是集蠢和坏于一身的统治者,这点不服不行,一般人还不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

章邯是有血性的,但绝非贪生怕死之辈,章邯投降项羽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出在胡亥和赵高身上,他们二人本就忌惮章邯功劳大,尤其是赵高就是一个嫉妒和谄媚的小人,天天想弄死这个弄死那个。巨鹿之战,章邯败了,就后退驻扎跟项羽军队遥遥相望,此时赵高上蹿下跳,说要派人责让章邯。

“责让”是什么意思?就是罗织罪名。

章邯手下有个叫司马欣的,他劝章邯说:“那个赵高嫉妒心强,这一次我们仗打赢了,将军免不了被他找个罪名杀死,打不赢,胡亥也要杀我们,请将军深思熟虑吧!”

这时候有一个叫陈余的人,给章邯写了封信,信上说——

“白起为秦将,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杀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数,而最后竟然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辟榆中几千里的地域,最终竟然斩于阳周。”

他说:“现在的形势危急,赵高到处找人推卸责任,他早就盯上将军了,将军你有功也是死,没功也是死,你看着办吧!”

此时章邯也只是心动,并未允诺,尤其是对手下提出的“签订合约,割地为王”,其实他是向往的,但只是有所顾虑。他顾虑什么呢?名节。

自古名将都看着名将,叛将、降将会让他们生不如死,背负一辈子的心理负担。所以章邯走出这一步是无比艰难的,心里必定经过激烈的煎熬。

真正让章邯走出这一步的是项羽又一次击败了他,从项羽的英姿勃发和惊人的军事天才中,章邯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当时认为项羽这样的人,才配当天下之主。

所以我们说,章邯之所以会降项羽,有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上文所说的,形势所迫。胡亥和赵高这两人,算是臭了,满朝文武包括百姓没有不恨他们的,而章邯是个英雄,他不瞎,当然知道“良将择主而侍”的道理。

人不怕死,就怕死得不值。死在一个小人手里,倒不如跟随英雄,哪怕战死沙场,也能成全一世英名。

第二,项羽的出身和个人能力。项羽是贵族出身,古代非常注重门第,“项”字自古就尊贵,原本是西周时期皇帝后代的封国,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变成一个姓氏。项羽是名门望族之后,极具号召力,其个人也有过人的军事能力,所谓“英雄惜英雄”,章邯真心佩服项羽。

第三,刘邦低微的出身和为人处世的流氓手段,章邯是鄙夷的,在章邯眼里刘邦赢在运气好,他完全没资格为天下之主。章邯也是心高气傲的,即使项羽兵败,刘邦真心邀请,他恐怕不会屑于与市井之人为伍的。

第四,章邯的人生不能再有污点了。章邯的人生只有一次背叛的机会,而且必须是形势所迫,这次背叛已经让他被人戳脊梁骨了,如果再次背叛,不仅刘邦未必信任他,他自己那一关首先就过不去。

第五,秦军降卒,首先并非都是秦人,而是六国的人都有,原本是劳工被临时征兵,所以就无所谓给秦人报仇;更重要的一点是,坑杀一事项羽很可能是背锅的,其实并没有。

章邯投降项羽后,被项羽封为“雍王”,和塞王、翟王一起成为项羽精心设计的“屏障”。

至汉二年,刘邦久攻废丘不下,汉军用计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剑自刎。

章邯是个悲情英雄,他到临死那一刻,仍然期待项羽的军队如同天降神兵一样到来,然而等了半年也没等到,他所信仰的一切和崇拜的一切,都随着一个朝代的覆灭而灰飞烟灭了。


静说历史


章邯作为秦末时期的秦王朝最后的名将,他从释放骊山囚徒开始,组建了又一个军事集团,三败函谷关外周文,又破齐楚联军,再大败楚国主帅项梁,杀害于定陶。凭借虎狼之师和其战略战术一举而消灭不少的起义军和六国旧贵族势力。在军事上章邯取得的战绩可谓是可圈可点,可是在政治上章邯却被赵高所掣踵,无论是司马欣还是董翳都是朝廷派来监视他的,章邯很明白自己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别看表面风光,实际上也是有苦说不出啊。

