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有開國之功,廟號只是“宗”,為何康熙反而能稱“祖”?

瀑布冰封


簡單來說,是誰上廟號的問題。

廟號,顧名思義就是廟的稱號,最初的作用是為了祭祀,定型於商朝,後面的周朝、秦朝都沒有沿用,西漢卻又開始用了,由此延續兩千餘年。

由於廟號自身的作用,一般都是獲得者去世後確定的,只有一個例外魏明帝生前就給自己定了廟號,這樣,廟號也就衍生出了蓋棺定論的作用,對於獲得者做一個評價。

跟定型於周朝的諡號不同,廟號一開始都是褒義,而不是有褒有貶,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不論是“祖”(有開創之功)還是“宗”(有守成之德),都是對逝去君主的褒獎。

但這是很難做到的,許多野心家出於自己的目的有意抬高先帝,無功無德而上廟號,由此導致了廟號的泛濫,廟號越來越多,加上獲得者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廟號逐漸由褒轉貶,要麼無人再用,要麼特意拿來明褒實貶。

到唐朝以後,基本上是一帝一廟號,而且曾經被認為唯一的祖(一個朝代顯然不會有太多開創者)也多了起來。“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取決於新皇帝的喜好,皇帝想給先皇上個“祖”的廟號並不是什麼破壞禮法的事情。

唐朝就有六個祖,即聖祖、獻祖、懿祖、太祖、世祖和高祖,聖祖是李耳,即老子,唐朝皇室給自己認的祖宗,是不是沒人知道;之後五個則是李淵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李淵自己。

唐穆宗即位後,淮南節度使李夷簡為了討皇帝歡心,就請求給唐憲宗定個“祖”的廟號。(憲宗晏駕,未定諡。淮南節度使李夷簡以憲宗功高列聖,宜特稱祖。)

唐穆宗下令讓大臣們討論討論,最終沒給父親上“祖”的廟號,這跟他們父子倆關係不好有關,甚至有人認為唐憲宗的死跟唐穆宗有關,李夷簡的龍屁是拍到了龍腿上。

我們再看清朝,清朝有六個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分別為興祖、景祖、顯祖,努爾哈赤為太祖,其孫福臨(即順治帝)為世祖,其曾孫玄燁(即康熙帝)為聖祖。

清朝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她的開創之功分成了三個時期,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奠定了清朝的基礎;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正式建立了帝制王朝;順治帝入關統一,完成了清朝的開創。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後金還是個漁獵民族政權,政治制度很不完善,他本人當的也只是大汗,並沒有皇權集中和中央集權。皇太極還是被貝勒們推舉出來的,繼任大汗後也只是稱努爾哈赤為先汗,也沒有諡號。

皇太極在位時對後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了宗廟制度,尊努爾哈赤為太祖武皇帝。皇太極就沒這麼幸運了,因為他的廟號與其說是他兒子順治帝上的,不如說是他弟弟多爾袞上的,彼時的順治帝完全是多爾袞手上的傀儡。

客觀來說,皇太極為清朝的強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多撐幾年,入關的就是他了,所以用“祖”廟號並不過分。

可多爾袞不這麼認為,他老媽阿巴亥就是被皇太極逼死的,皇太極的兒子又跟他搶皇位,多爾袞不貶一下哥哥的地位還真不行。

順治帝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不過他的爭議在諡號。順治帝去世的時候,吏部尚書孫廷銓(漢人)建立尊諡高皇帝。這是一個明顯的立牌坊的行為,因為高皇帝一般都是給開國皇帝,漢高帝劉邦、明高帝朱元璋莫不如是。清朝這邊因為皇太極給努爾哈赤上了太祖廟號,順治帝無論如何也搶不到,那就只能從諡號這邊下手。

如果上了高皇帝的諡號,等於承認順治帝才是開國皇帝,即清朝的歷史從入關後開始,是承繼明朝,這幫漢人大臣就多了塊遮羞布。

滿人權臣鰲拜表示堅決反對,力主把努爾哈赤的諡號由“武”改為“高”,將順治帝諡為“章皇帝”,斷了漢人大臣立牌坊的妄想。當然,鰲拜也得肯定順治帝的開創之功,尊了個世祖廟號,儘管開創的事基本都是多爾袞做的,誰讓他不是皇帝呢?

而康熙帝就幸運多了,他的的廟號是他兒子雍正帝上的,雍正帝對康熙帝的功業是肯定的,加上他剛剛上位,那幾個兄弟也不太服,尊崇父親也符合他穩固地位的需求。

康熙的功業簡單說就是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疆域基礎,平三藩、御沙俄、收臺灣、平定準噶爾,這些都是鞏固大一統的切實措施。

這些功業,如果放在漢朝,也最多是個宗,參見漢世宗劉徹,但在清朝,那就非祖不可了。而且禮部官員拍馬屁功夫高超,一上就是個聖祖。

在康熙之前,還有兩個聖祖,一個就是上面說的老子,另一個是宋朝的聖祖趙玄朗,即趙公明,是宋真宗追封的。這兩者都是神話遠祖,算是扯大旗,可康熙卻是實實在在的的雍正之父,凡人中的第一個聖祖,雍正對此表示滿意,欽定廟號聖祖。


