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先收回荊州,再北伐中原?

文新2005


因為重奪荊州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腦子清楚的人都不會這麼幹,何況諸葛亮。

1、孫劉聯盟是三國鼎立的基礎,也是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觀點,諸葛亮本身就是反對劉備出兵伐吳的,蜀國實力最弱,怎麼可能兩面開戰?

2、看地圖就知道了,蜀國到荊州的地形複雜,山路崎嶇,水路阻隔,糧食運輸是大問題。缺少有效的糧草供應,還怎麼打仗?

3、荊州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北上伐魏的支點,牽制樊城的曹軍;二是鉗制東吳,讓其不敢輕舉妄動。但同時也面臨被夾擊的風險。所以說荊州的作用更多是防守和威懾,而不是主動出擊。所以孔明才說荊州非雄主不能守也。失去荊州後,再冒著被夾擊的風險去奪回,那不是傻子才去乾的事嘛。



戰略弗蘭克


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人口有94萬,軍隊十萬,軍民比例為1:10,這應該是蜀漢時期的一個平均水平。如果軍隊人數超出這個比例,老百姓是負擔不起的,以蜀漢的國力是很難支撐的。所以,蜀國並沒有百萬大軍,維持15萬軍隊應該是極限。

劉備帶了數萬人入蜀,諸葛亮張飛趙雲援軍也有數萬,和劉璋打鬥必然傷了人馬,再加上劉璋的降兵,漢中之戰也損失不少,那麼,大約估計劉備撐死十萬人,再加上關羽軍團的幾萬人,劉備軍最多不會超過十五萬人。

要是真有百萬人,夷陵之戰還會失敗?劉備直接強攻陸遜的營寨,反正兵馬多,幾萬人來回作戰,東吳如何抵擋?而實際上,劉備夷陵之戰參戰兵力小於八萬。

三國的形勢是很奇特的,一國的任何一個舉動,必然牽動到另外的兩國,所以史稱三國鼎立。蜀國這一方,國力最小。當年劉邦以天府為依託,順利還定三秦,是因為得到秦地百姓熱切期盼的擁護。而劉備愛舉一益州之力進而復興漢室、北定中原,第一個條件就必須“聯吳抗魏”,第二個條件就必須等待“天下有變”的有利時機。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其次諸葛亮不是想奪回荊州而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方面關羽兵敗身死使得荊州落入了吳國人之手這導致了劉備的實力被嚴重削弱,所以從理智上來看最好的策略就是休養生息發展實力徐圖荊州。從後來劉備貿然伐吳遭遇慘敗可以知道當時迫切想要奪回荊州的想法是錯誤且冒險的。





Hai子君


諸葛亮先收回荊州,再北伐中原,在戰略上是錯誤的,理由是:

第一,諸葛亮北伐中原的先決條件是吳蜀聯盟,最起碼是吳國保持中立,在吳蜀對抗的情況下,諸葛亮北伐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第二,諸葛亮收回荊州是做不到的,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後,地緣優勢和人緣優勢已經歸孫權所有。

第三。關羽死後,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大舉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人力物力財力損失巨大,事實證明伐吳是錯誤的。

第四,如果諸葛亮硬要伐吳,不僅不能收回荊州,而且損失慘重,將造成夷陵之戰之後的再一次元氣大傷。這樣,蜀漢不僅不能取得北伐中原的勝利,就是發動北伐中原的戰爭也做不到了。


谷老師


諸葛亮不先收荊州有兩個原因:第一,恢復了和東吳的聯盟,北伐時邀請東吳一同出兵攻擊曹魏和自己在荊州出兵攻擊曹魏的意義是一樣的;第二,先取得隴右五郡之地,就截斷雍涼二州和中原曹魏的聯繫,成果比取荊州要大。



荊州能起到的作用是可以代替的

劉備佔領益州以後,荊州和益州之間雖然是一個國家管轄,但荊州的幾郡之地都處於西蜀的天然屏障之外。按照諸葛亮的發展方向就是留一員上將在荊州伺機而動,配合益州的一切軍事行動。

