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元璋四次針對朝鮮的“表箋之禍”看明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十四世紀的東亞出現了兩個新的國家,一個是驅逐了蒙元的大明帝國,另一個則是藉著明朝的勢,篡位於高麗的李氏朝鮮。

表面上,李氏朝鮮對於大明朝還是畢恭畢敬的,甚至國號都是朱元璋欽定的,但是私下裡,山高皇帝遠的,李氏朝鮮沒少對遼東動心思。

對於李氏朝鮮的小動作,朱元璋自然心知肚明,但是外敵未盡除,國內又百廢待興,所以朱元璋還是將朝鮮列為不徵之國。不過也不能放縱李氏朝鮮在遼東的各種活動,於是朱元璋只能通過政治手段來威懾,針對李氏朝鮮“表箋之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看似朱元璋在外交文書裡雞蛋裡挑骨頭,故意生事,甚至被後人譏諷為文字獄都玩到外國去了,但實際上,則是藉此強硬態度敲打李氏朝鮮,打消其野心,另外也是想借機看李氏朝鮮的反應,應該並不排除為了穩固遼東而勞師遠征的選項。

洪武三年 高麗就承認了明朝宗主國地位

朱元璋雖然將蒙元驅逐到了塞外,但是蒙元實力猶存。

“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資裝鎧杖,,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 ——(谷應泰著《明史記事本末》卷 十《故元遺兵》)

尤其是在東北,元朝前丞相納哈出擁兵二十萬據守於今日鐵嶺開原一線。

在這種情況下,一直是中原王朝附庸的高麗,最好的保身策略就是做牆頭草好左右逢源。而蒙元殘餘和新興的大明朝都對高麗進行了招攬。

為了削弱蒙元在東北的力量,朱元璋稱帝后,第一時間就派人告訴了高麗大明朝建國之事,高麗之主恭愍王隨即派人獻上了賀表。

朱元璋一見大喜,洪武二年就又派出使者,並護送一百六十多名高麗人回國。

恭愍王隨後也派出使臣,“貢方物且請封” (《明史·朝鮮傳》),這個意思就是高麗表示承認明朝的宗主國地位。第二年又把元朝賜給高麗的金印交給了明朝,意思自然是斷絕與蒙元殘餘的關係。


從朱元璋四次針對朝鮮的“表箋之禍”看明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朱元璋畫像

這個結果對朱元璋來說肯定是非常滿意的。可是對於高麗而言,明朝就算很強大,但太遠了,眼前可就是蒙元的二十萬大軍。而且高麗貴族高層與元朝一直通婚,所以高麗的態度就是臣服於大明,但是卻又與蒙元勾肩搭背。

洪武七年,高麗發生了政變,比較親明的恭愍王被殺,親元派把握了朝政。洪武十年,高麗又接受了蒙元的冊封,改用蒙元年號,也就等於拋棄了大明朝。

知道這個消息後,朱元璋自然大怒,痛斥高麗使者道,

“所恃者滄海耳,不知滄海與我共之。爾如不信,朕命舳艫千里,精兵數十萬,揭帆東指,雖不盡滅爾類,豈不俘囚其大半,爾果敢輕視乎 !”—— (《明太祖實錄》)

當然,朱元璋這時候只能是這麼一說,畢竟遼東、山西、雲南的蒙元殘餘還在,國內也還不安穩,不能驟起大軍跨海遠征。不過,想必在朱元璋心裡已經給半島小國記下了一筆賬了。

明軍威壓之下 侵擾遼東的高麗被改朝換代

也是沒等朱元璋做出什麼實際性反應,第二年,高麗王王禑又自己恢復了“洪武”年號,並且派使臣請求明朝冊封新主,而且是幾個月內連續請求了五次。

失了面子的朱元璋一律不予理睬。

“朕思限山隔海,似難聲教,當聽彼自然,不幹名爵。”——(《明太祖實錄》)

就是說,隔山跨海地本帝也不能耳提面命你們,那就讓你們自生自滅吧,別提什麼冊封之事了。


從朱元璋四次針對朝鮮的“表箋之禍”看明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元朝時期的高麗地區

沒有了附庸國的名分,高麗一是無法從大明朝得到賞賜,二是無法與明朝進行正常貿易活動,絕對是沉重打擊。

最後在洪武十八年,高麗上下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被王禑殺死的恭愍王的母親上表。八十四的老太太上表之後,為顯示仁孝,朱元璋也就順水推舟冊封了高麗王。當然還有別的原因,就是明朝已經開始對遼東的蒙元殘餘大舉用兵了。

