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聖教序》還是先學《蘭亭序》差別就很大嗎

唯一區別就是《蘭亭序》裡的行書,因為是墨跡,筆法細節交代轉換的要比《聖教序》豐富一些,但是,這些牽絲映帶的細節,往往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有一些干擾,反而會影響我們臨摹書法的字體骨幹。

很多初學者,為了能夠達到臨摹的像,他們就不會放過一些墨跡上的細節。

其實,我們臨摹字帖像沒有錯,但是,像行書的細節,我們最好還是有保留的臨摹。不要以為一些細節,把我們對大局的關注反而降低了。

先學《聖教序》還是先學《蘭亭序》差別就很大嗎

比如我們看這個“然”字,上面是《蘭亭序》墨跡中的字,下面是從《蘭亭序》裡選到《聖教序》中的碑刻拓字。

我們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墨跡中的細節,在碑刻中做了技術處理,所以,碑刻明顯簡介明快,而墨跡韻味十足。

為什麼碑刻要做碑刻工藝的技術處理,後面我們還有詳細解釋。

這裡,我只能說,碑刻也是對墨跡的臨摹,而且是技術性處理的臨摹。

先學《聖教序》還是先學《蘭亭序》差別就很大嗎

例如,我遇到一個臨摹米芾《苕溪詩帖》的網友,裡面有一個“周”字,米芾的這個“周”字,寫得非常有趣味,第一筆豎撇的牽絲,從腳底下翻到頭頂,這是非常難以模仿上的。因為這樣的偶然效果,就是米芾也寫不出第二個這麼漂亮的牽絲。

先學《聖教序》還是先學《蘭亭序》差別就很大嗎

先學《聖教序》還是先學《蘭亭序》差別就很大嗎

但是,這個網友臨摹處理非常得當,他就沒有在臨摹中表現這個“周”字的牽絲。

我一看這樣處理,就為他的臨摹點讚了。

因為,我們臨摹行書,雖然牽絲映帶很有味道,是行書筆意的餘音嫋嫋,也是書法韻味的體現。如果沒有這些牽絲細節,行書真的就不“行”了。

但是,初學行書臨摹不好,反而會影響我們對主體骨架的重視。

臨摹行書,需要計較高超和熟練的用筆手法,才能臨摹出鋒毫之間的細節。

先學《聖教序》還是先學《蘭亭序》差別就很大嗎

但是,我們臨摹書法,如果是初學,應該有節制地省略一些細節,才能把握大局。如果一開始就困於細節,反而會分散我們對行書骨架主體的注意力。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先臨摹《聖教序》,那麼,反而行書的骨架都非常清晰。這是《聖教序》對初學者來說的優勢,也是拓本《聖教序》的缺陷。

我們就這個問題分析一下。

首先,拓本是從碑刻中摹拓下來的。碑刻又是從墨跡上石雕刻出來的字。雕刻的過程中,會失去墨跡的不少細節。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書法中的“漲墨”是由於毫端墨太多,寫字的第一筆就會滲化,筆畫看起來就很粗,甚至不是筆畫本來的樣子了。但是,在墨跡上是可以清清楚楚分辨出來筆畫和筆畫漲墨效果的。

先學《聖教序》還是先學《蘭亭序》差別就很大嗎

那麼,假如這樣的筆畫在碑刻的時候,如果按照漲墨效果刻出來,那就非常難看,甚至很糟糕了。

這時我們就會採取碑刻藝術處理方式,儘量把漲墨部分去掉。

當然,為舉這個例子,不是說《聖教序》中有這樣的處理,因為,王羲之時代,由於用紙的原因,還不會產生“漲墨”現象,漲墨是宣紙特有的效果。尤其是清代書法家才保留的。

先學《聖教序》還是先學《蘭亭序》差別就很大嗎

而是說,碑刻是不可能把墨跡的一些細節刻出來的。也不能刻出來,這是碑刻工藝的要求。就像前面我舉例的“然”字,筆畫中有很多散鋒的效果。但是,如果碑刻把這些細節刻出來,不但會有工藝風險,而且難度極高,所以,就做了工藝處理。

其次,刀痕再細,也沒有筆毫短一絲細,再說,就算碑刻刻出細節了,從碑版上再拓出一個碑拓,還要失去一些絲絲毛毛的細節。

先學《聖教序》還是先學《蘭亭序》差別就很大嗎

如果說碑刻是有一些失真的書法,與墨跡有一定的距離,那麼,摹拓以後,還會失真與碑刻一些細節都。

但是,如果初學書法反而像拓本一樣少了一些枝節的干擾,而能夠給書法學習者帶來集中於主體骨架的韻味的好處。

所以,如果你是初學行書,選擇《聖教序》沒有什麼遺憾的。

再說,無論你先學哪一個行書字帖,《聖教序》最終還是繞不過去的行書經典。

因為《聖教序》的字數多達1904字,《蘭亭序》只有324多字,大約是《聖教序》字數的六分之一。

先學《聖教序》還是先學《蘭亭序》差別就很大嗎

由於《聖教序》字數多,我們可以充分了解王羲之行書的風采。所以,《聖教序》始終是學習行書繞不過去的一個字帖。

那麼,到底先學哪個好?我覺得,我們就不要過多去糾纏這個問題了。

如果你的臨摹本領好,先學《蘭亭序》可以糾正《聖教序》中筆法模糊的問題。

如果你先學《聖教序》那麼,等於從大海到小溪,你會更親近與水的。

總而言之,哪個先學不是問題,僅僅是一個取捨而已。

有人說,先學《蘭亭序》,因為字數少,如果集中精力學《蘭亭序》,學習《聖教序》就容易一些。

看起來有道理,其實,我們學習《蘭亭序》還是《聖教序》都是高水準的行書,貴在要求精。

如果一定難以取捨,不妨兩個字帖同時練習,這不是也挺好嗎?畢竟都是王羲之的行書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