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见老子时,老子送给他哪句话?你怎样看这几句话?

江湖夜雨92


老子与孔子两个人的思想立论点和起点不同!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起点也是道,他的思想范围属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有的思想内容都是围绕道阐明人的思想必须遵循道的属性即道德,此德即是人心的轨迹必须遵循道的轨迹属性去行事!即遵循自然法则!

而孔子的思想立论点是仁,起点也是仁,主要的中心思想是讲仁爱,“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围绕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思想内容如何去发挥人的能动性!但是,人所遵循的“仁义礼智信”逃不出“人”的范围,也即是逃不出老子所定义的自然世界的范围,道法自然的范围已经是人类社会人所活动的目标圈圈,所以,老子才有夫“礼”者祸乱之首的批评反对之声,是因为孔子立论起点是仁义礼智信开始是“仁”,有了仁的慈悲关怀必定会有私心的启蒙蒙发而对下有对应的目标关系!因为,孔子撇开了道失去了脚踏实地的立足点,总是在礼中作文章就会将人心逐渐衍化得很虚伪,表面上的谦虚永远也掩盖不了人的实际内心的龌龊想法,这样就很难有道作为根据地作为依靠成为立论点而站得踏实,就会干出很多逆天行事的事而不自知,所以,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不同的很多古人们总要发点耳熟能详的牢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句话的验证语的证实不是没有原因的!


空观道人12345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大师,对中国文化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但是,老子和孔子在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在人生的价值观上主张积极进取,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仁者爱人的思想的大树上,生发了许多分支。第一是仁,要求人人都能从自己的父母兄弟爱起,然后爱天下人,第二是义,就是要做对社会正义公义有利的事情,第三是礼,其实这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第四是智,人要努力求索知识,不管是在道德上,还是在认识世界上,都要掌握改造社会的能力,都要提高道德修养。在国家的治理上,主张仁政与德治。

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这些方面,与儒家的孔子所主张的完全相反。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自然的根据,是起源,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内生源头。所以,不管是人,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天地万物,都要按照道的运行法则,那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不需要认为的干涉,就让一切按照应该的原有的样子运行。所以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清心寡欲,过一种减法的生活。在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上,也是主张无为而治,你不要 去干涉它,它自己会去运行去发展。所以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治理模式。

也就是说,孔子主张积极有为,主张加法的生活,主张奉献的生活,主张道德的生活。而老子主张无为的生活,主张减法的生活。老子认为,社会变坏了,受到人为的干涉了,才会有所谓的仁义道德。这就是人为干涉社会的结果。

就他们的思想来看,孔子向老子问道,向老子学习,肯定是火星撞地球。

在史记的记载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老子向孔子说的话不一样,但是大体上,是反映了老子的思想的。

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老子这样告诉孔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段话,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我们可以想象,孔子见到老子,向他学礼,因为孔子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而礼的主要内容无非是仁义道德之类的话。而老子毫不客气地指出,“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早已经过时了,你又何必孜孜以求以前存在现在已经不适合的东西。

接着,老子说一个人如何处世,那就是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时代的变化:“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接下来,老子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老子是主张无为的,主张人要柔弱一点,要善于隐藏自己,善于藏锋隐锐,不要那么刚强,因为刚强的东西往往死得快。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老子对孔子说了另外一番话,不过,与上面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告诉孔子:“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有钱的人送钱,有德的人送言,我是个穷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几句话吧。做人呢不能太聪明,聪明人呢往往死得快;与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议论别人,也别老是揭别人的短,因为这样就会很危险。做人呢千万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个普通人还是公务员,都得低调行事”。这里面,明显体现了老子无为贵柔的思想。

孔子对老子的话大为赞赏,极为崇拜。回去以后,他告诉弟子们,说老子是龙,是深不可测的大思想家。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告诉弟子们,世界万物中,鸟飞的很高,但用网可以捕捉;鱼在水底游,但用网可以捉到,因为它们都是有形的东西。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千变万化不可捉摸。


好玩的国学


两千多年前,孔子作为鲁国的使者,前往周朝问礼。这样,两位思想领域的顶级人物,就在皇家图书馆相遇了。

看来,老子在当时已经是礼方面的专家了。而孔子在老子眼中,只是一个身材高大,两眼奕奕的有前途的后生而已。

临别时,老子送给了孔子三句话。这三句话影响了老子一生,就是在今天,这三句话对我们仍有很大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第一流的人,怎样才能树立威信,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分别时
老子说,富贵者已,送人以财,仁人,送人以言,我今天就窃用一下仁人的名号,送你几句话吧。


