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期血漿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嗎?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物的情況下,採用“恢復期血漿”治療新冠病毒感染又被網友們推上了熱搜了。

原因是2月13日晚,湖北省第23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呼籲痊癒患者捐獻血漿。這個呼籲一發出後,瞬間燃爆了。

恢復期血漿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嗎?

他在會議上表示:“醫院目前在開展康復病人的恢復期血漿輸注,目前顯示出初步效果。由於康復患者體內有大量的綜合抗體,可以對抗病毒,因此“懇請康復後的患者,積極來到我們醫院伸出你的胳膊,捐獻出寶貴的血漿,共同拯救還在與病魔做鬥爭的病人”。

而據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最新消息,中國生物首期在武漢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開展了3名危重患者的新冠特免血漿治療,目前連同後續醫院治療的危重患者超過11人。

據臨床反映,患者接受治療12~24小時後,實驗室檢測主要炎症指標明顯下降,淋巴細胞比例上升,血氧飽和度、病毒載量等重點指標全面向好,臨床體徵和症狀明顯好轉。

恢復期血漿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嗎?

今天有消息稱,國藥中國生物已完成對部分康復者血漿的採集工作,開展新冠病毒特免血漿製品和特免球蛋白的製備。經過嚴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檢測,病毒滅活,抗病毒活性檢測等,已成功製備出用於臨床治療的特免血漿。

是的,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的時候,恢復期血漿往往成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當然也正因為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得想想這個方法真的可靠嗎?

恢復期血漿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嗎?

有專家稱思路沒問題,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有大量問題凸顯,比如,直接注射抗體無法產生自身免疫而且是否產生機體排斥都未可知,第二個問題人工抗體如果算臨床藥物製劑也是要經過四個評估,時間未必比疫苗短,三是單抗價格的確是比較貴還要醫生根據病人情況來定量持續使用,當然是可以作為後續手段使用,但是大批量推廣不合適。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修訂版)》中提到 “有條件時可採用恢復期血漿治療”。請問,這裡的“有條件時“是指什麼呢?並未給出。

所謂恢復期血漿治療是指採集康復期患者富含抗體的血液後,經過特殊處理再輸注給其他患者的一種被動免疫治療方法。其中的核心物質即是 “抗體(antibody)”,抗體是指機體由於抗原的刺激而產生的具有保護作用的蛋白質,在病毒被清除後,人體內短期內仍具有較高水平的抗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

如感染新冠肺炎治癒後的患者,6個月後,之前體內所產生的抗體消失。有研究表明恢復期SARS患者產生的抗體在4個月達峰,後迅速下降,11%的患者在隨訪2年後測不出抗體。

張定宇院長所呼籲的方法,早在之前支援武漢的高級別專家——中國首個埃博拉疫苗研製工作第一完成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就曾握著他的手說: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康復患者的血漿是臨床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但是,血漿是數目有限,獲取的途徑少,如果患者不情願,也不可取,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大病之後重在休養,過去很多康復者不願意捐獻自己的血漿。”

陳院士介紹,早在1月31日,拿著國家科技部下發的《關於請協助採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液樣本的函》,22名康復患者表示願意讓專家檢測血液標本是否符合獻漿標準。其中有的人身體虛弱,連採血都很困難。

所以,因為極其珍貴,一般只會用於危重症患者的嘗試性治療。當年非典也是這麼做的,但是操作難度極大,治癒患者是少數,能採集的血液量是少數,而且治療過程中用量也難以把握。

此外,對於捐獻血漿的新冠肺炎康復者,需要滿足的條件如下:

病人已經徹底康復,體內沒有新冠病毒殘留;

康復者體內產生了高滴度(大於128)的IgG抗新冠病毒抗體;

康復者身體條件符合採漿標準,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體、艾滋病抗體、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陰性;

康復者知情同意,願意獻漿。

恢復期血漿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嗎?

為此,《醫師報》記者採訪到相關專家都認為,疫情當下,時間不等人,如果給的時間夠久,投入夠多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沒有時間去等一代代的篩選,要儘量快速的做出能抗擊病毒的抗體,而病癒的人身體裡有這樣的抗體提取出來比用實驗一代代培養快很多,所以呼籲捐贈。

#清風計劃#匯聚海上名醫,連接人與健康

#超能健康團#

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