平沙趣說歷史


“太宗”的廟號已經非常高了,反而是康熙皇帝的廟號確實被拔高了

在一個朝代中,通常情況下只有開國皇帝和先祖可以稱“祖”,其他的都叫“宗”,大多數情況開國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漢太祖劉邦(劉邦的廟號是太祖,高祖是誤稱,因為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在《史記》中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所以後世就將錯就錯)、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而在這些開國皇帝之後,基本上都是叫“宗”,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漢代有兩個祖,漢太祖劉邦和漢世祖劉秀。

明代有兩個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元代有兩個祖,元太祖鐵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

清代更是出現了三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順治)、清聖祖玄燁(康熙)。

清朝的三祖並立確實是十分罕見的,其中廟號為清太宗的皇太極夾努爾哈赤、福臨、玄燁這三人中間確實有些尷尬。我先列一下清朝前四個皇帝的廟號:

努爾哈赤-清太祖

皇太極-清太宗

福臨-清世祖

玄燁-清聖祖

說實話,前三個皇帝的廟號都是符合規矩。努爾哈赤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叫太祖是理所應當的。按照規矩,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都叫“太祖”和“高祖”。其中全靠自己能力去打天下的叫太祖,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就是白手起家,因此叫太祖。

而受祖上蔭庇,繼承父輩基業而打天下的叫高祖,例如唐高祖李淵。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時追封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官至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是在繼承祖父輩的基礎上才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努爾哈赤本人也是個官N代,他祖上就是建州女真的酋長,但努爾哈赤和明朝對抗時主要還是憑藉自己之力起兵,因此努爾哈赤叫太祖或高祖都說的過去。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之後就皇太極,作為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這個也沒有啥爭議,並且太宗的廟號已經非常高了,歷朝歷代的第二位皇帝基本都是太宗,例如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朱棣原本的廟號也是太宗,後來被嘉靖皇帝升為成祖),太宗的廟號絲毫沒有貶低皇太極的意思。(皇太極)

至於第三位皇帝福臨,按理說他的廟號也應該是“某某宗”,但是由於福臨繼位後清兵入住中原,使清國從一個地方政權轉變為全國性政權,相當於開創了一個大一統王朝,因此福臨被尊為“世祖”。

這種例子在歷史上也有很多,除了福臨以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兩個非常有名的世祖:漢世祖劉秀和元世祖忽必烈。這二位雖然都不是開國皇帝,但一個復興了大漢,另一個則是征服了整個中國,建立了元朝,所以他兩的廟號都是世祖。(福臨)

但是康熙皇帝的廟號絕對是超規格了,按理說康熙作為清廷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雖然他功勞甚大,但無論如何也是沒有資格叫“祖”的,更何況是“聖祖”。

“聖祖”這個廟號始創於唐朝,是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的尊號,此後“聖祖”一直是給開國皇帝的先祖的,也就是說給老祖宗的。在康熙之前,只有遼國皇帝耶律隆緒的廟號中使用過“聖”這個字,但耶律隆緒的廟號也不過是“聖宗”而已。

當然“清聖祖”這個廟號也不是康熙自己取得,所有的廟後和諡號都是在皇帝駕崩後,後人評價的,“清聖祖”是雍正皇帝加到他老爹康熙頭上的。對於雍正的決定,真的沒有啥好解釋的,雍正皇帝思維清奇,他的很多決定都無法解釋。

雍正給親爹加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廟號,看似對自己父親感情至深,但是雍正死後卻堅決不跟爸爸埋在一起,而是又單獨起了個墳,也就是清西陵。

大家不要覺得清朝兩個皇陵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就是緊挨著,清東陵和清西陵可一點都不挨著,其中清東陵在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保定易縣,兩地直線距離為210公里!如果走高速,基本上都要近四個小時才能到達。

中國曆來都是奉行子隨父葬的傳統,如果不是發生遷都這樣的事情,皇陵都應該是埋在一起的。按理說清朝入關之後就定都北京,沒有再進行遷都,所以皇陵都應該埋在一個地方,但雍正就是這麼任性,誰也拿它沒辦法。

(康熙一生英明,唯獨在立儲問題上弄得不清不楚,以至於今日人們對他的突然駕崩仍舊抱有爭論,而在康熙死後,雍正違反常規,非要給老爹上一個“聖祖”的廟號)


其實在歷史上任性的皇帝可不止雍正一個。在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二個王朝劉宋也是出現過奇葩的廟號。例如劉宋的開國君主劉裕叫高祖,但第三位劉義隆的廟號竟然是太祖,這也是千古奇聞!

與康熙一樣,劉義隆的廟號也是兒子劉駿給上的。劉駿作為劉義隆的第三子,原本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由於他大哥太子劉劭造反,弒殺了劉義隆,於是在外帶兵的劉駿帶兵殺回建康稱帝。在當皇帝后,為了展現自己得位之正,劉駿就給劉義隆上廟號太祖。


千佛山車神


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這已經屬於非常靠前的廟號,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後來被追尊為“清太祖”。但皇太極之後,兒子福臨,孫子玄燁廟號分別是“世祖”和“聖祖”,這顯然是不合制度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呢?




