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人本思想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什麼

樓宇烈:人本思想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什麼



樓宇烈:人本思想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什麼


樓宇烈,浙江省嵊縣(今嵊州)人,1934年12月10日生於杭州。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85年9月起);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12月起)等。


樓宇烈:人本思想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什麼


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的重要特徵。中國的文化不靠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道德的自覺和自律,強調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


中國家庭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維護都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覺和自律。這就是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人本精神是中國文化的“土特產”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人本主義是西方的舶來品,而不知道它原來是中國文化的土產、特產。而西方文化中近代以來所高揚的人本主義思想,與中國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有著密切的關聯。


中國從西周以來就奠定了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後奠定的是以神為本的文化,直至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才高舉起人本主義的旗幟,啟發人不要做神的奴隸,要做人自己。


樓宇烈:人本思想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什麼


它的思想來源之一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而更重要的來源是16世紀以後傳教士們從中國傳回去的中國以人為本的人文文化。


他們以中國的人本思想去批判歐洲中世紀以來的神本文化,高揚人類理性的獨立、自主,把中國看作是最理想的一種社會。所以歐洲的人本主義受到中國文化很大的影響。


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唐太宗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中國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過“以史為鑑”總結出來的,是這個傳統的一個成果。


商滅夏,周滅商,在歷史上稱為“湯武革命”。這兩代的歷史給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訓。周王朝一開始就認識到一個道理:“天命靡常”——天命是會被別人革掉的,不讓天命轉移就要“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這就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根本特性。


樓宇烈:人本思想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什麼


中國文化非常強調修身。《大學》的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幾句是《大學》的“三綱領”。


《大學》還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中間修身是起點和關鍵。其核心就是決定人的命運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而不是外在的“天命”,人不能成為“天命”(神)的奴隸。


為了保持和不斷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須防止物慾的引誘和腐蝕,人不能成為物的奴隸。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書裡記載著一條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諺語:“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意思是說,君子能夠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就會被物控制住。所以要成為一個有獨立性、主體性、能動性的人,就不應該被物管住,不能被物慾腐蝕,否則會喪失品德。


我曾對中國文化這一以人為本的人文特色做過一個簡單的描述,即:“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樓宇烈:人本思想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什麼


中國文化可以避免“人類中心論”


20世紀上半葉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發源地都在歐洲。戰爭的最終目的無非為了得到資源和財富,而不顧道德、不擇手段地去相互殘殺,人被物慾所左右,人又一次自我異化。


因此兩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一批有見識的思想家,又一次高舉新人本主義的大旗,而且幾乎一致地認為,這種新人本主義的思想資源要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去汲取。


如果說,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從中國文化中汲取到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文化是為了使人從神的腳下站立起來,做一個有獨立主體、理性自由的人,那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後高舉新人本主義的大旗,就是為了使人從物的牢籠中解脫出來,做一個遵循人道、關愛人類、懂得自覺自律的人。


樓宇烈:人本思想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什麼


啟蒙運動取得了史無前例的科技、人文文化的進步,但在西方,人從神的腳下站立起來以後,就要替代神來主宰天地萬物,“科學主義”、“科技萬能”的思想日益滋長,人類自以為憑著人類理性的力量,科學、技術的力量,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這就異化為“人類中心主義”了。


而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又異化成了對自然資源財富的過度開發和掠奪以滿足人類的物慾,使人淪落為物慾的奴隸。這也是現代西方社會批判“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根本原因。


其實,在中國文化中以人為本的人文文化是不會異化成為“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原因是在中國文化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優秀傳統,即“以天為則”的傳統。


樓宇烈:人本思想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什麼


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中國人非常強調以天地為榜樣,向天地學習。道家講的道法自然也是這樣,強調人應尊重事物的本然狀態。


天地有很多品德。我們看到天地從來沒有因為喜歡不喜歡而捨棄一些東西,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很多人說中國的文化講的是天人合一,其實更準確地說應當是“天人合德”,即人與天在德行上的一致。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中國文化中神最根本的含義是指萬物的變化。最典型的是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也就是說,水具有最高的品德:


水總是往下流,普潤萬物,從來不居功自傲,要求回報,這是謙虛的品德;水也能夠包容萬物,它沒有自己的形狀,而是隨器賦形,所以孔子說“君子不器”;水還有堅忍不拔、以柔勝剛的品德,水滴石穿……很多人認為老子的自然無為是無所作為。


樓宇烈:人本思想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什麼


其實,無為者非不為也,總起來講是“推自然之勢”,不僅要遵循事物本然之理,還要看所依靠的環境、條件是不是成熟。所以說,自然無為恰恰是積極的有為。


因此,在中國的文化中,一方面強調人不能做神的奴隸,也不能做物的奴隸,而要做人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萬物的主宰,反而要人們虛心地向天地萬物學習,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這就是中國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優秀思想,它們與“以人為本”結合,保證了中國文化中的人本主義不可能異化為“人類中心主義”。


正確地闡釋和弘揚中國文化中以人為本的人文文化的真正意義和精神,將它貢獻給世界,是當前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