洪武二十年的時候,納哈出投降,大明平定遼東,鑑於高麗一直反覆無常,於是朱元璋決定在半島上設立鐵嶺衛。

而對明朝也有猜忌高麗這一下也炸毛了,連蒙元殘餘都降了,王禑卻想著先下手為強跟大明朝掰腕子。於是以崔瑩為八道都統使、昌城府院君曹敏修為左軍都統使、東北面都元帥李成桂為右軍都統使,進犯遼東。

可是王禑腦子抽風,不代表下面的人一樣犯傻去雞蛋碰石頭。作為前鋒主將的李成桂到了威化島後就以“以小逆大”等為藉口藉機發動了政變,回師王城,廢掉了王禑,立了一個傀儡國王。

國號幫你定了 可是王印卻不給

作為一國之君對於篡位之事自然是深惡痛絕的,早在恭愍王政變被殺後,朱元璋就定了調,

“以《春秋》論之,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不過李成桂算是幫了大明朝一個小忙,所以朱元璋就像看戲一樣看著李成桂折騰。

“遠夷小邦,固宜不與之較,但其詐偽之情,不可不察 。 ⋯ ⋯憚各安分 , 毋生覺端。”——《明太祖實錄》

而且朱元璋還應李成桂的請求,將鐵嶺衛設在了遼東而非半島之上。

見朱元璋是默許的架勢,在廢掉了兩個國王之後,李成桂終於是走上了篡位的道路。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自立為國王。

東方大陸就剩下大明朝這一龐然大物了,李成桂篡位之後也不敢自作主張,於是就以權知高麗國事的身份上表,請朱元璋給改個國號,讓自己這個國王名正言順。

李成桂擬議了兩個國號,一是“朝鮮” ,一是“和 寧”。朱元璋與大臣們商議之後,認為“朝鮮”為宜。

下聖旨:“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 ,永昌後嗣。”——《明太祖實錄》

不過呢,朱元璋留了一手,國號是給你了,也承認李氏朝鮮了,但是國王的印信、誥命卻一直不給李成桂。

而且朱元璋給出的理由十分不給李成桂面子,

“頑囂狡詐……來文關請信印、 誥命,未可輕與。”

可見一直以來,朱元璋對於高麗朝鮮的反覆無常是記在心裡的,而且對於李成桂這個篡位之人也是有想法的。所以暫時不願意承認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朱元璋時期的中外“表箋之禍”

朱元璋不給朝鮮王印和誥命,李成桂不能不求啊,而這正中朱元璋下懷。

兩國間有一些問題,還不至於兵戎相見,但是不敲打一下李成桂是不行的,於是朱元璋就通過對李成桂呈上的表箋挑毛病,大加斥責,甚至打殺朝鮮使臣。

清朝人趙翼在所著《二十二史札記》中有“明初文字之禍”一條,說的是朱元璋在文字裡雞蛋挑骨頭,羅織罪名迫害文人。


從朱元璋四次針對朝鮮的“表箋之禍”看明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二十二史札記》中記載了“表箋之禍”的大量內容

明朝後期和清朝後期多有關於朱元璋文字之禍的書籍流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進的表箋:

“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

朱元璋認為光和生是影射他當過和尚,而則,被朱元璋因為是“賊”,是譏諷他是造反頭子。於是將其殺害。

類似的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這種文字之禍延續了十五年,直到朱元璋死去。研究者認為言朱元璋因文化自卑,所以仇視文人,他發動文字獄就是為了報復不聽話不把他放在眼裡的文人。

趙翼將這些因表箋文字觸犯朱元璋忌諱而獲罪致死的,稱為“表箋之禍”。

漢代就是出現的“表”,是臣子們向皇帝論諫、 勸請、推薦、慶賀、 謝恩等的上行文書。“箋”在明朝則是指臣子向皇后、皇太子上的慶賀之文。而對於朝鮮的附庸國,表箋,則是指給皇帝和皇室的重要外交文書。

朱元璋不僅是用這中因一字而殺人的辦法對付文人,也用來對付朝鮮的李成桂。

當然,在對外關係上這麼做,朱元璋並非單純為了洩憤,而是想在政治上施加壓力,以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也是對李成桂的一種試探,在蒙元這個最大敵人被打殘之後,也不排除他必要時對朝鮮用兵的可能。

謝恩使到南京時 正趕上邊關密報朝鮮犯邊

針對朝鮮的第一次“表箋之禍”是在給朝鮮欽定了國號之後。李成桂需要上表謝恩,這種謝恩表,其實就是溜鬚拍馬,大家看著都樂呵的事。卻沒想到,朱元璋早就在這等著了。

他挑出來的毛病是李成桂落款的自稱。

“今既更號朝鮮,表文仍稱權知國事,未審何謀?”——吳晗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朱元璋的不滿在於,我都給你改完國號了,你怎麼還自稱是權知國事?

