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黄鑫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蜀汉后主

刘禅选择投降,而非坚守成都,玉石俱焚,甚至以身死社稷,从他这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而论,几乎是必然选择。

刘备临终前听闻刘禅“气量甚大、过于所望”,甚为欢喜,诸葛亮对刘禅也有“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评价,都认可刘禅是个心胸极为豁达之人。

刘备留给阿斗的遗言,并不是让儿子去如何承继遗志争夺天下,如何施展帝王心术去驾驭百官,而就是要求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就仅仅是做个对得起良心的好人,和一个最普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一般无二。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但总揽蜀汉的朝堂大权,而且对刘禅私生活也严加管束。哪怕每次出兵北伐时,仍要安排了亲信董允,统帅宫中宿卫。在董允的监督下,刘禅既不能扩充后宫人数,也不能给自己亲近的宦官升官。

即使如此,刘禅却依然对诸葛亮这位严师满是敬慕,无论诸葛亮生前死后,始终如一。

诸葛亮的亲信,如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都得到刘禅的信任和重用,执掌军国大权。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在诸葛亮去世时年仅8岁,也被刘禅视若子侄,嫁以爱女,成为国家重臣。

由是可知,刘禅虽然从12岁那年,受封汉中王太子起,便注定要承担为君之责,却绝无任何雄才大略帝王的“嗜权”“雄猜”本性,才能和诸葛亮情谊深厚,和谐共处。

然而,另一方面,作为刘备的皇位继承人,同时也是诸葛亮的学生和事业接班人,和两位生平事迹叱咤风云、功铭千古的父辈相比,更贪图安逸和个人享乐的刘阿斗,才能和性情确实显得过于平庸了。

当邓艾上万精兵偷渡阴平,夺占险关,诸葛瞻率领的成都留守兵力,在绵竹之战被打得全军覆没,兵败身亡后,刘禅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女婿,更关键是“【诸葛】大旗”这个精神支柱的破灭。

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战死绵竹

不止是邓艾乘胜兵临成都城下,钟会十余万大军也姜维的野战军团牢牢拖住,司马昭和贾充的几十万大军已在长安枕戈待旦,

谯周代表本地大族的投降宣言,更表明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刘禅,一如半个世纪前放弃刘璋一样。从这些益州士族的利益立场,在魏晋九品中正制下当地方豪强的前景,怎么也比在蜀汉政权下,既要为北伐中原出钱出力,还一直被荆州士人等外来户排挤打压,要更强上许多。

因此,指望刘禅在如此内外交困的危急关头,竟能如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一般神武天纵,力挽狂澜,只能说实在要求太高。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于成都开城投降之日,杀死妻子,在祭祀刘备的昭烈庙大哭自尽,固然是血性刚烈,可钦可佩,却恰恰背离了刘备的生平作风。

北地王:刘谌

想想刘备生平遭遇多少失败挫辱,四处寄人篱下,不断奔波流离,投公孙瓒,投陶谦,投袁绍,投刘表,甚至向死敌吕布和曹操屈服归顺,被孙权的妹妹挟制得“进退狼跋”,却终于等到了打垮刘璋,夺占益州,逼退曹操,翻然翱翔,最终建国称帝的那天。如果刘备真和《三国演义》的“大仁大义刘皇叔”那般动辄抹脖子寻死,从一开始就不会有蜀汉政权了。

且不说贪生怕死,本是人之常情,刘禅效仿其父,忍辱负重、留待有为之身以图将来的打算,同样并不算错。当姜维谋划“二桃杀三士”,欲将邓艾、钟会和攻蜀魏军一网打尽,图谋复国之时,同样也和软禁中的刘禅取得了联系。

刘禅并不曾为保全自己身家性命,就检举揭发姜维自行主张的计划,而是默认此事,静观其变,也等于将自己父子亲族的身家性命都绑在姜维身上,赔他去赌一个希望渺茫的复国计划,又岂是当真“全无心肝”之人?

