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幾乎沒有人稱讚衛青?

囡囡語錄


其實,漢朝有很多人都曾高度稱讚過衛青,最簡單而言,漢武帝本人對衛青都非常認可,他在衛青死後,特意在茂陵東北修建了一座陰山形狀的墓冢,“起冢象廬山”,並賜他諡號“烈”,取《諡法》“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之意。

還有,淮南王“八公”中的伍被曾評價衛青說:“大將軍材幹絕人,對待士大夫有禮貌,對將士有恩德,眾人都樂意為他效勞。大將軍騎馬上下山岡疾駛如飛,才能出眾過人。”

不僅如此,淮南王劉安打算謀反時,曾派謁者曹梁出使長安,他在歸來時也說:“大將軍號令嚴明,對敵作戰勇敢,常身先士卒,即使古代名將也無人比得過!”

從這層意義上說,和衛青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都非常之高,至於西漢之後,人們對衛青的評價,就更是以稱讚居多,甚至而言,衛青直接成為絕世名將的代言人。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在翻開歷史時,會覺得漢朝人們對衛青的評價普遍都不高呢?

其實,這主要是大家的一種錯覺,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錯覺,最主要是因為一本書,它叫做《史記》。因為,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大家所瞭解到的衛青,大都是來源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而在《史記》一書中,司馬遷對衛青的評價並不高,甚至還帶有某些貶意。



最簡單而言,司馬遷把衛青記錄在《佞幸列傳》中,說他是以外戚的身份才得到皇帝寵幸,相當於是“漢武帝的男寵”,只不過因為他才華橫溢,又不願自甘墮落,這才取得偉大的功績。

並且,在司馬遷《史記》中的《衛將軍驃騎列傳》中,總給人一種欲說還休的感覺。因為,但《史記》這篇著作中,幾乎所有的列傳或者合傳,在文章的結尾處,司馬遷都會對文章中的人物人物做個非常深刻的評價,但唯獨沒有對衛青和霍去病做評價。

對此,我們可以看下《衛將軍驃騎列傳》這篇文章,在文章的結尾處,司馬遷只是引用蘇建(蘇武的父親)的說過的這樣一段話:

“太史公曰: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

翻譯一下就是,蘇建曾讓衛青養賢納士,以增加聲譽,但衛青卻認為臣子應當奉公守法,做好本份就好,何必招士!最後司馬遷自己只點評了一句話:“霍去病也是這麼認為的,而這應該就是他們為將之道!”

反觀同時代的李廣,司馬遷那是不惜花費重墨,在《李將軍列傳》結尾處用了近百字對李廣進行高度評價,說他其身正,不令而行;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可謂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也正因為類似的評價和對比,才讓後世人在讀史時,才會出現類似“漢朝幾乎沒有人稱讚衛青”的錯覺。對此,肯定很多人會好奇,司馬遷為什麼要這樣寫衛青呢?其實,只要我們翻開司馬遷寫《衛將軍驃騎列傳》的時間,就會明白這其中的緣由。



據史書記載,司馬遷完成《史記》的時間,是在公元前91年,這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有提到,在這一年,司馬遷完成了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記載,主要有三篇文章,分別是《孝武本紀》、《三王世家》和《衛將軍驃騎列傳》。也就是說,司馬遷評價衛青的文章,是在公元前91年時寫的。

熟悉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在這一年初,漢朝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巫蠱之禍”,這個事件直接導致太子劉據起兵造反,而衛青的長子衛伉則選擇跟隨太子一起。最終,太子劉據造反失敗被殺,皇后衛子夫被迫自殺,衛青的長子衛伉被處死,衛、霍兩家都遭到重創。

雖然,這個事件後來被證實是太子遭人陷害,但在公元前91年,這個事件那可標準的謀反,所以衛、霍兩家那都是標準的亂臣賊子。只不過,漢武帝念在衛青和霍去病的惜日之功,沒有擴大打擊面,只是將參與者處死,但衛、霍兩家終究因此走向末落。更可怕的是,站在漢武帝皇權的角度,他們兩家都還必須做淡化處理。

也正因為此,司馬遷在這一年末寫《衛將軍驃騎列傳》時,就無法公開去稱讚衛青和霍去病,也不好對他們做任何點評,因為一個搞不好,可能就是殺頭之禍。要知道當年司馬遷只是替李陵說了兩句好話,結果就因為不和漢武帝的意,就被活活閹割成太監。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遷又哪裡敢稱讚衛青這種敏感人物呢?直等到後來漢宣帝劉病已繼位後,巫蠱之禍得以全面平反,衛青和霍去病的形象,又才因此變得“高光偉正”。但此時,《史記》早已經完稿多年,司馬遷已早已經去世多年,所以也就無法再修改。