话说巨鹿大战前夕,章邯军节节胜利,而且加上长城军队的南下,40万大军,黑色旋风令人闻风丧胆,再现秦国军事之强盛,如果不是因为巨鹿大战跑出一个项羽,结果还真是未可知啊。

项羽在打败王离军团之后,气势如虹,而章邯在面对朝廷的迫害和此时所处的局势面前,果断的选择了投降了项羽,而项羽也封其为雍王,为了防止秦军入关中之后复叛,20万投降的秦军最终被坑杀于新安。

话说20万秦军被坑杀,作为秦军主帅,这种大仇,章邯怎么还会誓死对项羽追随,却不投降于刘邦呢?我认为有这么一些原因。

第一,章邯敬佩项羽霸气和能力,能够于巨鹿一战,以少胜多,扑灭精锐的长城军团,活捉王离,而且令得骊山军团大败,最终束手,这是一种对项羽军事的认可,正所谓英雄惺惺相惜,强者是佩服强者的。

第二,章邯被政治所迫害,与秦国已经反目,而且项羽坑杀20万秦军,这令章邯无形中变成了关中秦人憎恨的对象,而刘邦是巴蜀之地进军,肯定要覆灭三秦,以关中为根据地,大本营的,归附了刘邦,刘邦为了笼络关中秦人,就必然要对章邯为20万秦军算账,下场如何,他也知道。

第三,项羽不计较他杀害其叔父项梁的大仇,而且分封其为雍王,拥有三秦之地之一的封国,章邯得到了其想要得到的,自然对项羽很是感恩。

第四,自古忠诚不侍二主,章邯是有血性的军人,如若不是赵高对其迫害,他也不会最终选择投降项羽,很可能会落得个以身殉国的下场,而今他迫于形势而追随项羽,那么就绝不会再次复叛,否则污点必定再增加一条,古人都在乎青史名声的。

第五,刘邦是经过偷袭,在其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而战败他的,章邯未必就对刘邦服气,如此草莽出生,作为秦国最后名将和现在分封的雍王,章邯也是眼观颇高的,能降服于项羽,毕竟人家是战神,而且贵族出生,可是他刘邦凭什么,一个运气不错的巴蜀之地的汉王而已。

第六,章邯被困于都城,坚持长达半年之久,他相信项羽终将会赶来,可是直到死去都没有等来项羽的铁骑,这是其对项羽的一种盲目的自信和崇拜使然。


历史风云天下


少府章邯是秦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没想到到了最后,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被洪流淹没了,大秦帝国从此开始分崩离析。始皇帝幻想着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能传载千世万世,没想到到了胡亥这个败家玩意这就没了。

一、少府章邯



章邯在大秦帝国的前期基本没太出现过,因为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皇家的小金库管理员,这种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毕竟全国最高统治者的小金库也不是谁都能管理的,说小的话,这章邯在朝堂之上地位肯定不会太高。

章邯最后娶了公主,章邯也想给公主一个未来,毕竟自己的官职并不是多高,娶公主为妻,必须要配得上才行。

我们一般看的动漫里面,秦时明月有章邯,直接管理了大秦帝国最严密的监狱,连盗圣都被关押在里面。墨家的人都叫章邯是大秦的走狗,但是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章邯,在达官显贵眼里,真的什么都不算,小小的少府又能进得了几人的法眼呢?