只不過朱元璋可能忘了,他一直沒給李成桂封王啊。當然,如果李成桂敢自稱朝鮮國王,朱元璋也一定會說他狼子野心。因為朱元璋就是為了找茬的。

朝鮮使者也解釋了,“國號欽依改稱‘朝鮮外,臣愚以為未蒙頒降國王名爵,未敢擅便稱王,實無奸侮之心。”

使臣說的其實是朝貢體系下一個禮儀性的原則問題,

沒有得到明朝的封王誥命之前,藩屬國國主都是自稱 “權知國事某某”或 “權署國事某某 ”。

結果朱元璋差點把他亂棍打死,還讓他徒步滾回國。得知消息後李成桂不得不馬上上表請罪,

“照得小邦僻處荒遠,言語不通,聞見不博,粗習文字,僅達事情。其於製作,未諳體格,以致錯,非敢故為侮慢。”——《朝鮮太祖實錄》

朱元璋不管你是不是粗鄙野人,欽傳宣諭聖旨:“你那裡進來的表內 ,下的字樣好生兜搭。今後休教進表來。欽此 !”


從朱元璋四次針對朝鮮的“表箋之禍”看明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李成桂畫像

朱元璋之所以把“表箋之禍”弄到朝鮮頭上,一則是他這種手段玩的純屬了,而主要是其中有一個時間差的問題。就是在朝鮮使臣來的路上,朱元璋派出的使臣已經到了漢城,而且是去問罪的。

大張旗鼓去問罪之事還沒結果呢,居然還跑來謝恩,朱元璋當然覺得丟了面子。而且使臣六月到達南京的時候,遼東邊將也來了密報,

“遼東都指揮司奏:諜知朝鮮國,近遣其守邊千戶,招誘女真五百餘人,潛渡鴨綠江,欲寇遼東。”——《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六月》

所以可以認為,朱元璋是“藉機生事”敲打李氏朝鮮。《明太祖實錄》對此也有記載,“勿妄生事端 , 否則將被禍於兵。”而不讓朝鮮再進表,就是不承認朝鮮是大明朝的藩屬國了,也就意味著大明朝可以隨時出兵。

借“表箋之禍”清除朝鮮不安定分子

雖然朱元璋是有其目的,但做法確實也蠻橫無理,自然引得李氏朝鮮的不滿。李氏朝鮮的重臣鄭道傳在回朝途中,過了山海關後,就說,

“好便好,不好便來搶一場。”——《朝鮮太祖實錄》

回國後,本來親明的鄭道傳就一主厲馬秣兵,對明朝強硬。

朝鮮的動作當然瞞不過朱元璋,於是,第二次“表箋之禍”又來了。

洪武二十八年末,朝鮮使臣來賀新年,朱元璋又從表箋中挑出了毛病,

“進正朝表箋內,不停當的字樣多有……輕薄戲侮。”——《明太祖實錄》


從朱元璋四次針對朝鮮的“表箋之禍”看明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明太祖實錄

朱元璋很不滿意,說剛讓李成桂那小子謝罪沒多久,結果又來這麼一出,這是屢教不改啊。並且直接說了,“朕非不能伐之。古人有言,不勤兵於遠,所以不即興師者。”

於是扣押了使者,並且命朝鮮將寫表箋的人押送南京。

一聽說明朝要興兵,朝鮮趕緊把寫表箋的人送來了。

朝鮮使臣到南京需要走三個月,所以這第一撥還沒回到漢朝呢,第二撥來請封王的使者又到了。

朱元璋乾脆又說了,“文辭之間,輕薄肆侮,近日奏請印信誥命狀內,引用紂事,尤為無禮。”

於是又扣留了使者,命令朝鮮再一次把寫表箋的人送來,而且這一次連校對者都要押送來。並且還要把使者的家眷也送來。另外還有一個人要求朝鮮必須送來,就是先前說對我不好我就搶一把的鄭道傳。

“鄭道傳等,乃小人之尤也,在王左右,豈能助其為善?苟使鄭擢、盧仁度、金若恆仍在朝鮮,又鄭道傳羽翼。”——《明太祖實錄》


從朱元璋四次針對朝鮮的“表箋之禍”看明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韓國拍攝的鄭道傳的電影海報