看看曹魏和司马氏对谋叛者的一贯作风可知,此事一旦失败了,陪着姜维一起全家杀头,是完全可以想见的结局。哪怕刘禅再说一万句“此间乐不思蜀”,原本也无济于事。

在姜维失败后,魏军大肆杀戮泄愤,刘禅的长子刘璿也死于这场成都兵乱中。司马昭竟没有大肆株连和追究,对刘禅一家来说,实在是侥天之幸。

姜维被杀

刘禅其余五个儿子,随他一起到了洛阳,他的后宫宫人则被赐给灭蜀有功的魏国无妻将士,刘禅之妾李昭仪也在发配中,以此为辱自杀。

自古无不亡之国,亦无不灭之朝,亡国之君的家小原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身不由人,任凭宰割实属必然。这亦是每个如刘备这样的开国枭雄,在逐鹿天下的伊始就当有的觉悟。

这倒也证明了刘禅确是个有魅力的男人,才让一个女子不愿做新朝功臣的正妻,而宁愿为他殉死。对比千年之后的花蕊夫人之事,虽然留下“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嘲讽,却也甘心入了赵匡胤的后宫,侍奉起敌国皇帝来,则足可证明同为"后主",刘禅强于后蜀皇帝孟昶多矣。

花蕊夫人

此时年已57岁的刘禅,已经做了41年皇帝,临老却遭受亡国、丧子、失爱之耻,他向邓艾递交降表时,他在司马昭的宴席上装痴卖傻的时候,自己未必不在遗憾,为何不早死几年,好避开亡国之辱。

乐不思蜀

然而相比于刘谌那般,以死殉国博一个“天子死社稷”的壮烈之名,如刘禅这般再苦再难,也要坚持着含垢忍辱着活下去,才更为顽强和坚韧。

他绝对不是什么“投降为和平为百姓”“乐不思蜀保命有急智”,而是期待着侥幸和奇迹,等到如他父亲那般输光筹码还能东山再起的运气,等到如他父亲那身陷囚笼却能重新展翼高飞的机遇,才是此时刘禅的所思所想。

只是历史何其无情,刘禅苦等八年,终于没有等到司马氏中枢分崩离析,再一次天下大乱的那天,这等留给野心家和枭雄的机遇,直到20年后才到来。(公元271年,刘禅去世,公元291年,西晋“八王之乱”。)

随着刘禅的死去,从刘备、诸葛亮到刘禅,三兴汉室的理想历时数十年,终究成为梦幻泡影,实为天数使然,气运已绝。

皇土霸业,皆归尘土。恩怨荣辱,俱在灰尘!


狐狸晨曦

刘禅是皇帝,在中国历史这么长时间里,有几个皇帝是殉国的?凤毛麟角吧,所以没必要强求刘禅去殉国。

再者,刘禅估计知道,曹魏不仅不会虐待他,还会把他供起来,当做招降东吴皇帝的一块招牌,自己还会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活着难道不好么?

最后,刘禅底下的那群大臣也不会让刘禅死,刘禅如果自杀殉国,那还不是代表着要和曹魏死磕?他们可不愿意。刘禅投降,没有战乱,他们要么跟着刘禅去洛阳,要么待在家里,所以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们是不会让刘禅死的。

再说他那个殉国的儿子。

那个人叫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北地在哪里?北地是北方的一个郡,并不在蜀汉的掌握中,所以刘谌这个封号是个虚的。

刘禅有7个儿子,也就老五自杀殉国了。老五其实在一堆兄弟里面没什么存在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宗室成员而已。可能老五血气方刚吧,看着爷爷建立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看着自己宗室身份就此消失,心里不爽,悲愤,越想越生气,于是拉着自己的老婆和还在跑到爷爷的庙前,嚎啕大哭,在爷爷的牌位下以死全家的方式证明了自己那高尚的气节。

可是,有什么用呢?蜀汉投降时,有多少官员、百姓为这个政权陪葬呢?寻遍史书,除他之外,再无任何人。所以蜀汉这个政权到最后是不得人心的,刘谌的殉国只因为他是皇室中无所轻重的一员罢了。