二、大秦的救命稻草

秦国大将本来就不少,蒙氏家族是老牌的军武世家。还有新晋的王翦家族,这章邯还不知道应该放在哪里呢,就算一个个往下排,可能也看不到章邯的名字。



可是呢?秦二世把秦国能用的武将基本灭的差不多了,还能让谁上呢?蒙氏兄弟是被谁灭的?胡亥!这败家子怕这蒙氏家族的人支持自己大哥,在处理自己大哥的时候,顺带的就把这蒙家给收拾了。这败家孩子,大秦过就是这样让他给嚯嚯没的。

章邯呢?这时候大秦国没人可以用了,这下不知道咋回事把不专业的章邯给拉出来了,这将领解决了,还有士兵没解决呢,咋办,找苦力,奴隶来充数,这在秦二世的统治下,苦力和奴隶可不少呢。



几万几十万的奴隶硬生生的被拉起一支大军来。

就是这只军队最后上战场和项羽硬钢的。

你说奴隶组成的军队可以和项羽的专业军队相比吗?当然没有可比性!

三、草头军和专业的



草头军自然指的是章邯拉起的这支军队了,专业的自然就指的是项羽带的军队,这两支军队就没有可比性好吧。一群奴隶,最早的话都是下苦干活的,空有一身力气,没有战术,没有训练,到了战场上几万几十万的人,对垒,谁能干过谁还不好说吗?肯定是项羽胜利,不过后世为了吹嘘项羽说项羽厉害,其实真正的实力,没有啥可比性。

四、章邯死心塌地

章邯真的是死心塌地的跟着项羽吗?

我认为不是,章邯只是看清了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已,仅仅是说章邯这一方被项羽坑杀,把章邯

吓傻了,绝对不可能。(项羽是否真的坑杀了几十万人,还另说呢!)

我想章邯既然已经看出来了大秦延续不了多久了,肯定会为自己找出路,刚好项羽打败了他,也给他了个机会。

你看最后陕西的三秦大地其中之一就是指的章邯。

五、不降刘邦



这个章邯可能觉得项羽最后肯定会胜利吧,但是吧,没想到项羽让他失望了。

章邯这一生也是悲催,前一次投降压对了,这次没压对,惨了。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项羽和章邯都是秦末少有的名将,在项羽打赢巨鹿之战之前,可以说当时的整个天下都是章邯的。因为那时候,不但陈胜,吴广是章邯杀死的,就连项羽的伯父,项梁都是章邯杀死的。

也就是在起义军节节败退的时候,项羽带领几万人马,打败了二十万秦军精锐部队,这支部队是有名将王离带领的。这一战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巨鹿之战。

项羽就是因为巨鹿之战成名的,章邯也是从这时候对项羽另眼相看的,但是,这时候的章邯并没有惧怕项羽,他们之间又开始对峙了几个月的时间,结果是不分上下。

也就是在他们对峙的时候,章邯得到了消息,此刻的秦朝被奸相赵高控制住了,这也就意味着,章邯无论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都是难逃一死的。因为他打了胜仗,赵高怕他功高盖主,就会以此为名处死他,若是他打了败仗,败军之将更得死。

所以,章邯没得选了。他若是想活命的话,就必须要选择投降项羽。

可是,章邯杀了项梁,项羽会放过章邯吗?章邯是没有把握的,但是,他很清楚他和项羽之间的战争,若是继续打起来,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结束的,也许项羽也希望章邯投降,这样的话就可以早点结束战争了。

当项羽接到来自章邯的义和的信件之后,正好他也快没有粮食了,所以他跟自己的部下商议了下,就选择了接受章邯的投降。商议的结果是,章邯投降后只要把兵权给交出来,项羽就不会杀他。

章邯只好投降给了项羽,可以说章邯投降项羽是逼不得已,是无路可走了。

章邯投降项羽的时候,他还有二十万大军,这二十万秦军后来都被项羽给坑杀了。

紧接着项羽平定了天下,把章邯封为了雍王,让他守护关中之地。

刘邦被项羽封为了汉王,但是,刘邦想做关中王。因为刘邦对项羽的分封不满,他在汉中得到韩信之后,就杀出了汉中。可是刘邦要出汉中,占据关中就要先过章邯这一关。

结果韩信用了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避开了章邯,在陈仓杀了出来,并且占领了大量的关中之地。章邯得知之后,再去和韩信打就已经晚了。

章邯被韩信逼到了废丘城,两人在这里打了一年的仗,期间刘邦让韩信劝章邯投降,但是章邯誓死不从。

最后章邯是在没有外援救援的情况下,弹尽粮绝的时候,选择了自杀。

那么章邯为何宁愿选择死,也不投降刘邦呢?


