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如果不听从主和派的建议而投降,会是什么结局?蜀汉还有希望吗?

tehdbhp



自从刘备托孤之后,一切咸决于诸葛亮。刘禅的人生每个环节都被细致的诸葛亮做了安排。从娶谁做老婆到每天做什么事情,斗做了明确安排。如若不听,则呼天抢地,声言对不住先帝!

而相父突然五丈原病逝。首先面临的不是自己如何顺利亲政的问题,而是杨仪和魏延互相举报对方造反。此刻就要自己给个决断。而放眼望去,蝇营狗苟,争权夺利,蒋琬也好,费祎也罢!最终都在争权夺利中莫名其妙地铁了性命!


而每个新冒出来的权臣却都高举大旗,说自己再执行诸葛亮的遗嘱,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主张北伐的如此,主张休养生息的亦如此。都是自说自话,就是没有人问问刘禅这个蜀汉皇帝究竟是怎么想的。

的确,刘禅的想法并不重要!刘禅在长年的政治斗争中,练就了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练就了一套做个乖孩子的本领。刘禅利用各种关系互相制约,自保的能力有余;振作起来,一统蜀汉朝政的能力不足!

而魏延死后,蜀国因为国力衰弱,兵源减少,对汉中进行了战略收缩,蜀汉北方的防卫早早地开始松懈,由于多年未经战事,彼此还算勉强过得去。

然而当姜维在剑阁阻挡着钟会的进攻时,被逼无奈的邓艾却从当年夏侯楙逃往蜀国的阴平溜了进来。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

打开了江油,下一站就是绵竹了。而此刻诸葛亮的正宗传人他的儿子诸葛瞻,正从涪城赶回绵竹,列阵以待!


然而一战下来,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倶被斩杀!邓艾一鼓作气,攻下雒城,为了震慑蜀中,邓艾尽数屠杀蜀军以作“京观”。回想当年刘备带着庞统攻打雒城,意气风发,俱往矣!而此刻的邓艾也不再是那个爱兵如子,声明显赫的邓艾了,而是一个杀红眼的恶魔。魏人自曹操始,酷爱屠城,做“京观”。


而蜀中长安逸,几十年来未见过此等惨状!最近得一次还是听人传言司马懿征辽东,屠城以作“京观”。而此刻成都门户洞开,一个由尸体堆起来的山就摆在雒城!呜呼哀哉!

此刻,如若成都坚守,兵、粮都是富足的。但蜀中业已凋敝,天下已无勤王之兵!民有菜色,整个蜀中户不足90万,刘禅对蜀无恩啊!此刻,如若坚持那又是为谁坚持?

蜀中名士谯周上表投降,朝廷上面一片安静,谁都不说话。大家担心的是邓艾究竟接不接受大家投降?毕竟邓艾此刻已经在雒城了。



众人所谋者皆后路也!想当年曹操大兵压境,孙权也面临此场景。然而此刻已无主战之人。姜维此刻已被拖在剑阁,诸葛瞻已经战死!还能指望谁来救自己?

有人说还可以往南跑,向吴国称臣,毕竟南方诸葛亮还是打了很稳固得根基的嘛!谯周已经做了此路不通的分析,炒米这里就不讲了。

刘禅太累了,既然此前无恩于蜀,不如应了谯周之谋。

“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陈寿


炒米视角


刘禅投降魏国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举。原因是。

一,从失去荆州后,蜀国无论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都没有消停过。刘备死后,丢下一个烂摊子,诸葛亮用了多年时间,同各派争权,耗费了许多精力。依然不能掌握全盘,为了更好的解决矛盾,就举起了北伐大旗,有了号召力,将蜀汉的实权掌控在手。但是,六次北伐失败后,蜀汉国势力就更弱了,到姜维九伐中原,已经将整个蜀汉国百姓,拖进灾难深渊。民心已变,靠强权是控制不了的。邓艾进入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说明这个问题。刘禅除了投降,就是死,他选择了投降,就是他的族群少了些被杀戮。

二,刘禅从当上皇帝开始,都是被别人掌控着,个人能力也有限。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其实是个好孩子,刘备也是这样说的,枭雄还是历害。

三,蜀汉国策,从隆中对看就有重战,而不重治的弊端,在荆州丢失后,又没有更改。造成了以卵击石而最后失败的后果。蜀汉到诸葛后期,已经是,人心不在蜀,群臣还在相互斗,蜀汉也没了机会。刘禅除了杀身成仁,就只能投降。

个人谈历史,认识不同,谢谢关注!