后话,刘禅的太子刘睿死于钟会之乱,其余的6个儿子都跟着刘禅去了洛阳。除老三刘琮(和刘表次子同名)的后代在永嘉之乱中逃到了南方外,其余之人全部死于永嘉之乱。


石头有话说

公元263年,魏国钟会兵临剑阁,此时的姜维集合大军在剑阁抵御钟会的大军,但是没曾想邓艾绕道剑阁走了七百多里的小路阴平,直插蜀汉腹地,而此时的蜀汉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兵御敌。但是诸葛瞻显然不如诸葛亮,放着绵竹险地不守偏要和邓艾野战,结果被邓艾全歼。而此时的刘禅不等各地勤王的援兵,就像邓艾投降了。

而当刘禅想要投降的时候,刘禅的儿子刘谌撞死在宗庙前希望能改变刘禅的主意,希望刘禅可以带领成都的军民抵抗住邓艾的攻击,等待各地的勤王之师或者姜维的大军,届时前后夹击将邓艾一网打尽。然而刘谌的殉国并没有让刘禅改变主意,刘禅还是投降了,于是就有了姜维的“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而相比于纣王自焚于摘星楼,崇祯上吊煤山,刘禅的做法就显得太过怂。而相比于刘谌的壮烈殉国,父亲刘禅更是显得败家。非但没有悲伤,反而为了苟且说出了乐不思蜀的话。而我们看一下刘禅的所作所为,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投降。

诸葛亮在位的时候,刘禅无所作为。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位置,军政权利分家。而之后蒋琬死后,费祎听说国都无宰相,于是就领兵出成都屯汉寿,而之后的费祎就遭遇了离奇的刺杀,而此时的鹰牌姜维开始掌权,立即发动了十一次的北伐,而在这其中刘禅也没有什么作为。当到刘禅后期的时候,因为连年的北伐蜀地不堪重负,百姓纷纷背离蜀汉,刘禅也失去蜀地百姓的人心。

而之后大军压境的时候刘禅竟然还听信黄皓去请方士退敌,当邓艾入蜀的时候刘谌请求背水一战的时候刘禅竟然听了谯周的建议投降,而当霍弋希望能入成都抵抗的时候,刘禅还是不同意。刘禅的一生就是放手,基本上就是一个甩手掌柜,什么都不做,唯一做的决定就是投降。可能是刘禅看到了自己无力再战,于是为了避免百姓再受兵戈之苦,所以才投降的魏国。但是相对于刘禅的苟且,刘谌的以身殉国显然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书香茗


蜀国灭亡,为何只有刘谌自杀殉国而不是刘禅?

蜀汉后期,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阿谀逢迎,逐渐权倾朝野,黄皓任人唯亲,诛杀忠良,排挤异己,一时间朝廷被搞的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蜀国国力极速下滑。景耀六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并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不久邓艾兵临成都。

刘禅惊慌失措,召集百官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譙周力荐投降,唯独刘禅第五子刘谌坚持抵抗,刘禅最终接受谯周的建议,投降邓艾,刘谌至刘备墓前自杀殉国,为何刘禅没有自杀,反而刘谌自杀呢?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刘禅昏聩、软弱无能,断送了蜀汉大好河山,已经不止何为廉耻。刘禅能力平庸,不堪朝政,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北伐之时,刘禅就曾听信李严的谗言,认为诸葛亮拥兵自重,以一封诏书把诸葛亮召回,导致北伐无功而返。后期刘禅又宠信黄皓,忠臣都被排挤,刘禅的弟弟刘永,十几年都没有见过刘禅,这都是黄皓的离间之计,姜维因惧怕黄皓,而到沓中屯田。


刘禅后期沉迷后宫,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十来年不理朝政,才让黄皓有机可乘。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后主,已经没有羞耻心,皇帝自己混乱朝纲,荼毒忠臣,败坏朝廷风气,已经不分对错,不明黑白是非,又怎么会为了蜀汉去自杀殉国。如果刘禅有进取之心,为国为民分忧解难,蜀国自然不会这么快灭亡,刘禅不爱惜蜀国,不爱惜臣民,更不会为了蜀国放弃自己的性命,因此刘禅断然不会自杀。


