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于謙和岳飛一樣被冤殺,看他的罪名你就知道究竟他冤在哪?

後人常常把于謙和岳飛放在一起相提並論,因為他們都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而且都被冤殺。岳飛被殺時,大將韓世忠心中不平,憤罵秦檜。秦檜說:“岳飛的兒子岳雲給張憲寫的反信雖沒找到,但事情肯定是有的。(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何以服天下”。岳飛的罪名是謀逆,他兒子寫了反信,雖然沒有任何證據,但事情肯定是有的,這就是捏造罪名了。後人就以“莫須有”3個字代替無中生有,羅織罪名。

都知道于謙和岳飛一樣被冤殺,看他的罪名你就知道究竟他冤在哪?

岳飛

  奪門之變時,朱祁鎮重登帝位。從個人情感上講,朱祁鎮對於謙肯定不抱好感,但從國家大義上,于謙有功於大明,朱祁鎮曾猶豫是不是要殺于謙。這時奪門功臣徐有偵說:“不殺死於謙的話,復辟之事就沒有名分。”徐有偵的話點出于謙被殺的主要原因,即作為政治鬥爭的失敗者,殺了他奪門之變才能合法合理。只是要殺于謙總得給於謙羅織罪名吧?徐有貞指使言官以“迎立外藩”之罪彈劾于謙和王文兩人。

都知道于謙和岳飛一樣被冤殺,看他的罪名你就知道究竟他冤在哪?

岳飛

《明史》: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于謙還有個難友是王文,于謙和王文的罪名有2個:

都知道于謙和岳飛一樣被冤殺,看他的罪名你就知道究竟他冤在哪?

岳飛

  1.發表不軌言論,企圖更立東宮。朱祁鈺曾於景泰三年廢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此舉于謙是持反對意見,只是朱祁鈺執意要廢立太子,又得到王文、陳循等大臣的支持,于謙最終無能為力。景泰四年,朱見濟夭折,之後太子之位空懸。奪門之變前,于謙與朝中群臣商討,打算上奏明代宗朱祁鈺,請求重新立朱見深為太子。于謙本來就打算盡到臣子的職責,通過上奏摺的方式,請求立太子,這種做法合理合法。再者,朱見深是朱祁鎮的長子,請求立朱見深為太子也符合朱祁鎮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于謙並沒有所謂的“更立東宮”之罪,況且東宮之位空懸,哪來“更立”這種說法?

都知道于謙和岳飛一樣被冤殺,看他的罪名你就知道究竟他冤在哪?

于謙

  2.迎立藩王,即襄王子。奪門之變前,朝中確實有一些大臣在計劃迎立襄王子,這些大臣以王文為首,于謙與此事毫無關係。王文心在打小算盤,當年他曾支持廢掉朱祁鎮,又默許朱祁鈺囚禁朱祁鎮、朱祁鈺廢立太子等事情,心中擔心朱見深繼位後算舊賬,所以才希望迎立藩王。不過王文雖有打算,也只是想上奏給代宗朱祁鈺,表達他的意見。王文並沒有真的去迎立藩王。

  由此可以看出,于謙和王文都是被冤枉的。但徐有貞可不打算放過於謙和王文,而是緊抓住于謙和王文“迎立藩王”不放,企圖讓于謙和王文坐死“迎立藩王”之罪。王文不服氣,反駁說:“召親王入京,需要用金牌信符,可以派人去調查一下金牌信符。”結果調查之下,確實沒有任何動用過牌、符的證據。

都知道于謙和岳飛一樣被冤殺,看他的罪名你就知道究竟他冤在哪?

于謙

  抓不住于謙和王文的把柄,徐有貞說:“你們雖沒有這麼做,但有這種想法。”言下之意是說,于謙、王文等人有這個想法,只是沒有付諸行動,這也是大罪。當時的刑部主事蕭維楨為了巴結徐有貞,竟真的以想這麼做為由,判處於謙、王文死罪。王文是想了,但沒付諸行動。于謙對迎立藩王之事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想都沒有想過。

《明史紀事本末》:有貞曰:“雖無顯跡,意有之。”法司蕭維楨等阿亨輩,乃以“意欲”二字成獄。

都知道于謙和岳飛一樣被冤殺,看他的罪名你就知道究竟他冤在哪?

于謙

  由此可以看出,于謙確實是被冤殺,其罪名完全是無中生有,是徐有貞為于謙羅織的罪名,也不需要什麼證據。同為民族英雄,岳飛和于謙,一個被“莫須有”的罪名殺死,另一個被“意欲”的罪名殺死,真是千古奇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