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空城計中司馬懿為什麼不派一個偵察連先去偵查一下?

一德格天1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羅貫中借鑑其他人的事蹟編出來的。為了彰顯諸葛亮的神乎其神,羅貫中必然要想盡辦法讓空城計成功,又怎麼會讓司馬懿派偵察兵呢?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

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此事不合理之處在於,司馬懿率大軍追到西城,看到諸葛亮在城頭彈琴,城內安靜無聲。作為司馬懿,多疑是對的,但最基本的操作,也應該是:1.派弓箭手直接射殺諸葛亮。2.派斥候入城探查虛實.3.當時魏軍勢大,圍住西城,以亮為餌,坐等蜀軍援軍。

而司馬懿卻選擇草率退兵,這不是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做出來的事情。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根據什麼杜撰來的

西晉人郭衝所做的“條亮五事”。記載諸葛亮於當時所不為人知的五件異事,旨在稱頌和神化諸葛亮。後來史書《三國志》編纂者陳壽認為其史料均不可靠,故棄而不用。後南朝史家裴松之為《三國志》做註解,運用掌握的史料一一駁斥,認為五事均純屬子虛烏有故意捏造事實。

“條亮五事”的內容為:與法正辯法度、觀色而見刺客、空城計、孔明拒賀、 取信與軍。

羅貫中寫的空城計,就是根據“條亮五事”中的空城計而來。

原文為(以譯為白話文):諸葛亮駐紮在陽平,派遣魏延等軍隊合兵向東,只留有不足一萬人守城。司馬懿親帥大軍二十萬抵擋諸葛亮,恰好與魏延軍隊錯道,直接開到陽平,距離六十里路時,其偵查哨兵說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當時諸葛亮也獲知司馬懿馬上攻打陽平,大戰在前,考慮與魏延軍隊合兵,但是軍隊已經走遠,派人令軍隊回防,恐怕時間也來不及,將士失色,都不知道如何應對。諸葛亮神態自若,命令軍中都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命令打開四方城門,出幾個人與城門前掃地。司馬懿經常說諸葛亮謹慎持重,但是很少見到其示弱,因此懷疑有伏兵,於是領軍向北依山而走。第二天吃飯的時候,諸葛亮與身邊的參謀說話時,拊手大笑,說“司馬懿必然任我我示弱,應該有埋伏,循山而逃”。等司馬懿的偵察兵回覆情況稟報之,跟諸葛亮所言一致。後來司馬懿知曉後,非常後悔。

後來,裴松之根據史料駁斥道:

按記載陽平在漢中。諸葛亮在陽平時,司馬懿還只是荊州都督,鎮守宛城,直到曹真死後,才與諸葛亮相抗衡。魏明帝曾經派遣司馬懿從宛城途徑西城伐蜀,正值大雨,未成。這前後,在陽平根本沒有戰爭記載。即便如郭衝所言,司馬懿既然統領而是多萬軍隊,已經探知其兵少力弱,如果懷疑有伏兵,正可以設防慢攻,何至於迅速撤退?根據魏延記載,“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征即請兵萬人,與其分道在潼關相會,諸葛亮並未答應;魏延認為諸葛亮怯弱,感嘆自己才不盡其用。”諸葛亮既然都不讓魏延率兵萬人獨自統帥,怎麼可能如郭衝所說,突然讓重兵交予魏延,而自己領弱兵獨自守城?況且郭衝與扶風王說,彰顯司馬懿的劣跡,當人子揭其父的短處,理所不容,居然說“扶風王慨然贊同郭衝所說”,就可以知道該敘事都為子虛烏有。

歷史上真正的空城計

歷史上真實發生與《三國演義》中情況類似的空城計,有兩次。

1.春秋時期的楚國令尹公子元,在其哥哥楚文王死後為了討取嫂子文夫人的歡心,便想通過建功立業來展現自己的能力,因而在公元前666年率兵攻打鄭國。

鄭國自然無法與強大的楚國對抗,眼看楚國大軍逼近國都,大臣們卻為是戰是和、是走是留吵的不可開交,這時上卿叔詹提出應該固守待援。

叔詹利用公子元討取文夫人歡心急於求成又害怕失敗的心理,命令城中的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使對方看到一兵一卒,而城中店鋪則照常開業、百姓往來如常,沒有一絲慌亂。楚軍先鋒攻到鄭國都城下後,見此情景心裡疑惑,誤認為城中有埋伏,因而不敢攻城。