大概是章邯对项羽的知遇之恩吧,毕竟他杀死了项羽的伯父项梁,在他投降给项羽后,项羽不但没有杀他,还把当时最为富庶的关中之地交给了他,他不能辜负项羽对他的厚爱呀。

再一个就是,他是一个名将,名将那有三心二意的,他之前已经有过一次投降的记录了,虽然是逼不得已投降的。但是,这依然会影响他的声誉。还有,毕竟项羽对他不薄,他又有什么理由背叛项羽呢?

所以,最后他还是选择誓死效忠项羽,绝对不投降刘邦。


史学达人



我的答案是四个字:无可奈何! 章邯向项羽投降是无可奈何,章邯跟刘邦死磕也是无可奈何,没有退路!下面我从人性人心的角度分两段展开阐述,章邯为何追随项羽?章邯为啥不投降刘邦?

首先,章邯为什么向项羽投降?

章邯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天才级别的军事家,因为在他没有带兵打仗之前,只是一个秦朝政府长官山林,财务的文官,秦朝皇室的总会计师的角色。可是等到起义军打到函谷关,秦二世,赵高,满朝文武抓耳挠腮的时候,这个会计居然抬手扔掉账本和exel表格,对沙雕胡亥说,现在秦国重兵都在塞北和南方镇守边疆,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发动身边的力量跟起义军死磕。然后把修建骊山的70万劳改犯和奴隶生的贱民孩子武装起来,带着这伙乌合之众迎战起义军。

当然了,起义军也是一伙乌合之众,想象一下这个诡异的场面,一波犯人举着大刀长矛,一波造反的农民举着扁担粪叉,打的不亦乐乎!

但是不管怎样,章邯硬生生带着这伙杂牌军,干翻了张楚造反政权,灭掉了齐国和魏国的两支起义军,最后,又干掉了革命呼声最高的项梁集团,名将项梁战死沙场。实际上项梁和章邯初次交锋的时候,项梁是打了胜仗的,只可惜他过于自负,果然骄兵必败,章邯率领特警小分队,嘴里含着铜钱,半夜衔枚偷袭,在定陶城击败楚军主力,弄死了项梁。项羽好像也有这个骄傲的毛病,看来是基因缺陷了。

但是章邯的失误是没有乘胜追击,这就看出来我们的领袖多么了不起,宜将剩勇追穷寇嘛。

这是章邯军事生涯的顶点,也是倒霉的开始。人倒霉的时候,一定不是一件事情让他吃瘪,就像发生交通事故一样,一定有两种以上的突发情况才会让悲剧发生 。

章邯面临了两大悲剧。在他的前方,出现了战无不胜的战神项羽。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九战九胜,章邯鸭梨山大。在他的后方,赵高的一双狼眼正在盯着他的后背。章邯派遣司马欣进京汇报工作的时候,司马欣就差点被赵高捕杀。所以章邯面临的困局是,战胜会被赵高嫉妒陷害,战败会被赵高当做替罪羊!

在这样的形势下,章邯无可奈何的选择了投降项羽。投降的时候,章邯在项羽面前痛苦流涕,说的最多的,是赵高多么多么的坏!

如果没有赵高的坏,怎么会有章邯的降!

中国历史上,多少忠臣良将不是被敌人战死,而是被奸臣害死啊。

其次,章邯为什么不能向刘邦投降?