其次刘禅贪图享乐,投降后只想安度晚年。刘禅在位时就贪图享乐,黄皓专权时,刘禅大肆招募嫔妃,终日歌舞升平,几乎不理朝政,刘备也曾说:阿斗啊,你要是生在平常百姓家,该是何等的快乐!刘禅投降邓艾后,司马昭将刘禅押解到洛阳,并封刘禅为安乐公,刘禅也是因为没有野心和报复,只想苟活安度晚年才免除一死,这是有志向的人无法装出来的。


刘禅即便是贪图享乐,司马昭仍然不放心,于是就宴请百官,特意叫上刘禅,宴会上司马昭让跳蜀舞,满座蜀臣都泪流满面,唯独刘禅无动于衷。司马昭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蜀?刘禅笑容满面道:在此乐,不思蜀。以此看来刘禅也是很忘本的人,不但丢弃了祖宗家业,也不会思念故土,在哪个时代,人们的乡土情节非常重,甚至生活与父母的感情,若是死后不能回归故里,就会死不瞑目。刘禅如此贪图享乐,苟且偷生,又怎么会为了蜀汉放弃自己的生命,因此刘禅不会自杀殉国。


再次刘谌性格刚烈,也是刘备最有骨气的后代,愿意以死殉国。刘谌蜀汉时期“北地王”,刘禅第五子,邓艾兵临城下,刘谌坚持抵抗,他力谏刘禅: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更是父子群臣一起做最后努力,为蜀汉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一同去见先帝。但刘禅不听刘谌的建议,而是采取了光禄大夫譙周的建议,投降了邓艾。刘谌不愿投降,不堪忍受亡国之耻辱,便先讲自己的妻儿杀死,然后跑到刘备的庙中自杀殉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赞赏刘谌曰: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和刘谌?


三国逐鹿

刘禅为什么要殉国?

刘禅自从继位开始朝政就被孔明执掌,可以说在孔明死之前刘禅说话力度都不如孔明手中的羽扇。

蜀汉四名相,孔明,费祎,董允,蒋琬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势力,不论他们是不是忠于蜀汉,是不是大公无私但毕竟是把持了朝政,在整个朝廷上刘禅讲话几乎毫无所用。

好不容易熬到诸葛亮死了,刘禅想推行自己的修养生息国策,结果又冒出来个姜维。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整顿朝堂,将丞相的权利进行了极大的削弱,并将军权分离出来,可以看出刘禅是个胸有沟壑的人。并且在之后的二十九年里整个蜀汉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国家。

但是奈何卧龙虽然死了,但是在死前留下了幼麟继承他的遗志,姜维师从孔明,几乎学会了孔明所有的东西,但是也继承了孔明北伐中原的志向。刘禅拿姜维这种统兵在外的大将又没有办法,所以就出现了刘禅想休养生息而姜维却频频北伐的奇葩局面。

刘禅肯定很憋屈,从刘备手上穿下来的基业,居然没有一天听他的话。明明是正确的国策,居然也有人唱反调。

蜀汉本就弱国寡民,不休养生息反而频频北伐,可以说孔明师徒的十几次北伐是导致蜀汉灭亡的最大因素。三十年过去了,蜀汉不但没有强大起来,反而在一次次北伐失利的情况下愈加衰弱。

故而当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虽然成都还有不少兵将,刘禅却果断投降。 刘禅很明白,失去了三十年自我发展的良机,蜀汉难免败亡一途,倒不如尽快结束。 而几十年来十数次北伐失败,导致民心,军心已不可用,与其负隅顽抗倒不如果断投降。

而刘谌撞死在宗庙希望他的父亲能改变主意,率领全程军民抵抗等待姜维大军回援,届时即可将邓艾大军一网打尽。可以说两人各有各的想法,但是刘禅看的更远,他能够看到蜀汉最后的结局,所以刘谌的死并不能改变他的决心。


爱尚宠物家

蜀国灭亡时,不但是刘禅的儿子殉国了,他的女婿、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也殉国了,同时有许多蜀将殉难。偏偏后主刘禅自缚献城而降,这是为什么呢?

