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能在《史记》中列入帝王本纪?

女总裁


司马迁第一个为中国的历史做了全面总结,从三皇五帝写到了西汉。要知道他是在为李陵辨护而遭到汉武帝残忍的宫刑的悲惨境遇下,倾注全力完成了史记。他对汉武的不仁虽然没有公开的怨恨,但他决不像后来写历史的讨好当朝丶贬低前朝,因而客观地写出了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

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曾以西楚霸王名义统治着中国,政治上恢复了战国般诸侯制度。从历史发展看,是终结秦始皇的郡县制。代替周王朝威震天下。

司马迁自然的要把项羽放在帝王《本纪》中。

况且项羽纵横天下,一生咸无败绩,只是最后一仗大败,垓下被围,乌江自刎。在司马迀心中,项羽真的是大英雄,就如李清照感叹那样"生当做人杰,死后亦鬼雄“。


夏雨风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史书,史记之所以好看,除了尊重事实之外,就是加入了司马迁个人的情感变化,和人物的情感历程,所以读起来,个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非常精彩和生动,所以《史记》有那么高的地位。最典型的就是司马迁唯一一例,把项羽放在了帝王本纪当中。


把项羽放在帝王纪当中,是司马迁对项羽这个英雄的同情和偏爱,还有就是项羽有些方面是符合帝王的要求的。司马迁在书中也有过交代,书中写到“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项羽以个人奋斗,以一个平民只用了三年,就推翻暴秦,灭掉秦国,然后裂土封国,分封诸侯,这是千古以来没有的事情,所以放入帝王本纪,很合情理啊!当时灭掉了秦国,项羽分封各个诸侯,要知道分封诸侯那是帝王才能干,而项羽却做了,大家也服从命令,项羽虽然没有皇帝的名义,却实行只有帝王才有的权力,说他是帝王也合理吧!在项羽本纪的描写中,司马迁对项羽满满的“怒其不争,惜其英勇”的痛惜之情!汉代是喜欢英雄的时代,司马迁也有英雄情结!而项羽符合了大家对英雄的想象,项羽天生神力,英勇过人,在巨鹿破釜沉舟的勇气击溃了秦朝的主力,何等的英勇啊!在垓下四面楚歌,心爱的虞姬离他而去,最后悲情自刎乌江!读了项羽的事迹,你也会热血沸腾,悲情叹息,有英雄,有美女,你会不喜欢项羽这个英雄人物吗,司马迁是喜欢项羽的,所说痛惜他的不争气,所以偏爱把他写在帝王本纪中!



再者司马迁也有点想发泄自己对汉武帝的怨恨,对自己遭受不公的宣泄!司马迁可是被汉武帝实施了宫刑啊,宫刑是什么啊,那是把一个男人给阉掉成了太监,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不可承受的痛苦和屈辱啊,可司马迁坚强的扛了下来,写成了震惊后世的史家第一绝唱的《史记》,真是太厉害了!司马迁对汉武帝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怨恨的,毕竟再有错也不能阉掉别人嘛,杀掉就完了嘛,何必那样屈辱对待司马迁呢,你不痛你汉武帝不去试试呢!所以司马迁把自己的悲愤宣泄在两个人的描述上,那就是刘邦和项羽。司马迁笔下的刘邦有枭雄的一面,也有无赖的一面,市井之徒生动无比。而项羽英勇无比,悲情英雄可歌可泣,写的多好啊,在着笔上,司马迁让刘邦和项羽形成强烈的对比。我就要写的项羽很英雄,让刘邦很无赖,你汉武帝祖宗就是这个样,我还把项羽作为帝王和刘邦同等地位,你能拿我怎么着啊,你对我不公,我也对你祖宗不公,这是报复高明手段,用后世骂名让人记得一辈子,多么痛的领悟才有多么狠的报复啊!当然很佩服司马迁,并没有心中的痛恨就枉顾事实,还是尊重史实,在史实之中对项羽有点点的偏爱,也无可厚非,正是这种情感的宣泄,我们才喜欢史记,因为历史是活的,没有真实情感的历史,那是死历史,不是人的历史,毕竟历史是人创造的,所以我们很喜欢史记这本史书,我们就能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史记》中把项羽列为帝王本纪,后世对待此有皆然相反的评价。