公元前206年,刘邦击败章邯,章邯迫不得已退回废丘。第二年,刘邦的连襟,杀狗专业户樊哙水淹废丘,攻破城门,章邯自杀。

为什么章邯选择自杀而不是投降呢?因为章邯投降项羽之后,他手下的20万秦兵被项羽坑杀,章邯和司马欣,周翳被封为三王。在秦人看来,章邯是用手下将士的鲜血换取荣华富贵。现在刘邦已经夺取了汉中,为了平息汉中秦人的怒火,极有可能把章邯推出去做灭火肉盾。所以与其投降之后受辱而死,不如死战到底。这也是没有退路,无可奈何的事情。

总结一下:章邯在项羽和刘邦面前完全不同的表现,实际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实际上,自古到今,无可奈何几乎是所有人的宿命,朋友,你生活中,有没有遭遇无可奈何的局面呢?


铁锤文史


章邯死心塌地追随项羽其实说不上,既然被项羽封为三秦之王,成为一方诸侯,那就是给他一方地,他守得住是王;守不住,有气节的人就得殉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理,是贵族时代的理,就是那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且那时候项羽在齐国正跟田容纠缠,他不可能远距离从齐地奔袭到咸阳来援助章邯。

至于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结合历史事实,可以做如下分析:

其一,章邯是秦末的一个悲情名将,他不可能投降韩信这样没有士人底线的将领。

先秦时期最让人着迷的就是那种贵族精神,可以打,可以杀,但是决不受羞辱。那是士人的底线,但是后来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演化歪了,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什么“忍辱偷生”种种托词为贪生怕死找理由,这些“蝼蚁”精神的渊薮就是刘邦和韩信,他们是鼻祖。

以前的士人是可以不要命但一定要脸,到刘邦一帮人崛起时,这个时代的精神就彻底扭转了“没有命,要什么脸?”



韩信起初在哪儿都不受重用,尤其是项梁、项羽那。不是因为韩信没有才华,而是他连基本的士的精神都没有,他被乡里认为“贫而无行” ,他受“胯下之辱”,是被主流的士人所鄙夷的一种人。因此章邯失败后不可能投降像韩信这样的将领,这是其一。

其二,章邯不会投降刘邦。因为章邯被迫投降项羽导致二十万秦军被坑杀,其实跟刘邦是有直接关系的。

当时刘邦进逼武关时,赵高就已经像刘邦暗送秋波,并派使者与刘邦谈判,赵高希望杀死秦二世胡亥投降,与刘邦共享关中。

正是这一阴谋,实际上导致秦王朝开始放弃章邯的这支军队,国家一旦有这样的决策,章邯就面临政治上孤立,物资无法供应的窘迫。试想一只二十万的大军一旦粮草无法供应,要么等死,要么兵变。



章邯也算是秦末的一位悲情英雄。他在镇压秦末农民起义中表现相当卓越,镇压了反秦第一波声势浩大的浪潮——陈胜吴广,而后又打败了天下反秦的核心力量楚国的项梁军。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章邯率领临时组建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里面应该有宿卫咸阳城的秦军精锐,就像汉朝拱卫京畿的就有南军北军。骊山临时征召的囚徒,有可能主要是做后勤运输补给用的。

不然没法解释章邯组织的一帮囚徒能无往不胜,如若是,说不定早像当年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临时组织的奴隶阵前倒戈。



试想骊山的囚徒大都是各国因罪被处罚的罪人或服徭役的普通百姓,这些人即便有战斗力也称不上训练有素,顶多是散兵游勇,他们对于秦朝统治只有怨愤,战一开打估计直接跑光了,谁还会去卖命。

后来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在巨鹿包围赵王歇和陈余时,章邯其实已经被靠边站,直接只是负责运送粮草了。

前期章邯军一直作为主力镇压起义,并连连获胜,在巨鹿包围赵国时,章邯军突然从主角变成配角,成了王离主攻,章邯辅助,其实里面暗含了秦王朝的政治角逐。

赵高设计杀死蒙恬后,王翦的孙子王离代替蒙恬成为长城军主帅。王翦、王贲父子在秦灭六国中可谓居功至伟,在秦始皇琅琊刻石中王翦(史记记载是王离,可能有误)是居首位受封武成侯,王贲是第二位受封通武侯。

