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导语:自古以来共患难易,同富贵难。每当谈到开国皇帝时,我们总是无法摆脱这两个成语,即“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如汉高祖刘邦他杀了韩信、英布、萧何等开国功臣。如朱元璋肆意杀害了和他并肩作战的兄弟。似乎开国皇帝在大业已成之时都会采取极端之法解除隐患,也许这就是帝王之术。然而今天的故事就是个例外。

我们的故事主人公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却是此类典型中的“特殊例外”。

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先随我回顾下赵匡胤的崛起之路:

赵匡胤由一个普通将领最终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主要在于他完全掌握了后周最精锐的军事力量-禁军(后话)。

其实在赵匡胤早年从军时,有一群与他有着相似的背景的“热血青年”先后参军,可谓是“臭味相投”于是赵匡胤与他们结为兄弟,荣辱与共,而他们这群人先后成为禁军高级将领,最终将赵匡胤扶上了皇位,史书上称之为“义社十兄弟”。

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义社十兄弟”,这个看上去很“江湖”的名称并不是小说或者电视剧里面编出来的,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它是以赵匡胤为骨干的十位军界后起新秀组成的结拜兄弟组合。

宋人李攸《宋朝事实》卷九·勋臣记载:

“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斌,解州刺史王政忠。”

故事要从五代十国的后周说起,后周建立不久,郭威(后周开国皇帝)便驾崩了,皇位传给了义子柴荣,是为周世宗。

周世宗即位后,他得到的并不是一个太平天下,而是一个“烂摊子”,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军阀割据,各自称王的时代。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周世宗柴荣迎来了一场北汉和契丹联合南侵的大规模战争。可这场军事危机,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这个人就是赵匡胤。凭借在这场著名战役——“高平之战”中的出色表现,赵匡胤一举成为后周炙手可热的军事将领。

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高平之战是北汉与后周之间的一场战役,此役后周大胜。公元954年,亦即后周显德元年,后汉开国皇帝刘崇联合契丹乘机南下,打算乘后周内部还不稳定的情况下打击后周的力量。这场战争其实是周太祖郭威挑起的,在之前郭威反汉的过程中,为了斩草除根建立大周,郭威派人将即将赴任的新皇帝刘赟截杀,刘赟正是刘崇的儿子。杀子之恨不共戴天,气急败坏刘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在太原府称帝,史称后汉,与郭威的后周分庭抗礼。不幸的后周皇帝郭威突然去世,后周内部出现政局动荡,刘崇觉得机会来了,遂与北方的契丹联合,向后周进军。

954年初,契丹率骑兵万余及步兵五万余人,到达晋阳(今太原),其后两军会师,一路攻打潞州(今长治),一路由北汉主刘旻亲领中军,张元徽领左军,杨衮为右军,多路大军进攻后周,大战一触即发。

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后周大将李筠派部将穆令均率领两千人马迎击。穆令均中伏被杀,损失千余人。李筠退回潞州。周世宗柴荣决定亲自领兵抵抗北汉的进攻。契丹首领杨衮秘密探查了后周军队阵势和军容后大惊失色并认为:周军强大不可贸然进攻,否则大事休矣。刘崇却不以为然,命张元徽率领东军先进攻。后周的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怯敌,一战即溃,有上千步兵投降,这更加助长了刘崇的嚣张气焰。

然而在高平之战中柴荣冒着矢石的危险亲临战场,鼓励军队士气,军队士气大振,在周军右翼溃退的不利情况下扭转战势,击溃了北汉军队。张元徽的战马被射倒,被周军斩杀。周军乘胜追击,一直攻到太原。 在此役中,赵匡胤表现出色,打破僵局,使得后周由危转安,被加封为殿前都虞候,从此得以迅速崛起,成为周世宗日后倚重的大将,可谓是国之一柱。

世宗死,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以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成为节度使的,而且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渐渐成为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切。此时权利中心慢慢偏向赵匡胤,这才有了后来的“陈桥兵变”。

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十人之中,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贇和赵匡胤关系密切,都参与了陈桥兵变,在宋朝建国之后一度权力很重。

从前期宋朝搭建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赵匡胤的优秀的军事本领以及耀眼的人格魅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征服了这些兄弟,不然也不可能这么多兄弟以他为首,这也侧面反应了一个帝王的雄心与谋略。

可以说大宋王朝的建立基础就是“义社十兄弟”。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兄弟的拥戴下赵匡胤一夜之间成为大宋王朝的开拓者,大业已成。

问题的关键来了太祖会不会“兔死狗烹”呢,会不会兄弟反目、兵戈相见呢?答案是:不会,因为宋太祖的采用了“杯酒释兵权”这个高明的“帝王之术”。

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杯酒释兵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酒局。

杯酒释兵权的意思是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现代人对“杯酒释兵权”褒贬不一,有人说“杯酒释兵权”开启了“君臣相和”的佳话。也有人说“杯酒释兵权”酿成了宋朝的“贪污成风”和“中文抑武”的灭亡祸种。不管如何评价我们不能否认“杯酒释兵权”中太祖皇帝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且听我慢慢道来:

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提起这个词,太多人既熟悉又陌生,我个人看法帝王之术为“阳谋与阴谋”。

相同的一面是以各种理由和莫须有罪名开罪有功之臣,达到清除异己、巩固统治的政治目的

而二者间的不同则反映了帝王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我们来看本篇主角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以后,大局已定,并且自己手握大权的情况下,为了加强君权集中巩固新生政权,太祖完全可以“卸磨杀驴”,消除后患,可是赵匡胤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温和的演变手段,我们姑且称为“和平演变”下面来看演变的基本过程:

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史书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说:“我若不是靠兄弟们出力,是做不到皇帝这个位置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惊恐万分,连忙磕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很直白的表明自己的担忧)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兄弟相生之道)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安享太平,使子孙后代免于贫穷罢了。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和平演变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赵匡胤已经展现出来他的帝王之术,他不在仅为个人考虑了,而是如何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大宋王朝,他没有采取极端之法而是与兄弟们推心置腹,开诚布公,虽说有几分威逼利诱之嫌,但也不难看出赵匡胤采取这种方式就是为了顾及兄弟之情,留下“君臣相和”的佳话。事实上我们的太祖皇帝也兑现了对兄弟们的承诺,与他们缔结儿女亲家,让他们下放到地方过着富贵的生活,甚至对他们贪污腐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可否认太祖此举做法对后世宋朝的发展埋下了祸根但也说明了太祖是重兄弟情的人。

浅谈“杯酒释兵权”中的帝王之术和兄弟之情

结语:

“杯酒释兵权”开启了“君臣相和”的千古佳话,它不在像其他王朝般相爱相杀而是罢手言和,他开启的是一种新的皇权的平稳过渡手段,让“无情最是帝王家”多了一丝情谊、一丝温暖,更开启了“兄弟情深似海”的盟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