我是趙帥鍋


漢朝幾乎沒有人稱讚衛青,看來,問主根本就沒有讀過歷史書和歷史故事,估計是受什麼醜化衛青的個別影視劇的影響。

第一,漢朝不是沒人稱讚衛青,而是所有人都稱讚。連看不慣衛青,想要抹黑他的寫史記的司馬遷,也不得不誇他,只是說了他一個喜歡給漢武帝講好聽話的罪名。暈,漢武袖是皇帝啊,幾乎人人都跟他講好聽話。

衛青姐姐是皇后,皇帝是他姐夫,難道罵嗎?

第二,衛青作為漢武大帝時期最為強大的戰將,是當時漢帝國唯一封侯的外姓,而且,是憑自己功勞封侯的。他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揭開漢朝反擊匈奴戰爭的大幕,接著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漢朝頓時由守勢,轉為攻勢。然後,在漠北之戰中擊破單于,匈奴,自此完蛋,不得不向歐洲地區轉移。

沒辦法,衛青和大漢帝國,實在太強大了,而且,人家活得長,實在打不過。再打下去,匈奴就沒有了。

衛青的這種功勞,史無前例,後無來者。

你再抹殺,也抹殺不了啊。

第三,衛青和衛子夫家族,在漢武帝兒子劉弗陵去世之後,由衛子夫的孫子劉詢繼位,漢朝皇帝,之後全是衛子夫家族的孩子。

怎麼可能沒人稱讚衛青呢。

衛青大將之強,歷代名將,能跟他相比的,少之又少。


董江波


我不知道漢朝有沒有人稱讚衛青,因為我沒有做過統計。但是我的確知道,古人的詩詞中,對跋扈的廢后陳阿嬌,可是有著不少同情的。最著名的是辛棄疾:“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反過來,對於衛青的姐姐,史料中並沒有記載什麼惡行的衛子夫,人們卻是羨慕嫉妒恨。注意,這個人們,不是指個別文人,而是指更廣泛的民眾。何以見得?民謠有云:“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我讀書少,你們別騙我:我沒有在任何史料中見到衛子夫“霸天下”的記載。這個歌女出身的皇后,除了給漢武帝生下一子三女之外,大部分的生命是在丈夫不斷更換新寵中,孤獨地度過。史官甚至沒記下她嫉妒的表現。

一個如此低調的女子,為什麼會被民謠傳為“霸天下”?

因為衛氏一門,以及衛家的親屬,屢任高官,權傾天下。

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衛子夫的外甥(當然也是衛青的外甥),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異母弟,與衛子夫沒有血緣關係,但仍可以算在衛氏親屬之中),都是位高權重。人們很自然地聯想到:要不是衛子夫用美色迷惑了皇帝,他們衛家哪能有這樣的榮華富貴?

可是,人們忘記了,衛青與霍去病,是用生命和鮮血抵抗匈奴,為帝國解除了數十年憂患。霍光的上位,更是在衛子夫、劉據母子兵敗身死之後,談不到裙帶關係。

人的眼睛,往往只看到自己願意看的東西。人們渴望公平,憎恨裙帶關係,並進而憎恨裙帶關係的一切衍生品。但人們忘記了,正途出身的將軍,在對匈奴的作戰中一敗再敗,不得不奉上財物與美女,來換取恥辱的和平。

而那位騎奴出身、裙帶上位的將軍,卻躍馬揮戈,把不可戰勝的匈奴人,趕得遠遠的,讓他們再不敢侵犯漢朝邊境。

漢朝沒有人稱讚衛青嗎?他們欠衛青一聲抱歉!