《秦始皇本纪》记录的琅琊刻石: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

王翦王贲父子在秦国一统后可能功高震主,开始退隐了,因此到二世时只有王离在冲锋陷阵,可这家伙的军事才能真没遗传好。



秦二世胡亥和赵高让章邯靠边站,本意是想让王离来坐收镇压农民起义胜利成果的,借机笼络王氏军事集团。谁知半路杀出了一个项羽,把王离打败,彻底扭转了秦末战争格局。

《张耳陈馀列传》记载: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

在咸阳的赵高听到王离战败的同时,刘邦已经带一支军队进逼武关,在这种局势下,赵高就想自保,偷摸与刘邦暗通款曲。

天下群雄并起反抗秦王朝,胡亥不反思自己的罪过和自责自己的无能,反而问罪重臣,导致冯去疾、冯劫不愿受辱自杀,李斯具五刑而死。秦始皇留下的治国帮底被毁坏殆尽,秦帝国最后柱石倒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问罪重臣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秦二世这个蠢货,国家危难时杀良臣,自毁长城不说,还气急败坏地派使者问罪在前方打战的章邯,章邯派司马欣回咸阳求见赵高,希望澄清误会,赵高连着三日拒不接见司马欣。司马欣赶回章邯身边,劝他投降。因此章邯投降绝对是情非得已,而不是贪生怕死。


开涮历史


因为除了项羽,章邯没有任何人可以投靠。章邯之所以投降项羽就是因为在巨鹿之战中,章邯及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输给了项羽,章邯面临内忧外患,不得已之下章邯才投靠了项羽。

巨鹿之战中,章邯本部有20万秦军,以骊山囚徒及关中子弟组成的,王离部有20万秦军,以秦国长城军团主力组成的,秦军共40万人,与项羽及整个天下的反秦义军战于巨鹿,这40万人是整个秦朝最后的主力部队。

结果巨鹿之战秦军战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首先攻击王离与章邯军之间运输粮食的甬道,并成功断绝了甬道,挡住了章邯军的反攻,接着整个反秦义军眼见项羽绝了秦军的粮食,联合起来一起攻击王离部。

王离部的20万秦军长城军团被击败,主帅王离被俘虏,秦将苏角被杀,秦将涉间被逼自杀,20万秦军或死或降,而章邯部的20万秦军眼看着王离覆没却无可奈何,章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界。

进,无法击败项羽,退,秦朝廷早已对章邯不满,况且刘邦此时也逼近了秦都咸阳城,章邯已经是前无进路,后无退路,除了投降项羽,还有最后一个选择,就是战死。

好死不如赖活,蝼蚁尚且偷生,又何况是章邯这么个人物呢,此时的章邯不想死,更何况手下还有20万秦军,还有司马欣、董翳等大将也不想死呢,对面的敌人是以项羽为首的反秦义军,不投靠项羽又能投靠谁呢?

章邯原本为是秦朝九卿之一的少府,负责管理皇室的私人财产和生活管理,原本就是一文官,而且能在赵高专权的朝廷中担任要职,只能说明章邯与赵高是一路人,要知道赵高可是指鹿为马的将整个朝廷官员筛选了一次,不服从赵高的,要么死,要么贬。

章邯能出任秦朝的九卿之一,要么是因为战功,要么是因为出身 ,再不就是因为与赵高的关系,章邯能在秦末的反秦战争中一路高歌猛进,打得整个黄河以南的反秦义军销声匿迹,靠的除了自已的能力,还有秦朝廷的大力支持,比如兵员、物资、粮食等等。

但是即使这样,章邯在打出威名后仍然受到赵高的犯忌,其手下的长史司马欣还差一点被赵高派人杀死,对面是生死搏斗的敌人,背面是暗害自已的朝廷,章邯即使英雄一生,恐怕也要发出“天下之大,为何没有我章邯的容身之处啊“?