除了鄭道傳有病在身得以留在朝鮮外,金若恆算是幸運的,流放雲南,而鄭擢和盧仁度死於南京。

可見,朱元璋發難是有明確目的的,他知道朝鮮國中,誰是需要清除的對象。

連續兩次的“表箋之禍”完結沒過多久,第四次又來了。朱元璋的理由也是差不多,說表箋中,“字樣譏侮。”又命朝鮮將寫便箋的相關人等都押送過來。

不過這一次朝鮮的這些被點名的人躲過一劫,因為朱元璋駕崩了。

對東北女真人人口的爭奪是焦點

朱元璋雞蛋裡挑骨頭的做法說其霸道無理是不為過的,但是,李氏朝鮮也有自己蛇鼠兩端的問題,尤其是暗地裡一直窺覷遼東的土地、人口。

雖然遼東早在唐朝就被漢人王朝放棄了,但是為了防禦蒙元勢力,朱元璋決定經營遼東。這時候就與朝鮮的北進戰略起了衝突。

遼東當時沒幾個漢人,多的是女真人。李成桂在還是高麗將領的時候,就是負責招撫女真人,不只是他,他父親、祖父都是幹這個的,也正因為有了女真人的人口為支持,他才有了發動政變的資本。

蒙元崩潰之後,高麗的勢力因為收編了女真人而推進到了鴨綠江圖們江一帶並一度深入遼東。就是朝鮮國成立之後,仍然繼續蠶食遼東的人口和地盤,不僅大量女真人口從遼東流入朝鮮,而且因為招撫了許多女真部落,所以那些地盤也都被朝鮮納入囊中,

“延裹千里,皆入版籍。”


從朱元璋四次針對朝鮮的“表箋之禍”看明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朝鮮太祖實錄》

就在第一次“表箋之禍”時,朱元璋就警告了李氏朝鮮,

“又將昭告上帝,命將東討,以雪侮覺之兩端 。若不必師至三韓,將所誘女真之人全家發來,並以往女真大小送回,朕師方不入境。”——《朝鮮太祖實錄》

在朱元璋武力威脅之下,朝鮮不得不放回招攬的女真人。

“遣中樞院副使李至貴請通朝路表,並押領女真男女四百餘口赴 京。”——《朝鮮太祖實錄》

正是因為朝鮮小動作不斷,所以朱元璋才幾次作“表箋之禍”來打消其野心。而終洪武一朝,朱元璋始終沒有冊封朝鮮國王,可見其對朝鮮方面的不滿。


從朱元璋四次針對朝鮮的“表箋之禍”看明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明初設置的遼東都司

結論 朱元璋對李氏朝鮮始終不信任 甚至不願意承認其藩屬國地位

明朝初年,基於中原王朝習慣性放棄遼東的原因,所以朝鮮對遼東一直抱有野心。只不過為了防禦蒙元,朱元璋也下決心要經營遼東。雙方的矛盾也就此產生。

雖然朱元璋確認李氏朝鮮對遼東有圖謀,但李氏朝鮮只是小規模地滲透,並沒有大戰旗鼓地派軍侵入遼東,招攬女真人的行徑只算是邊疆小小摩擦,所以朱元璋也沒有真正想過派兵攻打朝鮮。

因為對李氏朝鮮始終不信任,於是朱元璋就採取了後人所稱的“表箋之禍”的手段,在政治上對李氏朝鮮施壓,強制其放棄窺視遼東的野心。

但是李氏朝鮮表面上很聽話,可私下裡卻仍然小動作不斷,所以在洪武朝,朱元璋雖然承認朝鮮國的存在,但是一直不予冊封誥命,也就是不承認李氏朝鮮是藩屬國。而這代表的,則是明朝可以隨時出兵展開滅國之戰。

在這高壓之下,自然也引起了李氏朝鮮的反彈,李成桂就說了,

“帝以兵甲眾多,政刑嚴峻,遂有天下。然以殺戮過當,元勳碩輔多不保全。而乃屢責我小邦,誅求無厭。今又責我以非罪,而脅我以動兵,是何異恐嚇小兒哉 ?”

所以不只是擴軍備戰,就連朱元璋幾次要朝鮮獻上秀女也就是變相和親,但是都被李氏朝鮮拒絕了。

相互猜忌的狀況,直到朱元璋死後才有所改善,永樂朝,李氏朝鮮才算正式成為大明朝的藩屬國。

參考文獻:《明太祖實錄》、《朝鮮太祖實錄》、《明史記事本末》、《二十二史札記》、《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