其一,太史公以事实为根据,当秦灭亡之际,名为义帝天下,实则是项羽主持,天下各路诸侯分封,项羽一人说了算,刘邦王汉,入主汉中。虽然,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其实行使帝王权力。

其二,霸王实则诸侯,太史公以之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

那么,司马迁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可能是太史公的性格使然。

章太炎先生在讲国史时说:“太史公纪六国事时,无所取材,取诸其人自著之书,不免失之浮夸。”我以为《史记》记事确实存在这方面的情况。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学家之绝唱;应该是指其描写体例、人物刻化、叙事语言而言;其记事、记人的真实性应不在其中。如其在《高祖本纪》中载:“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意思是诸侯及将相共请刘邦即皇帝位,刘邦先是推让说,应该让有德行的人来做皇帝,自己不敢当。大家都说,您从一个亭长起家,率领大家诛除了暴秦,平定四海,有功的人都裂土封了王侯,如果您不当皇帝,就是封了王侯的,心里也有顾虑。您必须做皇帝!刘邦听后说:“那你们如果说我做了皇帝大家方便,那咱们就变家为国,做这个皇帝。”这里,明显在贬低刘邦的水准,做皇帝连个官话都不会说,好像是江湖班子老大在大会上说话。此处应该不真实。再如《项羽本纪》记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兵数百人。”这是说,项羽在虞姬自杀后率八百子弟兵突围,由于被骗陷于沼泽中,让汉军追上了,返身死战脱险,只剩下二十八骑跟随。又分兵三路冲入汉军阵中决战,项羽所在一路又损失了两个战士,但他们已经把汉军甩在身后。于是向东到达乌江岸边,把乌骓马交与乌江亭长,他和所余战士手持兵器徒步返身迎战汉军。只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汉军好几百人。试想想,项羽就是个机器人,在晚上没有休息好,与敌军苦战经日,最后放弃战马,徒步作战,一个人还杀掉了至少两百个人。显然夸大了项羽的能力!

司马迁为人个性很强,有时到了自以为是的程度,他认为谁好,就不惜溢美之辞,他认为谁有问题,即使找不出毛病,也在用词上有所贬损。导致他受宫刑的原因,就是为李陵鸣冤。不管怎么说,李陵投降匈奴是既成事实,非要说李陵投降有理,显然有些牵强。但他就是要坚持,和汉武帝顶。结果在大家的救助下,死罪免了,被处以宫刑。

回到题目上来说,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就是他认为项羽被刘邦更有资格作皇帝,没有做成,是由于天不叫项羽做,而不是项羽没有本事。而刘邦就是做了皇帝,也掩饰不了他没有资格的本质。

太史公史料积累深厚,写作文采飞扬,又有宫刑后的悲苦情节,千百年来,大家喜欢他的文采与行文体例,同情他的遭遇,很少深纠其中的瘕疵,更由于大家喜欢演义,说英雄、道好汉,对项羽个人英雄主义的认可,大过了对事实的尊重,自然而然地承认《史记》把项羽列入本纪是应该的。

但在历史上,也是有人认为太史公这种作法不恰当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中就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反对意见。《史通 本纪第四》

