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去世后,为何没人出来夺取刘禅的皇位?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誓“继之以死”来效忠“汉天子”。

我们无须去论证刘禅昏不昏庸,只须去查看辅佐他的几位蜀汉重臣,就可以明白,弱如刘阿斗这般的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却无人想要夺位篡权。

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全力辅佐后主。集蜀汉军政、财政大权于一身的丞相升级为“相父”!

诸葛亮以“偏安一隅,不可久持”的理由,先后六出祁山,举兵伐魏。然人算不如天算,蜀汉丞相最终未能完成“中兴汉室”的宏愿,积劳成疾,五丈原回天乏术,一命归西!

刘禅自17岁继位以来,一直以来都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蜀汉朝中,丞相长史杨仪素来与征西大将军魏延不和,相互之间争夺权利。诸葛亮逝后,魏延被杨仪所杀。军队里的不安定因素解除了。刘禅升任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蒋琬为尚书令。军、政大权分工管理。

刘禅亲政之后,贬杨仪为庶民。听从诸葛亮生前所荐: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遂升蒋琬为大将军。

蒋琬,忠厚老诚,属于谦谦君子之流。其他无须多说,单凭一个谥号——恭!就可以证明,蒋琬别说反刘禅夺位,可能就连夺位的心思都没有过!

蒋琬过世后,费祎、董允先后主政,此二人从刘禅做太子时就开始辅佐,也属于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人。

费祎,性格谦和,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财!对于这样的权臣,夺位的事,根本就无从谈起!

董允,为官一生,两袖清风,淡泊名利。宦官黄浩惧其严厉正直,不敢造次。作为一国之重臣,不贪不惧者,绝对不会有什么“夺位”、篡权的想法。

姜维,这位无须多提。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还一心想要光复蜀汉,如此军中庭柱,对蜀汉的忠心就可见一斑了。

这几位,在蜀国都是有一定的实力“夺位”的权臣,但也是对蜀汉、对刘禅忠心耿耿的人。

至于说黄浩、陈祗之流,有谄谀弄权之心,却无夺位篡权之力。属于典型的小人!蜀汉最终过早灭亡,也是栽在了如此祸国殃民的宦官之手。






上善若水36526


1.不要再被三国演义所误导了。刘禅昏庸无能?!假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五虎大将只剩下一个赵云了,关

羽,张飞,黄忠,马超都死了。刘禅就在这样一个风雨飘

摇,强敌在外,强臣在内,主少国疑,人心不稳的情况

下,当上了这蜀国这个皇帝。

2.刘禅的两个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话没有美女了吗?关羽还有一个女

儿呢。原因是,张飞的老婆是魏国夏侯霸的侄女。这么一

说就大家就想明白了吧。刘禅和夏侯霸是有亲戚关系的。

而夏侯霸当时在曹魏政权里很大实权的。后来司马懿篡

魏,夏侯霸就带着他的兵跑到蜀国去投奔刘禅了。


3.刘禅在位40年,前12年是诸葛亮独揽朝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在这个时候做了三件事。第一,与孙权修好。第二,停止征战,并多次大赦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第三,好好活着。别小看这三件事。这三件事包含了外交独立,内政修德。

诸葛亮死后,刘禅独立做了28年的皇帝。他在诸葛亮死后

的第1件事儿。就是任命吴壹为车骑将军,蒋琬为尚书

令,改变了诸葛亮是政治军事权力集于一身的情况。

对于刘禅昏聩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刘禅的不战而

降,刘禅是不怕死的,他在投降的时候是带着棺材去的,

要求邓艾杀了自己,以保全人民的。刘禅能够在诸葛亮死

后,刘备上一代势力全部灭亡的情况下,独立支撑28年,

已经很不错了。


少校柳下惠


不管刘禅是否昏庸无能,刘禅的皇位却是三国中最稳固的。诸葛亮的去世,不仅没有使刘禅的皇位受到动摇,相反刘禅的皇位却更加稳固了!

为什么刘禅的皇位会那么稳固呢?

因为刘备病重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蜀国,所以有些人就按耐不住了。

就在刘备安排托孤的时候,黄元趁机起兵叛乱了。身在成都的太子刘禅迅速的平息了,比黄元给斩首了!

