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改成“劝君共进一杯”是否更好?

羽林郎


我认为把“更进”改为“共进”实在是不妥。

这首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用朝雨、轻尘、新柳这些令人愉悦的场景来反衬西出阳关后的荒凉,表达作者惜别之情。我认为“更进”一词更是此诗情感的点睛之笔。理由如下:

一是时代背景。“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江河日下,自顾不暇,被吐蕃截断河西走廊之后,一度失去了对西域的统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对于即将西出阳关的友人将会面对什么样的局面,能否完成担负的使命给予了极高的忧虑。“更进”我觉得体现了作者对于时代的忧患意识。

二是深切的期望。作者已经老了,为国效力的重任要交到年轻人身上了。在分别的时候,作者想必已经把自己多次出塞的经历和经验都已经说了很多了,对于友人完成此行的使命也谈论很多了。总是要走的,那么,“更进一杯酒”吧,所有的一切都在这杯酒中了。

三是对友人的关心。王维曾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写下过《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所以他了解西出阳关后,茫茫戈壁、大漠孤烟,无论是气候还是人文都与现在看到的这些令人愉悦的场景有极大的反差。“更进一杯酒”吧,你要多保重呀!

第四,王维是佛学造诣深厚的人,想必平时也是不太饮酒的,让他以酒宴相送的朋友自然也不平常。“更进一杯酒”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感,这位朋友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以上。





潇潇雨810


这首诗是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思是讲!早上的雨啊,打湿了地上的灰尘!客房青砖碧瓦旁边的柳树也焕然一新!朋友啊,我们就在多喝一杯酒吧!望西出使阳关之后,就再没有朋友啦!

阳关是过去边塞之地!过了阳关之后就等于发配到慢慢飞沙的荒凉之地!那里天寒地冻,少有人家!条件很苦!是过去犯人流放的地方!而这里元二也是被贬谪过去的!诗人此时和元二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真是凄凄满别情呐!本来诗人和元二已经喝了很多酒了!他还要再劝朋友多喝一杯!因为此次喝完酒之后,元二过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啦!喝酒也没有现在这么畅快啦!

而把它改为共尽,就是说我们共饮一杯吧!并没有更近一层的意思!就好像两个素不相识的朋友,也可以说来我们喝杯酒吧!认识认识!所以用在这里不恰当!


善者天佑勇者无敌


我认为,改了实在是不妥!

理由很简单,只是有违传统的酒文化与待客之道而已,并没那么深奥玄乎。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好朋友元二要去往安西都护府,王维在渭城摆酒席为其饯行时所作。

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渭城的绵绵细雨浸润了粒粒尘埃,使得空气如此地自然清新,排排客舍在鲜嫩绿柳的印衬下,也显得更加碧绿青翠。在此,我真诚地奉劝我的好朋友,请你再喝一杯美酒吧,这次一别,你向西出了阳关后,恐怕就难以再遇到故交旧友了。

我们了解过原诗的创作背景与内涵后,来细细分析下“劝君更尽一杯酒”改为“劝君共进一杯酒”是怎样有违酒文化与待客之道的。

在这里,我们要明白此时是王维在送元二,是王维在做东。我们自古的酒文化与待客之道讲究的是诚心诚意,全面为客人着想,要尽力让客人吃好喝好,一切以客人为中心,而主人自己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因此,王维请客在送别元二,肯定是要不断地劝元二吃,要敬元二酒,要让元二吃舒服、喝痛快,所以王维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换成我们现代语就是:来!兄弟,我陪你,你要再喝一杯!

如果我们改为“劝君共进一杯酒”,意思就变了,变成了:来!兄弟,我劝你跟我一起,咱们干一杯!

这到底是谁陪谁啊?是谁送谁啊?这里的王维明显成了一个不懂酒文化,不懂待客之道的俗汉子,诗句所体现出来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也会大打折扣。

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种现象比比皆是。有的人请客,他不管客人感受,常常反主为客,自己喜欢吃辣的,也不管人家客人是否喜欢,吃火锅时直接要麻辣锅底;自己喜欢吃面食,也不问客人是否爱吃,点主食时直接要面条;招待客人时,人家客人不喜欢喝酒,自己却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还得客人去照顾他。这些都是很自我、很自私的表现,一点都不懂待客之道,对客人的诚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我对本问题的一点拙见,欢迎探讨。


老武小侃


当然不好了。

这首《渭城曲》是王维的名作,其背景、释义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不再赘述,只着重说一下为什么“更”字不能更改。

首先,“更”字表明两人已共饮很久,仍不忍分别,“共”字则不能

王维为朋友送行,此去是安西都护府,要西出阳关到几千里之外的西域。古代交通不发达,此地一别,两人终生可能都不会再见,可以想象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一个“更”字,表明两人一杯一杯复一杯,一句一句又一句,喝了很多,也说了很多,但还是不愿就此分别。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于是王维说:朋友,再喝一杯吧,出了阳关,你就再也见不到我这个老朋友了。情真意切,令人动容。但如果把“更”字换成“共”字,不能表现出他们边喝边说了很久,仍然不愿意分别的那种状态。

其次,“共”字其实是多余的

“共饮”的意思是一起举杯。这次王维给朋友设宴送行,座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但无论有几个人,既然是送这位朋友,断然没有让他一个人举杯的道理,所以“共饮”是自然而然,不言自明的,所以说“共”字是多余的。

最后,“更进一杯酒”也有可能是打破冷场的方式

一对友人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或者说着说着,想到此地一别,关山阻隔,人生该是如何的寂寞。在这种时候,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冷场。“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用来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就像我们在酒桌上常说的:啥也不说了,都在酒里了。

就这样。


磊落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尽更能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此去西行,出了阳关便是他乡,在无故人。挚友分别,情谊难舍,此去不知何时再相见,或又是永别;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情到深处,泪难掩,唯有用一杯接着又一杯的酒来表达此刻之情。这是挚友之间,男人之间的告别,一切都在酒里,就算不说,也心知肚明。而共进一杯酒,就表达不出当时的情感。


道家美男


道韵君解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改成“劝君共进一杯”是否更好?


