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寓意是什么?

实盘买卖日记


这句诗词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送元二使安西》里的名句,该作品又名《渭城曲》,又称《赠别》。在唐宋时期,所有诗词和曲赋一样都是能够传唱的,渭城就是现在陕西的咸阳故城,所以别名又称《渭城曲》。

《赠别》之意则是作者王维在咸阳故城送别元二朋友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王维送元二去安西的意思,安西指的是新疆库车县旧址。

全诗如下: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唐 ·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名元常,在家里排行老二,故称元二。元二是王维的挚友,接到朝廷的命令,要去安西赴任,安西在当时是唐朝对新疆地区的辖区的称呼,位于现在新疆的库车县,是通往西域和国外的毕竟之路。

这里有个背景需要交代一下,在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外贸和对外交流非常强盛,当时的都城在长安,从长安去往安西都要在咸阳故城送别。诗中提到的阳关指的是现在甘肃敦煌。从长安——到渭城——再到阳关——再到安西——再到西域,这条路其实就是唐代时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很有历史意义。

对于诗词的意思就不做过多解释,这里主要讲一下诗词背后作者与元常的故事,前两句说的是早上送别的景色描写,后两句说的是敬酒的依依不舍。这里要明白一个时间顺序,劝君更进一杯酒,不仅仅是早晨送别时喝的那杯酒,其实这两位是喝了一夜的酒,一直喝到早晨。这足以表达二人兄弟情深,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这到让笔者想到了内蒙古的一首歌曲,其中有句歌词是: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用这句歌词来形容王维和元常当时的情景也不为过,只是人家都没有醉,直接喝到天明送朋友。

品读经典,在享受诗词带来的美妙之外,在这首诗里,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对朋友之“义”的表达和理解,这是留给我们今人宝贵的财富。


文史汇菜


这句诗实在是太有名了。千百年来只要是送人往西走,基本上就会借用王维的这句诗来劝酒。故人难再遇,古时不像咱们现在,随时可以视频电话联系,一旦出了远门,可能就真的再也无法相见了。所以,伤离别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大类,王维的这两句实在是好,故得以千年流传。

唐诗字面直白,朗朗上口,但是意在言外,让人感动。我们来看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首先照例来看平仄。“渭城朝雨浥轻尘”,“中平中仄仄平平”,正格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推导出全诗平仄关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浥”、“客”、“色”、“一”、“出”为入声字,仄声入韵,我们会发现整首诗平仄不合。实际平仄是: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合)

仄平仄仄仄平仄,(出)平仄平平平仄平。

明显二三句失黏,因为当时格律体刚刚形成,各种古绝形式的诗歌还是在大量创作,并没有像科举考场上那么规范,所以后来统称这种二三句失黏的绝句为“折腰体”。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二句相对,三四句相对都没有问题,还是保证了诗句在平仄上的抑扬顿挫,互相呼应。仅有二三句失黏,才能称为七绝折腰。

硬要把折腰体看做古绝也没问题。这是个人认知的问题,不强求统一。我们来看内容。

先看诗题。《送元二使安西》,这就讲得比较明白了,这是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现在的新疆库车县。渭城在哪儿呢?就是如今西安咸阳地区,离长安大概三四十里地,骑马估计也就大半个时辰。元二从都城受命出发,王维自然也是从长安相送,一路送到了渭城,证明两人感情确实深厚。而出了渭城,就不能再送了。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飞快地交代了时间、地点、气象、环境。这是绝句和律诗的区别,字数太少,一个都不能浪费。渭城清晨的小雨打湿了原本飞扬的尘土,空气清新,马道干干净净。

第二句承接首句,继续写景并深化。“客舍青青柳色新”,显然送行和出行的人都在渭城休息了一晚上,所以出门就看到旅店周围脆嫩一新的柳树。客舍,柳树点明了这是送行。自古折柳送离别,是长久以来中国文化中的固有意象。“柳色新”又点出了春天。