開國皇帝廟號為“祖”乃是封建社會的慣例,所謂的“祖宗”,有“祖”才有“宗”。歷史上,西漢高祖劉邦、東漢世祖劉秀、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以開國皇帝的身份成為“某某祖”。開國皇帝之後的第二代皇帝,稱為“太宗”的比較多,如西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建文帝無廟號,朱棣的真實廟號就是太宗,成祖乃是武宗所上廟號),還有清太宗皇太極。開國皇帝之後廟號為祖出現的情況非常少,其中光清朝就佔了兩位,分別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臨和清朝歷史上成就最高的皇帝清聖祖玄燁。

當然,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嚴格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只能給開國之君上的廟號;太宗是將基業發揚光大;世祖、聖祖、成祖屬於讓王朝轉危為安,或是重新復興壯大王朝,又或是把王朝推到國力巔峰的特別傑出皇帝;至於武宗、文宗、憲宗、昭宗、肅宗等廟號,基本上就是貶多褒少。



清世祖福臨像

值得一提的是,聖祖和世祖這兩個廟號,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世祖一般作為新時代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人物的特定廟號,比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朝齊武帝蕭頤、元世祖忽必烈、還有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臨,他們的廟號都是世祖,但他們並非王朝的建立者,而治國成績卻並不亞於開國之君。當然,世祖也有作為開國皇帝的廟號出現過,如東漢光武帝劉秀,三國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有時也可指世系轉移,如宋孝武帝劉駿、北齊武成帝高湛、陳文帝陳瑣、這些皇帝雖然建樹不多但到他們這一代世系傳承轉入旁系,這和世宗類似。



言歸正傳,現在我們說到康熙皇帝“聖祖”這一廟號。聖祖之廟號,乃是唐玄宗李隆基專門為李姓始祖李耳(老子)所設立,後來成為歷代皇帝專門追封自己家族中有聖德的祖先,聖祖作為帝王的廟號出現的情況不多,清聖祖玄燁是其中一位,由此可見康熙的治國建樹舉世公認,在清朝享有崇高的聲譽,能得到這一廟號也屬實至名歸。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8歲即位,14歲親政,在位時間長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在位期間,擒權臣鰲拜、平三藩之亂、滅準格爾、降明延平王、驅逐沙俄侵略軍,有力的捍衛了國家領土完整。康熙勵精圖治勤於政事,開創出了康雍乾盛世的局面,奠定了清朝盛世的根基,被後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是一個名垂青史的,有著偉大成就的傑出皇帝。



清聖祖玄燁像

康熙死後上廟號“聖祖”,嚴格來講,作為清朝的第四代皇帝,是不適用“聖祖”這一廟號的,但是,康熙在清朝皇帝中實在是太出色了,超過了前三代皇帝所有的文治武功,把清朝推向了最鼎盛時期,如果僅僅給康熙上“某某宗”這樣的廟號,實在是無法體現出康熙“千古一帝”的歷史地位。所以,康熙是通過其傑出優秀的治國能力才取得了這個分量極高的廟號。


大國布衣


康熙開創了清之盛世。

一生豐功偉業:平三藩、收復臺灣、逐沙俄、籤尼布楚條約、界定大清國界、平噶爾丹、治水興農、重視教育、修定康熙字典。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文治武功空前絕後,死後廟號清聖祖,被學者譽為千古一帝。




無為6777599135


“祖有功,而宗有德”這是最初賜予“祖”或“宗”稱號的標準。

漢時,漢朝自劉邦開始就嚴格遵守著這一標準,非開國皇帝不得用“祖”,非有德之君不得用“宗”。



如此,終兩漢400餘年的時間,29位皇帝只有7位獲得廟號,其中太祖劉邦、世祖劉秀2位皇帝因開國之功,曰“祖”,剩餘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顯宗劉莊、肅宗劉炟等5位皇帝,因是有德之君,大功於大漢,曰“宗”。

想想看,連治理出“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都未能獲得諡號,而打出“強漢”之名的漢武帝劉徹,治理出西漢全盛時期“孝宣之治”的漢宣帝劉詢這等皇帝都只能是用“宗”,而不能用“祖”。可想而知,兩漢對於給君主上“廟號”一事的謹慎。


所以如何按照兩漢時的規矩來,以康熙的功績,他雖然能獲得諡號,但絕對不能用上“祖”的諡號,因為他非開國之君。而皇太極的“太宗”廟號倒是名副其實,並無誇大之處。那為何此時的康熙能以非開國之君的身份獲得“聖祖”的諡號呢?

