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特殊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本來做電商,卻火了金融

一家特殊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本來做電商,卻火了金融


2020年的春節,一場病毒肆虐了中國的土地。這場看似與金融行業沒有直接關係的災難,卻讓後方坐在家裡的金融人士心裡不安。


他們有強烈的預感,疫情下一步將衝擊傳統金融行業的業務發展,只有更為開放和科技化,才能拯救傳統金融機構在時代變遷和突發事件當前的應對能力。


越來越多的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來進行金融科技道路的探索,但若要論其成績,則沒有幾家出眾者。


這些背靠傳統銀行而生的金融科技公司,出路到底在哪裡?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從今天要講的案例身上,窺見一二。


早在2015年興業銀行成立第一家金融科技子公司之前,其實還有一個特殊的案例,代表了傳統銀行向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探索的典型歷程。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既能看到傳統銀行人創新的思維火花,也能看到困住他們的圍城磚瓦。


一家特殊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本來做電商,卻火了金融

帶著光環和運氣的出生


2013年,民生電商這個品牌絕對是帶著光環和運氣出生的。


據悉,民生電商的出現,和商界傳奇大佬——原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有關,當時董文標的初衷,其實是想設立一家公司來開展電商業務。


當然,在互聯網金融元年,民生電商的誕生,其實代表了較早一批傳統銀行對線上商城這類金融場景生態佈局的重視,和對互聯網金融的探索。


2013年,民生電商最早的運營主體民生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註冊資本30億元。2015年民生電商控股(深圳)有限責任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7.71億元。


這兩個主體的大股東均為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民生銀行)旗下的民生加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更不乏像復星集團、新希望、巨人集團等知名的“民生系”股東。


緊接著,在民生電商誕生的第二年,董文標就告別民生銀行去中民投了。


同年,民生電商跟上互聯網金融的潮流,搞起了P2P平臺“民生易貸”,正式上線不到兩年,民生易貸全平臺交易額就突破了200億元。


後來,民生電商在零售金融業務上嘗試了頗多場景分期業務,和針對特定人群的現金貸款等。


2018年,P2P平臺民生易貸在相當不錯的估值情況下,拿到了4億元的A輪融資。


可能董文標當初也沒想到,民生電商最先火起來的不是電商,卻是互聯網金融業務。


而民生電商最初,以“金融創新”+“場景服務”為核心發展戰略,從民生銀行體系內部的網上商城業務開始,嘗試多種服務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


6年多以來,民生電商旗下上線了包括民生易貸、民商智惠、民熙物流、瑞服科技等業務,業務類型包含了金融、電子商務、人力資源、通訊、供應鏈等等豐富板塊。


不過,民生電商的場景業務除了供應鏈可圈可點,其他則乏善可陳,互聯網金融業務反倒成為了民生電商的亮點。


2013年,金融科技還沒有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標籤。但現在,不管從基因還是從業務成果上說,這家看起來很有“場景”特徵的金融科技公司,經歷六年多的探索後,更強的還是金融屬性。


所以,說它是銀行背景金融科技公司的一個特殊案例,並不為過。


而這個案例更大的意義在於,它已經走過了很多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彎路。


一家特殊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本來做電商,卻火了金融

金融科技公司的路,要自己走出來


從民生電商創立的歷史中,可以聞到越來越濃的金融基因,其中既有“民生”的原始色彩,也有“創新”的思維火花。


從最初的電商戰略,到如今以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構建的金融業務戰略佈局,民生電商也在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潮流起起伏伏:


它走過了場景服務、P2P、小貸、金融科技的路線。


開頭的幾年間,民生電商在個人金融業務的佈局節奏一直不算快,但幸運的是,它一直在改變。


直到2017年底,P2P大勢已去,為銀行提供的場景服務後續成績並不突出,民生電商才開始掉轉船頭,認真佈局起資產端業務,在武漢拿到第一張網絡小貸牌照,註冊資本5億元。


