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導語:自古以來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每當談到開國皇帝時,我們總是無法擺脫這兩個成語,即“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如漢高祖劉邦他殺了韓信、英布、蕭何等開國功臣。如朱元璋肆意殺害了和他並肩作戰的兄弟。似乎開國皇帝在大業已成之時都會採取極端之法解除隱患,也許這就是帝王之術。然而今天的故事就是個例外。

我們的故事主人公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卻是此類典型中的“特殊例外”。

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先隨我回顧下趙匡胤的崛起之路:

趙匡胤由一個普通將領最終成為北宋的開國皇帝,主要在於他完全掌握了後周最精銳的軍事力量-禁軍(後話)。

其實在趙匡胤早年從軍時,有一群與他有著相似的背景的“熱血青年”先後參軍,可謂是“臭味相投”於是趙匡胤與他們結為兄弟,榮辱與共,而他們這群人先後成為禁軍高級將領,最終將趙匡胤扶上了皇位,史書上稱之為“義社十兄弟”。

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義社十兄弟”,這個看上去很“江湖”的名稱並不是小說或者電視劇裡面編出來的,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它是以趙匡胤為骨幹的十位軍界後起新秀組成的結拜兄弟組合。

宋人李攸《宋朝事實》卷九·勳臣記載:

“太祖義社兄弟:保靜軍節度使楊光義,天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義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勳,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中書令、秦王王審琦,忠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劉慶義,左驍衛上將軍劉守忠,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彰德軍節度使韓重斌,解州刺史王政忠。”

故事要從五代十國的後周說起,後周建立不久,郭威(後周開國皇帝)便駕崩了,皇位傳給了義子柴榮,是為周世宗。

周世宗即位後,他得到的並不是一個太平天下,而是一個“爛攤子”,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軍閥割據,各自稱王的時代。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周世宗柴榮迎來了一場北漢和契丹聯合南侵的大規模戰爭。可這場軍事危機,對於另一個人來說,卻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和挑戰。這個人就是趙匡胤。憑藉在這場著名戰役——“高平之戰”中的出色表現,趙匡胤一舉成為後周炙手可熱的軍事將領。

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高平之戰是北漢與後周之間的一場戰役,此役後周大勝。公元954年,亦即後周顯德元年,後漢開國皇帝劉崇聯合契丹乘機南下,打算乘後周內部還不穩定的情況下打擊後周的力量。這場戰爭其實是周太祖郭威挑起的,在之前郭威反漢的過程中,為了斬草除根建立大周,郭威派人將即將赴任的新皇帝劉贇截殺,劉贇正是劉崇的兒子。殺子之恨不共戴天,氣急敗壞劉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在太原府稱帝,史稱後漢,與郭威的後周分庭抗禮。不幸的後周皇帝郭威突然去世,後周內部出現政局動盪,劉崇覺得機會來了,遂與北方的契丹聯合,向後周進軍。

954年初,契丹率騎兵萬餘及步兵五萬餘人,到達晉陽(今太原),其後兩軍會師,一路攻打潞州(今長治),一路由北漢主劉旻親領中軍,張元徽領左軍,楊袞為右軍,多路大軍進攻後周,大戰一觸即發。

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後周大將李筠派部將穆令均率領兩千人馬迎擊。穆令均中伏被殺,損失千餘人。李筠退回潞州。周世宗柴榮決定親自領兵抵抗北漢的進攻。契丹首領楊袞秘密探查了後周軍隊陣勢和軍容後大驚失色並認為:周軍強大不可貿然進攻,否則大事休矣。劉崇卻不以為然,命張元徽率領東軍先進攻。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怯敵,一戰即潰,有上千步兵投降,這更加助長了劉崇的囂張氣焰。

然而在高平之戰中柴榮冒著矢石的危險親臨戰場,鼓勵軍隊士氣,軍隊士氣大振,在周軍右翼潰退的不利情況下扭轉戰勢,擊潰了北漢軍隊。張元徽的戰馬被射倒,被周軍斬殺。周軍乘勝追擊,一直攻到太原。 在此役中,趙匡胤表現出色,打破僵局,使得後周由危轉安,被加封為殿前都虞候,從此得以迅速崛起,成為周世宗日後倚重的大將,可謂是國之一柱。