第一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先来看看意思。你聪明通达已经很厉害了,还能深刻地,透彻地看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看出问题的本质。国君,当权者,身边的人,想做什么,为什么做,都逃不出你的眼睛。要命的是,知道后,为了炫耀自己的聪明,你还要到处议论,到处乱讲,到处切切查查。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百姓朝不保夕,这样做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的。三国时的杨修不就是指出了曹操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而被曹操杀害了吗?

老子告诫众人,第一流的人永远只重视做事,不会去随意议论别人,做到人前莫论人是非。多一些欣赏,多说一些赞叹的话,少一些嫉妒,和幸灾乐祸。

第二句,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意思是你很会说话,知识广博,有很强的辩论能力。然而经常揭发别人的隐私,攻击别人的缺点,那一定会招来凶祸。

人们的缺点在于,舍其田而耘人之田。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家的田里去锄草。更有甚者,喜欢观察,打听别人的缺点,过失,作为自己谈笑的材料,这样的人,缺乏悲悯的情怀,不会获得大家的尊重。我们经常要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量自己的短处,看别人的缺点模糊一点,看自己的缺点清楚一点。对于别人的缺点,要委婉的提出,这样,才能避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局面。

老子告诫众人,做人的底线是不要刻意去发掘,放大别人的缺点,要有雅量,如大地,敞开胸怀,去接纳这个丰富多彩,各个不同的世界。

第三句,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告诉我们,做子女的要把父母放在首位,做臣子的要把君主放在首位。不管自己有多高贵,都要俯下身子,已谦卑之道自处。孔子后来很重视这两句话,把孝和忠作为人的立身之本。

当今,有太多太多的子女,侍奉父母,缺乏耐心,父母能自食其力的时候,我们不在身边,父母需要我们照料时,我们又不能竭尽其力,我们不为此感到愧疚吗?

成功的人,各个不同,如果我们暂时还没有什么成就,但做到了上述几点,便无愧于心,无愧于世,至少在做人上,也是成功者。


江湖夜雨92




大教育家孔子登门访老子请教学问,随身带着一只大雁作为礼物。老子送给孔子两句话作为临别时的礼物。

第一句话如下: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

我的看法:

古人讲的道理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现在已经过了那么多年,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古人讲的道理是否还符合现有的社会环境,是否还是正确的。需要我们根据现实条件悟出现在的道理。道法自然,自然变了,道也变了。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以变化、发展的观点辩证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句话如下: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有极高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妄想,这对你是有好处的。

我的看法:自然、朴实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修道需要谦虚、禁欲、低调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君子风范依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对于我们的修养、处世以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是大有益处的,我们要按照最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规范我们的行为,统一我们的思想、形成符合新时代的新文化。


辩证思维


孔子去拜见老子,是儒家祖师孔子与道家始祖老子两位文化巨人的会晤,是历史上儒道两家的第一次对话,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6世纪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便答应一同前往。

于是鲁国国君鲁昭公应孔子师徒的请求,为他们配备了车马与书童。

孔子师徒一行前往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学习周礼,“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以完善鲁国的礼乐。

孔子远道而来,年长二十来岁的老子非常高兴,两人就道德与礼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次的见面,孔子深感受益匪浅。临别之时,老子赠言:“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strong>

大意就是,一个人如果喜欢议论别人,即使聪明过人和明察秋毫,也只会将自己推向死亡之路;如果总是揭发他人的缺点,即使博学善辩、见多识广,也只会使他身临险境。作为儿子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作为大臣也不要唯我独尊,自以为是。

对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子对于“礼”的一种阐述,也可以理解为在为人处世的哲理方面对于孔子的劝告;当然,这是语重心长的临别赠言,后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孔子。


读书评书2017


孔子问礼于老子,《大戴礼》也云然,当有其实。但孔子何时见老子,先儒众说纷纭,比较确定的说法当以庄子所言之“孔子五十一”为正,此不详述。且老子之年岁,史迁尚不之详,吾辈何以知之?