之后朱褒、高定等人相继起兵叛乱,这些叛乱也是迅速地被平定。

从这些情况来看,当时蜀境内还是比较拥护刘氏的。随着这些叛乱着被平定,蜀境内的反蜀将领基本上被抹除掉了!

刘备临终安排诸葛亮和李严共同辅政,又把其余两个儿子安排成藩王。各派势力之间互相制约,很难有一方势力能够独自坐大。

在这种情况下,对刘禅最有影响就剩下宗族了!

刘禅有两个弟弟。

最小的弟弟是刘理,在刘禅继位时年龄尚小,早早地就病逝了!

另一个弟弟刘永,一个刘禅的宠臣黄皓就把他搞定了。刘永也对刘禅的皇位没有任何影响。

最能影响刘禅皇位的是长子刘封。

虽然刘封不是刘备亲生的,但是刘封却不是刘备的干儿子,而是过继给刘备的。

在宗法上和刘禅具有同样的权力,更何况刘封还是长子,在攻打益州的时候还立有战功。所以刘封对刘禅威胁最大!

诸葛亮考虑到刘备死后,恐怕难以制御住刘封,就劝说刘备把刘封赐死了!

刘封这个最大的威胁,其实早在刘禅继位前就被消除了!

剩下的就只有权臣了!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和杨仪相继被除掉;蒋琬扮演了诸葛亮的角色。

蒋琬去世后,刘禅把权力分给了费祎和姜维,并且取消了开府。从这之后就再也没有大权独揽的权臣了。即使是姜维,也还有黄皓、诸葛瞻等人在制约着他。

自此权力彻底地集中到了刘禅手中!

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刘禅的皇位就更加稳固了!这种情况下,还有谁能够出来夺取刘禅的皇位?

看来刘备的选择是正确的,精心的安排也是十分成功!

即便刘禅真的是昏庸无能,到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也做了那么多年皇帝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取代的。

司马氏也是经过好几代才取得皇位!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很多人都说刘禅昏庸无能,是个付不起的阿斗,但是在这里我要为刘禅正一下名,阿斗虽无能,但是并不昏庸,甚至还深有自保之道!

乐不思蜀

在谈及蜀国在诸葛亮死后为何没有人篡位刘禅的问题前,我们先来谈一下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在诸葛亮死后,魏国一改守势,派兵返攻蜀国,最后魏国大军压境,蜀国君主被迫打开城门投降于魏,就这样刘禅来到了魏国做起了“安乐公”。一次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宴请阿斗,并且派人表演蜀国的杂技,想要羞辱蜀国的来人,蜀国旧臣们无不掩面而哭,只有阿斗开怀大笑,于是司马昭便问阿斗,你不思念蜀国吗?阿斗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大概意思就是说这里有吃有喝也有好玩的,才不思念蜀国呢!司马昭一听果然是扶不起的阿斗,之后便再也不担心这个阿斗了,从此便有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正是这个乐不思蜀给了刘禅留下了千古负面影响,从此之后刘禅就是昏庸无能的形象,但是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身处刘禅的处境,时刻都有身首异处的可能,面对敌人明显的警惕与盘问,我们会说我很想蜀国,更想复国吗!这不是嫌自己死的慢吗,所以这也是刘禅的自保之道。

诸葛亮病逝后为何无人争夺帝位?

无论刘禅昏不昏庸,无能是肯定的了,就是这样一个无能之君为何还能坐稳皇位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忠义之士

自诸葛亮挑选之后,蜀国剩下的大臣们不管有没有才,却都是忠义之士,均是对刘氏忠心耿耿之人,有的是受先帝之恩,有的是对诸葛亮的佩服,总之都是报效国家之人,自然不会起谋反之心。

二、刘氏仍深得人心

蜀国的创立者刘备是以仁德谋取的天下,也是靠此治理的天下,刘备的很多的追随者也都是看中了这一点方才追随刘备的,所以即便是刘备死后,辅佐蜀国的这些大臣们仍不忘仁德之心,所以根很正,苗很红,自然不会轻易谋反。