楚國後續部隊到達後,公子元聽取了先鋒的彙報,於是登上高地向城中眺望,雖然看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鄭國的旋旗甲士,於是懷疑其中有詐,不敢貿然攻城。

不久後,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聯合魯國、宋國發兵救鄭,公子元得知後只得率軍撤退。

2.唐玄宗時期著名的戍邊將領 張守圭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吐蕃人進攻瓜州(今甘肅安西西南),守將王君煥戰死,張守圭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立即組織將士百姓修築城牆,以抵禦敵人的進攻。可是城牆還沒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來犯,打到城下。

眾人驚慌失色,張守圭卻很鎮定,急中生智說道: “敵眾我寡,不能用利箭、石頭硬抗,必須施用計謀退兵。”於是登上城樓,置酒作樂,找來樂工吹拉彈唱,大宴將士。吐蕃人見狀疑城中有埋伏,竟不戰自退,張守圭隨即縱兵追擊,把吐蕃人打得大敗。


始終先生


諸葛亮錯用馬謖導致街亭戰略要地失守後,知道形勢危急,於是三十六計走為上,便匆匆撤離。此時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窮追不捨,眼看就要追上諸葛亮了。此時,孔明先生身邊無一個武將,只有幾個文官,剩下的僅僅是2500名毫無鬥志的士兵,如果此時繼續往前逃跑的話,一定會被司馬懿包了餃子。

萬般無奈之下,孔明先生只得退守到了西城,然後命令手下打開城門,其餘軍士秘密隱藏起來,只留下幾個體弱的人掃地。然而自己則鎮定自若,在城門上彈起了琴。

司馬懿趕到後,感覺很奇怪,覺得這是諸葛亮的計策,城內一定隱藏伏兵,所以不敢貿然進攻。真實情況果然如此嗎?原因不是那麼簡單的。

司馬懿有許多選擇,他可有派一小隊士兵進城試探虛實,就算被包了餃子,也沒有多大損失。萬一是諸葛亮的障眼法,那麼自己就可以輕輕鬆鬆抓住諸葛亮,然後向朝廷邀功請賞,如此一來自己可就是功勳卓著的能臣了。可他為什麼偏偏沒有這麼做呢?其實,此時司馬懿心裡已經有數了,他知道這明擺著就是諸葛亮的障眼法,可是如果自己真的抓了此人,那麼自己的地位甚至性命也會岌岌可危。

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殺了諸葛亮自己在曹操的眼中就沒有用處了,而且由於自己功高蓋主,加上曹操一向多疑,那麼自己很可能會被曹操殺害。相反留著諸葛亮一條性命,自己的價值還是存在的,這樣一來,至少曹操不會殺自己。

我們知道,看到諸葛亮的空城計後,司馬懿稍稍停留了片刻,然後就領軍走了。最後又折了回來。為什麼呢?其實也是做給手下人看的一齣戲,他知道萬一自己就這麼回去了,等到了許都,別人參他一本,說他竟然被諸葛亮擺的一座空城嚇走了,那麼傳出去豈不被人笑死?最重要的是,多疑的曹操肯定會認為自己與諸葛亮私通。等大家跑出去一段路了,司馬懿料定諸葛亮應該逃得差不多了,自己這時再恍然大悟,然後再返回去追,最起碼能堵住眾人的口實。就算到時候曹操怪罪下來,自己頂多算是一個戰場指揮不力的罪名,不至於掉腦袋。



乖乖單眼皮xo


空城計,更好的解釋應該是司馬懿聽到了諸葛亮的弦外之音,有我在,所以你才會受到重要,要是沒了我,你也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如果真的派了人偵查,發現城內沒人,你說這仗是打還是不打?打了,可能被曹家人一擼到底,致仕種地。不打吧,估計要軍法處置,引來朝堂非議。所以他有理由,放諸葛亮走。

司馬懿當時在曹魏是什麼局面?早年被曹操“請”出山,司馬懿一開始說我不來。曹操派個人去,你告訴司馬懿,他再不來上班,下次我就給他去上墳......