原因很簡單,“降及曹氏,祖名多濫”自三國魏開始,“祖”就開始被濫用了。

三國魏時,魏國六位皇帝,就有三位廟號全部用“祖”,即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如此一個不是大一統王朝的魏國就出現三位擁有“祖”的皇帝,“祖”焉能不氾濫。



同時也是從魏開始,“廟號”也開始氾濫。本來只有有功有德的皇帝才能獲得“廟號”,可是自魏開始,無論是昏君,還是暴君,亦或庸君,他們都能獲得一個“廟號”。此時連劉禪這等扶不起的阿斗都有“仁宗”的廟號。

如此,自魏開始,“廟號”成為了故去皇帝的標配,到了五代十六國時期,連後趙、前燕、後秦這等小的不能再小的割據政權的開國皇帝都能用上“祖”的廟號,後趙開國君主石勒廟號“高祖”、前燕開國君主慕容皝廟號“太祖”、後秦開國君主姚萇廟號“太祖”。



同時後秦這等小國總共就3位君主,但2位卻都是用“祖”的廟號,除太祖姚萇外,就是所謂的高祖姚興。從以上的事件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此時“祖”已經是爛大街的東西,只要是君主,加上不要臉點,誰都可以用“祖”。

如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康熙能稱“祖”了。首要的原因就是“祖”已經氾濫,連小國國王都能用祖,更何況是大一統王朝清朝的皇帝呢?



當然除了“祖”的泛濫,讓康熙能夠名正言順的用“祖”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康熙的兒子雍正不走尋常路。要知道,廟號其實就是新君給先君的,廟號如何一般情況下是聽從新君的,也就是說新君想給先君什麼廟號,基本上這個先君的廟號就是什麼。



而康熙能得到“聖祖”的廟號,很大程度是因為雍正,雍正認為康熙是“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所以就追他為“聖祖”。如此,正是因為雍正的“不要臉”,才讓康熙有了“聖祖”的上等廟號。


澳古說歷史



因為康熙的廟號有水分,而皇太極這個情況比較特殊。

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先說說為什麼是皇太極有開國之功,其實某種程度上看的話,清朝的開國皇帝的確是皇太極。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汗國,其執政理念是“八家分權”,認為一家集權不是好事,所以努爾哈赤病逝之際,連個繼承人都沒有指定,也就是留下四大貝勒當國的分權局面。

所以嚴格來說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汗國,只是清朝的奠基人。

而皇太極在努爾哈赤死後,經過一年的權力鬥爭,成為後金大汗以後,開始了一系列中央集權,諸如模仿明制設六部等,並且降服蒙古諸部和朝鮮。

到了天聰十年,皇太極正式改國號為“大清”,並且稱帝改元,所以以此來看,皇太極的確可以說是清朝的開國皇帝。

至於皇太極的廟號為什麼是太宗呢,因為他前有努爾哈赤這個奠基人,並且努爾哈赤的廟號是太祖,他不能再稱祖。更關鍵的是,皇太極於1643年猝死於清朝入關前夕,並沒有帶領清朝入關,使清朝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所以皇太極的地位有些尷尬,只能是太宗廟號。

其實努爾哈赤為什麼被定義為清朝開國皇帝,並且享受了廟號“太祖”和諡號“高”的大一統開國皇帝待遇呢,是因為清初的政治鬥爭使然。

努爾哈赤最初的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武”。

清朝在順治帝時期開始入關,並且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順治十八年順治帝英年早逝,當時的漢人吏部尚書孫廷銓提議“大行皇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於開創,宜諡為高皇帝”。這個諡號為“高”是開國皇帝才可以享受的諡號,意思是順治帝使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王朝,等同於開國皇帝,所以上諡號為“高”。

但滿洲四輔政大臣之一的鰲拜這時候不同意了,堅持將順治帝的諡號定為“章”。並且改努爾哈赤的諡號“武”為“高”,使努爾哈赤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鰲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是因為鰲拜身為滿洲大臣,以自身角度來看,認為清朝在關外的努爾哈赤時期,就是當時正統,所以要將努爾哈赤的地位提高。

而以孫廷銓為首的漢人官員按照傳統思維來看,清朝在關外時期明朝並沒有亡國,是當時的正統所在。而後金(大清)當時只是割據政權,所以才提議順治帝諡號為開國皇帝的“高”,但因為鰲拜出於政治鬥爭的決定,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再來說說康熙為什麼廟號為聖祖

康熙被上廟號聖祖,是雍正堅持所為的。

在雍正繼位後,關於康熙廟號問題,雍正是這樣說的“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勞實則跟開創一個王朝沒什麼區別,所以稱之為祖。

雍正為什麼這樣做呢?

因為雍正繼位之初,皇位極其不穩固,所以藉此提高康熙的地位,來顯示自己的孝心,以達到穩固皇位的作用。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更是一個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的權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所以很多事情一言而定之,全然不顧傳統制度。

諸如說康熙的廟號為聖祖,就是清朝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縮影,在其他君權不高度集中的朝代,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中國的廟號制度。

文章開頭說過開國皇帝是太祖或者高祖廟號,第二代皇帝一般是太宗。至於再往後,一般都是宗,不能稱之為為祖了。

那麼有沒有不一般的情況呢,還真的有,不是開國皇帝可以稱祖的,一般是世祖。

何為世祖呢?