三、蜀国帝位尴尬

三国后期的蜀国帝位十分的尴尬,内忧外患都是轻的,属于随时都有可能亡国的境地,相当于一个烫手的山芋,谁即便是篡夺了这个皇位,也很有可能第二天就被人又赶下台,还搭上了性命,岂不是得不偿失。


以上三点就是无人抢夺刘禅的皇位的主要原因,而除了这三点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刘禅很擅长自保,即便是在诸葛亮掌握大权时期,刘婵就显得很聪明,一天只知道玩乐,而不问政事,其实并不是刘禅不想问与参与,而是刘禅不敢,诸葛亮大权在握,万一哪天心情一不好,把自己弄下台可怎么办,毕竟自己的老爹都说过,“如若不行,彼可取而代之”,刘婵自己能不害怕吗,这从诸葛亮死后刘禅查看他的家产就可以看出,所以刘禅是无能,但是不昏庸,还有自保之道。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刘禅仅仅是平庸,而非低智商,他在位多年具有处理政事的能力,相反他对权力的认识还相当不错,甚至强于益州牧刘璋。

以刘禅、诸葛亮为首的蜀汉政权一直以来是团结的集团,他们明确知道外部敌人是曹魏,内部需要警惕的是蜀人。把持蜀汉中枢实权的尚书台官员无一例外都是外来士族,其中又以荆州人最多。

从耕作于南阳的诸葛亮到零陵人蒋琬、江夏人费祎、南郡人董允、南阳人吕乂、汝南人陈祗、天水人姜维,这些人的特点都不是蜀人,而刘备所建立的政权集结了幽州、冀州、徐州、兖州、凉州、荆州、豫州、徐州等班底,是一个集四方英杰立足于蜀地的政权。

团结一致,复兴王业是蜀汉政权明确的政治口号,在这样的形势下刘禅、蒋琬、费祎只要智商都还在线,就明白维持下去的根本是稳定的政局,自蒋琬、费祎、陈祗、姜维等对刘禅进行夺权没有什么实质的好处,相反捍卫刘禅政权才是他们立足的根本。

刘禅对听从诸葛亮遗言任用蒋琬、费祎,亦确实维持了蜀汉稳定。

诸葛亮在位时权力高度集中,蒋琬、费祎、董允、姜维时期往往是把诸葛亮的军、政分化,分由大司马、大将军与尚书令、益州刺史执掌。中枢实权又分为尚书台和侍中寺两个系统,尚书台掌握行政权,侍中掌握议政权。


以下图为例,丞相中心制是蜀汉早期模式,诸葛亮死后权力逐渐回归到刘禅,于是担任尚书令的陈祗、董厥、樊建、中常侍黄皓、尚书仆射兼侍中诸葛瞻等权力日益增大,尤其与配图不同的是执行权在尚书令,侍中、常侍是决策层,但刘禅经常让人同时担任侍中和尚书令、尚书仆射,大将军姜维的实权已不如大将军费祎。

黄皓就是凭着中常侍职位与侍中陈祗互相表里,垄断了蜀汉高层议政权,这也是刘禅刻意默许。

事实上蜀汉没人夺位一个原因是刘禅权术得当,刘备临死前让刘禅去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治国书籍,刘禅虽然没有经国雄才,但是具有一定治国的基础知识。

在蒋琬、费祎、董允死后,因刘禅对蜀汉权力分配做了调整,他扶持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担任侍中、尚书仆射,又提拔诸葛亮故吏董厥、樊建执掌尚书台,大将军姜维虽然掌握兵权,但中枢力量薄弱,在刘禅分权措施下,已经没有一个臣子权势能够跟昔日的蒋琬、费祎相提并论,自然不具备造反的实力。

同时刘禅把女儿分别嫁给诸葛亮、费祎的儿子,以联姻牢固高层贵族,反贼想要推翻刘禅,那不就是跟诸葛亮、费祎的故旧官员做对吗?这方面刘禅聪明得很。

弊端就是刘禅过分倚重外戚和宦官,走回东汉没落的道路,这使得蜀汉政权末期非常糟糕,在蜀汉灭亡之前,黄皓、诸葛瞻、姜维、阎宇、樊建、董厥等官员陷入内斗,一事还处于僵局的情况下就被魏国所灭。