而且曹操當時什麼情況?文臣以荀彧為首,董昭、程昱、荀攸、賈詡、滿寵、辛毗、劉曄、毛蚧、王凌、蔣濟,文臣裡面根本數不到司馬懿。武將,司馬懿後來雖然是官拜驃騎將軍(軍隊二把手),從來沒見過他親自上陣廝殺過。而且諸曹夏侯都在,還有張遼、徐晃、張郃、樂進、文聘、諸葛誕等人,都是能坐鎮一方的大將。

司馬懿一直隱忍到漢中之戰,才給曹操獻了第一條計:趁劉備在成都立足未穩,幹他一下子。曹操還說了句得隴望蜀不可取,頂回去了。後來夏侯淵命喪定軍山,張郃兵敗巴州,曹操帶人二次進入漢中,劉備堅壁清野,逼得曹操糧盡退軍。

司馬懿第二次給曹操獻計是關羽降於禁、斬龐德、困曹仁,威震華夏的時候,和蔣濟兩個人一句話:讓孫權從後面捅關羽一刀,樊城、襄陽之圍可解。

這次,曹操聽了。於是,羽卒......

曹丕即位以後,司馬懿也沒怎麼得寵。很多人以為司馬懿是曹丕潛龍寶邸的主要謀士,還真不見得。直到曹丕死後,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也受到了曹家人的排擠和不信任。

所以司馬懿是一個能識時務,懂策略會隱忍的大臣。

所以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司馬懿絕對有理由放走諸葛亮,這江山又不是我的,真把諸葛亮抓起來了,我司馬仲達還有出頭之日?只要諸葛亮多在世一天,我的位子就會坐的越久。






陽明山下青藤狗


對於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否真有此事,後人一向懷疑,認為有也是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從元末明初到今天,成書幾百年了,有些人就信以為真了。從沒有的角度說,就不必再考慮派人偵察的問題了。從有的角度來說,司馬懿也是非常精明的。他的用兵特點是處處小心,他認為小心是沒有小心過火的。還真是這次小心過火了。這是作者安排的情節,著重寫了司馬懿的看、聽、思三個方面。當看到諸葛亮泰然自若,笑容可掬,城門大開,百姓如常;聽到諸葛亮的琴聲悅耳,毫無緊張慌亂;對於司馬懿的性格來說,他必然會想到切不可盲目,若遇埋伏會吃大虧,還是走為上策,臨時再派人偵察也來不及了,打仗是刻不容緩的……故後隊變前隊撤軍。作者這樣安排情節,目的是讚美諸葛亮高司馬懿一著,褒貶分明。司馬懿何嘗沒有偵察兵?若寫司馬懿派人偵察,下文的情節就大不相同了,刻畫人物就褒貶相反了,就不合乎作者的寫作意願了,所以作者這樣虛構情節。


漁樵之人W


不用派人偵探,司馬懿已經知道了諸葛亮擺的是空城。

政治鬥爭,你死我活,能在政治鬥爭的旋窩裡生存,沒有過人的考察能力,就沒有事業,甚至是沒有生命。

沒有西蜀的進攻,司馬懿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有了這個戰爭的緣由,司馬懿就官場平安,曹操就會繼續重用他司馬懿。

司馬懿生性多疑,辦事謹言慎行,不打無把握之仗。因而才步步高昇,穩如磐石。

舊時官場,政治鬥爭,幫派角力,爾虞我詐,爭名奪利。險象環生。

沒有驚人的洞察力,仕途不保,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是不能成為將才的。

諸葛亮已無兵可用,看門的,掃路的,都是青壯年,都是年輕人,也都是軍人所扮,一個久經沙場的軍事家,難道看不出來嗎。

看出來了,司馬懿看出來了。但為什麼他反而退兵不攻呢。這就是司馬懿的過人之處,不但一般人看不出來,連他的副手都疑惑不解呢。

若殺入城內,不費吹灰之力。可以排好隊,大搖大擺的列隊入城。那入城之後呢,無非是勁敵消滅,馬放南山,刀槍入庫。

設想一下,若諸葛亮被消滅,戰爭對手沒有了,天下太平了,司馬懿還有重用的必要嗎。失去戰爭的硝煙,曹操再也不敢讓手握重兵,多智善謀的司馬懿生存下去,太平盛世時,擁兵自重的將軍,就是朝廷的新的心腹大患。

諸葛亮不死,司馬懿常生。無論如何,司馬懿是不能讓諸葛亮被消滅的,西蜀尚存,戰爭危險就存在,有戰爭,不用司馬懿用誰啊。

平衡的藝術,即是羅貫中先生寫作的藝術,也是將相求生存的藝術。

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歷史問題。歷史的侷限性,造就了多彩的歷史。

現在的戰爭,我們是保家衛國,消滅敵人是軍人的使命。把敵人乾淨利落的全部消滅掉,我們才能安享太平盛世。

時代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看歷史故事,應把問題放在那個年代去分析原因。

司馬懿不派偵察兵,是根本不用派。這是我一個曾經當過兵的人的心理體會,各人有各人的見解,言論自由,知無不言,但願言者無罪。


山東梁雲平


這個並不奇怪,當時司馬懿想到了這一點,也想派一個偵察連先去落實情況,到底著諸葛亮玩的是什麼把戲葫蘆究竟是賣的什麼藥,不過轉念又一想這個沒有必要,要是把實底探出來了殺進城去活擒了諸葛孔明,不但我失去了一位酒逢知已的良師益友,而是還失去了一位彼此難得的知音,更可怕的是我司馬懿從此在曹魏朝中失去了本身生存的自身價值和利用價值,更別說什麼發展空聞了,恐怕是連自已的性命都難以保全了!