棲鴻看紅樓


並非是漢朝沒有人稱讚衛青而是寫漢朝歷史的人對衛青抱有偏見。其實這也並不是直接的偏見,司馬遷曾說衛青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岳飛也認為衛青和霍去病是將領之典範,後世應當紛紛效仿。其實衛青不論是在漢代還是在後世人們對其的評價其實都很高的。衛青,原本是一個私生子,父親從來都不喜歡他,與兄弟之間的關係相處也不太好,所以與姐姐相依為命,在當時姐姐突然被漢武帝相中,並很快懷孕。而這一點隨即引起了漢武帝周圍很多人的嫉妒幸得公孫敖的營救才逃過一劫,這使得的漢武帝大為惱怒,最討厭的就是後宮的所謂廝殺,因此立刻命衛青為中朗,由此也開始扶搖直上成為漢武帝面前的紅人,同時也是外戚集團當中的靈魂人物之一。



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之後長達十年的過程當中衛青都在不斷積累自己的功勳。在這一期間正好是漢武帝想要進攻匈奴的期間,尤其是在公元前129年匈奴再一次率大軍南下侵擾邊境衛青此次授命征戰沙場對抗匈奴。在此之前漢朝對匈奴一直屢次退讓,此次出兵漢武帝其實也並沒有任何把握。但是衛青所率領的這一路竟然大獲全勝,因此一戰成名,此後七次與匈奴大戰,全勝而歸。很快收復了匈奴佔據半個多世紀的河套地區,漢武帝大為歡喜。因此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尤其是大規模進攻匈奴的這場戰爭,因為衛青連勝,而加快了步伐。



雖然功勳卓著,但是衛青為人一直較為低調,從不隨意干涉朝政幻養門客。但即便如此,衛青依然引來了某些人的嫉妒,尤其是他原來卑賤的身份,以及憑藉其姐姐被漢武帝看中而封官。再加上當時漢武帝雖然能夠控制整個漢帝國,但是在內部朝臣後宮以及外戚多個集團的爭奪當中衛青即便低調,也很難全身而退。司馬遷是比較欣賞飛將軍李廣的,認為李廣可與項羽相比。司馬遷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所以愛戴士兵等優良品德在他看來是統兵將領的必備才能,而這一切李廣都有。但是司馬遷同樣很討厭外戚的身份,雖然他肯定衛青所立下的不世功勳,但是對於外戚集團的這一人物司馬遷依然採取否定態度。所以在實際當中司馬遷不願意過多的直接描述衛青的功勞。



而司馬遷對霍去病的看法比衛青更為激進,霍祛病年少成名,並且多次征戰沙場,俘虜匈奴左賢王。但是霍去病的用兵之道與司馬遷所信奉的背道而馳。對於霍去病而言士兵立功戰死沙場,本天經地義。而且多次戰略決戰和會戰,霍去病也並未把世俗生命放在首位,而是以戰爭成敗作為出兵關鍵。雖然給霍去病帶來了很多榮耀和戰場上的勝利,但這在司馬遷看來是不值得提倡的。同時再加上霍去病的秉性比較張揚,這更引來了司馬遷的厭惡。當然,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學家,對於人的評價是客觀的,也不會趨炎附勢歪曲事實。但很多時候他個人的道德評價依然流露出來,表達自己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再加上史記為24史之首,所以就會造成漢朝沒有人稱讚衛青的假象。


世界史圖鑑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歷史中的名人,即使威名赫赫,也總會有那麼一點兩點供後人消遣的“黑點”,如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卻頭腦簡單,胸無城府;張飛——忠肝義膽武藝高強,卻脾氣暴躁,愛打罵手下;可有這麼一個人,世人對他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好評。

他就是漢代名將——衛青。

司馬遷說:“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眾皆樂為之用。”

岳飛說:“衛青,霍去病將之典範,吾當效之。”

曾國藩說:“不宜復以資地限之。衛青人奴,拜將封侯,身尚貴主。此何等時,又可以尋常行墨困奇倔男子乎!”

衛青粉絲更是直接稱呼其為“衛帥”,還有人表示想要嫁給他!衛青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才引得後人對他讚不絕口?

這要從他的幼年說起。

衛青其實是一個私生子,生下來後,父親不喜歡他,幾個兄弟也都經常欺負他,於是他就跟著姐姐衛子夫來到了平陽公主那裡,做了平陽公主的騎奴。

後來,姐姐無意間被漢武帝相中,並懷了漢武帝的骨肉。而他,卻因為陳皇后對姐姐的嫉妒,被當做洩憤工具抓了起來。幸好得到好友公孫敖的及時營救,才逃過一劫。這一劫,是禍也是福!