即便没遭到魏国进攻,姜维、诸葛瞻、黄皓之间也定然要进行一场斗争才能够罢休。

故说刘禅昏庸主要还是任用宦官与皇亲国戚方面,走回到东汉帝国老路,但是在权力分配方面刘禅反倒有些本事,能够逐步分化重臣实权来巩固他的皇权,最不用担心的就是有人篡刘禅位。晋惠帝司马衷要是有刘禅这点本事,都不至于太惨。


苏沉船


大飞熊认为,蜀汉后主刘禅不是无能,而昏庸,为何如此说?因为,刘禅跟著名的“傻皇帝”晋惠帝可不一样,司马衷是智商有问题,而刘禅不但不傻,诸葛亮还夸过他聪明。更关键的是刘备称帝时,派两个大臣教导太子刘禅,一个是费祎,一个是董允,都是后来蜀汉“四贤相”里的人物,所以刘禅的能力智商能差到哪里去?因此,刘禅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心态有问题,到了后期更加昏聩因贪图享乐而重用黄皓,还投降邓艾虽然也算顺应了形势,但是这种“顺应”,显得毫无气节,这是后话。既然刘禅当皇帝,还是有问题,那为何诸葛亮去世后,没人觊觎蜀汉的帝位呢?



话说蜀汉立国之初,诸葛亮,赖恭,黄柱等蜀汉重臣劝刘备登基时,说了几个条件。第一,曹丕篡汉,窃据神器,人心思刘。第二,刘备登基符合易卦。第三,关羽前围襄阳,有平民张嘉,王休献玉玺。这即是祥瑞,也是天命所归,当然也可能有造假成分。第四,刘备皇胄之后。第二条和第三条属于造势,这些都好办,关键是第一条和第四条息息相关,也是蜀汉的立国之本,不是顺便就能取代的。换句话说,蜀汉真正的叫法是继西汉,东汉后的“季汉”,没有皇室身份而夺帝位,名不正言不顺,不是你想夺就能夺的。

其次,蜀汉上下官员大部分由荆州,东州,益州三个集团组成,除了皇帝,也就诸葛亮有这资历,能力和实力让他们一并臣服。所以,要夺帝位,能力强,地位高还不行,还得有其他的过人之处以及客观形势支撑。所以,纵观诸葛亮留下来的蒋琬,费祎,董允,当然以“四贤相”的品质他们是不可能有“非分之想”的。即便有,他们的能力是强,地位是高,却还是缺乏对三大集团绝对的掌控力。因此这三位大臣在掌权时期,都是紧密合作,蒋琬因身体原因,老早就主动放权给费祎,费祎和董允更是相得益彰。“四贤相”之后的宗预,诸葛瞻,董阙,樊建等等更是没有这种条件和能力。因为,除了朝廷外,还有军事。



蜀汉有四个军区,分别是中央(朝廷),汉中,南中和江州,要夺帝位,军事力量绝对是最重要的因素。四个军区,南中军区的庲降都督大部分由本土士族出任,如李恢,马忠,张表(张松之子)等等。汉中军区承担着北伐和防守任务,属于重地,都是由军中的佼佼者如魏延(荆州),王平(降将)等人担任。江州军区先后是李严(东州),陈到(荆州),阎宇(荆州)等等。中央直属部队里,更是有姜维(降将),胡济(荆州),陈祗(东州),廖化(荆州)等人。由此可见,三大集团加上降将集团穿梭于四个军区之间,蜀汉很难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更谈不上夺取帝位。



陈寿评价刘禅为“循理之君”,是因为刘禅对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都加以任用,即便诸葛亮因为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自动降职,不久后刘禅还是给他官复原职了。而且刘禅对蜀汉四相,并不加以掣肘,这就是刘禅的聪明之处。但是这四位大臣相继去世后,就一度出现了宫中黄皓和朝中的陈祗互为表里的情况,这固然是刘禅的昏聩,只是由于姜维领兵在外,再加上上文所说蜀汉内部复杂的客观条件,也很难出现夺取刘禅帝位之事。