:“然迁之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斯诚谠矣。但区域既定,而疆域不分,遂令后之学者罕详其义。”刘知几认为司马迁把天子列入本纪,诸侯列入世家,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他虽然划分了门类,而具体操作中界限却不十分明确,以致后代学者搞不懂他真正的用意是什么。于是他结合《项羽本纪》的实例,对司马迁提出批评:“项羽僭盗而死,未得成君,求之于古,则齐无知、卫州吁之类也,安得讳其名字,呼之曰王者乎?春秋吴楚僭拟,书如列国。假使羽窃帝名,正可拟同群盗,况其名曰西楚,号止霸王者乎?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意思是说:项羽僭越上位,起兵为盗而死,也未从名份上成为君王,如果从古代人物中寻找相似者,就和齐国的无知、卫国州吁是一类人物,怎么能够在行文中避讳他们名字,称呼为“王”呢?春秋时,吴、楚国君曾经冒用“王”号,而经书中仍然像诸侯国君一样记载他们。如此不说,即使项羽已经窃取了皇帝名号,正好应该在史书中把他降低到同群盗一样的地位,更何况他的国名“西楚”,称号“霸王”呢?霸王,也就是当时的诸侯。写诸侯却称之为本纪,以名称来考求实际,实再是错上加错。

其实,所谓《二十四史》,不外乎是把历史人物事件记叙下来,让后世知道发生以前发生了什么事,出过什么人。起个累积历史经验的作用,把事情、人物记叙清楚是主要的,至于记叙体例、格式等形式是次要所在。但在等级森严的古代,非要定个编写类别,把某一类人归一起,以示敬重或贬斥,这也无可厚非。但要为此争论不休,则似乎有些多余。


二曲人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①《史记》的结构②项羽人物的定位

《史记》的结构

《史记》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自古以来对《史记》的研究很多,著述颇丰,笔者无意在此涉足这个大话题。我们针对题主的问题简单做下论述。

我们先看下司马迁先生在《太史公自序》中是如何表述的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司马迁先生在这里简要说明了《史记》是如何分类的,一如既往的言简意赅,留给了后世的同样是各类解读。有时候想想还是挺有意思

《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类别,学界称之为“五体”,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纪传体”。这种五体合一的纪传体是司马迁先生首创,对后世的史书创作影响深远。

所谓“通皇帝、尧、舜,至於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记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经籍考十八》

按照古今学者的分析,五体的“五”源自五行,十二本纪中的“十二”来自十二地支,十表的“十”来自十天干,八书中的“八”

来自八卦,三十世家中的“三十”源自《老子》三十辐一毂,象征记录着王朝股肱之臣,七十列传中的“七十”等同于古人认同的岁数“七十”,所谓人到七十古来稀

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大体如此,我们这里不做深论,司马迁先生是否有此深意我们的确无法形成定论。权且当做一种认识,不过从中不难看出《史记》的宏大架构的确非同一般。

“本纪”通过编年的形势记录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历代帝王之事,是整个《史记》的时空框架,由各个帝王的纪年构建了一条连续的历史记录。所以本纪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读懂《史记》,本纪必须要熟读,而且要搞清楚各个时期纪年的方式,否则非常容易搞错。

“表”通俗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事件和人物的日历,与其他几个文体相互补充。

“书”记载的是礼、乐、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内容

“世家”记录了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世系变迁,主要是诸侯及一些特殊代表的人物

“列传”则记录了“本纪”、“世家”之外的一些历史人物。

《史记》的五体互相补充,对同一人物的描写往往在不同地方会有区别,有的地方还存在相互矛盾之处,有些人拿这些不同之处去贬低《史记》的真实性,其实是很无知的。这些差异恰恰体现出司马迁先生严谨真实的创作风格。

例如本题中的主角项羽,在《项羽本纪》中项羽是个重情重义、威武仁德的大英雄。在《高祖本纪》《陈平世家》《淮阴侯列传》等地方就成了一个残暴凶悍、嫉贤妒能、有勇无谋的莽夫。这是司马迁春秋笔法的妙处所在,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去描写人和事。

所以我们读《史记》时候绝对不能根据其中一篇来对事对人下结论,需要读者有甄别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读有关章节。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参考其他史籍和现代一些学者的分析。

我们既然知道了《史记》的基本结构,也了解了“本纪”记录的内容,其实不难看出来为什么会出现《项羽本纪》。

《史记》十二本纪有《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

上文我们说到,“本纪”是一个时空框架,是由连续的时间构成的一条历史记录。这点在《史记》十二本纪的选择上体现的非常清楚。

五帝后面是夏商周这个很好理解,周后的秦指的是战国后期的秦国,也就是公元前249年秦灭掉春秋时候的东周,我们知道秦王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从周亡到秦立,司马迁将中间的28年的王朝空白期用《秦本纪》连接起来,这28年是秦国主导的年代。