续写吾言今生



刘禅如果不听从主和派建议而投降。必然是血流成河,必然也是覆没。从蜀国国小力单军弱,看蜀军只有姜维一路正面对抗钟会大军。魏国其它两路都两路都都无人对抗。邓艾三万人破就攻破蜀国,最先入城。姜维虽然有点能力,兵败如山倒,他也无志气,自刎身亡。就是邓艾则用迂为直的谋划自率精锐,绕阴平(文县)越过荒无人烟小路,自开山路奇袭江岫。又有直入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绵阳)进逼成都。兵临城下刘禅只有向魏军投降。



蜀汉孔明时国力就相当弱小,以攻为守,多次兵败,魏长蜀消,有渐趋崩溃之势。孔明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团结内部,不主动北伐用兵。维持相当长稳定的安宁。姜维当大将军后,继续走孔明之道。不断向魏发动战争,力战日渐消耗,更有二六二年侯和之战。姜维率军大败,死伤惨重。迫使黄皓和诸葛瞻意图罢免姜维,让阎宇代替大将军职位。姜维不奈,黄浩弄权,上书请杀之。刘禅不听,姜维为避祸,去。沓中屯田,拥兵北防。与中央闹意见,朝政内外产生严重分歧,存在分裂倾向。蜀汉的政治军事基础开始动摇。刘禅又有何能力挽狂澜哩。而友邦吴国,也内祸不断,纷争迭起,矛盾尖锐。多次攻魏发败告终。更无力邦助蜀国扺抗魏灭国行动。



魏国平息内乱,都是轻而易举镇压,司马懿父子政权巩固,大权在掌,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人心己经完成,并还按着曹操的方针办事。推广屯田,兴修水利,招揽人才,移民实边,经济发展强军备战事。完全准备好对蜀国的兼并战略规划。更希望政治上突破前,军事上有空前突破。灭蜀国条件完全俱备下也得国人支持。


二六二年司马昭,分析了当时局势,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令伐之,如指反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兼并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也有反对之声,但司隶校尉钟会鼎力支持,并司马昭一同”筹度地形考论事势”,被任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作伐蜀准备,但扬言攻吴,迷惑蜀汉。姜维虽有警惕,报告刘禅,并不理会姜维的建议,更没有使国人知道此事。二六三年八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军由邓艾所率三万出水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东路军,是钟会亲率主力十余万人。又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攻。刘禅闻讯后,才急命廖化增援姜维,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平关防守钟会军。


九月魏军大举攻蜀。姜维命汉中的蜀军不得战斗,退至汉乐二城驻守。魏将李辅,攻乐城的王含,荀恺攻汉城的蒋斌,钟会攻阳安关。派胡烈攻关城。魏兴太守刘钦由子午谷出发与主力军会师。蜀将关城守将付佥想坚守,可部蒋舒被降职后怀恨在心,在付佥出城征战时,却投降魏军使傅佥战死。这时蜀军汉中唯柳隐坚守黄金城与汉乐二城并存。其它城被攻克。钟会闻攻下关城,获其丰厚粮草留下二万兵力围困汉乐二城。率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剑阁。钟会发文檄劝蜀地军民投降。


西路军在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趋,从东西北进攻沓中的姜维。姜维因汉中失守剑阁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战且退。中路诸葛绪已从祁山进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为引开魏军,率军从孔函谷后绕到诸葛绪后方,诈称攻击诸葛绪,诸葛绪怕后路被切断,却后退三十里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阴平桥头,使魏军上当追赶不及一路向南撤,途中廖化,张翼,董厥,等援蜀军会合。关城丟失,蜀军再回退守剑阁,扺抗魏军。


剑阁有小剑山大剑山相连,地形险峻道绝谷深。易守难攻。刘禅派人向东吴求救,虽有丁封孙异等救蜀。魏军被阻于剑门关外,钟会劝姜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边世之昭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劝降。姜维不予回答。

邓艾提出奇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走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则(钟)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挑选精兵想与诸葛绪联合,经江岫避开剑阁直取成都。诸葛绪却是只受命攻击姜维,不敢弄险,不可自作主张为由,拒绝邓艾联军之议,想率军与钟会合,结果被钟会更想独大,以畏懦不前,使其被叫回洛阳,其部归属钟会。

邓艾从阴平到江岫,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难行。邓艾开山通道,造栈为桥。到绝险处以自裹毛毡推转而下,将土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克服了无穷难以想象困难之后,才通过三百阴平险道,到达江岫。蜀江岫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出现。大惊先色不战而降。



蜀国到此地步是穷途未路成都西有郫县令常勗城拒守,再有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五围牙门几兵可用。东有姜维在剑阁。南有霍戈南中六郡,也有乓无将无可增援成都。北有重镇雒城,尚未失陷。离姜维七十里,有柳隐,蒋斌,王含含拒守,无法动弹。