大飞熊骑士


时至今日,还有人觉得刘禅昏庸无能,也是一件挺奇怪的事。刘禅当然不见得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但至少在权谋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有限的史料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也就根本不会轻易被人抢走皇位。


先说说“有可能”抢刘禅皇位的人,也就两个弟弟刘永和刘理。这两个人在历史上记录寥寥无几,年龄也要比刘禅小七八岁,又都是庶出。所以他们要夺位,唯一的可能是获得大臣支持,并且刘禅不得人心。事实上,不可能。

第一,刘禅少年聪慧仁德


“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是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当然,诸葛亮说的话可能有一定水分,不见得刘禅真的非常出色。但诸葛亮也不至于颠倒黑白,所以,刘禅肯定不是那种蠢笨的弱智,这点毫无疑问。至少,刘禅心智正常,并且不是那种荒淫无度的昏君。况且,自古夺嫡之争常见。刘备入蜀后,又有了二子刘永、刘理,如果刘禅真的很荒唐,自然会有别有用心的大臣(尤其是益州本土势力)拥护另两个儿子,但这都没有发生,可见刘禅至少没有犯过明显错误。

第二,刘备死后对诸葛亮绝对信任


刘备死后,刘禅对诸葛亮采取百分百的信任态度,这是不容易的。因为诸葛亮长期不在朝中,他先后南征及五次北伐,不可能一直在朝中做到面面俱到的掌控。有人可能会说曹操也经常南征北战,汉献帝也翻不了天,但二者有本质区别。汉献帝的朝廷,是曹操一手建立,而刘禅的朝廷却是刘备打下的基业,不少大臣资历比诸葛亮更老,更有益州势力(如李严、吴懿等)有地利优势。如果刘禅想借机扳倒诸葛亮并不难。但是,刘禅识大体、懂大局,在诸葛亮掌政期间对其充满信任,即使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刘禅依然让他仍行丞相职权,并在几个月后就恢复丞相职位。可见刘禅不是一个昏庸添乱的君主。

第三,诸葛亮死后平稳过度,火速收权


诸葛亮病逝于第五次北伐途中,杨仪、魏延争权,杨仪命马岱杀魏延,回朝后自诩为诸葛亮接班人。刘禅能够分辨真伪,立刻将朝政委于蒋琬,并对不安定因素杨仪及时废杀,展现出公正。而诸葛亮死后,刘禅废掉丞相职位,对大臣们的职权进行了明显的限制。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其继任者蒋琬只是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掌兼益州牧相权,直到四年后238年才加大司马开府,权势与诸葛亮时期远远不能相比。而由于蒋琬身体不好,243年费祎就接任大将军,录尚书事,不久又接替了益州牧职务,呈现蒋琬费祎共同掌权局面。246年蒋琬去世,247年姜维就以卫将军录尚书事,共分相权,直到252年费祎才获得开府资格,却于次年遇刺身亡。所以,从诸葛亮死后,再没有一人像诸葛亮当年那般能够大权独揽。

第四,蜀汉后期的政治三角平衡


费祎死后,姜维开始主持大规模长期北伐,故而不在朝中,诸葛瞻、董厥以平尚书事身份主持政务。另外,宦官黄皓崛起,三股势力形成鼎足之势。姜维在外对敌,诸葛瞻、董厥在内主政,黄皓则是刘禅的代表,监督平衡两派。诚然,黄皓不算什么好人,但他也没有很明显的迫害大臣行为。姜维是鹰派,诸葛瞻、董厥则是鸽派,一直反对姜维的穷兵黩武。所以有黄皓的存在恰恰是给了双方一个缓冲地带。诸葛瞻曾说自己“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朝中有多股势力不利于对外,但却能确保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保证皇位稳固。这充分说明刘禅的政治水平。

第五,著名的乐不思蜀自保之策


刘禅骨头不硬,这点很清楚,但是他很聪明。对着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现在都明白他是很高明的自保之策。所以司马昭、司马炎父子之后对刘禅再无担忧。要知道,被残杀的亡国之君多如牛毛,刘禅却能获得安乐公爵位善终,着实不易。尤其是姜维还怂恿钟会发动了成都之乱为蜀汉复国,这样都没有让司马家怀疑刘禅而除掉他,又岂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综上,刘禅具有超高的政治智慧,绝非只靠诸葛亮而已。诸葛亮死后,根本无需别人,就可保证皇位稳固。


