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常見的“刺王魚”,不長魚鱗卻長刺,為啥現在少見了?

張浩天Tony


很奇怪!小時候在農村,一些小水池甚至一些小水窪裡邊常常都能抓到一些小魚,回家直接撒點鹽在鐵敖子上烤一下就可以吃了,小夥伴們常常成群結隊去抓魚,一會兒那麼一小袋就拿回家了!



可是放眼現在在農村,水池子明顯少了。即使有一些雨水池子,也散發著臭味兒,裡面還有許多的塑料袋垃圾什麼的。小孩子們很難再抓到魚了!

題主所說的“刺王魚”,有點兒像泥鰍,還有點兒像蛇,別人沒有叫它“刀鰍魚”,腦袋和尾巴都尖尖的,身上沒有魚鱗,但是背部卻有一條倒刺,是一種南方地區的淡水魚。

這種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還有滋補肝腎,美容養顏的功效,市場價有的高達100元一斤,而且還是有價無貨,一魚難求!

究其原因,一是像前面提到的現在的水汙染比較嚴重,工業和生活汙水排放使得各種魚類生活的環境受到了影響,魚的自然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不當小池子裡面很難見到,連水庫裡面魚的數量也大大減少了。二是這種刺王魚人工養殖週期太長。這種魚正常的生長週期要在兩到三年,養殖風險增加,回收成本慢,所以即使市場價格不斐,人們也不大願意養殖它!三是這種魚的知名度不大。從外形上看,這種魚好像不是太乾淨,有許多人不願意吃!雖然它的肉質鮮嫩,營養豐富,但要得到大眾認可,還有很長的距離!綜上三種原因,刺王魚在現實中就越來越少了。

不過,在人們日益追求綠色健康飲食的今天,這種能感知環境變化的刺王魚會越來越為人們認可和追逐。因為有刺王魚的地方,證明自然環境也不壞!環境好,人們才能更健康!不過,養殖刺王魚市場風險還是存在的,大夥兒要投資的時候,必須認真分析各種因素,切莫一哄而上!


村姑說村事


以前農村常見的"刺王魚",不長魚鱗卻長刺,為啥現在少見了?你所說的"刺王魚",應該就是我們小時候經常可以釣到的沙鰍,學名中華刺鰍的一種對水質要求非常高的淡水魚類。



記得小時候,在水壩下面有沙灘的地方,很容易釣到此魚,但是那時候我們並不喜歡該魚,因為其背後有鋸齒狀的刺片,稍一失手,能讓你鮮血直流。所以那時候我們將該魚釣上來,就是一頓抽,打死了不動後,才敢去抓,隨著最近十幾年水汙染的增加,以前這種常見的野生淡水魚,在我們當地的水域消失了。


"刺王魚"消失的原因:

一、水源汙染厲害,以前河水非常清澈,是我們小時候游泳的樂園,現在河裡已經沒有人下水游泳了。

二、電捕太厲害,現在農村到處是電魚機,對農村河道里的大小魚,帶來深重的災難,不是電死就是電傷或者造成魚類絕育。

三、最可恨的藥魚行為,簡直給魚類造成毀滅性災難,一瓶藥下河,整個河段裡的魚會死個精光。這個是最可恨的,倖存的魚類是少之又少,當然也包括刺鰍。


總之,這幾年農村這幾年的水源生態略有好轉,我們小河溝裡消失了幾十年的小蝦米,又有大量存在,只要加大力度繼續保護,我相信“刺王魚"會和小蝦米一樣重回我們的視野。


壞男人說小龍蝦


水質要求高、生長週期慢、雖然貴但市場需求小,而且”刺王魚“的魚苗小一點的都要3元了,相比3毛一尾的草魚來說要貴的多,其產生的性價比不高,所以現在少有人養殖了。

”刺王魚“也叫中華刺鰍、鋼鰍、刀鰍、石錐,每個地方的叫法不一樣,屬於南方魚,在北方很少能見到,因此其市場受眾面就比較小。農村的刺王魚常常能在清澈的河底和石頭縫中能看見,晝行日伏,主要以吃小魚和水中昆蟲為生。

為什麼現在養”刺王魚“的少了?

一,水質要求高

我有個大學同學就在廣西養這個”刺王魚“,我諮詢的時候,他說這刀鰍不喜歡熱也不喜歡涼,特別難伺候,尤其在魚苗進化期,對水溫不能超過30℃,野生的能抗住溫度低,但養殖的低於8℃就容易出現死苗,很頭疼,對於水質要求也很高,渾濁的水很容易造成刀鰍死亡。在建魚塘的時候,還特意買的肥泥墊在魚塘底部,方便刀鰍日常的活動需求,投入也非常大。

二,生長週期慢

挺過了刀鰍魚苗期,就算闖過一關了,那麼就是進入生長期,一般刀鰍一年才能長到半斤左右,而且養殖過程非常麻煩,要不定期的進行魚塘消毒,而且要保證水的酸鹼度平衡,還要餵養一些小魚在池塘中,但我同學的是混養還能好一些,生長週期這麼漫長估計一般人都不會往裡投入的,最主要的還是怕養殖過程中出現死魚現象。