擁有荊州對蜀漢來講是很好,益州軍北伐曹魏要是遇到的軍事壓力過大,可以隨時命令荊州軍攻打曹魏宛洛地區來緩解益州軍的壓力,畢竟一國之間的軍事配合是比較容易的;荊州丟失後劉備又敗夷陵,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諸葛亮選擇的是修復了蜀吳聯盟,而不是收回荊州,這就說明可以利用聯盟邀請東吳一起伐魏,以東吳的配合給曹魏施加壓力,可以大大的緩解曹魏對蜀漢的軍事壓力,目的是一樣的但是效果卻更好。



平取隴右、蠶食雍涼更重要

諸葛亮即使率兵奪回了荊州的失地,按照當時武將的情況誰可以勝任荊州守軍將領的職位。派遣武將的能力必須要具備獨當一面的才能,不然荊州還會得而復失。當時的情況一是蜀漢沒有合適的人選,二是蜀中尚且缺少大將。而且一旦收復荊州失地,還會把東吳推到曹魏一方這樣蜀漢處境會更被動。

雖然失去了荊州,但是剩下的地盤均在天然的屏障之內,不必過多的分散兵力。這時可以集中力量攻打隴右五郡,一旦得手那麼雍涼二州就是蜀漢的囊中之物。大軍守住隴右五郡,穩定涼州、雍州兩州之地休養生息幾年,這能讓當時的蜀漢翻身逆襲。涼州盛產軍馬,不僅可以培養自己的騎兵,還切斷了曹魏的一部分軍馬供應,這對曹魏也是一種削弱。

蜀漢擁有了三州之地,軍事、經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再次北伐曹魏時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只要確保東吳保持中立,有沒有東吳配合也不那麼重要了。

總結:取荊州勢必會和東吳成為死敵,把東吳推向曹魏一方,這樣即使收復荊州對蜀漢也沒有多大的好處。而恢復和東吳的聯盟,再取得隴右對蜀漢來講可是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權衡利弊諸葛亮不去收復荊州也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先看北伐當時的國際形勢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當此之時,蜀漢唯有益州一州之地,吳有荊州大半,揚州和交州之地。硬實力上來說,吳是強於蜀漢的,更別說魏國了。

要想收回荊州,勢必少不了與吳國一場惡戰。丞相雖天縱之才,但關張殞命;吳國陸遜身經百戰未嘗一敗,兼有黃蓋韓當,朱桓全琮,徐盛丁奉等為爪牙,戰之未必能勝。

再則,蜀勝吳則吳大敗,魏遣一上將十萬兵伐吳,吳有滅國之災。縱使魏不伐吳,吳人懷恨在心,北伐時再奪荊州奈何?蜀敗,則北伐更遙遙無期矣。

事實上,交好吳國正是北伐的前提,這與丞相的大方針是一致的。蜀國沒有實力同時和魏國吳國交戰。當初曹丕犯得錯誤,曹睿可未必會犯哪。


煮酒放歌


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後,丟失了重要關口,東吳佔據夷陵之後,可以將其作為荊州的屏障重兵防禦蜀漢,蜀漢再想要出兵奪荊州,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其實真正歷史上關於魏國,蜀國,吳國的兵力是有記載的,魏國最多,畢竟地大面廣,魏國人口有443萬,常備的兵力有50萬左右;而吳國的人口要少一半隻有230萬左右,常備兵力10萬左右,但是後方還有10萬兵力;而且蜀國的就更少了蜀國人口就只有94萬,常備兵力10萬。

其實說蜀國強就強在這個時候,這是蜀國兵力最足的時候,因為三國時期是生產力真的太低下了,10戶才能養一個兵,在夷陵之戰之後蜀國差不多損失了一半的兵力,估計有個五萬左右,所以對蜀國算是傷筋動骨了,這五萬兵力就當時蜀國的人口來算的話,沒有個10年還真的是緩不過來的。