伊耆角木


首先,“刘禅那么无能”这个说法就是错误的,我们先不管刘禅的能力如何,大家只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权倾朝野到了诸葛亮那个程度,都篡夺不了他的帝位,其他人就更没有可能了,实际上,真正威胁刘禅帝位的就是诸葛亮,他一死就天下太平了,再也没有人能够威胁到刘禅的地位了。

诸葛亮生前是丞相,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益州牧,总统三军,我们可以把他的职务地位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就相当于今天的台湾副总统,行政院长,监察院长,台湾省长台北市卫戍司令,台湾三军总司令,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货真价实的太上皇,而且,刘禅的一举一动,都在诸葛亮的狗腿子蒋琬,费祎,郭悠之的挟持之下,而且首都地区的军队也掌握在诸葛亮的狗腿子向宠手里,刘禅无论干什么都要向他们“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没有一点自主权,甚至刘禅想多纳一个妃子的要求,董允说不准就不准,一个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也算是窝囊到了极点,更有甚者,诸葛亮长期驻节汉中,典戎在外,朝廷里的大小事务,都要快马送到汉中来处理,在蜀汉政权中形成了事实上的“二政府”,成都的皇帝成了摆设,诸葛亮回朝,每次上殿都“带甲士百人”,这已经是严重的违背了人臣之道,形同大逆了。诸葛亮的权势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废立皇帝了,只要是刘禅被他挑出一点毛病,他就会以“托孤大臣”“先帝遗命”的名义,行废立之权,当然,诸葛亮首先绝不敢自己当皇帝,他只能在刘氏宗室中选择更加无能的宗室子弟充当傀儡,等到自己的北伐有大功的时候再行篡位,但是老天有眼,诸葛亮的北伐不仅一败再败,寸功未立,而且刘禅在诸葛亮的淫威之下选择了忍让,不仅让诸葛亮一手遮天,而且自己也确保不犯错误,不让诸葛亮抓住什么把柄,即使是刘禅已经年近三十诸葛亮都不还政的情况下,刘禅依然采取了“相忍为上”的原则,蜀汉政权虽然到了只知有丞相,不知有皇帝的地步,但是诸葛亮终究因为没有刘姓血统,没有开疆拓土的军功,所以,始终无法迈出最后一步。

诸葛亮死后,李邈曾经上书刘禅,说诸葛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诸葛亮的死亡是刘氏皇族和国家的幸事,实际上是对诸葛亮最好的诠释,虽然刘禅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安抚荆州系诸大佬,避免益州士族因为诸葛亮的死亡群起而攻击荆州系,造成蜀汉政权的动乱而杀了李邈,但是他的内心对于李邈的说法是认可的,而且他自己对于诸葛亮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的情景是有切肤之痛的,所以,他在不影响蜀汉政权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适当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向蜀汉群臣宣告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时代的结束,第一就是禁止为诸葛亮奔丧,二就是取消丞相职务,让蒋琬和费祎一个制军,一个管民互相制衡,三,取消了益州牧的职务,这个职务是刘备生前担任过的职务,按理说做臣子的应该要避讳,但是诸葛亮却大模大样的自任益州牧,这实际上是一种僭越礼法的不臣之举,所以,自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取消了这个职务,代之以低一等级的益州刺史,四,禁止给诸葛亮立庙,禁止民间私祭诸葛亮,本来,给臣子立庙就不符合礼法,荆州帮的官员提出这个建议一是试探刘禅对荆州帮的态度,二是想把诸葛亮神话,进而把诸葛亮的政治遗言合法化,而刘禅对此事的处理非常睿智,即稳定了荆州帮的骨干,又达到了去诸葛化的目的,逐步把蜀汉政权拉回到正常的轨道,在蒋琬,费祎死后,刘禅彻底废除了开府制度,自摄国事,这一起都说明,刘禅其实是非常睿智,也极有城府,跟罗贯中为了神话诸葛亮而刻意摸黑的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不蒂天壤之别,他在诸葛亮把持朝政期间能够以大局为重,相忍为上,在诸葛亮死后也能够以政权的稳定为重,没有对诸葛亮及其党羽进行清算,并且依然按照刘备和诸葛亮生前的既定方针,继续重用荆州士族,说明刘禅绝对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帝王,他的政治智慧绝对不是那个飞扬跋扈的诸葛亮可以预料的,以诸葛亮这样权倾朝野的强势人物都无法取代刘禅自立为王,那么其他的人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毕竟汉朝“帝室之胄”这个政治旗帜的合法性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以曹操那样匡扶社稷,平定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势,都已经加九锡称王了,尚且谨守臣节,不敢迈出最后一步,以诸葛亮那一点微末之功,刘禅又没有什么失德昏聩之处,他想取代打着汉室旗帜的合法政权,是根本就不可能的,既然连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其他人就更加不可能了,李邈说的很对,诸葛亮一死,刘氏宗室得安,蜀汉政权得以保全,蜀汉最大的祸害就是诸葛亮