三,市場需求小

在北方,真的很少能看見”刺王魚“,因為北方的環境和水質不太適合”刺王魚“的生存,而南方養殖的"刺王魚”很少會運到北方,一斤“刺王魚”價格在60元左右,要是運輸過程中死亡,那麼其價值會大打折扣,所以很少有人運這種魚到北方販賣。因此,“刺王魚”的市場在南方還可以,在北方就不行了,市場需求決定收益,沒有市場,自然就沒有人去養殖了。

四,“刺王魚”的育苗貴

“刺王魚”的育苗在去年的時候在3元左右一尾,相比其它一些常見的家魚來說其魚苗價值要高很多,而“刺王魚”的死亡率還高,很多人在手裡資金不充足和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基本不會去考慮養殖“刺王魚”的,所以在南方養殖的人就會比較少。

綜上所述,“刺王魚”的養殖需要很多自然條件和人為條件,如果條件不成熟的話,很少有人會去考慮進行養殖的,畢竟一塘魚苗就得幾萬元,估計沒有十足把握沒人會冒這個風險的,儘管“刺王魚”價值高。


布衣小農人


過去的農村野外環境好的沒得說,天空湛藍,空氣新鮮,晚上的夏季都愛在房頂睡覺,記得那會的夏季雖然白天也是很炎熱,但在房頂上面睡覺,到了深夜還使要蓋被子,村邊都有一條條的小河或者使溪流,裡面的魚兒也是豐富多彩,各種各樣的魚兒品類齊全,現在的小河不是乾涸,就是水質汙染,有的甚至使臭烘烘的,過去常見的很多種的魚類,現在也早已經看不到了。

其中在過去的水域裡,就有一種很美味的魚,雖然叫做魚但和魚長的沒有一點相似的,反而使跟泥鰍長的最像,但比泥鰍要大,而且背上還有一排鋒利的刺,記得和朋友一起去釣魚的時候,在農村野外的水域裡就釣出來一條很大的這樣的魚,只不過在摘鉤的時候,朋友一不小心被哪些刺給扎破了手,也是相當疼痛的,朋友聽說被這貨扎到之後,用尿液澆灌就能減少痛楚,他還真的去嘗試了一下,據說效果不錯。

這種背上有刺很像泥鰍的,也被叫做刀鰍,又叫鋼鰍、帶刀魚、刺鰍、鋸齒泥鰍等等諸多的名字,使過去自然水域之中非常多見的,過去不但多見,而且因為背上有扎人的刺,大家也都不怎麼愛吃它,遇到或者捕捉到之後,都是使用鞋底子拍死,也真的使風水連年轉,過去沒人吃的刀鰍,現在隨著數量越來越少,反而到成為了稀罕貨色。

刀鰍之所以變少,是跟環境變化有直接關係的,別看這種其貌不揚的刀鰍,其實對於水質的要求使極高的,水質只要有一點汙染,刀鰍使最為敏感的,這種生長習性,在過去的乾淨水域之中,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隨著環境的逐漸改變,水質的慢慢變化,和水域面積的減少,河流的減少,刀鰍在自然水域現在確實變得少了起來。

雖然刀鰍是越來越少,但由於味道鮮嫩,很受到食客們的喜愛,身價反而是愈發的高漲,很多時候是有價無貨,人工養殖刀鰍的也不是很多,一來刀鰍是一種很小眾的食材,二來刀鰍從飼養到可以銷售,是需要好幾年的時間,養殖條件要求高,週期長,見效慢,小眾,等等諸多的實際原因,造成人工養殖刀鰍的也是相當稀少。

這種背上有刺的刀鰍,也被很多地方稱之為刺王魚,能夠帶上王字的稱呼,也算的上是挺厲害的,對於刀鰍,你的家鄉現在還多嗎?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歡迎點擊關注按鈕,關注我的頭條號【三農的高度】,一起探討更多關於鄉村的事兒。

說起這種刀鰍魚,都是美好的回憶。少年時代的暑假,經常去小河或者小池塘抓魚。這種“刺王魚”在小河裡有好多,只要抓魚,都有它的身影。當時有二種無鱗魚我們比較“懼怕”,現在野生的都比較少見了,特別是刀鰍魚,為什麼呢。


一種是“嘎呀”魚。這貨仔不細觀察看,還以為是野生小鯰魚,但是它的魚鰭非常厲害,帶有毒素,回主動刺人,我曾經不小心被它扎到手,灼燒著痛,被扎手指還腫大 。嘎牙魚學名叫“黃顙魚”,它會叫,聲似“嘎呀”而得名,俗名又叫嘎牙子、是分佈很廣泛的一種美味淡水魚,從南方到黑龍江,淡水中都有它的影子。