人間正道陳德立


空城計,更好的解釋應該是司馬懿聽到了諸葛亮的弦外之音,有我在,所以你才會受到重要,要是沒了我,你也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如果真的派了人偵查,發現城內沒人,你說這仗是打還是不打?打了,可能被曹家人一擼到底,致仕種地。不打吧,估計要軍法處置,引來朝堂非議。所以他有理由,放諸葛亮走。

司馬懿當時在曹魏是什麼局面?早年被曹操“請”出山,司馬懿一開始說我不來。曹操派個人去,你告訴司馬懿,他再不來上班,下次我就給他去上墳......

而且曹操當時什麼情況?文臣以荀彧為首,董昭、程昱、荀攸、賈詡、滿寵、辛毗、劉曄、毛蚧、王凌、蔣濟,文臣裡面根本數不到司馬懿。武將,司馬懿後來雖然是官拜驃騎將軍(軍隊二把手),從來沒見過他親自上陣廝殺過。而且諸曹夏侯都在,還有張遼、徐晃、張郃、樂進、文聘、諸葛誕等人,都是能坐鎮一方的大將。

司馬懿一直隱忍到漢中之戰,才給曹操獻了第一條計:趁劉備在成都立足未穩,幹他一下子。曹操還說了句得隴望蜀不可取,頂回去了。後來夏侯淵命喪定軍山,張郃兵敗巴州,曹操帶人二次進入漢中,劉備堅壁清野,逼得曹操糧盡退軍。

司馬懿第二次給曹操獻計是關羽降於禁、斬龐德、困曹仁,威震華夏的時候,和蔣濟兩個人一句話:讓孫權從後面捅關羽一刀,樊城、襄陽之圍可解。

這次,曹操聽了。於是,羽卒......

曹丕即位以後,司馬懿也沒怎麼得寵。很多人以為司馬懿是曹丕潛龍寶邸的主要謀士,還真不見得。直到曹丕死後,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也受到了曹家人的排擠和不信任。

所以司馬懿是一個能識時務,懂策略會隱忍的大臣。

所以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司馬懿絕對有理由放走諸葛亮,這江山又不是我的,真把諸葛亮抓起來了,我司馬仲達還有出頭之日?只要諸葛亮多在世一天,我的位子就會坐的越久。






小老虎的vlog


"空城計"或“空營計”是一種“虛而虛之”的謀略。根據《草廬經略·虛實》中講:“虛而虛之,使敵轉疑以我為實。”意思是說,本來空虛又仍然表示空虛,使敵人反而誤認為我暗中作了準備。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很引人注目,但其真實性受到了歷史學家們的懷疑,甚至被認為是小說家言。在三國曆史中,只有趙雲、曹操和文聘真正使用過空城計。

趙雲的空營計

   "夏侯淵敗,曹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營),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哉,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陣,且鬥且卻。......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與曹操為爭奪漢中展開大戰。戰中,趙雲帶幾十名騎兵在路上與曹操的大隊人馬相遇。

   趙雲率部殺出一條血路,帶著倖存的幾名士兵逃回自己的營寨。曹軍不肯善罷甘休,緊追其後。趙雲部下恐寡不敵眾,主張立即關閉營門,憑險堅守,以待援軍。趙雲卻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靜待曹軍到來。

   曹操率重兵追到趙雲大營門口,見守門哨兵如木偶一般站立著,營內靜悄悄的,不見一名士卒。曹操犯疑,認為周圍肯定有伏兵,這也許是趙雲的誘敵之計,於是下令立即撤兵。趙雲乘曹軍慌亂之際,一聲令下,戰鼓齊鳴,喊殺聲震天動地,箭雨點般向曹軍射去。曹軍驚慌失措,競相逃命,自相踐踏和落入漢水中而亡者不計其數。

曹操的空城計

   "布覆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時太祖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魏書曰:於是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裡。明日復來,太祖隱兵堤裡,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獲其鼓車,追至其營而還。"