狼的影子716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刘禅并非无能,反而十分聪明。刘禅无能的形象完全就是《三国演义》描绘出来的形象,并不真实,甚至“乐不思蜀”更加不能说他昏庸,反而更能显示他的智慧——大智若愚。



一,刘禅并不傻,反而极有政治智慧

很多人都说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但是那只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刻意描写给后世人造成的错误影响。看看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出自《与杜微书》:“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连诸葛亮都赞不绝口的人真的平庸吗?显然不是。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又有载:“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就是说刘禅前期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一直是个贤明的君王,诸葛死后就逐渐的变得昏庸了。但是一个聪明的人为什么会突然变傻了?这显然不正常。

建兴十三年(235年)正月,中军师杨仪被贬为庶民并迁住汉嘉郡。夏四月,升蒋琬为大将军。


此后蒋琬当权,蒋琬这个人呢是蜀汉这边的主和派,而自此蒋琬当权之后刘禅就变了,开始任用宦官黄皓。其实不难理解,这就和他族兄汉献帝当年如出一辙,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权利,所以为了遏制蒋琬,平衡蜀汉的权利,这才有了黄皓的机会。

在此期间刘禅还做了其他的努力,比如立前皇后之妹张氏为皇后。在比如蒋琬当了大司马之后升姜维为大将军,这都是为了平衡朝中势力。能有这种思想的人是傻子吗?聪明的很。

二,刘禅并不懦弱,其实是主战一方

刘禅并不像演义里写的毫无作为,相反他并不懦弱反而算是个主战派,要不然他也不会封姜维为大将军,因为他明知姜维一直想北伐,如果他不封姜维这个职位,姜维会一直被蒋琬限制不发北伐。

其实姜维很多次北伐都有刘禅的支持,比如连羌胡人抗曹之事

还有一件事刘禅可谓是做到极为漂亮: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前来投奔蜀汉,但因为不认识蜀中道路而迷路,因为山路难行,夏侯霸下马步行走破了脚也还是找不着路。刘禅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接应。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



三,刘禅能看得懂局势,知道怎么保全自己

刘禅为什么投降?敢为刘禅是什么时候投降的,在别人没打到他门口之前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投降吧,刘禅投降的时候蜀国本就已经再无一战之力。

当时邓艾已经打到了成都面前,姜维还在外回不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也已经战死绵竹,成都无兵无将,完全就是毫无反抗之力的情况,不投降怎么办?等死?自己都活不下来还要连累一群官员难道防抗到死才是聪明之举?

再者关于“乐不思蜀”,我觉得这才是刘禅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乐不思蜀”其实不是刘禅自己想要的,而是司马昭想要刘禅“乐不思蜀”。如果刘禅不表现的“乐不思蜀”怎么让司马昭安心?说不定满门都要死。是不得已才这样表现的。



总结:刘禅并不是傻子,也不是《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昏庸,诸葛亮去世后无能的表现恰恰就是他聪明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朝局,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小姐姐讲史


据史书上的记载,刘备一共也只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养子刘封、长子刘禅、次子刘永、幼子刘理。