之后单独立了《秦始皇本纪》也是这个原因,这个时候秦王朝建立了,进入秦始皇统治时期。同理,公元前207年秦亡到公元前202年项羽败亡,这中间的五年,在司马迁的眼中是“楚”国统治时期,实际的统治者事实上是项羽,但项羽并没有完成统一称帝,没有年号这些,所以取名《项羽本纪》,纪年用的是汉高祖,后面《高祖本纪》和《孝文本纪》中间是《吕太后本纪》是同一个道理。就是按照统治者来将历史连贯起来。

说实话,这点非常聪明,体现出来了司马迁先生的大智慧,仔细读过《史记》的朋友想必深有感触。

项羽的地位

题主问题中提到的司马迁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不懂谋略缺乏战略其实就是上面讲到的那个原因,《项羽本纪》才是司马迁对项羽真正的个人看法,我们不妨看下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是如何描写项羽的。

"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史记·项羽本纪》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这句话是说项羽率领五个诸侯国灭亡了秦国,我们知道,首先进入关中的是刘邦,但司马迁认为实际灭秦的是项羽,事实的确如此,项羽巨鹿之战歼灭掉秦军40万主力是秦灭亡的直接原因。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这里是说项羽分封诸侯,所有政令都是由项羽来制定。此处表明了直到项羽败亡之前这段时间实际的统治者是项羽。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句表明了在司马迁心中项羽的地位,古今未有的一位大英雄。

还有其他一些褒赞项羽的地方,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楚汉战争虽然时间短,但牵扯到的人物和事件比较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笔者头条号,里面有详述的文章。同时也有笔者对项羽这个人物详细的分解和剖析。其中有很多是笔者独立思考出来的观点和认识。

结语: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之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为项羽做《本纪》的原因。一是《史记》的结构中“本纪”就是一个由连续时间组成的框架,二是项羽是楚汉争霸这段王朝空白时间段的实际统治者。想必应该已经解答得很清楚了


长门文轩


司马迁在受刑狱之灾时,对刘邦的死敌项羽发出由衷的赞叹,可见项羽在司马迁心中的位置,项羽的行为确实感动了颇具正义感的司马迁。

在司马迁生活的那个年代盛行的 是胜者王侯败者为寇。追杀项羽的汉军将领,后来将项羽五马分尸,项羽的下场非常惨。但项羽波涛壮阔的一生,怎么看都是英雄。项羽创建了一个英雄尺度,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让项羽在《史记》中青史留名,而且司马迁在《本纪》中也记载了项羽,《本纪》记的是三皇五帝,但是项羽没做帝王。司马迁充分的地肯定了项羽的英雄地位。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极高。司马迁认为项羽非常了不起,在诸侯中,虽然不算突出,但最后却成了诸侯总统领,并在三年内,把强大的秦国推翻了。秦灭六国后,苦心经营,想建立万世基业。“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按西岳的尺度来制作,可见秦朝确实实力强大。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率领自己的军队,将强大的秦国推翻了。而在司马迁那个时代,像项羽这样的英雄人物根本就没有。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主要考虑项羽的两个特征:(1)体貌特征;(2)与众差别的性格特点。这两点影响了项羽的一生。项羽在体貌上,身高八尺,力大能举鼎。司马迁说的另外一个特点,重瞳子,一只眼睛里能有两个瞳孔。史书曾纪录了项羽怒视的威力。说项羽带着二十八骑突围,汉军上将追上项羽时,项羽转身大声吼叫,吓退了汉军。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写了:“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如果不是苗人的后代,为什么会这么暴呢?根据历史记载,在远古时代三苗曾是蚩尤的子女,曾逐鹿中原并大获全胜的蚩尤被黄帝封为兵主,现在说是战争之神。并把他画在军旗上,希望将士能像他一样英勇。司马迁总以为项羽是三苗的后人。所以司马迁认为项羽体内流着三苗人的血液。


公元前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1,什么是帝王本纪?

