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为新冠肺炎定名COVID-19 第一只疫苗或能在18个月后备妥

WHO为新冠肺炎定名COVID-19 第一只疫苗或能在18个月后备妥

  【财新网】(记者 曾佳)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于2月11日在瑞士日内瓦开幕。当地时间同日晚些时候,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媒体发布会上对于会议成果表示,本次论坛不寻求“所有问题的直接答案”,而是希望为未来数月的全球防疫行动制定“路线图”。

  谭德塞也在记者会上宣布了世卫组织拟定的新冠病毒肺炎官方名称“COVID-19”。其中,“CO”的词源来自冠状、“VI”来自病毒、“D”则指疾病,19则是2019年发现这一新型冠状病毒的年份。

  谭德塞称,这个名称是根据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一致同意的规则敲定的,它并未指明任何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者群体,以避免引发不精确或激起歧视。

  参加该次会议的全球科学家以及公共卫生机构、各国卫生部门、研究资助机构等人员达400余位。根据中方同世卫组织达成的安排,在中国政府复告世卫组织同意下,来自台湾地区医疗卫生专家也以个人名义参加了此次论坛。

  这场论坛的讨论重点共包括九个方面: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毒特性、病毒的动物来源与环境、病毒传播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治疗、医院感染控制、药物研发、候选疫苗、科研伦理,以及疫情应对中的社会科学及公共卫生措施。

  来自中国国家卫健委和疾控中心的代表将在论坛上做简报,介绍中方针对本次疫情爆发的研究,并听取其他参会者的观点并参与论坛讨论。

  谭德塞在记者会上指出,疫苗和疗法是本次会议研究议程的重点之一。但疫苗还在研发,有效诊疗方法尚未出现。此外,针对新冠病毒的感染速度、传染期、试剂检测、重症病例的管理和相关伦理等问题,也亟需寻找答案。他还透露,“第一种疫苗可能会在18个月后准备就绪”。因此,在做长期准备的同时,现阶段仍需使用其他可用的手段来对抗疫情扩散。

  在当日早上的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谭德塞呼吁各国不论国界和意识形态进行团结合作,将挽救生命放在论文发表、专利和谋取利益之上。

  谭德塞强调,在向各国分发物资、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实验室测试能力的同时,世卫组织也在提醒每个个体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可用举措,包括定期用酒精擦拭手或者用肥皂清洗双手、与咳嗽或打喷嚏的人保持距离、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等等。“当每个人都成为遏制策略的一分子时,我们才能成功。”

  谭德塞还称,制定路线图有助于资助相关研究的机构,更清楚地了解推进研究的优先项,并根据优先问题和路线图勾勒的应对方案来安排投资,“以创造最大的公共卫生效应”。

  谭德塞宣布,他已经就新冠病毒疫情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做了报告,双方同意动用“整个联合国体系的力量”来应对疫情。

  2月11日,世卫组织启动了一个“联合国危机管理小组”,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Michael Ryan)将领导这一小组,协调联合国对于新冠疫情的整体行动。

  谭德塞称,成立这一联合国层次的跨机构小组,能够让世卫组织“专注在卫生领域的应对上,而其他机构可以为疫情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提供专业知识”。

  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报道称,谭德塞在论坛期间评价部分国家的反恐举措时说道:“说实话,在制造政治、经济、社会动荡方面,一个病毒比任何恐怖袭击都更加强大”,“如果世界不清醒过来,将这个病毒视为‘头号全民公敌’,我觉得我们是不会吸取教训的”。

  世卫组织2月11日针对新冠病毒疫情发布的《情况报告》,补充了于2月10日抵达中国的世卫组织专家先遣队的工作情况。报告称,这只团队正在北京为“国际团队”(international missions)的工作进行筹备,并决定这个国际团队都希望了解哪些问题──例如新冠病毒的特征、中方都采取了哪些举措遏制疫情传播等。

  世卫组织强调,自从12月31日收到疫情发生的通知以来,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已经为支持中国和世界提高应对举措开展了工作。

  截至日内瓦时间2月11日6时(中国时间同日13时),中国已报告42708例确诊病例,有1017人死于这种病毒。在中国境外的24个国家已确诊393例病例,死亡1例,发生在菲律宾。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发布于今日头条平台,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实时全面深入的疫情报道,请点击下载财新App阅读

更多对武汉肺炎疫情的相关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