字面意思就是世祖這個廟號一般是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的特定廟號。

諸如漢世祖劉秀,在西漢滅亡短暫斷代以後,再興漢家江山,建立了東漢,所以廟號為世祖。還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順治帝,使所在政權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所以才稱之為“世祖”。

我們以這個規則來看,清朝承上啟下的順治帝已經是“世祖”廟號,雍正帝雖然說父親康熙帝是實同於開創,但認真來說,康熙帝這一生雖然平三藩、收臺灣、三徵噶爾丹等等,但並不能因此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並沒有大規模開疆拓土,康熙帝只是大致在順治時期的疆域上鞏固皇權而已,何來開創呢?

很明顯雍正是誇大了父親康熙帝,康熙帝根本沒有稱祖的資格。

再對比一下漢武帝劉徹,大家看看漢初疆域,再看看漢武帝開疆拓土以後的疆域,是大大的開疆拓土了一番。諸如將之前歷朝歷代沒有統治過的西域開拓性的納入進西漢疆域,由此奠定傳統漢地的範圍,可以說是真正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結果呢,廟號只是“世宗”而已。

這麼一看,雍正給康熙上的廟號“聖祖”可謂是水分很大。

當然這也不能怪雍正,因為中國封建王朝是越往後越是君權集中,到了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君權高度集中,而君權高度集中之下,很多傳統只能讓步君權。

以廟號來解釋這個君權越來越集中的歷程來看,其實是還是很有意思的。

像廟號的評定在最初是很嚴格的,西漢十二帝,僅僅有四帝有廟號而已。之後朝代雖然廟號使用混亂,但是還有一定底線。

到了唐朝君權相對來說集中一些以後,皇帝開始會享受了,之前皇帝的諡號,以西漢來說,比如說漢武帝諡號是“孝武”,字數何其之少。到了唐高宗時期,就開始對父親唐太宗的諡號字數增加,由此形成後來皇帝諡號越加越多的情況。而廟號呢,之前有的皇帝都評不上的,到了唐朝開始,是個皇帝都有廟號了。

到了明清時代,皇帝人人都有廟號不說,諡號都加到二十幾個了。也就是隨著君權的集中,廟號和諡號這種嚴格評定,是要求越來越低,甚至是沒有要求了。

正是在這種君權高度集中,傳統不得不讓步的背景下,明朝出了一個成祖,清朝出了一個聖祖。

只不過明朝還有點底線,是第二代皇帝(朱棣雖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按照代數來說屬於第二代)皇帝朱棣的太宗廟號被嘉靖帝升為成祖廟號。

而清朝的康熙帝則是身為第四代皇帝成為“聖祖”,而且關鍵是“聖祖”這個廟號還不是一般的祖字廟號,像唐朝李氏皇族認老子為始祖,追封其為聖祖,宋朝則是追封財神爺趙公明為聖祖。

再看看清朝雍正給父親康熙定“聖祖”廟號,簡直是水分很大,不過沒辦法,當時屬於是君權高度集中社會,傳統讓步於皇權,出現這種事情,也是不足為奇的。


宋安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皇太極和康熙這事確實值得咱嚼咕嚼咕,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開國皇帝他的廟號一般掛個祖,您比方說啥太祖,啥高祖的這都是他們的廟號,這後邊的皇帝要是沒啥特殊情況這都得掛宗,您要掛個祖字,這相當於掐著自己個祖宗的脖子糊耳光,好說不好聽啊,所以亂起那絕對不合適。

那麼皇太極和康熙這事是咋回事呢?話說滿清的皇帝俺是沒幾個喜歡的,包括康熙。

咋說呢?一說到康熙不好,有人就要急眼了,俺在這裡削微的說一下。話說滿漢有別,這是滿清定下來的一貫規矩,但形成制度還就是康熙手上形成的,您還別不認可。

您自己個瞅瞅,他打仗的時候,用的漢臣可不少,但這戰爭一結束,這幫人都捲鋪蓋卷有多遠走多遠,沒一個留眼跟前的,這就很說明問題。這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事也多,咱今個就不一一的說了。

咱先點一句,說真的康熙這廟號——聖祖,他還真真的水。

今個咱要把題主這事弄明白了,咱還得說說廟號是咋回事?把這事整明白了,大傢伙對這事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廟號的來歷

這廟號是打商朝時期設立的,那會能在死後整一廟號,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對個人那也是蓋棺定論的事。而且也不是啥王都能起的,您這輩子幹過的事必須對國家有大功勞,值得後代的子孫一輩子都祭祀的王,您這才夠格享受這廟號,擱太廟裡邊受人祭祀。

這事到了周朝的時候,就被廢掉了,所以周朝的王他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

這事到了秦統一大華夏,始皇帝大手一揮,這諡號也取消了,因為始皇帝認為老爹死了,兒子蹲後邊和大臣可勁的議論老爹,這事就不靠譜,皇帝就是皇帝,是個隨便議論的人嗎?所以始皇帝連諡號也給掐了。

