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IS-2重型坦克为什么可以成为虎式坦克的驯虎者?

朕要爆发了


我觉得斯大林2之所以能被称之为驯兽师,还是因为它那门威力巨大的D-25T型122毫米坦克炮,二战期间苏德两国为了提升坦克炮的威力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德国喜欢一味的增加长径比来提升穿甲威力,而苏联更加喜欢直接简单粗暴的提升主炮口径来提升穿甲威力,D-25T型122毫米坦克炮就是这一思想的巅峰之作,而说起斯大林2的这门巨炮,我们还得从斯大林1重型坦克说起。

鸡肋般的斯大林1重型坦克

▲装备85毫米坦克炮的斯大林1重型坦克

斯大林1重型坦克的设计目标就是全面的压制德国的虎1重型坦克,为此苏联设计师为其装备了一门D5-T型85毫米坦克炮,该炮由52-K型85毫米防空炮改造而来,但是现实却是该炮威力和虎1的KwK36型56倍长径比的88炮比起来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而斯大林1如果要想抵御虎式的88炮,厚重的装甲就会导致整车重量大幅提升,到时候底盘系统将不堪重负,势必会重蹈KV-2重型坦克的覆辙,这样一来斯大林1重型坦克就是一辆打不穿也防不住的鸡肋作品,更重要的是和同样装备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比起来在性价比方面也毫无优势,于是斯大林1重型坦克的升级计划就应用而生,改进重点就是为其装备一门大口径坦克炮来对虎1坦克形成压倒性优势。

型坦克的选炮之路

▲苏联B-34舰炮,D-10T型100毫米坦克炮就改自该炮,可以看到该炮的炮尾异常巨大

既然火力是斯大林1重型坦克的重点改进方向,那么为其选择一门威力巨大而且合适的坦克炮就成为了首要目标,当时可供苏联设计师选择的有D-10T型100毫米坦克炮(由海军B-34型100毫米舰炮改进而来)和D-25型122毫米坦克炮(由陆军A-19型122毫米师属加农炮改进而来,尽管100炮威力比122炮略大,但是100炮占用的炮塔空间较大,而且该炮的穿甲威力极大程度上依赖于BR-412型穿甲弹,但是该定装弹药长度超过了1米,想要将该炮硬塞到斯大林1的炮塔里面,炮塔就必须做相应的改进(也许只有无炮塔的SU-100才能驾驭它)。而且BR-412型穿甲弹由于其复杂的生产技术在初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产量也较少。但是122炮就不一样,该炮不用大幅改造炮塔就能安装进去,最重要的是该炮改自陆军加农炮,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配件和弹药,可以立马形成战斗力,这对于急需一辆压制虎1坦克的苏联来说尤为重要,于是D-25型122毫米坦克炮就成为了首选。

斯大林2的诞生

▲几名工人正在为斯大林2重型坦克安装D-25T型主炮,左上角就是该炮的立楔式炮闩

二战期间苏联坦克设计师创造了很多的奇迹,斯大林2就是其中的一个,从受到委托到完成制造,苏联第九炮兵工厂仅用了25天就将122炮装到了斯大林1的底盘上,这门43倍口径比并装有双气室炮口制退器的122毫米坦克炮在发射25公斤重的曳光穿甲弹时,能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30度倾斜角的126毫米均值装甲钢,发射杀伤爆破榴弹时最大射程高达14公里,在试验场上这门炮在700米的距离上直接贯穿了黑豹坦克,在1500米的距离上虽然不能击穿黑豹坦克的正面装甲,但是鉴于该炮巨大的威力,黑豹坦克的正面装甲发生了大面积的崩塌甚至是破裂从而失去了战斗力。