刘禅苟且偷生,没有骨气,是其性格和人生信仰所决定,也是刘禅用“屁股”决定人生。挪挪屁股,照样活的有滋有味。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邓艾和钟会伐蜀,邓艾出奇兵抄阴平小路直逼成都,兵临城下,蜀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刘禅不是同仇敌忾誓死一战,而是听从投降派憔周之言,决定不战而降。

当刘禅的儿子刘谌(chen)得知老爸要投降时,心急如焚的赶往宫里,苦口婆心的劝老爸坚守城池,等待姜维的大军到来,可是刘禅大骂儿子,说:“成都战也是亡,始终守不住,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趁早投降,也许司马昭能饶我们活命。”刘谌为了让父亲回心转意,愤然撞柱而死,让生命殉国想唤起父亲的斗志,可是刘禅执迷不悟,最后还是献城自缚而降。

为什么儿子都比刘禅有骨气?刘禅为什么不像商纣王那样,宁可和城池自焚也不投降?反而是束手就擒,并且做了“安乐公,”而且还当着灭国仇人司马昭的面,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混账话?

究其原因还是“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通俗一点说,就是椆(zhou)不上墙的懒皮狗。刘禅信奉的是“好死不如烂活着”。他的人生字典里写满了“依靠”二字。

刘禅之所以不殉国,还是没有主见,总是依靠别人思想作祟。在老爸刘备活着时候,他就做一个无所事事的太子。刘备死后,老爸托孤给诸葛亮,在诸葛亮活着时候,刘禅就是甩手掌柜的,一切事情都有诸葛亮操心,他的事就是吃喝玩乐。以至于自己都说:“政由葛氏,祭有寡人”说实话,刘禅不给丞相添乱就烧高香了!

刘禅无所事事,没处挥霍精力就和宦官黄皓可劲的作。诸葛亮死后,姜维处理军事行动,蒋婉和费祎主持国内形势,刘禅仍然可以高枕无忧。

但是刘禅不能使用人才,造成了姜维被排挤在外,以至于国难当头无兵可用,还有就是废除了诸葛丞相的边防设施,这一切都是刘禅昏庸无能的表现,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所以说,刘禅一生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最后听信了奸臣憔周之言,苟且偷生做了俘虏,留下了被千古耻笑的名声,平时的经历,注定了关键时刻的选择。

撰文/秉烛读春秋


秉烛读春秋

中国有句古话:“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意思是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君主受屈辱则臣子应该拼死效忠,也就是说臣子应该比君主考虑得更多一步。

蜀汉灭亡,刘禅投降,这是君主的屈辱,刘禅的儿子作为臣子,就应该以死报国。但是刘禅作为君主则不必死,如果君主都要自杀殉国了,那做臣子的又该怎么样呢,难道要原地爆炸吗?

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基本没有自杀的。因为君主就代表着国家,国家是君主的产业,所以君主不需要自杀殉国。


梦露居士

这是人的个性问题,刘禅是一个平庸的守成天子,这与他受到的教育和诸葛亮的培养脱不开干系,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想建立一个天子按照礼法行事,士大夫处理政务的政治体制,所谓垂恭而治就是这样,其实这也是一部分门阀世家所希望的,天子高座朝堂,门阀控制江湖。所以,他事事亲为,将后主的权利架空了,刘禅没意见吗?当然有意见!但是他很聪明,他知道自己只有听话才能坐稳皇帝的位子。看看诸葛亮死后他的表现你就可以知道,阿斗这个人不是傻瓜,他知道天下大势不在自己这边,不如保境安民守住老爸交代的基业,可惜姜维继承诸葛亮的政治思路,要恢复中原,连年失利导致国力空虚,最后还是灭国。为了百姓安乐,当然也为了苟活于乱世,刘禅选择卑躬屈膝的投降。但是他的儿子们不一样,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帝王之家的教育,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正统,所以刘禅的一个儿子脾气刚强自杀于宗庙也就不足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