漢武帝得知此消息後,很是憤怒!他最看不慣的,就是後宮暗地廝殺。於是立刻任命衛青為建章監、侍中,以表示對衛青及衛子夫的愧疚。(解釋一下,侍中在漢武帝時,就是陪伴皇帝左右的職位)

經過長達九年的成長和沉澱,衛青又被封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掌議論。這九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史料並無太多記載,但和皇帝朝夕相處,也讓皇帝對他的才能多了更多的認識,為後來的出征也打下了基礎。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南下侵擾大漢。漢武帝派兵出擊,兵分四路。這一次,衛青上了戰場,封為車騎將軍,領一路兵馬,對抗匈奴。

早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就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奈何大漢卻一直無法打敗匈奴。曾經劉邦率軍30萬去討伐匈奴,卻被圍困,差點喪命。這次出兵對抗匈奴,除了漢武帝,其他人都覺得衛青並不靠譜。 但事實總會讓一部分人打臉!漢武帝派出去的四路兵馬,一路未果,兩路戰敗,唯有衛青這一路大獲全勝。

從此衛青一戰成名,在後來七次對抗匈奴的特大戰役中,屢戰屢勝。不僅收復了匈奴長期盤踞的河套地區,還俘虜了很多匈奴人,打的匈奴毫無還手之力。最後一次的漠北大戰,徹底結束了匈奴對大漢侵擾的軍事能力。漢武帝大悅,封其為大將軍大司馬,封長平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衛青不僅在戰爭上有如此謀略,為人處世上也是極其低調豁達。他身為外戚,從不亂擾朝政。有人勸他贍養門客,好宣揚自己,為自己增加勢力,他卻反問為什麼要這樣呢?做好自己本職就行。飛將軍李廣在與匈奴作戰中因迷路而錯失良機,揮劍自刎,其子李敢知道後,拿箭射傷自己,都不去追究宣揚。

其實在漢朝初始,有這麼一個規定:“非劉不王,非功不侯”。意思就是漢高祖劉邦姓劉,那好,皇帝可以把劉姓的親戚封王,但如果不是姓劉,又沒什麼功勞的人,是絕對不能封王封侯的。這也是為了防止“關係戶”進入朝政,影響大漢江山社稷。衛青雖是因為姐姐的關係才被漢武帝發現,但全憑自己的才能獲得現如今的成就;雖為外姓,但封王封侯很多人都心服口服,在他一生當中也沒有任何人去詆譭構陷他。

司馬遷很欣賞飛將軍李廣,覺得李廣是能和項羽這樣的人相比的。李廣死後,他因厭惡衛青外戚身份,又把李廣自殺的責任也歸於衛青身上,對衛青很是反感。但對衛青的功勞卻極其肯定,雖在史記上記載“大將軍仁善退讓,以和柔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說衛青是諂媚之徒,靠阿諛奉承才走上今天的地位,但卻數次借淮南王謀士伍被之口稱讚:“騎上下山若蜚,材幹絕人”、“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雖古名將弗過也”,讚揚衛青謙遜知禮、才能出眾、愛護將士,是古來少有的良將。

其實,司馬遷是因為看不慣衛青,反感他,不願意直接描述他的功勞,但對衛青本人客觀評價起來,還是很欣賞的。能做到讓不喜歡自己的人都稱讚自己,衛青的人品,不容置疑。

衛青一生敬重賢才,才幹絕人,打退了漢朝的心腹大患匈奴,穩定了國土北方邊疆。出身雖然低微,但卻靠自己的努力完成拜將封侯。雖然是外戚,但從不弄權,對漢武帝忠心耿耿。這種人歷史上也不多見,值得後人尊敬和學習。


風獵者


衛青是漢武帝時期的大將軍,而且是當時最聲名赫赫的一個大將軍,像他這樣的人,當然是人中龍鳳了。漢代的時候,對他稱讚的人可以說是輸不勝數的。

只不過漢代的很多人對他的稱讚我們都不知道,或者是不瞭解,才有這種漢朝沒有人稱讚衛青的疑問的。

其實我們光看看衛青光耀的身份,就知道那個時候有多少人要巴結他了。

他是衛子夫的弟弟,衛子夫是漢武帝的皇后,也就是說他是漢武帝的小舅子。

衛子夫的兒子劉據是太子,衛青是劉據的舅舅。更何況衛青的戰功,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可以說那時候他就是人民最為崇拜的英雄。這樣衛青怎麼可能不會受到世人的讚揚呢?

在所有的稱讚衛青的人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就是漢武帝。

因為沒有漢武帝的賞識,就沒有衛青的飛黃騰達,可以說正是漢武帝成就來衛青,反過來衛青也成就來漢武帝。

除了漢武帝之外,漢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劉安,也是十分的推崇衛青的。他在想要造反的時候,第一個提出來最為懼怕的人就是衛青。

因為衛青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大將軍,有這樣的人在,他劉安即使造反,也是成不了氣候的。

當然了對衛青稱讚的人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直接說,為何會有人覺得衛青不受漢代的人稱讚吧?