這廟號的事一耽擱就耽擱了近一千年,這時間到了漢朝的時候,才恢復。打這起,廟號制度就一直延續了下去。

而漢朝的時候,人們對這廟號的事,那是慎之又慎,您沒個啥大功啥大德的,壓根就不會有廟號,所以漢朝的皇帝沒有廟號的也不少,即使給起了,後來的人認為這不合適,也會給你取消,當然諡號這物件只要是個皇帝都有,但廟號不一定。

咱舉幾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你比方說東漢的時候,有廟號的就三,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還有幾個皇帝原來是有廟號的比如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祜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後來孝獻帝一傢伙就把這四個人的廟號全取消了。

從這一點咱不難發現漢朝的時候,對起廟號這事是很謹慎的。

這後來到了隋朝的時候,這廟號就固定下來和諡號一起構成了一個帝王的全號,也就是一個帝王走了之後,後輩人就一定給起廟號和諡號,廟號擱前邊諡號擱後邊形成一個全號。

後來因為這諡號越整越長,越到後邊人都快看不下去了,明朝的諡號一傢伙下去這就得是十六個字,而滿清更加的過分,一傢伙就達到了二十二個字,少一個字都不成,滿清皇后才十六個字。

咱在這裡插一句,慈禧的諡號一傢伙就幹到了二十二個字,這臉皮可不是一般的厚,一般的皇帝二十二個字這都要後來經過孫子輩的皇帝追加倆字,這才能形成二十二個字,這老慈禧到好一傢伙就幹滿了,而且她還不是皇帝的身份,這事弄的。俺都懷疑她是不是知道滿清不可能再傳下去了,所以就先一步滿足一下。

好了咱把話頭拉回來繼續聊,雖然廟號和諡號統一構成了全號,但後來因為這諡號實在是長,所以大傢伙就開始叫廟號不再叫諡號了。

好了,咱瞭解了廟號的來歷,那麼咱在說說廟號的這些個字。

廟號中的字

大傢伙經常見到的有太祖,高祖,能享用這倆字,那都是開國皇帝。您比方說,漢高祖劉邦,後來漢景帝給劉邦重上廟號的時候,取了太祖兩個字,所以劉邦您叫人家漢太祖這也是可以的。還有曹操人家是魏太祖,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那麼滿清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他算是滿清的奠基人所以都叫他清太祖,雖然他建立的是後金,但滿清的基業還是打他的身上建立起來的。

在這裡插一句,作為開國皇帝,他還有一個廟號叫烈祖,這廟號比高祖和太祖要低一點,為嘛呢?起這廟號的雖然也開創了一個國家,但他們開創的基業有限,充其量只是割據一方而已,比方說三國的劉備他就是漢烈祖。

咱接著往下說,您要不是開國皇帝起這廟號,那得讓人笑掉大板牙,你比方說宋文帝劉義隆這貨的廟號就是太祖,但這傢伙卻不是開國皇帝,就他這事被後來的人笑話的大板牙都要掉光了。

話說滿清廟號這事,皇太極是最委屈的。咱說滿清本身以及滿清的很多制度,說真的是從皇太極手裡邊建立起來的。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時候,強調的是八家分權,他這一死沒啥繼承人,這就弄了個四大貝勒當國,後來皇太極為這事忙碌了一年有餘,才把這權利集中到了皇帝手裡邊,而且開始仿照大明朝的政治體制。所以您要說皇太極是開國皇帝他也沒跑,弄個啥祖的也還行。他這人雖然拳打蒙古,腳踹朝鮮,但沒有把滿清弄入關,沒有把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建立成一個大統一的王朝,這要說起來就有點子尷尬了,所以他就撈了一個太宗的廟號。

後來的順治,這滿清才入了關,入駐中原,他這屬於一個王朝承上啟下重要人物,所以順治的廟號是特定的只能是世祖。因為世祖指的就是新時代的開創者一個王朝承上啟下的人物。您比方說元朝的忽必烈他就是元世祖,漢朝的劉秀這也是世祖叫漢世祖。

所以叫世祖的這都是固定的,想換一個這都不成。

那麼咱接下來就聊一聊,康熙這聖祖。

一般情況下取這廟號的那都得是道德智力極高超的人物。

聖祖這廟號是人家老子頭一個使用的,當年咱大唐建立之後,老李家把道家創始人老子,也就是李耳奉為先祖,後來唐高宗的時候對其進行了追封這就有了太上玄元皇帝,後來唐玄宗的時候追廟號大聖祖。

所以聖祖這倆字是這麼來的。

算上老子,歷史上一共有五個人有這廟號。咱介紹介紹,王子晉這是蜀聖祖,周靈王的太子,一輩子沒有當過皇帝。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沒當過皇帝的人,咋就有廟號了?你不會唬俺們玩呢吧?而且你不是說了老子是第一個有聖祖廟號的人,而這王子晉是周靈王的兒子,這一傢伙都趕到周朝了,比老子出生的還早?這不扯嗎?”