能够有机会威胁刘禅皇位的,只有刘备的其它儿子们,其中养子刘封早在关羽被杀的当年,被刘备赐死,也就是说,理论上有机夺取刘禅皇位的只有刘永和刘理。



刘永是刘备明媒正娶的吴夫人所生,也就是后来的穆皇后,真算起来的话,刘永才是刘备的嫡子,因为是皇后生的儿子才叫嫡子,而刘禅是甘夫人所生,甘夫人只是刘备的小妾,是没有名份,刘禅只是刘备的庶长子。

按照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来看,刘永的继承顺序优先于刘禅,但刘禅的年龄长于刘永,而且是刘备亲自指定的继承人,所以刘禅才得以顺利继位。



但刘备在称汉中王时,刘禅已经13岁了,史书上没有记载刘永的出生年月,可以推断一下,刘备是在214年拿下成都后,在法正的建议下娶了吴夫人为妻,刘备称王后,吴夫人就成为汉中王后,刘备称帝后,吴夫人就成为皇后。刘永大概是在214年到219年之间出生的,所以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刘永非常小,不到四岁,在乱世之中,不具备立幼小君主的条件,而要求君主能够尽快掌权理政,所以刘禅就成了刘备的继承人。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诸葛亮是一位强有力的贤臣,继承了刘备的遗志和未完成的理想,并且对内治理蜀汉依法治国,井井有条,没有给野心家提供机会,如果不是诸葛亮的强力治理,那么真有可能有野心家会伺机让刘永上位,夺取刘禅的皇位。



要知道刘永是有外戚的,而且他的母亲贵为皇后,还活着,刘永有两个舅舅,分别是吴懿和吴班,两个都是蜀汉军中的重要将领,吴家在益州也有一定的势力。如果诸葛亮不在,有野心家挑唆吴家推动刘永即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没有人敢在诸葛亮面前耍这种阴谋,而最可能挑事的益州本土势力被诸葛亮压制得死死的,没有挑事的机会,诸葛亮去世后,推荐蒋琬和费祎作为自已的第一和第二顺位接班人,刘禅同意了,这一年已是公元234年了,这一年刘永差不多20岁,而刘禅已经28岁了。



后主刘禅不是昏庸的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评价过刘禅 ,大概意思就是刘禅是一个容易受人影响的人,有贤臣辅佐就是明君,如果是奸臣辅佐就是昏君,诸葛亮去世了,当政的是蒋琬和费祎,蒋琬为人正直,费祎为人圆滑,但两人基本上继承了诸葛亮的政治遗产和各项制度,对于有阴谋家想夺取刘禅的皇位这种事,是不太可能在蒋琬和费祎当政期间发生的,毕竟会受到两人的严历打击。

以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为首的蜀汉四相去世后,蜀汉朝廷的风气才开始慢慢的变坏,在没有正直的贤臣约束后,刘禅的行为开始乖张,在宦官黄皓的挑唆下,朝中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刘禅将刘永疏远,调离中央,使刘永失去参政机会,自然也没有机会夺取刘禅的皇位,况且早期政治风气清明,任用贤臣,朝堂之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气向,阴谋家和内部的敌对势力并不敢抬头挑乱。



蜀汉四相去世后,刘禅已经执政30年,他又不是昏庸之人,只是能力一般,对于蜀汉的政权,已经牢牢掌控在手中,政权已稳,别人想夺也夺不了。在吴懿、吴班及穆皇后先后去世之后,刘永在朝中的外戚势力也消亡了。而刘备的小儿子刘理也是同样的情况。

什么?你说蜀汉中权臣怎么不夺取刘禅的皇位?



这样问,就是不了解历史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皇帝的,也不是你势力强大就能做皇帝的,做皇帝要讲名份的,要讲法理的,要讲血缘的,外臣做皇帝整个两汉四百年历史,仅有王莽一人,而且短短几十年就被推翻。

反观整个蜀汉几十年历史,外臣中唯有诸葛亮有这个能力,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这个名份,也没有这个意愿。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再也没有出过强有力的权臣,也就不可能夺取刘禅的皇位了,在宗室和权臣都没有机会夺取刘禅皇位的情况下,那就只有刘禅继续当皇帝了,直到灭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