世宗死,子柴宗訓即位,石守信以義成軍(滑州,今河南滑縣東南)節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是以趙匡胤為首的“義社十兄弟”中,繼李繼勳、趙匡胤之後第三個成為節度使的,而且長期與趙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趙匡胤的部屬、親信,漸漸成為成為趙匡胤的副手,關係最為密切。此時權利中心慢慢偏向趙匡胤,這才有了後來的“陳橋兵變”。

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十人之中,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和趙匡胤關係密切,都參與了陳橋兵變,在宋朝建國之後一度權力很重。

從前期宋朝搭建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的優秀的軍事本領以及耀眼的人格魅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並且征服了這些兄弟,不然也不可能這麼多兄弟以他為首,這也側面反應了一個帝王的雄心與謀略。

可以說大宋王朝的建立基礎就是“義社十兄弟”。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在兄弟的擁戴下趙匡胤一夜之間成為大宋王朝的開拓者,大業已成。

問題的關鍵來了太祖會不會“兔死狗烹”呢,會不會兄弟反目、兵戈相見呢?答案是:不會,因為宋太祖的採用了“杯酒釋兵權”這個高明的“帝王之術”。

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杯酒釋兵權是我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酒局。

杯酒釋兵權的意思是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現代人對“杯酒釋兵權”褒貶不一,有人說“杯酒釋兵權”開啟了“君臣相和”的佳話。也有人說“杯酒釋兵權”釀成了宋朝的“貪汙成風”和“中文抑武”的滅亡禍種。不管如何評價我們不能否認“杯酒釋兵權”中太祖皇帝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且聽我慢慢道來:

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提起這個詞,太多人既熟悉又陌生,我個人看法帝王之術為“陽謀與陰謀”。

相同的一面是以各種理由和莫須有罪名開罪有功之臣,達到清除異己、鞏固統治的政治目的

而二者間的不同則反映了帝王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我們來看本篇主角宋太祖趙匡胤,在“黃袍加身”以後,大局已定,並且自己手握大權的情況下,為了加強君權集中鞏固新生政權,太祖完全可以“卸磨殺驢”,消除後患,可是趙匡胤沒有這樣做而是採取了溫和的演變手段,我們姑且稱為“和平演變”下面來看演變的基本過程:

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史書記載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喝酒,酒興正濃時,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他嘆了一口氣,口吐苦衷,說:“我若不是靠兄弟們出力,是做不到皇帝這個位置的,為此我從內心裡一直念及你們的功德。然而,當天子太過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驚恐萬分,連忙磕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如果想要富貴,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很直白的表明自己的擔憂)

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兄弟相生之道)

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安享太平,使子孫後代免於貧窮罷了。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長遠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姬,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這就是“杯酒釋兵權”和平演變的整個過程,不難看出趙匡胤已經展現出來他的帝王之術,他不在僅為個人考慮了,而是如何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大宋王朝,他沒有采取極端之法而是與兄弟們推心置腹,開誠佈公,雖說有幾分威逼利誘之嫌,但也不難看出趙匡胤採取這種方式就是為了顧及兄弟之情,留下“君臣相和”的佳話。事實上我們的太祖皇帝也兌現了對兄弟們的承諾,與他們締結兒女親家,讓他們下放到地方過著富貴的生活,甚至對他們貪汙腐敗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可否認太祖此舉做法對後世宋朝的發展埋下了禍根但也說明了太祖是重兄弟情的人。

淺談“杯酒釋兵權”中的帝王之術和兄弟之情

結語:

“杯酒釋兵權”開啟了“君臣相和”的千古佳話,它不在像其他王朝般相愛相殺而是罷手言和,他開啟的是一種新的皇權的平穩過渡手段,讓“無情最是帝王家”多了一絲情誼、一絲溫暖,更開啟了“兄弟情深似海”的盟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