2蜀漢積攢的用來北伐的錢糧、軍械等在此戰中損耗嚴重。可以說劉備是卯足了勁要和東吳對抗的,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此次夷陵之戰,劉備調動10萬大軍,更是調動數十萬二線部隊為前線輸送補給,結果大敗之後,這些巨量的物資統統丟失,潰兵們為了擋住追擊的東吳軍隊,竟然將物資堆積在路上焚燒,由此可見其損耗之大,幾乎將蜀漢的國庫掏空。

3蜀漢丟失了重要的關口,再無出兵奪回荊州的可能。夷陵地處麥城西,控扼荊州,是蜀漢通往荊州的重要通道。此次夷陵之戰的失敗,讓蜀漢將其丟失,東吳佔據夷陵之後,可以將其作為荊州的屏障重兵防禦蜀漢,蜀漢再想要出兵奪荊州,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4大量軍事人才以及戰將戰死。夷陵之戰後,名將張南、馮習、傅彤、馬良等死於亂軍之中另外,劉備曾派鎮北將軍黃權駐守江北,以防止魏國的進攻,他曾力勸劉備不要輕易出兵,劉備兵敗後,黃權被吳軍堵住退路,無奈之下,他只得投降魏國。杜路、劉寧也被迫投降東吳。一大批優秀人才就這麼損失了,而後續的並沒有在培養出來人才了。盲目的開啟了夷陵之戰加快了劉備集團被收購的時間,這對於人口原本就稀少的蜀漢來說,等於直接宣告退出爭霸的舞臺了。



i小獻


諸葛亮不是西方的萬能之主!

諸葛亮彼時早已過氣!

早已喪失雄心壯志!

荊州丟失,諸葛亮無可奈何!

孫權稱帝,諸葛亮唯恭維拍馬!

吳候搖身一變,自稱:大帝!!!

武侯搖鵝毛扇,高呼:陛下萬歲!

諸葛亮承認荊州主權歸孫權!!

武侯和吳候,再也不能平起平坐!

武侯拜謁孫權,須以君臣之禮!

武侯早已棄武!!!

武侯面對孫權,競無可奈何!

武侯豈敢觸曹魏龍鱗?!!!

統一中原?諸葛亮作夢都能驚醒!

諸葛亮治理個小小蜀國,僅僅九州之一的方寸地,已累得……鞠躬盡瘁,累得魂斷五丈原!!!

.每事必躬,若將九州之地恭手讓給諸葛亮,恐怕會累得掉到奈何橋下,永世不醒也!!!

諸葛亮早已盡瘁,何必再給他安排一個……比婦女生孩子還難的任務?

諸葛亮千古!安息吧!




主天安


蜀漢從建立之日起,就一直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曹魏代漢自立,才是蜀漢真正的敵人,諸葛亮北伐魏國就是為了維護了漢室的正統、師出有名。夷陵大敗之後,蜀漢實力大損,而東吳也在夷陵之戰中消耗實力過半,如果此時再向東吳用兵,坐收漁翁之利的只能是曹魏,無疑是自取滅亡。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闡述了自己對東吳的看法:“孫權佔據江東,已歷經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所以,在諸葛亮當丞相時期,蜀漢已經沒有能力奪回荊州了。

劉備為何會失去荊州?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魏蜀吳三家瓜分,劉備入川,留下關羽鎮守荊州五郡,劉備得到蜀川之後,迫於東吳的壓力,被迫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於是孫權派呂蒙偷襲了荊州三郡,至此荊州完全失陷,而且關羽守衛荊州的戰役中被呂蒙斬殺。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同東吳展開了生死殊途的消滅戰,最後以劉備的失敗而告終,這一戰爭,蜀國不僅僅沒有奪回荊州,而且國力大傷。

劉備死後,諸葛亮已經無力拯救蜀國走向衰弱的局勢,諸葛亮選擇北伐,而不是按照原計劃先奪荊州再抗魏,也不是守益州,與魏劃江而治,原因有三點:

一、當時蜀吳還處於聯盟狀態,蜀吳的敵人是魏國,而此時的魏國一直想要消滅蜀國取代漢室,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北伐有理有據,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而如果按照原計劃,在輿論方面就已經佔了下風。
二、蜀國能夠一直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孫劉聯盟,如果此時蜀國再與吳國發生戰爭,這樣只能加速蜀國的滅亡,不是明智之舉。
三、夷陵之戰結束後,蜀國的實力已經大損,相反吳國的實力卻大增,想要在吳國手上再次奪回荊州已經不可能了。

於是諸葛亮決定與其被動的防守任人宰割,還不如主動出擊,搏得一線生機,所以他才決定北伐。


公元前


先說觀點,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中,荊州是極其重要的戰略支點。但是在劉備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如果為了荊州,長期與東吳處於戰爭狀態,並不符合蜀國的戰略利益。這也是諸葛亮不先收回荊州的根本原因。

一、攻擊荊州,失去大義

蜀漢政權建立的道義根本是匡扶漢室,討伐國賊。這也是劉備作為皇室宗親,身上必須承擔的責任。此時的天下,曹丕已經代漢自立,建立魏國。為了延續漢室正統,劉備也自己稱帝,建立蜀漢,而東吳此時並沒有稱帝立國。從道義上來說,這時候蜀漢的敵人應該是曹魏,而不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孫權。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雖然是打著為結義兄弟關羽報仇的名義出兵,但是已經在蜀國內部形成極大的爭議。如果在夷陵之戰失敗之後,還不依不饒地與東吳爭奪荊州,那麼蜀漢的軍事行動就變成了諸侯之間的地盤之爭,不再具備漢室正統的地位,失去大義的制高點。

對於這一點,曹魏、東吳可以不在乎,但諸葛亮不能不在乎。如果失去大義,就將推翻之前蜀漢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割據勢力,不能代表漢室。因此失去民心,這對於諸葛亮匡扶漢室的遠大目標,將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孫權比曹丕曹睿更難纏

諸葛亮開始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此時魏國的君主已經換成曹睿,二十出頭的年紀,沒有太多的威望和資歷,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候。論個人能力而言,曹睿並不如他的父親曹丕,比他的祖父曹操更是遠遠不如,加上魏國早期的文臣武將紛紛故去,此時的魏國正好處於一個虛弱期。

東吳方面的君主依然是孫權,這時候四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地位穩固的時候。論戰績,孫權在赤壁之戰擋住了曹操,又在夷陵之戰戰勝了劉備,用事實證明東吳絕不是一個軟柿子,與東吳爭奪荊州難度極大。

因此,從諸葛亮的角度出發,選擇年輕的曹睿進行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三、奪取關中可彌補荊州的損失

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隆中對之中看出來: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隆中對》

可見荊州的戰略位置極佳,能夠同時向北、向東攻擊曹魏和東吳。而丟失荊州,讓諸葛亮的戰略部署出現一個巨大的空白,蜀國從此不能從許昌、洛陽方向攻擊中原地區,失去了雙線出擊的戰略主動權。

但換一個角度看,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拿下西涼和關中地區,那麼同樣能奪回戰略優勢。蜀漢將擁有關中平原的產糧區和西涼的戰馬,到時候可以從長安出發,經洛陽進攻中原,可以完全彌補失去荊州的損失。

由此可見,諸葛亮選擇先北伐中原,是符合蜀漢當時的戰略形勢的,能夠讓蜀漢保持漢室正統的身份,向著匡扶漢室的目標前進。

歡迎關注【歷史步行街】,您的點贊、評論、轉發都是對筆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歷史步行街


因為諸葛亮雖然聰明,但也是個有情有義的人,在跟劉備的時候可以說是兄弟情深也可以說主帥心,而荊州一直沒有收復,是因為劉備不想做無情無義的事情,荊州是劉備的親屬之地。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沒有去收復,只是為了尊重劉備,才一直沒有去收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