▲上图就是D-25T的分装弹药,依次为高爆榴弹OF-471N,曳光穿甲弹BR-471,风帽穿甲弹BR-471B

新坦克就是著名的斯大林2重型坦克,斯大林曾说:“我们将开着这辆坦克结束战争”,的确斯大林2重型坦克和T-34/85中型坦克的组合带给了德军不小的震撼,在首秀科尔松战役中就给了德军当头一击,在此后的作战中苏联根据IS-2的不足改进出了IS-2M坦克并在苏军一系列的进攻作战中始终保持着绝对主力的位置,后来斯大林3型重型坦克上面苏联人依旧保留了这门威力巨大的D25-T型12毫米坦克炮。


武备营


以二战统帅的名字来命名一种坦克,就可知它的份量如何了,IS就是斯大林俄文名字的英文音译。IS的厉害,不在IS-1,更在IS-2,IS-1生产不足70辆,后来人们称呼IS,指的正是IS-2,换装了122毫米炮,它的口径达到了43倍,当代德国“豹”2坦克的口径也不过44倍,可以想见当年IS的威风。

当苏军在战场上缴获了一辆新型坦克“虎”式,回来抓紧研究,大吃一惊,好在它还没有大批量投入战场,否则力碾自己的KV重型坦克不是梦。坦克做为陆面战场最主要的进攻装备,有称陆战之王,在二战工业强国莫不精心研制,推出一型又一型,一个个大名鼎鼎,可以说坦克强,则军队强。

苏联拿“虎”式当靶子,以能在千米距离上射穿100毫米厚的装甲为目标,“虎”式正面最厚的装甲部位不过102毫米。静止射击和行驶试验,不管怎么打,当发现它已妥妥地赢得轻松加愉快,即表演给斯大林观看。统帅看后大赞,就是要靠它来赢得这场战争。斯大林说的也不错,IS可以说对症下药,瞄准的正是德军坦克的命门,怎么能不在战场上威风无限呢。

更加之红军战士奋勇杀敌,直杀得虎尸遍地。有个名为马祖林的上士,一个人即击毁了21辆“虎”式,不顾自己受伤,毅然投入战斗,他迅即被授予“苏联英雄”的最高荣誉。到战争结束,IS-2加上改进型共生产了3854辆,着实威风得不要不要的。


魂舞大漠


经过KV系列重坦和T34系列坦克的发展,在对抗德国装甲部队的经验上苏联也有自己的一些总结,KV-1的底盘用作重型坦克的底盘不错,但是自己装的炮不是小了就是有点大了,而自己用的最好的-34系列坦克是后期对抗虎式的主力,在火力上85口径的坦克炮勉强能和虎式坦克叫一下板,但是火力还是不够用,如果再增大口径的话,作为中型坦克的T-34底盘承受不住更大的坦克炮的后座力。既然这样那就拿KV的底盘装T-34的炮塔,85口径的坦克炮不够用那就上100口径的,如果再不够用就上122口径的,再不够用就上152口径的,反正哪个能打得过虎式就用哪个。

所以在KV的底盘+T34的炮塔塞进100毫米坦克炮的新坦克就被命名为IS坦克,俄文的意思就是“斯大林”,IS-1就是装100口径的而IS-2技术装122口径的。为了打败德军的虎式重坦,老毛子丧心病狂的上122口径的坦克炮,所以这么大口径的炮弹上榴弹的话就算打不穿也能把坦克驾驶员给震死,而虎式的前装甲也就102毫米,而IS-2上的43倍径122口径的坦克炮上穿甲弹的话在5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170毫米的装甲,相比之下德军虎式坦克56倍径的88毫米坦克炮在500米的距离上的穿甲厚度只有155毫米,而且还是使用钨芯穿甲弹。