这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十四个字包含了无数信息,却又清新隽永,不显繁杂。

绝句的三四句要荡开另写,不能再写景色。这个时候一般就会写设宴饯别,举杯痛饮,殷勤话别,以及依依不舍,瞩目遥望直到背影消失。但是王维没有这样写,他把那些过程全部省掉了,而是直接截取了最后一轮敬酒的画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弟,再喝这最后一杯酒吧,你这一走,西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其实王维很多作品都是这样,像我们以前赏析过的《山中送别》,根本就放弃送别场景不写,直接写“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这是一个极简套路,却深刻动人。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纵向发现出诗人的写作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作品。

注意这里“故人”并不是泛指老朋友,而是特指诗人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当时大唐的兵马政策,元二即使到了安西都护府,也不是一个人在奋战。唐朝由于军功是年轻人上升的最好机会,所以大批年轻文人加入了军队为国效力,在都护府、军营驻扎地从内地轮调、出使的人是很多的,而且一般都互相认识。岑参就曾经有诗:“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故人”也不会是指元二,送别吟诗不会发这种不吉利的诗谶,只会祝贺凯旋以壮行。

所以,可能是王维感觉到自己年迈,元二这一走不知几年才能凯旋,自己还能不能等到再相见。而在历史上,确实是在送别元二后不到六年,王维就去世了。

他有没有再见到元二不清楚,但是我们大致把他作品理解清楚,才不负如此天涯送别绝唱。

这两句实在是太经典,以至于折腰体——折就折了,丝毫不影响这首作品的地位。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后也称《渭城曲》,归入《阳关三叠》序列,谱曲传播。原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指咸阳。阳关,在甘肃敦煌西南。王维此诗,写送别的浓浓情义,成为流行的送别曲。上阙,描绘了渭城晨雨中清新的气象:蒙蒙细雨,洗去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碧。写出了送别的环境、地点和情景,盎然的春意。

下阕,诗笔写出,在这如诗如画的良辰美景中,好友之间的殷殷惜别:再喝一杯酒啊,挚友!等君西行过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熟人了!那荒芜的边地,等待你的,将是无尽的寂寞,和举目无亲的哀愁!

此诗既写出好友间深厚的友情,也写出了远方的荒凉贫瘠。以咸阳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应对西域的荒寒边远,使送别之情更为浓郁,情景交融,诗意盎然,意境空灵!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中的两句,也是千古传颂的佳句。诗作原文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要弄清诗作的寓意,我们还是要先看一下创作的背景。《送元二使安西》,从诗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谁?送的是诗人一位元姓朋友。从哪里送?从渭城送。渭城是秦朝都城咸阳的故城,位于唐朝都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送往哪里?送往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汉、唐时代中央政府为统辖督察边境少数民族而设立的军事机关。唐代时中央政府设有6大都护府,其中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东起阳关、玉门关,西至里海一带,超过了今天新疆的境,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朋友奉朝廷之命赴安西任职,可谓天高地远,作者特意在渭城的客舍里设下送行酒宴。早晨的一场小雨打湿的尘土,使得道路很洁净,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更是映衬了离别的深情。送别酒宴进行了很长时间,惜别的话也说了很多遍,但离别的那一刻终究要到来。作者再一次端起酒杯劝到:再干一杯吧,再往西出了阳关,再想见到老朋友就难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既是劝酒辞,也是惜别话,更是离别情。这首诗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千年来离别筵席的经典传唱。





老兵新声


《阳关三叠》是中国十大古琴名曲之一,艳称今古。惜别之意悠长不露,相传至音节最高者,倚笛亦为之裂。而此曲便是依摩诘的这首《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格律上,此七言绝句二、三句失粘,谓之“折腰体”。我曾试以换序、换字等方法使其粘连,但均觉逊色。想来精通音律的摩诘,为此诗转、结两句,也是宁失粘,不失意。重律而不唯律也。

起承两句将行尘、折柳甚为巧妙地藏于画中,为转承句做足铺垫。

而转结两句实由南朝沈约的《别范安成》诗句“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化出,但用笔更为曲折,也更真挚感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摩诘在此诗中,并非直接抒发自己的惜别之情,而是将离别的伤感,透过对友人的关心和体贴反衬出来,语浅味深,声情沁骨。