此外,能被拿來用的,是民生電商旗下通過各個子公司持有的多張商業保理牌照和融資擔保牌照,註冊資本大都在數千萬元級別。


同時民生易貸壓降加速,根據其2020年1月的運營報告,民生易貸借貸餘額僅剩2.46億元,累計借款人數55.07萬,當前借款人數19237人。


要說互聯網金融,民生電商也是有實踐基礎的。不過仔細看,就會發現,民生電商以前的各項個人金融業務,除了P2P,體量都沒做大。


這給所有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都提了醒,無論你背後是哪家大行的資源和品牌背書,都需要修煉好內功,才能撬得動。


轉了一圈,民生電商還是跳回了金融的圈子裡,順應時代去摸索創新。


2019年11月,民生電商發佈普惠金融平臺——民生助粒,新推出了線上個人貸款產品“助粒貸”。


一家特殊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本來做電商,卻火了金融


實際上,在這之前,民生電商曾經上線過一款民生銀行員工貸款“優卡貸”,也就是今天這款“助粒貸”的前身。


但據多位接近民生電商的人士透露,優卡貸通過民生銀行內部員工的白名單模式展業,由於通過率較低,風格偏向於保守,業務規模並沒能發展壯大。


但現在,助粒貸走出了民生銀行的體系。據悉,民生電商也在嘗試與一些第三方小微金融渠道合作,挖掘外部小微客戶展業。


好像到2020年,民生電商的自我定位,比起6年前明確了很多。


2018年5月,民生銀行真正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民生科技”誕生,民生銀行現任董事長洪崎介紹,民生科技的使命是,要打造嶄新的“科技+金融”生態圈。


跟後期民生電商的戰略定位,甚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作為獨立於民生銀行之外的“兄弟單位”,民生電商和“民生科技”的使命或許生來就是有差異的。


其實,是做純科技能力輸出,還是利用科技進行業務經驗輸出,或利用科技將業務資源輸出,又或是其他類型的輸出,金融科技跟金融科技之間,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而現在,他們之間的差異則需要更明確了。


一家特殊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本來做電商,卻火了金融

傳統銀行光環造就金融科技的“圍城”


如果說背靠民生銀行是民生電商的光環,那這個光環的分量一定不輕。


一支根植於傳統銀行的隊伍,在2013年獨自舉起電商的大旗,向互聯網的道路上轉型,當然是痛苦的。


2013年民生的線下社區網點模式探所失敗被監管叫停,同年12月,民生電商的董事長尹龍就從民生電商“閃電辭職”了。


尹龍離開後,時任民生銀行武漢分行行長的吳江濤接棒,後成為民生電商的新董事長至今。


在2016年12月的一次論壇上,民生電商旗下場景營銷方案業務板塊——民商智慧的董事梁笛談到民生電商做電商的初衷,是想“讓銀行擁有屬於自己的交易場景”。


只是讓一群搞金融的人把電商場景做大做強,這個理想實現起來有根本上的難度。而尹龍,大概是很早就明白這一點了。


當時的民生電商作為擁有獨立法人的創業公司,它的獨立性和市場化程度都理應被寄予厚望。


可在民生電商的定位中,民生銀行被定位成了它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連品牌logo都用一個的戰略伙伴,可見關係之緊密。


查看民生電商的管理團隊資料可以發現,其大部分管理層人士都出自民生銀行體系內,而民生電商的很多業務,也都跟民生銀行有交叉。


遺憾的是,由於母行本身在互聯網化、科技化的探索步伐沒有走在時代前列,這個看似被挪到銀行體系外的創業公司,一時之間,也沒能甩脫基因裡自帶的束縛。


以科技之名,被囚在傳統金融的圍城,這大概也是很多銀行背景的的金融科技公司,誕生以後最大的苦惱。


也許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團隊都曾產生過新鮮又活躍的idea,但在母行並沒有真正秉持“開放”理念的時候,它們都被暴曬在熱辣的陽光下,迅速過期變質,灰飛煙滅。


至於市場化,也只有在金融科技公司真正擁有高度話語權,股東和金融科技公司本身都敢於放開束縛的時候,才有可能實現。只有這樣,才會有推動金融科技公司反哺傳統銀行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