至于老子所言的内容,《史记•孔子世家》、《老子传》所言较详。笔者愚见,一般说来,无当事人实录,仅凭司马迁之记述,恐只能作为谈资,无多大文献价值。也就是说,其内容只能视为司马迁所拟,也只能反映司马迁观点。果真如此吗?

我们可以先分析老子所言,再作番评价。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所答孔子之言,要之不外有四:①世易时移,古礼已不可言(“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②君子得其时方可言礼(“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③君子贵德,礼乃下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④时孔子尚骄、态,以复古礼为志(“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老子诫后学而有爱惜之意,虽未正面解礼,恐怕当时孔子也未必能寤,然孔子已知老子之玄奥与深不可测,故对弟子发出“其犹龙邪”之叹!

《孔子世家》载,辞去,而老子送之以言: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以《孔子家语》正之)。

剔除对孔子的赞誉“聪明深察”、“博辩广大”,再剔除对孔子的告诫孝不存私(“无以有己为人子者”)、忠而不愚(听则仕,不用则去,即“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就是对孔子的批评:a.以古非今(“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不合时宜;b.辩而无度,物极则反(“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两相比较,《老子传》内容可视为解答周礼,《孔子世家》内容可视为诤言。然两者有相通处,其中:①与a.通,④与b.通。在我看来,孔子问礼,老子主要对其进行了告诫、警示和批评;作为儒学宗师的孔子,在大哲人老子的面前,其实未必如后人般推崇,也就后学、需砥砺之处尚多。


这不奇怪,黄老之学是中华思想之肇端,百家之祖,后世吹揍的“至圣先师”与臻于化境的老子,还差着太多的修炼。我所奇怪的是:作为儒家正统、极力尊崇孔子的司马迁,何以如此记述老子对孔子的告诫呢?这远远超出了他的认识与时代局限!

答案只有一个:史迁作“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内容,宜有所本,一个史家对原始材料的忠实,战胜了他本人的喜好!良史之可贵,盖在于此矣!


嘉会天下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孔子是鲁国人(今山东省曲阜市),老子是河南省鹿邑县人。孔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老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孔子到了周王朝中央(今河南省),特意去向老子请教。

一、老子说了哪句话?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己。”

二、在什么背景下说的。

孔子郁郁不得志,周游列国,还发生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吃不上一口热饭的尴尬事件。孔子可能意识到自己是哪里做的不对,既然已经来到周王朝,就听听老子的建议好了。老子听说来者就是孔子,于是打良他一番,对他说,你已经是知名的贤者了,但不知道你是否已得天道?孔子承认自己没有得道。老子又问,那么你平时都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我一直学习“仁义礼智”,但至今还是很茫然。

老子对孔子指出,你所说的“仁人礼智”,最早提出这些观点的人都已经腐朽衰败,留下只言片语,你就死守着这些语言,还希望用这些语言(思想)去教化世人,这是行不通的。人在运气好的时候应该去做官,运气不好就随波逐流。关于经商的人会把珍贵的东西藏起来,表现得好像自己什么也没有;智慧高的人会把自己的智慧藏起来,这样显得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我奉劝你,把你的傲气和愿望收一收,因为看来你的傲气和愿望对你并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三、老子的话关键所指。

老子在上面的话语中,关键对孔子提出“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就是奉劝孔子放弃他引以为傲的那些知识和愿望,这样可能会过得好一点。孔子周游列国,目的在于寻找机会,出任国家重要官员,以儒家思想施政,从而惠及民众。但是在老子看来,这些想法都是“假、大、空”的乌托邦。老子当时在周王朝图书馆任职,接触知识和政治的机会比远在鲁国的孔子要多,所以早就看透了当时的战乱世道,所以好意劝孔子不要在自恃有才,就想去整顿这个乱世。以儒家的思想,在当时确实难以实现孔子的理想政治社会。

四、老子的话对孔子的影响。

孔子听完老子的话,迟疑了一下,估计听懂了一部分,但还有一些疑问。但既然老子说自己要说的就是这些,话已说完,那么孔子就鞠躬行礼,然后回去了。

回到家中,孔子再三思考老子的话语,悟出一些道理。他对弟子们说,我知道鸟能飞翔,鱼能游水,兽能奔跑;但是我们仍可以用弓箭射鸟,用网捕鱼,用陷阱捕兽。而至于龙,我既不知道它的形状,也不知道它如何腾云驾雾。我见到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般啊!

