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權擴張:皇權與臣權成為“矛盾體”,相輔相成相愛相殺

明代皇權擴張:皇權與臣權成為“矛盾體”,相輔相成相愛相殺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個大的趨勢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但是,這一個只不過是中國古代兩千多年封建王朝歷史的大的趨勢而已,不同朝代、不同皇帝在位期間,皇權的強弱也有所不同。就以漢朝為例,赫赫有名的漢武大帝在位期間,威服四方,群臣只能俯首聽命。而漢末時期,權臣當道,皇帝變成了傀儡,毫無權力可言。由此可知,從小的方面來看,皇權的強弱與每一個皇帝在位時期的環境有所聯繫。

一、明代皇權的重構

1、廢丞相,君主專制大大加強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有感與歷代丞相對於皇權的掣肘,在胡惟庸案後,大肆殺戮,據《明史》當中明確記載稱:“帝發怒,肅清逆黨,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後來朱元璋下定決心廢除丞相這一個官職,讓明代的皇權在理論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明朝初年,特別是朱元璋在位期間,

對待功臣不可不謂之酷厲,幾乎沒有一位跟隨朱元璋的功臣得以善終,朱元璋的這一個手段,不僅僅留下來大量的權力真空,而且還讓皇權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幾乎達到了“事無鉅細,皆出於上”的地步。

2、設立內閣,有其實而無名,為皇權服務

在明朝初年這一段皇權重構的歷史時期內,內閣的設立,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首先,內閣的設立萌芽應該追溯到明朝太祖朱元璋時代,在他廢除丞相後,設立了大學士這一個職位,用來協助處理事務,內閣的正式設立應該在明成祖朱棣時代。明成祖為了緩解沒有丞相輔助政務的問題,下令選拔有才能的大臣入文淵閣當值,輔助政務,內閣由此應運而生。

明代皇權擴張:皇權與臣權成為“矛盾體”,相輔相成相愛相殺

但是內閣的設立也有其歷史的侷限性,從法律地位上來看,內閣沒有法定的地位,據《明史》當中記載稱:“,六部不必聽命於內閣,”“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內閣和六部之間相互扯皮、爭權奪利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也就造成當時行政效率相對底下的問題。據《天下郡國利病書》當中記載稱““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之罷相始也”由此可知,內閣的設立更多的意義在於服務於皇權的加強而已。

3、錦衣衛的設立

明代皇權的重構還在於錦衣衛的設立,錦衣衛的設立,標誌著皇權的控制力達到了一個新的地步錦衣衛的權力非常大,直接聽命於皇帝。用於糾察、逮捕、審訊等權力。明太祖時期設立的錦衣衛幾乎達到了讓人聞風喪膽的地步,幾乎滲透進了主要的王公大臣的身邊。據《明史》當中記載稱:“後改拱衛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尋又改為都尉司。……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秩從三品”。就可以反映出錦衣衛在

明王朝政治軍事機構的重要性。而它直接聽命於皇帝就反映出這是明代皇權加強的表現,同時也是皇權重構的反映。

4、明代皇權重構的思考

廢除丞相、設立內閣、開設錦衣衛等一系列措施,集中反映的是明代特別是明朝初年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而這一系列開創性的舉措,也同時反映出明代皇權發生了重構現象,原本制約皇權的勢力被取代,出現的是一種全新的政治權利格局,而這一個格局的中心就是皇權。就表現在皇帝的意志可以真正影響一個國家的歷史走向。

二、明代皇權走向困境

1、司禮監權力的極大擴張,成為明代政治權力的重要一環

眾所周知,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宦官專權的朝代,無論是都大名鼎鼎的正德八虎,亦或是大宦官魏忠賢等等。在明代宦官的權力是非常巨大的。而這就集中表現為司禮監權力的擴張。

司禮監素來有“內相”之稱。不過一開始的司禮監權力受到了來著皇帝的制約。例如據《明太祖實錄》當中記載稱:““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犯者斬”,”由此可知,在一開始特別是朱元璋時代,司禮監的地位可以說是毫不起眼的存在。而司禮監也僅僅是管理雜物的機構

明代皇權擴張:皇權與臣權成為“矛盾體”,相輔相成相愛相殺

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時代,

由於皇帝的懶政怠政,司禮監的權力開始膨脹起來,同時,也表明,明朝時期皇權慢慢走向了困境。據《萬曆野獲編》當中記載司禮監的權力稱:““司禮今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對柄機要,瞼書、秉筆與管文書房,則職同次相。”由此可知,司禮監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擴張,並且也成為了一種慣例,不得不說,這一種現象是皇權過大帶來的必然結果。因為皇帝權力的擴張,處理的事務與日俱增,但精力有限。這一種輔助性的機構由此應運而生。