所以在500米的距离上IS-2是可以轻易击穿虎式的首上装甲,至于说我为啥要强调500米这个距离呢?那是因为超过这个距离外苏联坦克的命中率低得可怜,只有抵近到800米的距离内射击才有把握命中,这主要是因为苏联的观瞄设备相对落后。而IS-2的首上装甲虽然是100毫米均质钢装甲,但是按倾斜60度的方式布置,等效防御超过200毫米,所以在500米的距离上虎式坦克的炮打不穿IS-2,而在这个距离上IS-2却可以打得穿虎式坦克。所以IS-2的战力理论上可以超越虎式坦克,而当时把能打败虎式坦克的坦克称为“

驯虎者”。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应该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德、日、意)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二战时期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最后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下面我们来了解下Is2和虎式,虎式 VS IS-2

虎式坦克装备着一门88MM L56口径的火炮。使用PGz40钨芯弹时它可在1000米外击穿30度倾角的132毫米钢板,但是钨芯弹对德军来说是稀罕物,如果使用普通的PGz39钢芯弹,这一数据降至97毫米,比发射AP的D25T还要差得远。虎式坦克火力优点在于射速可以达到5~6发一分钟,拥有校射和连射的优势。不过虎式本身的前装甲厚度也只有102MM(炮盾平均110-120,在库宾卡,122发射的BR471甚至在1500米就把炮塔打得脱离座圈)。这就意味着如果虎式坦克与JS-2坦克同时发现对方有可能在1500-2000米远距离被IS2先行命中摧毁(实际上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1944年早期的战地报告看,这种情况不算少见。说明IS2的远战性能还可以)。对于虎式来说,火力上的另一个问题是早期所使用的TzF9b瞄准镜只能放大到2.5倍,而IS2的炮长瞄准镜却可以放大4倍率。所以网络上能看到的虎式坦克对苏联坦克在超远距离射击的战报值得怀疑,尤其是对IS2的(当然后来使用了TzF9C可以放大到5倍率消除了这一劣势)。某些说法认为“JS-2坦克的坦克设计师过于强调坦克的低矮外形,火炮的高低射界很狭小,从而在复杂地形上应对能力表现不佳,并且也严重的影响坦克精度,由于使用的是D25榴弹炮,所以射击精度肯定不能和虎式的反坦克炮相比”的说法是严重错误的,因为IS2并不追求外形低矮,反而是一种外形高大威猛的坦克,精度虽然不能和88L56媲美,但是和88L71差不多(有意思的是,居然有人认为D25T是榴弹炮,显然没有明白A19加农和M30榴弹炮的区别)。因此,《虎!Tiger》专辑里才会说出这样一句:“此时(指44年后期)D25T发射BR471可以在1500米击穿虎式正面,一举夺得了火力优势。从此,虎1在东线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轻松战斗了。”

虎式的装甲质量比较好,但是弱点在于它的炮塔和车体几乎垂直,对防护没有任

何加成。在库宾卡43年的测试中,首发BR471命中车体正面后从尾部贯穿而出,第二发将炮塔正面击穿后直接毁坏虎式样品导致无法再使用。而IS2的装甲8C钢和71D也并非善茬,虽现代冶金学的评价都认为这些钢过于重视硬度和强度导致韧性下降,但是这个问题只有在面对大口径炮弹时才会明显,而德军二战所使用的主力反坦克炮75和88的口径远小于IS2的装甲厚度,所以至少在IS2身上这个问题不算严重。美国人战后初期根据搞到的苏联样品测试也有相同的结论,苏联二战钢普遍高硬度高强度,韧性相对低,部分工艺粗糙,但是实弹射击测试中的表现和西方装甲钢基本相当。事实上,德军虎式车组也反映过在500米内多次射击无法击穿IS2的情况,可见IS2的装甲在工艺稳定时仍然是可以的。

1944年4-5月,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对IS2和ISU152等重型坦克装甲车辆的作战使用发布了一个报告,其中多次涉及和虎式以及黑豹坦克的交战情况:

