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這場戰爭,成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拐點(下)

追憶歷史——這場戰爭,成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拐點(下)

小編許接著上集說,安史之亂使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發生巨大改變:

第二點:中華民族的性格從外向型開放轉向內斂型封閉的性格。唐代以前,中國人的性格較為外向開放,而自宋朝宋明理學興起之後,中國人的性格逐漸變為內斂型,後逐步走上故步自封的道路。時至今日,中國人與西方人性格上的不同集中體現在,西方人張揚、高傲,而中國人較為內斂、謙虛,或許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吧。

追憶歷史——這場戰爭,成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拐點(下)

第三點: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從北方轉向了南方,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安史之亂以後,陸上絲綢之路斷絕,取而代之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盛行,產品也由原來的絲、綢轉為了茶葉和瓷器等。時至今日,中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也是在東南,即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從那時起,奠定了中國今日經濟版圖的結構。

追憶歷史——這場戰爭,成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拐點(下)

第四點:中國歷史大勢從東西對抗轉為南北對峙,在安史之亂以前,中國歷史大勢是東西對抗,從秦與東方六國,到楚漢之爭,直至唐帝國的建立,皆是如此,便有了“自古關中興帝業”,南宋大將曲端曾作詩諷刺南宋高宗趙構不思北伐,圖安江南,“不向關中興帝業,卻來江上泛漁舟”,便有了統一天下的關中模式,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安史之亂以後,東西對抗不復存在,轉為了南北對峙,從北宋與遼,南宋與金、蒙古,大明與瓦剌,大明與後金等等,形成了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長期對峙格局,而且基本上都是北方南下統一中原,而少有北伐成功者。

追憶歷史——這場戰爭,成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拐點(下)

第五點:安史之亂以後,傳統的士族地主集團受到嚴重削弱,尤其是武則天時期,大力打擊支持李氏王朝的關隴集團勢力,使關隴集團迅速衰落,寒族地主集團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並在以後的中國歷史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配套的選官制度也由九品中正制轉為科舉制,進一步擴大和保證了寒族地主集團進入帝國權力中心的機會和途徑。

追憶歷史——這場戰爭,成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拐點(下)

科舉制從此成為封建王朝的基本選官制度,從唐朝起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此後的歷代王朝只是在科舉考試的內容上創新變化,科舉的形式一直被沿用。

追憶歷史——這場戰爭,成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拐點(下)

不知在哪看過這樣一句話,“源頭怎樣,支流就怎樣;支流怎樣,源頭就怎樣”,大家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