第二種就是刀鰍魚。即刺鰍又稱鋼鰍、石錐,和黃顙魚都是淡水魚,體型細而長像泥鰍,只是背上有倒刺,嘴巴又尖又細。用手抓它不小心會被扎到,又癢又疼,所以我們當時抓魚,都不喜歡抓它。主要是當時都無視它的“美味”,我們都認為它長相奇怪,從不吃它。


如今的小河裡,只要有黃顙魚,都會有刀鰍的存在。因為它們兩個同樣要求,水質無汙染,水質較高才能獲得生存下去。去年夏天去鄉下幫助家裡抗旱澆地,把地頭小河截流一小段,抽乾後發現兩條刀鰍和兩條黃顙魚,都不大,然後就放它們迴流水的小河裡了,希望它們能夠繁衍下去。

總結:為何刀鰍魚現在少了許多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刀鰍魚分佈不廣泛,主要在長江流域的小溪湖泊中生存。它雖然有一定的食用價值,但是它沒有黃顙魚美味,一些地方的人不吃它們,不像黃顙魚、泥鰍、鱔魚都有人養殖,去水產市場,鮮能見到它們的影子,而別的無鱗淡水魚都有的賣,它們繁殖分佈地域不廣泛,也是它們現在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農的高度


在我們農村宴請賓客總少不了魚這道菜,而有種魚雖然只在我們農村,卻很少有人見過,在城市也是極為昂貴,關鍵是幾乎無人養殖,難道這魚會遁地不成?這魚就是刺王魚,因背部長刺而得名,學名:中華刺鰍、石錐等。

咱們常人意識中,但凡魚大多身披魚鱗,而這貨不僅沒有一處鱗片,關鍵還背刺外露,初次見了還讓人懼怕三分。但就這種類似大型泥鰍的身軀卻是難得的美味,市面價格60元/斤還很難收到,而且幾乎無人養殖。


經過調查,刺王魚本身對水體和環境要求極高,不是流動的清水河,就是乾淨的深水譚,鑑於目前城市和農村水源的乾旱和汙染,導致刺王魚越來越少,幾乎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

都說養殖是保護物種滅絕的有效途徑,既然刺王魚如此稀有,而且價值如此高,為何很少養殖戶的青睞呢?

經瞭解,作為養殖行業選擇養殖物種,需要根據市場需求、養殖難度、養殖風險、成本和收益等多方面考慮,畢竟投資的都是血汗錢不是風颳來的。但是刺王魚幾乎條條不符合養殖條件。



一、刺王魚水質和環境要求極高,而且只有晚上出來活動,白天都是藏匿於水中石頭和水草中,對養殖環境要求原生態,養殖難度較大。

二、刺王魚生長緩慢,一般2~3年,期間資金投資大,養殖要求高,而且鑑於刺王魚養殖技術少仍處於摸索期,養殖風險較大。

三、刺王魚屬於南方淡水魚,雖然市場價格60元/斤價格不菲,但仍屬於有價無市的階段,畢竟知道它的太少,知道是美食的更少。



鑑於以上三點可以看出,養殖刺王魚投資大、風險高、養殖技術空白、有價無市較難賣出。這樣的只會扎人的刺蝟頭,很難帶給養殖戶合理的收益,所以很少有人養殖。因此,也難怪很少見。但作為70年代的農村老人說起刺王魚幾乎都知道,這讓人不禁感慨,保護水源真是有多麼的重要。親愛的讀者,你們家鄉還有過去小橋流水人家和潺潺的小溪的嗎?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想了解更多三農信息,請關注“瞳影簡生”!謝謝!


瞳影簡生


記得小時候一放學就會跑河邊釣魚,這也是一種很不錯的童年記憶了。而別一個時候就是冬天河裡斷流的時候,這時水庫都要開始蓄水了,河裡面的水慢慢就會沒有了。很多農民都會在這個時候去電魚或者是毒魚,收穫都會頗豐,晚上都可以吃一餐魚宴了。

不過現在河裡的魚卻是越來越少了,對於主題說的刺王魚很少見了,其實我想說的是不止刺王魚,很多小時候常見的魚現在也是很難找到了,很多時候就算是去電魚也沒有什麼收穫,要說原因,老農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

1、農村電魚嚴重,一電下去魚苗都滅絕

在農村都有電魚的習慣,很多農民想吃魚了就會跑去河裡電魚了,而且還全使用絕戶網,造成很多的魚苗都要滅絕。這種無節制的電說行為對於河裡的魚類生存是非常嚴重的挑戰,可以說城市裡的河裡有很多的魚,但是在農村的小河流基本上很難看得到大魚,因為從小就被滅絕了,能夠生存下來的魚很少。

2、其它就是農村的水體汙染也嚴重

在城裡都有工業廢水,但是在農村生活汙水,生活垃圾也是很嚴重的。城市都有專門的人員進行河流管理跟治理,但是在農村想治理不容易,有時候也是治理不到位。所以造成農村的水體汙染嚴重,再加上大量的農藥都會流入河流,也是造成魚類稀少的原因。

總之,現在農村的河裡魚是越來越少了,以前到了冬天還會有很多的大魚,如今很少能夠看到了,想吃魚也只能夠去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