2,项羽的功绩:

所以我将先从这两个问题入手,再去回答题主所问的问题。

1,什么是帝王本纪?



本纪作为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得一部分,它的意思是法则和纲纪,而帝王本纪就是以天子、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变迁、时代的大势。但是在实际上,帝王本纪是按照编年的体例,依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的。所以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帝王本纪的内容并不简单是帝王的传记,还包过按照编年的形式来记载一朝的大事的内容。

2,项羽的历史功绩:



我们知道秦朝末年,为反抗暴政,各地纷纷起义,项羽就跟随自己的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随后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虽然后面被刘邦所败,在乌江自刎,但是他推翻秦朝暴政,加速秦朝灭亡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我们了解完上面的两个问题,现在再去回答题主所问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释:

第一,根据司马迁编写《史记.帝王本纪》的内容来看,秦朝某年发生的大事就有项羽的巨鹿之战,所以把项羽记到《帝王本纪》里面也是为了记载当时发生的大事件。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帝王本纪的内容不但包过帝王的言行政绩,也包过当时一朝时期所发生的大事。而秦朝末年,作为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破了秦朝的主力,可以说是当时震惊天下的大事。司马迁在记载这件大事的同时,项羽这个始作俑者肯定也会被记载上。



第二,帝王本纪是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项羽虽然没有做过帝王,但是他却拥有帝王的权力和地位,比如分封诸侯。

如果上面的理由有点勉强的话,我们就按照帝王本纪的直接内容来说,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所谓帝王,肯定是天下之主,在当时的情况下天下之主是秦王子婴。但是项羽把他杀死后,定了都,又分封了诸侯,拥有帝王的权力和地位,所以理所当然司马迁可以把项羽记载在帝王本纪里面。



第三,项羽的历史功绩值得司马迁肯定。



我们知道项羽最后因为刚愎自用,造成被刘邦包围,以至于在乌江自刎,但是在此之前他从本来没有尺寸的封地,却在三年内,灭掉不可一世的秦国,封疆裂土,分封天下,号称“霸王”。这样的功绩是前人从来没有的,所以司马迁肯定其历史功绩,把他记载在帝王本纪中。原文中有如下描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于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结语:综上所述,项羽能列入帝王本纪的原因一方面从帝王本纪的内容来看,项羽符合其内容标准,另一方面就是项羽的历史功绩值得司马迁肯定。


许家那个人


这就出分体现在司马迁的过人之处,写书不是为了博得当朝统治者喜欢,更不是巴结当朝统治阶级,不是以胜败论英雄,写得一本后世认可的史书。

众所周知,司马迁撰写的传世史学名著《史记》含五种体例,一为本纪,二为表,三为书,四为世家,五为列传。

而本纪,一般认为是天子或天子家族的传记,项羽不过是西楚霸王而已,为什么司马迁要把他写到本纪中去呢?

是因为司马迁对项羽太过敬仰,而模糊了体例,拔高了项羽的地位?

还是因为司马迁因身遭腐刑而对汉室过于痛恨,所以要拔高项羽的地位,借此来抒发心中的郁闷?

其实,或许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部分细节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偏差,但在涉及到体例这样的大原则时,司马迁是会排除感情和情绪的影响,实事求是地予以呈现。

我们之所以看到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能够进入到本纪中,其实这是司马迁对法统的确认。

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黄帝的法统源于神农氏,其后所有天子和君王的法统,皆源于黄帝,包括汉之北疆的敌人匈奴,他们的法统也可以追溯到黄帝。

这种法统思维,在汉高祖刘邦这里遇到了挑战。

照理说,汉高祖刘邦的法统应源于秦,因秦王子婴是向刘邦投降的,但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之后,刘邦并未事实上成为关中之主,而是被项羽打发了偏远的蜀地。