江岫投降后,刘禅派诸葛瞻抗击邓艾,诸葛膽更是犹豫不决,过时放弃据险,放邓艾夺取了险地。大败诸葛瞻前锋。邓艾劝降诸葛亮瞻,诸葛瞻斩使者,并得小胜。邓艾大怒,一举挥军上前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张遵,黄崇等人。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兵临城下。蜀军兵都在剑阁。

刘禅君臣不知所措,有人说先逃向南中。或东投孙吴。其中谯周则力主降魏,群臣附和。十一月刘禅在城内无几兵,开城降魏。

邓艾占领成都,刘禅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灭亡。

姜维坚守剑阁,先闻诸葛瞻兵败。不知刘禅确切消息。又恐腹背受敌,也引军东入巴中。钟会进驻涪城。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退赶姜维到郪县。姜维让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降钟会,自已却也最后自刎身亡。魏灭蜀之战结束。

从战争过程,看蜀国不论姜维和其它守城将领几乎没有打过一场漂亮之战。除了撤退就是后退。大部分人投降。蜀国士气低下,败亡之风盛兴,几乎没有主战之人,诸葛亮之子更是丧失据险之地,一败再败全军覆没。姜维也无力支持,退到郪县。无所做为。只是到钟会野心膨胀,污辱邓艾谋反被拿。自己独大,想在蜀成王独立才与望恢复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但司马昭早已派贾充领一万余兵占据斜谷,自己屯兵十万长安。

钟会决定占据巴蜀割据西南。诏令讨伐司马昭。魏将皆不服从,有人建议钟会屠杀将领,他却却犹豫不决。结果部下胡烈首先起兵反抗,成都城内激战。姜维先败自刎。钟会不久被杀。死伤数百人,邓艾部下想迎回他来。但卫瓘派田续追击,邓艾在绵竹遇上卫瓘,邓艾被杀。至此钟会的叛乱也结束,不是姜维主导了成都之乱,是姜维附合。姜维更没有大有作为,在弱肉强食国弱,姜维也没有办法作为。还是被迫外迁屯田。以求避祸,在保卫蜀国战争中更是无能为力一退再退不敢交锋。使魏国大军几无抵抗至到灭国刘禅在这种情境没有出路只有投降一路可走。早就没有希望。


ww3721


三国后期,蜀国人才凋零,但姜维,王平,廖化这三位蜀国后期将领绝对可以独当一面,邓艾大军兵临成都之际,并非蜀国都城不能坚守,姜维主力大军还在,当时如果刘禅选择坚守不出,命令霍弋出兵支援,据守成都还可以一战,霍弋是蜀国名将霍峻之子,当时是职位是安南将军,历史资料来看,此人忠肝义胆,颇有将才曾经独自率兵平复南方动乱。

当时吴国的丁奉大将军还在,在他的撮合之下,蜀国和吴国少有征战,关系也渐渐平稳,可派出信任之人,让吴国派兵来救,以吴国大将丁奉的战略头脑必定会让吴王派兵出战,这样蜀国还是可以保住。在击退成都之敌后,蜀国吴国,联合伐魏,以丁奉之勇,姜维之才,霍弋之忠义,还是有得一拼的,蜀中无大将,那么廖化为前锋,王平为后卫,问谁敢轻易出战。丁奉从南郡出击襄阳,姜维从汉中进军襄阳兵合一处,在命令张翼、董厥率兵进击子午谷一线,学习邓艾出其不意,这样大事可成,毕竟有2支大军作为佯攻进击襄阳。

以上纯属本人谬论,鉴于刘禅如果不投降之后的事。

刘禅的投降可能是历史必然性的选择,因为按照蜀国和吴国的国力,是不可能独立与魏国抗衡的, 刘禅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做出什么重大功绩但绝对不是一个无能昏庸之辈,姜维第9次攻伐中原,少不了刘禅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持,虽然九次都失败但刘禅也没有任何怪罪姜维之意,并且依旧信任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禅是仁义之君,在历史众多记载中刘婵可能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并且礼贤下士。


成都战与不战,结局都可能一样就是百姓依旧惨遭战火之苦,如果早日终结想必是最好的选择,从荆州失守的那一刻起蜀国就已经失去了优势,成为了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当时如果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与吴国共同抗魏,击败魏国之后在瓜分领土,之后在吴蜀决战那时,蜀汉复兴还是有可能,然而最终晋国的统一也没有换来多久的安定,最终也爆发了五胡之乱土崩离析。


历史的天空历史的足迹



繁星点点之旭日东升


许多人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可还有一部分人评论他是大智若愚,投降曹魏避免了蜀汉百姓牲灵涂炭,保住了皇室的荣华富贵,乐不思蜀就是形容阿斗的。当时蜀汉内部拉帮结派,文官武将人才凋零,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期盼休养生息,继续抵抗将道至国破家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愚蠢的选择。降魏是最明智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