2、大禮議事件發生,反映出臣權的興起

眾所周知,<strong>皇權與臣權是一對矛盾體,相輔相成,相愛相殺在明朝初期,雖然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但是隨著內閣制度的日益成熟以及明朝的幾位皇帝的不作為。導致了臣權日益加強,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發生的大禮議事件,據《西園雜記》當中記載稱:朱厚熜又想去掉“本生”二字,再次引起軒然大波,群臣跪伏於左順門,撼門大哭,一時“聲震闕庭”。雖然最終以嘉靖皇帝的勝利而告終,但是過程卻是曲折漫長的。反映出的就是明朝皇權在名義上雖然依舊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實際上卻走向了困境。

首先,大禮議事件,表明上是楊廷和集團與嘉靖皇帝之間的交鋒。然而,實際上卻是明朝皇權走向困境的表現。據《明史》當中記載稱:“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後請益力。又以持考獻帝議不合,疏語露不平。”由此可知,楊廷和集團對於新繼位的嘉靖皇帝未有重視,之後經過多次的交鋒,嘉靖皇帝以勝利告終,廢除了楊廷和時期確立的“廷議”政策。恢復了明朝原來的政治秩序。雖然嘉靖皇帝一時的成功,但是還是改變不了明朝皇權走向困境的事實,歷史的走向也最後證明了這一點。

明代皇權擴張:皇權與臣權成為“矛盾體”,相輔相成相愛相殺

三、明代皇權的衰弱

1、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反映出明代皇權的衰弱

俗話說,物極必反,這一句話用在皇權上也是一樣的道理。明代的皇權雖然在法理上依舊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實際上已經被慢慢架空,特別是到了明朝晚期,至高無上的皇權空有其名而無其實。明朝皇權走向衰弱的一大表現就是明朝萬曆皇帝在位期間,居然有三十年之久沒有上朝議事,而那個時期的國家機器的運行依舊良好,甚至還創造了萬曆中興這一個大好局面。

然而,萬曆中興的局面,大部分不是有萬曆皇帝本人嘔心瀝血、宵衣旰食的努力下得來的,甚至據《天下郡國利病書》當中對萬曆皇帝的評價稱:“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由此可知,萬曆皇帝的貢獻是相對較少的,而這一個局面完全是通過內閣的運行機構來實現國家機器的運作的。成熟的內閣運行機構加上司禮監的批紅特權。理論上如果不需要皇帝這一個國家就能夠正常的運行下去,不得不說,這反映的是明代皇權的旁落,

同時也是皇權走向衰弱的趨勢的表現

明代皇權擴張:皇權與臣權成為“矛盾體”,相輔相成相愛相殺

2、魏忠賢專權、東林黨爭等亂象反映明代皇權的衰弱

在明朝末年的事情,可謂是多事之秋,內有宦官專權、黨爭不斷,外有外敵入侵,邊疆不穩定。當時的皇帝也發出了有心無力的感嘆。與此同時,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四起,朝廷無力鎮壓,表現出也是皇權的衰弱。據《明史》記載稱:“時東夷犯順,蓮妖生心。”反映出當時局勢的嚴峻,皇權似乎有無法駕馭天下的能力了。

除此之外,對內黨爭不斷,皇帝失去對朝政的把握,也反映出明代皇權走向衰弱,《王學質疑》當中記載稱:“夫明之亡,亡於門戶;門戶始於朋黨,朋黨始於講學”除了有名的東林黨以外,當時還存在齊楚浙等黨派,朝廷之上,不為國,而為黨派利益之爭,即使當時的崇禎皇帝有心重整旗鼓,也沒有能力去重新把握朝政,消弭黨爭。無疑是明代皇權衰弱的表現。

明代皇權擴張:皇權與臣權成為“矛盾體”,相輔相成相愛相殺

四、總結與思考

明代皇權經歷了由重構興盛、困境到衰弱的過程,俗話說盛極必衰,明代的皇權在達到巔峰後,雖然似乎就成為了必然的趨勢。明代皇權經歷的過程,無疑有其特定的歷史環境與時代背景,明朝皇權的興盛與皇帝息息相關,明代皇權的興衰留給後人無盡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明史》

2、《明太祖實錄》

3、《天下郡國利病書》

4、《王學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