1944年4月16日10:30,敌军2个营在25辆坦克的支援下发动攻击。16时敌军又在约40辆坦克的支援下发动攻击。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敌军可能突破近卫第53坦克旅的防区。在此情况下,一个位于中型坦克作战地域后的重坦克连就地突然向敌坦克猛烈开火,交战距离约为1500米~2000米。敌军13辆坦克被毁(3辆虎式,10辆豹式)。此战中以下车组成员表现突出: Vovk中尉同志车组击毁4辆坦克,虎式1辆;近卫军中尉Timokhin的车组击毁3辆坦克,虎式1辆。

(近卫第72重坦克团被加强给近卫第11坦克军。该部的任务是在距离我军前沿1.5km~2km处的第二道防御带设伏。该部设伏于Gerasimov以北的农场附近。1944年4月20日上午11时,敌军突破我军在Podvertse和Zhivachuv的防御阵地。敌中型和重型坦克继续向东南方向进攻。我军IS-122坦克在1.5km距离上直射敌军。在第一次交火中该部击毁了6辆坦克并击中了其他3辆坦克,6辆虎式坦克。)

从这份有方面军司令员和装甲坦克兵主任的签字的报告中可以看出,IS2的远战性能非常优异,倒是一向以远战自豪的虎式和黑豹落入了下风。

“大多数情况下,IS坦克群只有在距离很远(2000m以上,这一点倒是和之前曼陀菲尔的回忆相照应)并且占据有利地势(树林边缘、村庄或者是山脊附近)的时候才对我们发动攻击……敌军车组习惯于打出第一炮后就向后撤退……此外,如果要和IS坦克对射,那么一定要有不少于一个排(疑有误)的虎式坦克才行,单车出击就意味着损失……”

  对于以上这份报告,德军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追加了如此评论:

  “当谈论到虎式坦克的战术运用时,我发觉到,不少虎式坦克车组在作战中不重视基本的装甲兵作战原则。坦克手们对于虎式坦克所谓‘皮糙肉厚’、‘坚不可摧’、‘安全无比’的那一套固有想法是不可取的,需要改正(我们认为,在虎式坦克投入到战场后,其超出当时苏方坦克许多的特性,无疑使得虎式坦克装甲兵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了超脱的优越感,对于习惯了在X千米以外观赏T-34‘脱帽致敬’戏码的他们来说,44年春开始遇到一种正面近距离挨上数炮还能动的苏联坦克的确是一种颠覆性的景观)!”

  此外,古德里安对于之前“虎式坦克以排为单位出击”的观点也做了如下评论:“3辆虎式遇到5辆IS也不应当退却,虎式坦克难以保持满编的状态作战,相当多数情况下,坦克之间的交战结果并非单纯由数量决定,战术运用是否得当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前期的Is2是弱于虑式的,后面的Is2完全超越了虎式,






涛涛的坦克世界


没有什么谁驯谁,坦克的三大指标火力、机动、防护可以说是坦克永恒不变的法则,而is-2坦克之所以能够打得过虎式坦克,无非就是出于两点,火力强、装甲厚。

首先就是火力强,虎式坦克所使用的为88mm坦克炮,而is-2坦克所使用的则是120mm坦克炮。虽然虎式坦克的短88炮穿透力更强,但在远距离却会被is-2坦克的超厚装甲给硬扛下来,而is-2坦克120mm的坦克炮虽然穿甲能力可能不如虎式坦克88炮号,但更大的口径意味着在发射高爆弹时会更有利,即便无法击穿你也能炸烂你。

其次就是克制问题,is-2坦克的问世主要是因为苏军俘获了一辆虎式坦克作为测试,而虎式坦克的火力、防护数据基本上都被苏联掌握,而is-2坦克正是为了克制虎式坦克所研制出来的。

最后就是规模问题,如果是1对1的情况下,is-2坦克估计要被虎式坦克秒杀,毕竟is-2坦克火炮射速慢且机动性能还差,但等双方坦克都成规模出动的时候,is-2坦克的劣势就会被数量所弥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