這事說起來也挺逗的,話說這王子晉打小就聰明,而且這膽子也大,您翻翻歷史書這都寫著呢?咱也不詳細的說道了,他這人還好道,據說後來修道成仙駕鶴昇天了。

五代十國的時候,前蜀後主王衍把他當做了他們家的始祖,所以後來上廟號為聖祖。

再有就是宋聖祖趙玄朗,人家開頭是做生意的,因為人實誠,所以這生意那叫個好,這財富多的都數不清了,而且他這人還接濟周邊的百姓,這還不算人家還資助國家的軍事行動,而且還參與其中,打仗那叫個勇敢。

人家也喜歡學道,最終修成正果,這就是咱民間的財神爺趙公明啊!

後來到了宋真宗的時候,就追認人家是趙家的先祖,追封廟號為聖祖。

瞅見沒,這三聖祖可都是神仙啊,這真沒得比。

接下來是鄭買嗣,這貨搞殺戮那是一套一套的,把殺人當做了日常,結果殺的失去了人心,而且他這還屬於篡位,滅掉南詔,自己個建立了一個大傢伙都沒有聽過的大長和國,他們家三世而亡,也就二十六年。

一個暴君也配稱聖祖,拉倒吧!這簡直是在羞辱這兩個字,也沒誰了!

最後一位就是咱今天的主角康熙了。他的事咱也不用說了,基本上滿清的天下他又重新打了一遍三藩,鄭經,準噶爾,開創了所謂的康乾盛世,當然這康乾盛世有點子吹,被後人叫做紅薯盛世。

所以啊康熙這聖祖的廟號,真真的有點子水的成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中國皇帝的廟號,最開始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

在三國之前,因為廟號的標準非常嚴格,所以通常情況下,只有擁有開創一個王朝這樣的偉大功業,才能配稱之為“祖”,一般叫做太祖或高祖;至於其他的,都只能稱之為“宗”。

這其中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劉秀,單從建立的功業來看,劉秀足以稱得上是“祖”,但問題是,劉秀的國號依然是“漢”,而他也一直自稱是重建漢室江山,所以他依然只能算漢朝的繼承者,只能給予“宗”的稱號。

然而,當時太宗、世宗、中宗這三個“宗”之中最好的廟號,已經分別給了漢文帝、漢武帝和漢宣帝,劉秀自然不能再用,如果用其他的廟號,又實在與他的功業不符合。

所以思前想後,最終大臣們給他創建了一個“世祖”的廟號,意思是他雖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卻開闢了這個王朝一個全新的歷史。 後來的曹丕、司馬炎都沿用了“世祖”這個廟號。



再後來,等到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大唐終於從武氏家族手裡徹底回到李氏皇族手中,李隆基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合法李氏家族的崇高地位,就決定給他們李家認個牛逼的祖宗,於是老子李耳很榮幸成為唐朝皇帝的祖宗。

既然認了祖宗,自然要給這位祖宗一個廟號,但問題是,作為李氏家族的先祖,肯定不能用“宗”這個廟號。

因為作為後人的李淵都是“祖”,這位大李淵十幾個輩分的李耳,如果用“宗”,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而且這豈不顯得李耳還不如李淵,那李隆基又何必搞這一出認祖宗的事情呢?所以他必須給李耳一個“祖”的廟號才行。

但問題是,太祖、高祖和世祖這三個祖,卻沒有一個適合老子李耳,所以思前想後,李隆基最終創造出一個“聖祖”來送給李耳。

這個所謂“聖祖”,即可以理解為道德智能極高超的理想人物,也可以解釋為家族中的第一代。此後,這個“聖祖”的廟號就成為漢族中追封先祖的一個專屬廟號。比如,五代十國中的前蜀皇帝王衍追封王子晉為蜀聖祖,宋真宗追封趙玄朗為北宋聖祖。

不過,等到這個廟號傳到周邊的國家後,他們就將其改成皇帝的廟號,意思是比開國皇帝還牛逼的皇帝。比如新羅國第27位君主金德曼,大長和國皇帝鄭買嗣,越南鄭朝的第十代君王鄭森、越南阮朝第二代君主阮福晈,其廟號都是聖祖。



等到清朝時,努爾哈赤作為後金的奠基人,自然毫無疑問成為太祖,等到皇太極時,雖然他改國號為“清”,並將版圖擴張了不少,內部也做了很多改革,但問題是,當時的大清依然是蝸居在東北,屬於是地方割據政權,而不是全國性的中央政權。

在這種背景下,等到皇太極死後,大家就給了他一個“太宗”的廟號,也算是實至名歸。再等到順治帝時,大清帝國已經正式入主北京,從一個地方割據政權變成一個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從這層意義上說,順治雖然不是大清這個王朝的開創者,但他卻開闢了清王朝一個全新的歷史,所以他死後被給予“世祖”的廟號。

至於康熙,他除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平定準噶爾叛亂,派兵入主西藏,擊敗沙俄的侵略,其功業也可以說是非常了不起,至少在康熙心裡,他覺得自己起碼要比父親順治帝強太多。現在,順治都能混上一個“祖”的廟號,他康熙憑什麼不能弄個“祖”來噹噹?