从孔子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老子是十分尊敬,对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充满崇敬的;但他又无法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更不能达到老子的境界,对于老子奉劝他的几句话,他也无法全盘接受,那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终身的努力。所以孔子只是赞叹老子,而无法效仿老子。这正是孔子活得很累,而老子则活得洒脱的原因。

五、孔子与老子,入世与出世。

每个人都有自身无法摆脱的局限性。孔子的想法是用自己的努力,从政治上给民众带来福利,但是他钻研“仁义礼智”几十年,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至少在孔子活着的时候,没能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证实。老子则看透这个道理,既然无法施治,则独善其身,自己乐得逍遥自在。但老子也并非不顾天下苍生,他在骑青牛出关前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


长湖火凤凰


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应该是孔子先滔滔不绝的跟老子讲了很多,对各种礼仪问题的理解和疑问。而后,老子并没有回应孔子的礼仪问题,而是说了以下话,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太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那么,老子所言大概什么意思呢?老子对侃侃而谈的孔子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你刚所探究的学问,是去世已经很久的人所言,对前人的言语智慧,要灵活运用,不可过于执着。君子应该乘时而起,施展才华。时运没到时,纵然本领再大,也不会为世所用,此时不可妄动,等待时机。我听说真正的大商人呢,他们把好东西深藏不露,不轻易展示,就好像没有一样,不张扬不炫耀。德行很高,智慧很高的君子呢,他们外表表现的较愚钝,就是大智若愚。所以呢,你应少些骄狂之气,去除过多想建功立业的欲望之心,功名利禄的执念都是对身心无益的。这是我所能告诉你的。

以上老子所言,言外之意,点出当时见面时,孔子话太多,而且神态有一点张扬,老子让孔子把这些去掉,会对孔子修身更有益。关于这一点,我是得益于学习韩鹏杰老师讲《道德经》视频。

综上所述,孔子见老子,不是简单的见面,是儒、道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对我国文化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以后儒道互补的文化特色奠定了基础。老子对孔子说的几句话蕴含的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修身治国同样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我们更多的学习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美丽北京掠影



天佑文化


根据《史记》中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应该是先陈述了自己对“礼”的理解,然后老子才发表的意见,老子的原话是这样的: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对孔子的否定

  • 通过老子“子所言者”这四个字,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孔子肯定先说了些什么,老子后面的话,其实就是对孔子前面所说内容的评价。
  • “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不管孔子讲了什么,老子这个话,都是对他的否定,老子的话意思是,你刚才所说的话,早就已经过时了,不管你是从哪听来的,这些东西,都已经跟随当初说这些话的人骨肉同朽了,只是留下了一些毫无意义的文字而已。

老子自己的观点

  •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蓬”就是飞蓬,一种象蒲公英之类的植物,风一吹到处乱飞,这句是说,做为一个君子,应该知时通变,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如果大环境适合自己有一翻作为,那就大干一场,“驾”就是驾驭,道家的观念,要不就不干,要干就得能说了算,要能掌控得了局面。

  • 历史上的道家人物,要不就不出山,要出山,那绝对是要说了算的人物,从伊尹开始,伊尹虽然不是商朝的王,但商王太甲不听话,马上就流放到桐宫给祖宗守坟去,什么时候改好了再让你回来,这就是道家的风格,后世的姜子牙、诸葛亮等,莫不如此。

  • 如果不能这样,那对不起,我宁愿“蓬累而行”,“累”就是飘飘荡荡的样子,我宁愿象蒲公英那样,飘到那里算那里,反正道家的处身之道很多,到哪里都才找到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老子给孔子传道

  •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良贾”就是会做生意的商人,这只是个比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实力不是炫耀着玩的,而是在关键的时候一招定输赢的,所以切不可轻易示人;道德智慧也不是用来表演搏人眼球的,而是在需要的时候扭转乾坤的,所以时机不到,也不必轻易卖弄。

  • 这两句,在《道德经》里其实也就是“和其光,同其尘。”平时要善于韬光养晦,不要处处表现自己,这样太容易引起别人的警觉,会让别人防着自己,那样自己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老子给孔子的忠告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骄气”就是傲慢,“多欲”就是贪婪,“态色”就是虚伪夸张的行为,“淫志”就是不切实际的愿望,老子告诉孔子,这些东西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都要丢掉。

总结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这句是说,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这么多了,剩下的就是你好自为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