《王孟诗评》曰:“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唐风定》曰: “风韵超凡,声情刺骨,自尔百代如新,更无继者。”

“送别”是近体诗词一个很常见的主题,其运笔基本上都是以此诗为模,先写别景,再写别情,但均难出其右。而我心目中觉得能一比的也唯高适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词书院


我是野山楂7072,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后二句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王维送一位姓元的朋友从渭城(秦朝的都城 陕西咸阳的故城)送往西安的途中喝酒时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和朋友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老朋友再多喝一杯离别的酒吧,走出了阳关(现在的甘肃敦煌)再看见老朋友就难了。

这也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一种朋友之间的真挚胜似亲人的一种情感,您说是吗?





野山楂7072


如果说人类的悲伤曾经驻留在哪个地方,并且留下过痕迹的话,那一定是阳关。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意为阳光照耀之处,

两千多年前,敦煌设为西部重镇时,阳关成为中国边境最后一个关隘,它是丝绸之路两大重要关隘之一,又是通往西域的门户。

离别的伤感曾经弥漫在阳关的上空。唐朝诗人王唯写下了《送元二使安西》的离别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些离开故土的朋友啊,多喝一杯家乡的酒吧,因为出了阳关,踏上西域之路,便再难见到家乡的人,多少离情别绪将变得绵绵无绝期。

人生自古伤离别,此去经年,不知何时再相逢,离别的伤感在诗人心里碰触,写下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

在古代,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没有网络、没有电话,那个时候,离别也许就代表着永别,

所以,古代的人很注重离别,离别之时,不仅备酒践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从而形成了一种离别文化。


七味


此句出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作者跟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字面意思是再多喝一杯离别酒吧,出了阳关再见不到老朋友了。离别总会有很复杂的感情,千言万语说不完,也不知从何说起,都在酒中,喝了吧。此句后来还被广泛使用,表达一种朋友间或者情侣间的深厚情感,我有个朋友,因为与女朋友分手,多次用“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自己对女朋友念念不忘,除了伊人再也爱不上其他人了,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味道!


夏被子吧


《杯酒惜君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出唐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全诗为七言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为友人行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是说,渭城(唐咸阳)早晨的春雨稀稀沥沥地,下得刚好润湿尘土。在细雨的润洗下,屋舍的颜色和春柳翠绿让人看着特别清新。这两句是描写送别的场景地点和时间。离别本是感伤绵绵地,而在诗人笔下客舍和春柳都被写得有生气有生机,似乎淡化了伤感的情绪。而然下两句诗峰回逆转:在这种境况下,劝友人再多喝几杯吧,不是说酒有多好喝,多好喝酒,是深深的挽留一一多呆一会儿,因为出了渭城过了阳关以后,就可能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


当时王维的友人出使西域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要经过西行重要关口阳关,以后一路艰辛和在边城忙碌的状态,是让人无法想象的。

伤感凄触的离别,在诗人别样的视角中,描写得不过于悲凉又情意绵绵,千言万语的安慰和不舍,都满在这一杯杯酒中吧一一喝它一杯再一杯……

古诗之所以能千古传唱,是因它有无可比拟的,一字千景千情的凝聚,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这句诗为后人援引流传的原因吧!


遥远的树127


(拙拙一答,恭闻指正)

个人认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寓意正是“行路难”。而行路难的类型又包括三种:一是旅途的艰辛,二是仕途的艰辛,三是世途的艰辛。

此诗句源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后来更有“知音人士”为之谱成古琴曲,名为《渭城曲》。曲中之词,也萦绕着浓浓的行路难之意——遄行!遄行!历历苦辛宜自珍!

比较典型的实例,可以从电视剧《西游记》中找到。唐王送别三藏法师时,不但劝其更尽一杯酒,而且还说明了“西去天竺无故人”——御弟,饮下这杯酒。宁爱本乡一捻土,勿恋他国万两金。

除此之外,还有一句饯别辞,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完全相反。哪一句呢?正是唐代诗人高适笔下的《别董大》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显而易见,同样是面对行路,元二是谁都不认识,董大则是谁都认识他。相比之下,您觉得哪一种心境更容易令人陷入沉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