这句诗词出处唐代诗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释义:早晨的一场小雨打湿的尘土,使得道路很洁净,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更是映衬了离别的深情。送别酒宴进行了很长时间,惜别的话也说了很多遍,但离别的那一刻终究要到来。作者再一次端起酒杯劝到:再干一杯吧,再往西出了阳关,再想见到老朋友就难了。



假如把“劝君更尽一杯酒”改成“劝君共进一杯”。我们分析一下“更尽”与“共进”地区别,“一个是更加尽兴”,另一个是“共同进行举杯”意思。还有“一杯酒”与“一杯”地区别一,一个是“杯中酒”另一个是“一杯”意思,整句一个是“劝君再干一杯酒来尽兴”,另一个是“劝君共同举杯”。



这首诗词语境变成了现代打油诗了,也完全没有浓浓的兄弟离别之情意境。
结语
:《对酒》

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

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

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

东岱前後魂,北邙新旧骨。

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

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

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

谁人言最灵,知得不知失。

何如会亲友,饮此杯中物。

能沃烦虑销,能陶真性出。

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


匠心道韵


不好。因为劝君更尽一杯酒。尽是完了,干了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干杯的意思。改成进出的进,意思就完全变了,这个字就是喝进去,也就是喝酒的意思。共进,就是说我们一起来喝酒吧,比如说我们一起共进晚餐,这个共进就有那种约会的意味。改成共进,这个意思就是约朋友出来喝酒而已,没有那种送别的时候的那种强烈的感情。而尽字,一定要喝完一杯,以后恐怕很难有机会再喝了,何况是更近,就是再喝完一杯,所以说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这里把那种离别时候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个远远不是说我们一起来喝酒(共进)能够表达得了的。这个阳关曲,历史上面作为阳光三叠,能够流传千年,传唱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就说明了是那种一字千金,不可增减一字也不可更改一字。不然一千多年来,难道古人不会改吗?我想古人的水平比今人更高吧,要是能改的话,也轮不今人来改了。


闽海彩珠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改成“劝君共进一杯”是否更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送一位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如果放在现代,将“劝君更尽一杯酒”改成“劝君共进一杯”也未尝不可,但是诗人写这首诗是在唐代,在唐代这样改就不是特别合适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中可以说最辉煌的时代了,国强民富,疆域宽广,丝绸之路让唐朝世界闻名。虽然如此,但是那时候人们的科技不可能像现代这么发达,生产力相对低下,人们的生活还远远不能跟现代相比。特别是粮食,哪怕是唐朝最鼎盛的时候,依然有百姓吃不饱饭,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充分的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所以,酒在古代除了用于贵族的宴席和日常饮食,还会用于一些仪式上。而在现代有句话叫“无酒不成席”,在平常宴席上少不了要摆上两瓶酒,酒是百姓日常饮食的寻常饮品。

王维送别友人去边疆,想到了友人将要离开西安,到了边境苦寒之地,可能难以喝到好酒,心中不舍,劝他离开之前多喝几杯,所以用“更”比较合适。如果是在现代,友人去远方,我们给他践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多喝酒杯了,所以用“共”很合适。

用“更”还是用“共”,跟所处的时代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古人的饮酒文化也跟当今不一样,文化跟所处时代的方方面面有关,所以时代不一样,文化不一样,用语就不一样。


非羊日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改成“劝君共进一杯”,

首先,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语句的病句,但是,意思不一样。

1.“更”字体现了,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一杯之后还需一杯,希望友人多停留

2.“共”字说明王维和友人一起喝酒的场景,没有能够体现出出关之后的凄凉和孤独感,“更”字可以体现作者害怕友人的孤独,出了这里就没有朋友了。

其次,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阳关是边塞很远的地方,作者送的友人去了这里,说明是友人被贬,发配到慢慢飞沙的荒凉之地!那里天寒地冻,少有人家!条件很苦!是过去犯人流放的地方!而这里元二也是被贬谪过去的!诗人此时和元二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真是凄凄满别情呐!

所以写出了诗人的内心很不满。


随心所欲记录


不好,原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好朋友元二要去往安西都护府,\r王维在渭城摆酒席为其饯行时所作。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r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r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全诗:\r\r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r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r\r意思是这样的:\r朋友,\r  请再干了这杯酒\r\r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r\r  西出阳关的时候\r\r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r\r  惟有这\r\r  渭城的细雨\r\r  青青的客舍\r\r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r\r  还会像今天一样\r\r  在此恭侯。\r\r如果我们改为“劝君共进一杯酒”,意思就变了,变成了:来!兄弟,我劝你跟我一起,咱们干一杯!意思都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