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肺炎”还是“心病”


上周我上心理门诊接诊了这么一家人:满脸愁容的爸爸牵着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身后远远的跟踪愤愤不平的妈妈。一开始我以为是爸爸情绪出了问题,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原来问题在妈妈。

爸爸称孩子的妈妈今年1月份有些咳嗽、发热,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流行,家人都很担心,当时到医院住院,做了检查医生说没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证据,大家都松了口气。但她总觉得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怕自己传染给家人,时常把自己一个人关一个房间,强迫自己反复洗手、消毒,家人跟她的距离必须1米以上。胡思乱想,睡也睡不安稳,说胸闷,喘不过气,喉咙似卡住,时常捶胸顿足,要求换医院检查,家人看她难受也都依着她。换医院检查还是不考虑新冠肺炎,可是她的病好像还加重了。说“憋的很,呼吸不过来了,心肺衰竭了,心脏停止跳动了”。多次换医院检查都不支持诊断新冠肺炎,她却怀疑医院也是骗她,欲加害她,有时对家人都怀疑,跟儿子都变得陌生了,情绪变化莫测。到当地人民医院住院,她称工作人员也是害她的,吵闹,不配合治疗,家人劝说就迁怒家人,经人介绍家人才带她来看心理医生,但她说自己没问题。我跟孩子爸爸分析了这个患者的病情后,孩子爸爸心酸的说:“要是刚开始有些异常的时候我们就能往这方面想,就会早点带她来看心理医生了。也不用反复换医院、反复去检查,增加感染风险不说,还费时、费力,延误治疗。”患者由于过度恐慌出现了一些咳嗽症状,认为自己得了新冠肺炎,可检查一切正常,这是负面心理太强烈产生的身体反应。要多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就是正能量,如果负面暗示过多,本来没有疾病,也会感觉自己得了病。另外病毒的传播需要宿主,在空气中没有宿主不会一直成活,所以不存在“空气中都是病毒”。因为这种恐慌带来的过度自我封闭,会让人情绪低落、焦虑、坐立不安,如长期这种负面情绪也会让人免疫力低下,还会引发其他疾病。

笔者认为在疫情期间,要正确认识,做好自我调整,努力保持平和乐观和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防控动态,不偏听偏信,不盲目跟风,不信谣传谣,听从党和政府的指挥,坚定战胜疫情信心。二加强个人防护,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保证适应运动和娱乐,做好个人与家庭的健康监测,从行动上积极应对,消除心理恐慌和阴霾。在情绪调节层面,要纾解焦虑情绪,学会识别自己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应,做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将注意力转移到能愉悦快乐的客体对象上。并寻求新的平衡点,尝试与身边的美好事物和银幕的感人故事对话,减少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和决心!

如果我们对心理障碍多一些认识,在它出现一点苗头的时候发现它,就能及时通过心理干预及治疗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那心理障碍早期有哪些常见的表现呢?

1.情绪反常:毫无原因的情绪波动或与事件严重程度不相称的情绪变化。本来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的,变得终日忧心忡忡,长吁短叹,愁眉不展;性格温和的,变得易发脾气,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发雷霆,纠缠不休,对人耿耿于怀;性格文静的变得兴奋活波,好管闲事,终日喜气洋洋,或变得惶惶不可终日,焦虑紧张,无故哭笑。

2.敏感多疑:疑心重重,对别人的言行敏感。看到别人聊天,认为是谈论自己;他人的一举一动认为是针对自己;甚至电视、手机的内容都觉得与其有关;身体有些不适,则怀疑被别人陷害等。

3.睡眠障碍:睡眠好坏是精神状态的晴雨表,为发病早期的信号。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噩梦、早醒等。有的次日筋疲力尽、注意力难集中;有的彻夜不眠次日依然毫无倦意。

4.个性改变:一改往日风格,变的孤僻、少语、离群;或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萎靡不振,不讲卫生,工作拖拉;或特别热情、想法天马行空、工作积极又虎头蛇尾。

5.行为异常: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容易被发现。动作行为增多或减少、呆站呆立、无目的游荡、清洁过度、反复洗手、检查等。

6.类神经衰弱:坐立不安、头痛、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学习能力降低等。

上述是心理障碍早期常见的症状和表现,当然不是有上述某些表现就可以断定某人是不是有病,而要全面观察其整个精神活动才能下结论,做到尽早到心理、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