   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呂布和陳宮率一萬多人從東緡(故城址在山東省金鄉縣東北)出發,前來攻打曹操,當時曹操“兵皆取麥”,城中留守兵力不足千人,曹操便讓隨軍女眷到城牆上去站崗,留守軍隊“悉兵拒之”。呂布見敵兵不多,惟恐曹操設有埋伏,便向後退了十餘里。第二天再來攻打時,曹操果然在“林木幽深”的南堤設下了埋伏,並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

   文聘的空城計

   "孫權嘗自將數萬眾卒至。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孫權以五萬兵馬,親自包圍文聘於石陽(今湖北孝感縣西南)。石陽由文聘據守已久,孫權突然來攻,剛好在連綿大雨之後,防禦工事受到破壞,還未修補;壯丁也在田間勞動,未及返回。

   文聘認為,出城應戰固不可能,閉城堅守也難拒敵。他苦思之下,忽得奇計,就吩咐城裡人都藏起來,讓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宮衙裡,不再露面。孫權仔細量度了一番,覺得非常可疑,就對部將說:“此人是曹操信賴的將領,自然非比等閒之輩。如今知我來攻,卻毫不防備,必然其中大有狡詐,否則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還是撤退為好。”於是引兵退走了。





尐頩沒蓋


《三國演義》空城計中司馬懿為什麼不派偵察連先去偵察一下?。這確實是個不錯的建議,但必竟也不算什麼高明的辦法。聰明的司馬懿先生,不如用無人偵察機,先去巧妙偵察一下城中的虛實,既快速,又安全。尤其是在諸葛亮先先,全神貫注,陶醉在美妙的樂曲聲中時,他只是注意了前方的司馬懿陸軍的進攻的趨勢,而不一定注意空中司馬懿空軍的偵察機的出現。這樣獲得的軍情,既及時,又準確,然後再決定是出動空軍轟炸,還是使用導彈。

當然司馬懿先生也會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自己帶幾個人在城前佯攻,而用空軍突襲的辦法,一舉可將空城摧毀。而諸葛亮先生也只有一個選擇,要麼坐直升機逃跑,要麼舉白旗投降。只是依據題主思路,杜撰而已,供網友一笑。


老兵4200


我們看三國演義,當讀到空城計的時候,總不免有一個問題,城門大開,四個士兵假扮的百姓在城門口掃地,為何司馬懿連隨便派幾個人去打探一下也不去?難道是擔心幾個士兵的性命?

其實這裡面有很高深的計謀和學問的。

首先是諸葛亮用錯馬謖而失了街亭這一重要的關卡,而失去街亭就等於說進兵失敗,那只有退兵一種辦法了,而如何全身而退是放在諸葛亮面前的一道大難題。

當諸葛亮準備退兵的時候,司馬懿大兵就要殺到,後方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還來不及退兵,只有緩一緩時間才能保證全身而退。於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諸葛亮演了一出空城計,由四名士兵假扮的百姓在城門口打掃,城門大開,諸葛亮在城頭撫琴。

當司馬懿大兵到達城門口的時候,發現了眼前的這一幕。史書上記載是司馬懿疑心太重,不敢貿然進城,於是直接退兵而去。但是仔細想想,假如你是司馬懿,難道派一小隊士兵去探查一下情況的思路都沒有?再有什麼疑心也不至於擔心死一隊小兵吧?而反之如果確實是空城,那豈不是白白撿到一個諸葛亮?為何司馬懿沒有邁出這一步,而選擇退兵呢?

其實真實原因是這樣的,所謂的養寇自重。其實司馬懿已經清楚知道前面是一個空城,可以輕輕鬆鬆的抓到諸葛亮,但是他沒有這樣做。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司馬懿雖然統帥大軍來和諸葛亮對戰,但是曹操根本就不相信他,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迫不得已的使用了司馬懿,而如果諸葛亮被抓,那兔死狗烹的道理司馬懿明顯很清楚。而諸葛亮讓士兵在門前掃地,其意就是各掃門前雪的意思,抓了我對你也沒好處。

司馬懿的處境其實是非常不妙的,從曹操到曹丕再到後面的幾個君王,都在防著司馬懿,所以不得不說,司馬懿在當時是必須得放了諸葛亮,若不放諸葛亮,那就沒他啥事了。

所以也只有諸葛亮和司馬懿能夠理解門前掃地士兵的意義,而其他人根本就不懂,司馬懿在無奈之下,只有配合諸葛亮上演了一出空城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