事實上人們之所以有這種錯覺,完全是司馬遷造成的。我們都知道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在《史記》裡他對衛青就是極為不滿的,甚至對衛青是充滿敵意的。

原因就是衛青屬於是外戚派,說白了他是靠著裙帶關係上位的。

所以,這樣的衛青,司馬遷是看不上的。

相對來說,司馬遷更加推崇的將軍是李廣,因為李廣和司馬遷的遭遇是相似的。

李廣是有真材實料的靠著自己的實力當上的將軍,但是,他一直都是懷才不遇。一生都沒有被封侯,這也是李廣一生當中,最大的恥辱。

司馬遷也是如此,司馬遷他也是一個人才,但是,漢武帝並不覺得他是一個人才,還把他變成了太監。

說白了司馬遷是對漢武帝有意見的,漢武帝喜歡的人,他就討厭,漢武帝討厭的人他就喜歡。

因此,比較得寵的衛青,也成為了司馬遷討厭的對象。因為司馬遷對衛青極其的討厭,他的《史記》影響的又比較廣。

所以就給人一種很多漢代的人不稱讚衛青的錯覺。

事實上衛青是很受漢代的百姓和士兵將士們愛戴的。


不才講史


衛青是西漢時期的大將軍,曾經為漢朝立過汗馬功勞,在漢朝非常有威望。這樣的一個大人物,在漢朝自然是赫赫有名的存在,自然應該有很多人稱讚衛青。

至於有些人所說的在漢朝沒有人稱讚衛青,恐怕是因為史記的緣故。史記是中國第一史書,曾經寫過很多人的列傳,當時卻只是將衛青和霍去病合成一傳,也就是衛將軍驃騎列傳,讓人感覺到司馬遷似乎不怎麼重視衛青還有霍去病。而且以衛青和霍去病的身份和地位,他們不應該放到列傳,更應該放到世家裡面才對。

對於史記為什麼如此貶低衛青,恐怕是有好幾個原因,首先司馬遷對他們就不是很感冒,司馬遷更喜歡鬱郁不得志的李廣。在司馬遷眼中,李廣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漢,而衛青霍去病他們只是靠著外戚的身份獲得了皇帝的重用。在史記中,甚至在很多地方暗示衛青事實上是漢武帝的難處,所以才能夠得到如此重用。

還有一點就是因為漢武帝末年的太子之亂,因為太子是衛青的外甥,雖然太子是被迫造反,但是畢竟造了反,所以衛青和霍去病也受到了極大的牽連。雖然漢武帝因為他們兩人的攻擊並沒有把他們全滅,但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司馬遷也不好太過於著重頌揚他們。

我是冰哥利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1,衛青出了所有人意料

2,巫蠱之禍

3,劉病已,給衛氏和自己爺爺恢復名譽

當時,大家都以為,衛青是佔了衛子夫的光,提拔的,是個司空見慣的關係戶。

沒想到,衛青本事太強,當時靠關係提拔的貴族不喜歡他,靠本事的貴族們則覺得自己竟然不如一個關係戶,也不喜歡,漢武帝本人也很意外,本來就是提拔一下衛子夫的關係戶,沒想到衛青真牛,最後漢武帝放權,衛青帶人搞定匈奴。

後來發生大冤案,巫蠱之禍,漢武帝昏庸殺自己太子,再後來太子的血脈重回帝位,再昭雪平反。

其實不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大眾和貴族們都衛青評價很高,畢竟能力是實打實的。

之所以評價少,而不是評價不高,是少,都是巫蠱之禍鬧的。


未來滾滾而來


衛青歷來的評價都非常高,無論是漢朝還是後世,對於衛青的讚譽還是比較多,所以說漢朝沒有人稱讚衛青這個說法不正確。而之所以產生這種錯覺,主要的原因還是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對衛青具體細節介紹的比較少,相比李廣就顯得比較蒼白。

衛青作為漢武帝時期的帝國雙壁之一,他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接著是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一改漢朝相對匈奴的被動局面,而後是漠北之戰擊破單于,徹底扭轉了漢匈之間的局勢,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衛青不僅僅是功勳卓著,而且人品一流,他敬重人才,為人謙虛。在衛青地位的日益尊重的時候,漢武帝希望群臣見大將軍行跪拜之禮,汲黯卻依然行揖禮,衛青不但不生氣,反而更加尊重汲黯,經常向他請教國家和朝中的疑難之事,看待他勝過平素所結交的很多人。