但問題是,太祖和世祖都已經被用了,康熙作為一個晚輩,如果用“高祖”實在是太誇張,至於“宗”裡面最好的“太宗”,也已經被皇太極給佔用,所以按照廟號制度,留給康熙的最好的廟號,就只有“世宗”和“中宗”這兩個。但這兩個廟號,又明顯與康熙的功績不符。

在這種背景,等到康熙去死後,雍正為表示對他的推崇,就特意下詔說:“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簡單解釋下就是說,我的父親康熙皇帝,雖然按照傳承屬於守成,但實際上卻是開創之君,因為他不僅開疆拓土幾萬裡,而且讓四方諸國都來朝拜,總而言之,他的文治武功堪稱大清國最強,所以我要尊崇他為“祖”,這樣才能彰顯他的功績。於是,大家經過商議,決定借鑑周邊國家的傳統,將這個“聖祖”的廟號,送給了康熙。


我是趙帥鍋


有功者為祖,有德者為宗。

確切的說,皇太極並不是開國皇帝,他只是把後金改名為大清而已。終其一生,也沒能進了山海關。


(皇太極)

清朝真正的開國皇帝乃是努爾哈赤,所以努爾哈赤是清太祖。

而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在繼位以後,由於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多爾袞帶兵入主中原。

順治皇帝就有著開疆擴土之功,所以死後為清世祖。

順治對於整個清朝來說,功勞也是很大的,雖然更多的功勞是由他的叔叔多爾袞立下的,但是他是皇上,自然會寫到他的身上。

皇太極一生立志要進中原,可是到死都沒能實現。但是皇太極也是一位明君,積極的改革派。在他的改革和統治下,大清迅速的強大起來。



再來說一下康熙為什麼能夠稱為:清聖祖。

其實康熙駕崩以後,關於廟號也是愁壞了雍正,到底是“宗”還是“祖”,一字之差,千差萬別。

按說基本上很少有一個朝代出現了三個廟號為“祖”的皇帝,前朝也只是兩個。

那為什麼雍正又把康熙的廟號定為清聖祖而不是清聖宗呢?

很大的一部分原因還是康熙的功德。

因為康熙在位時間比較長,時間長了自然做的事情也就多了。不能整天無所事事在宮裡鬥蛐蛐吧,更何況康熙乃是一代明君。

康熙平三藩,平叛準葛爾,收臺灣。這讓整個清朝的地盤擴大了N倍。要知道,吳三桂都已經飲馬長江了。

在康熙死後,雍正在歌頌父親的功德時,認為康熙皇帝一生都在開疆擴土,理應屬於開創皇帝,所以定下了:清聖祖為廟號。

在寫康熙功德的時候,一塊石碑已然寫不下康熙的功德,首創用了兩塊石碑。

聖德神功碑洋洋灑灑幾千字,歌頌康熙一生功德無量。

(康熙景陵)

雍正把康熙皇帝的廟號定為了:清聖祖。至此,清朝成了歷史上罕見的三位廟號為“祖”的朝代。

守成者為“宗”,開創者為“祖”。

康熙能夠稱為“祖”,其中也不凡雍正想要歌頌父親功德的意思在裡面。為了權衡,把神功聖德碑的順序巧妙的換了一下,寫成聖德神功碑。

康熙以前的三朝都是,神功聖德碑。康熙以後都是聖德神功碑。


觀復一鑑


皇太極的確有開國之功,皇太極之於清朝,和李世民之於唐朝一樣,雖然都有大功,但並非開國之君,所以叫太宗無可厚非。

不過李世民這個唐太宗的含金量,顯然要比皇太極這個清太宗的要高。皇太極打江山時,其父努爾哈赤已經替他鋪好了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努爾哈赤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只是把國號從金換成了清,並非建立一個新的政權,當然應該叫太宗了。

而李世民就不同,唐朝的江山,李世民打下了大半,而且還開創了貞觀之治,他的文治武功在歷代帝王中,毫無疑問是數一數二的。叫太宗其實有點委屈了,叫個什麼祖是不成問題的。

如果說李世民的廟號有偏低之嫌,那麼康熙的廟號就明顯拔高了。

康熙的文治武功,我們當然承認,但是他的歷史功績,顯然不足以支撐他叫“祖”,應該叫“宗”才合適。李世民這樣的牛人也只是個太宗,康熙憑什麼叫聖祖?

一般來說,只有開國之君才有資格叫祖,往後的皇帝都應該叫宗。

清朝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叫他清太祖理所應當;順治是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叫他清世祖也無可厚非,康熙只是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總排序第四個,卻叫清聖祖,明顯過譽了。何況還是“聖祖”,請問康熙“聖”在何處?康熙的歷史功績雖大,但也很難稱得上“聖祖”。

所以康熙的清聖祖的廟號,是人為拔高和過譽的,和他的實際功績並不相符。

像這樣廟號和功績並不相符的事情,歷史上並不少見。如東晉在位僅八個月的簡文帝司馬昱,毫無功績可言,他的廟號卻是晉太宗。

要知道太宗是一個非常牛逼的廟號,能叫太宗的基本都是牛人,如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故而太宗的廟號用在司馬昱身上,非常不合適。

所以康熙的廟號叫清聖祖,我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