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彈藥”充足 疫情不改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態勢

央廣網北京2月12日消息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民關注,也牽動著全球投資者神經。疫情對中國經濟衝擊有多大?中國經濟“頂得住”嗎?面對疫情,中國有何應對之策?

對此,多位專家表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階段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空間仍然較為充足,各類針對性政策的出臺將為戰勝疫情和恢復生產提供支撐。

疫情短期衝擊不改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態勢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正值春節假期這一消費旺季,餐飲、旅遊、文娛等需要人群聚集的商業活動大受影響。與此同時,各地為防控疫情暫緩開工,部分企業經營壓力顯現。

目前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服務業,包括交通、餐飲、旅遊、娛樂、零售等。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範若瀅向記者表示,短期內消費增速將大幅下降,但這部分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有望在疫情結束後得到有效釋放,中長期消費潛力釋放和消費升級趨勢不變。此外,當前我國電商零售發達,2019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0.7%。待物流逐步恢復後,疫情對消費的衝擊將有所緩解。

“從長期來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於我國經濟基本面運行帶來的衝擊較小。”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取決於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市場創新能力、產業發展結構、市場調控能力以及消費和投資潛力。在前期我國經濟體系進行了體制改革和結構優化以後,我國經濟長期發展趨勢正逐漸企穩,經濟體量進一步擴大、市場調節能力進一步增強,因此,本次疫情對於我國經濟長期發展並不會產生深度衝擊,疫情的影響或主要集中於2020年一季度。

多管齊下 戰“疫”政策密集發佈

疫情發生以來,央行、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銀保監會等多個部委推出了一攬子財稅金融政策,為及時戰勝疫情和經濟活動的恢復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支持。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向記者表示:“這次的宏觀經濟政策在應對疫情和化解疫情對經濟的不利影響方面,是比較及時和充分的。”

2月3日和4日,央行超預期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兩天累計投放流動性1.7萬億元,保持疫情防控時期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穩定市場預期。2月10日,央行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首批發放,以加強對重要醫用、生活物資重點企業的金融支持。“專項再貸款+財政貼息”的方式下,抗擊疫情重點企業的融資成本將低於1.6%。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月8日下午6點,各級財政已累計安排疫情防控資金718.5億元。

國家稅務總局也出臺多項舉措,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助力疫情防控和企業復產擴能,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例如,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對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依法及時核准其延期繳納稅款申請,積極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延長至8年等。

“彈藥”充足 中國仍有充足政策空間

“我們支持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政府在應對這一疫情方面採取的措施,包括財政、貨幣和金融領域。中國經濟繼續展現出極強的韌性,我們對此充滿信心。”當地時間2月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如是說。同日,世界銀行也發表聲明,認為中國政府擁有充足的政策空間抗擊疫情,這些舉措能夠緩和疫情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損失。

應對疫情,中國政策“彈藥”充足。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中國在國際主要經濟體中仍然是少數實施常態化貨幣政策的國家,所以我們的工具箱是充足的,可以有效對沖疫情的影響。”範若瀅認為,下一步,貨幣政策將加碼逆週期調節,可適當加大2020年全年降準次數或幅度,同時,加大調降MLF利率幅度,引導LPR利率下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同時,業內人士預計,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目前,中國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大約為3%,低於很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水平,仍有一定政策空間。”普華永道在報告中建議充分發揮財政政策作用,進一步減少中小企業稅收負擔,同時,增加對文化、教育、衛生等領域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提升總需求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