衛青對待屬下也是體恤士兵,手下的將領對衛青也是非常的佩服,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大將軍材幹絕人……眾將皆樂為大將軍所用’。可見在漢朝的時候,衛青也是非常受到大家的尊重。

蘇建是衛青老部下,以校尉從衛青封侯。又參與建朔方。漠南遭遇意外,仍奮戰一天不降,他對衛青的評價是“吾嘗責大將軍*(衛青)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原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

淮南王劉安的謀士伍被,應該說是衛青的對手,他對衛青的評價是

“大將軍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皆樂為用。騎上下山如飛,材力絕人如此,數將習兵,未易當也。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常為士卒先;須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飲;軍罷,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賜金錢,盡以賞賜。雖古名將不過也。”能讓對手如此佩服,可見衛青魅力十足。

《漢書》的作者,著名的史學家班固對衛青的評價就非常高,他認為“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徵,衝輣閒閒,合圍單于,北登闐顏。

”對衛青的功績給予了很高的肯定。

即使是司馬遷,他在《史記》中雖然對衛青的具體細節描寫的不多,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衛青“直曲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的功績。

整個歷史上看來,衛青的評價還是比較高,而後世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書生、才子,經常以李廣難封自比,所以就要樹立衛青這個關係戶進行打壓。而衛青做到了讓部下尊敬、讓對手欽佩,讓史學家讚賞,可謂一代名將。


帝國烽火


簡單來說,這是斷章取義加以偏概全。

題主的論據應該來自《史記》。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

這句話前面的“仁善退讓”就是誇衛青的,“和柔自媚於上”的確有批評的意味,可這是衛青作為外戚出身不可避免的屬性,引出後面這句“天下未有稱也”是轉折,所以用“然”。

那戰功卓著、地位崇高、仁善退讓的衛青,為什麼會少有人稱讚呢?司馬遷在傳記末尾給出瞭解釋。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太史公曰: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原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

在本該自己評論的地方,司馬遷卻引用了衛青與蘇建的談話,他只充當一個轉述者,轉述的目的很明確,說明衛青和霍去病不招士。

士就是門客,漢武帝時期還遺留有戰國時期養士的風氣,一些權貴熱衷於招攬士人到自己門下,這些門客的衣食住行,均由權貴本人提供。

這些門客當中,能人志士終究只是少數,能夠在主人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且幫助主人渡過難關的寥寥無幾,更多的是趨炎附勢之徒,一旦主人失勢,他們便棄主而去,轉投他人。

可權貴們還是樂此不疲,最輝煌的時候,出現了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四位養士數千的“君子”。養了這麼多士,對他們最直觀的效益就是名聲,四人都靠著這個方式獲得了招賢納士的好名聲,甚至一度為這個名聲為門客所反制,比如平原君殺美人。

這其實就是權貴們招攬門客的目的,能夠招到多少能人不是重點,重點是自己禮賢下士的名頭要打響,這樣才能名震列國。換言之,門客最大的作用是充當水軍,把自己的主人水上熱搜榜,給主人謀劃獻策尚在其次。

衛青不養門客,原因是時代不同了,現在不是戰國時代諸侯林立的時候了,漢武帝治下的漢朝可是大一統王朝,諸侯王的獨立性都在日漸削弱,他作為中央官員,位高權重的,要是還敢招攬門客,那就是在懷疑漢武帝對朝堂的控制力!

衛青出於人臣本職考慮,不養門客,沒有水軍刷評分,熱度自然不高,可他這種實力派,熱度幾乎永不消逝,千古以後,仍然會有人記得。

下面再扯幾句漢朝人對衛青的稱讚。

伍被:臣所善黃義,從大將軍擊匈奴,言大將軍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皆樂為用。騎上下山如飛,材力絕人如此,數將習兵,未易當也。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常為士卒先;須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飲;軍罷,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賜金錢,盡以賞賜。雖古名將不過也。

何武:虞有宮之奇,晉獻不寐;衛青在位,淮南寢謀。故賢人立朝,折衝厭難,勝於亡形。

班固: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徵,衝輣閒閒,合圍單于,北登闐顏。

總的來說,衛青不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受人稱讚,只不過不是鋪天蓋地的稱讚而已,但這並不影響他跟外甥一起成為頂級名將代言詞,後世不管哪位將領,如果能得很低一句“朕之衛霍”,都是無上的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