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於李自成,還是亡於皇太極?其實這鍋還得崇禎背

公元1363年7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率軍迎戰,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歷時36天,最終朱元璋獲得勝利,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被俘,後被處死。

公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明亡於李自成,還是亡於皇太極?其實這鍋還得崇禎背

朱元璋


276年後的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終年三十四,明朝滅亡。

作為漢人所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她為什麼在不到300年的時間裡就走向了滅亡呢?


明亡於李自成,還是亡於皇太極?其實這鍋還得崇禎背

朱由檢

有人說是以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軍逼死了明朝。也有人說明朝是亡於愛新覺羅家族領導的女真政權。還有人將明朝的滅亡歸咎於明末正好小冰河時期氣溫驟降糧食大面積減產的自然災害等。

以上觀點其實都很有道理,但小編還想再來嘮嘮自己的觀點。不足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教!!!


明朝滅亡以後,清朝的皇帝也曾經去探討過明朝滅亡的原因,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南巡拜祭明太祖陵時,心有所感,作《過金陵論》,其中明確說到:“萬曆以後,政事漸馳,宦寺朋黨,交相構陷,門戶日分,而士氣澆薄,賦斂日繁,而民心渙散。”(參考《清實錄》)

到晚年,康熙帝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指出明朝天下亡於萬曆、太昌、天啟三朝。而且創新性的指出:“言路不可不開,亦不可太雜。明朝國事,全為言官所壞。”

之後的雍正帝也曾經談到明朝言官,“嘗觀前明季世,一二新進後生,竊居言路,遂朋比固結,挾制大臣,把持朝政,以至國是日非而不可挽。”

明朝言官也確實如康熙雍正所言,從一開始的建言出於好惡之正,辯是非之正,到後面多以意氣用事,到萬曆以後,言官完全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不光是派系之間的鬥爭,還成了官僚體系與皇權鬥爭的利器。

清朝皇帝將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於晚明諸君臣與言官,卻又主動同情崇禎皇帝,看似合理,其實背後也藏著自己小心思。


明亡於李自成,還是亡於皇太極?其實這鍋還得崇禎背

康熙

清朝的史官們也正是在領略了皇帝“明亡於萬曆”“明亡於言官”的論斷背後的真正意圖後,自然也就知道了該如何編寫前朝的史書。最終得出“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正確結論。

拋開這些不談,小編個人覺得:明朝的滅亡其實是經濟原因大於政治原因。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面對的就是一個死結。後方剛把起義軍壓下去,前線八旗軍又來叩關。剛把關內的剿匪部隊調往關外抵禦八旗軍,這邊農民再次做大。

為了應付兩線作戰,崇禎皇帝不得不開徵遼餉用以對付八旗軍,開徵剿餉、練餉用以鎮壓起義軍,以上合稱“三餉”。

三餉的開徵,標誌著明末稅制的徹底崩壞。

稅制崩壞後政府成了窮光蛋,沒錢就沒法打仗,沒錢就沒法賑災。再之後所做一切應對措施都是帝國的最後垂死掙扎。而稅制崩壞就是禍亂之源在於:

第一,鹽稅、礦稅枯竭。崇禎皇帝一上臺就拿下了閹黨裁撤了礦監。

第二,工商稅的崩壞,明末江南地區的工商業高度發達,但政府卻無法收到合理的稅費,這種局面當然要感謝道貌岸然的東林人士。

第三,大戶隱田,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託庇於士大夫階層,即佔據了土地又逃避農稅。而自耕農面對沉重的農稅不得不逃田,農民變為流民,流民化作流寇。

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該收的稅收不上來,導致政府破產。不該收的稅亂收一起激化社會矛盾。最終造成的局面是“八旗軍打不過,農民軍越打越多。”而這樣的局面崇禎帝朱由檢必須為此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