当项羽由于巨鹿一战成为整个天下膜拜的义军首领,章邯所率领的秦朝最后的20万主力已经是穷途末路,如果秦朝中央政府坚定作章邯的后盾,也许章邯会和之后被汉军围攻坚守三个月后再自杀身亡,可是章邯想效忠,却发现已经没有自己效忠的对象,章邯衡量再三,只能选择投降项羽。

章邯投降项羽之后,其手下的20万秦军士兵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项羽之所以选择坑杀这20万人,一是因为粮食不多了,二是因为这些人随时是个隐患,进入关中如果不听从命令,那将会造成严重后果,项羽于是一不作,二不休,坑杀了这20万秦军,这20万秦军绝大部分都是关中子弟。

当时的韩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三秦王是秦将,率领秦军已经好几年了,杀死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手下秦军到新安,被项羽坑杀20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活着,秦人父老非常怨恨这三个人,恨到骨子里。

韩信的说法似乎这20万人被杀,章邯是参与了的,也就是说章邯为了自已的荣华富贵连这20万秦军士兵都出卖了,20万人啊,可是20万条生命,这些人跟随章邯作战已经好几年了,章邯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不可能对手下被杀无动于衷,可是章邯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20万人的被杀,给章邯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和压力,项羽入关后,故意把章邯封在秦地成为雍王,秦地百姓的子弟因为章邯的投降而被杀,作为主帅的章邯却活着,秦地百姓对于章邯的作为早就不满意了。

所以之后章邯在面对刘邦出川的生死之战时,没有人支持他了,秦地的百姓显然巴不得章邯被杀,而希望刘邦进入关中,最终章邯也在战争中失败,因为之前章邯曾经投降并出卖了自已20万手下士卒的性命,已经没有人再相信章邯了,也没有人再愿意跟着章邯投降刘邦了,章邯自然也明白。

另外,刘邦手下有大量的原秦朝士卒和将领,刘邦是第一个进入关中的反秦将领,当时秦朝中央全部投降了刘邦,刘邦并没有杀害任何一个秦将和秦兵,并且在咸阳城内约法三章,所以秦人绝大部分都投降了刘邦。

又因为刘邦的名声,秦地的百姓和当地的贵族也都是支持刘邦的,章邯敢投降刘邦吗?再与原来那帮秦将为伍,章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天下之大,已经没有章邯的容身之处了。

其实章邯并非死心踏地跟随项羽,他只是无路可走了,投降项羽却引诱手下20万秦军被杀,这种事已经让章邯无法容身于天下,已经没有人再相信章邯,唯有死路一条,章邯内心很明白,在被刘邦手下围困了几个月后,自杀身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想当初章邯手下可是有几十万兵马,而项羽虽然气势高昂,接连打了几场打胜仗,但想要一口气打败秦军,也是痴心妄想。但就在这个时候,和项羽哦有着共同梦想的赵高,帮了大忙,一方面联合时任咸阳“市长”的女婿,在望夷宫谋杀了秦二世,另一方面又对立了大功的章邯各种猜忌,以至于派人追杀章邯的副将,这下子章邯面对的就不是眼前气势高昂的秦军这么简单了!

有形的利剑,可以用谋略,可以凭胆识去躲避或对抗,但朝廷中的恶意诽谤和权臣的谋害,则是可以杀人于无形,所以这时候面对霸王冲阵依然淡定的章邯害怕了,而就在章邯开始犹疑不定的时候,赵国义军申阳和司马卬又切断了章邯的粮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章邯率秦军20万投降项羽。申阳和司马卬后来也因其功绩,从赵国将领一跃成为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河南王和殷王。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章邯投降项羽是有逼不得已的苦衷的,朝廷中的奸臣随时可能害自己的姓名,部队粮道又被切断,就是想要报效秦国,也无能为力了。反观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时候,章邯和刘邦基本就是正面对决,章邯作为雍王守土有责,如果再次投降,那章邯的名声可就要烂大街了而古时候,人们看待自己的名誉,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所以章邯才会誓死不降刘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