故而,我们不能说刘邦的法统源于秦了,而要说刘邦的汉的法统源于项羽。

既然刘邦的法统源于项羽,我们就要承认项羽曾一度拥有宰割天下的地位,承认项羽曾在一段时间内拥有天子之实。

故而,司马迁把项羽写到了本纪之中。

事实上,项羽也确实一度拥有天子之实,只不过,这段时间持续的很短。

最迟到汉二年八月,汉王刘邦兵出巴蜀之时,包括汉王刘邦在内的田荣、彭越、陈馀等诸侯已事实上不承认项羽的天子地位。

所以项羽才要攻齐阻汉。

为什么项羽最后在齐和汉之间选择先对齐开战呢?

就是因为项羽收到了代表汉国意见的张良的书信,张良在信中的意思很明确,汉还是愿意尊西楚霸王为天子的,但汉想拿回三秦,也只想拿回三秦而已。

与此同时,张良还在书信中呈上了田荣、彭越、陈馀等人造项羽反的证据,所以项羽在百般权衡之下,把矛头指向了田荣。

后来,汉王又趁项羽深陷齐地之际,偷袭了彭城,这是明明白白地不承认项羽的天子地位,所以在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项羽始终把矛头指向汉王刘邦。

也就是说,直至彭城之战前,刘邦仍是表面上臣服于项羽的,后来刘邦造了项羽的反并成了新的天子,所以刘邦的法统是源于项羽的,所以项羽被立在皇帝本纪里面,不是皇帝盛世皇帝。


指尖遗落旧时记忆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何把项羽写入帝王本纪呢,标准答案只有司马迁知道。作为历史爱好者,只能根据史料去分析,写出个人的一已之见。正确与否,不得而知。个人认为:首先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一翼,项羽是一个悲剧式英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秦朝末年,陈胜武广、项羽、刘邦以及赵国旧势力都是反秦的。项羽在灭秦中有突出的战绩,一是假借项梁名义,杀宋义,取得楚军上将军之权,便于其自主决策反秦策略,二是项羽带2万楚军灭秦救赵战争中,渡河之后,破釜沉舟,持粮三日,自断后路,大战秦军,与秦军九战,绝其甬道,大破秦军,收秦军二万,为防其反水,坑秦军残余2万。其次,对项羽讲信誉是肯定的,鸿门宴不杀刘邦,虽有“妇人之仁”之嫌,但必竟显示了其英雄大度的作为,以鸿沟划定为楚河汉界,项羽便引兵回彭城,而刘邦且乘胜追杀,刘邦在军事上虽没占到便宜,但违约的是刘邦。第三,司马迁有崇敬英雄情结,项羽年少读书、学剑均不成,但喜欢学兵法,不过兵法也没学出成就,但项羽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兵败垓下,四面楚之时,项羽写了一首催人泪下的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美人借别,可谓是最高的爱情悲歌。


李同民


秦末因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西霸王项羽勇武过人,他的勇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有关项羽的故事还有很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霸王别姬千古绝唱,当时项羽势力最强,灭秦项羽功劳最大,秦朝灭亡后项羽虽说没有称帝,但他对天下发号施令,分封诸侯,行使皇帝的权力,刘邦就是他封的,当时刘邦的势力就不能和项羽比!刘邦本人非常害怕项羽,经常被项羽打的丢盔弃甲。如果不是韩信帮刘邦,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在就是司马迁本人非常崇拜项羽,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司马迁在赞美项羽!所以项羽写进本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LP1660270


这个问题 ,与陈胜为什么能列入世家有异曲同工的意味。

本可以直接用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结尾的点评回答(仔细体会)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勎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可知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客观的。

一方面太史公承认了,项羽在秦末起义中的巨大作用。以万人敌之势,自封西楚霸王,还裂地封了天下诸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另一方面太史公分析了项羽失败的性格弱点。

但瑕不掩瑜,楚霸王虽未建立大统一王朝,但他的武功鲜有人比,更何况“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追忆也说明他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他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