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誰?

用戶58756427921


千古一帝康熙大帝為後世子孫留下了一個偌大的王朝,雖然在康熙晚期在政治上管理相對寬鬆,滋生了一些社會問題,但是從康熙大帝執掌大清王朝整體成就來看,他是非常厲害的,要不怎麼能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但是在康熙晚年時期發生的“九子奪嫡”事件,也許是他這一生一個最大的敗筆。

康熙畫像


而之所以會發生“九子奪嫡”的現象,我認為這與康熙大帝兩次廢立太子有莫大的關係,康熙47年即1708年,康熙帝以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為由廢掉了太子之位,雖然1709年重新立胤礽為太子,但是在康熙51年即1712年再一次廢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理由是太子結黨逼迫父皇儘早退位,自此胤礽一直被圈禁至死。

影視劇中的康熙


也就是兩度立廢太子的事情直接督導致了康熙帝在最終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上遲遲下不了決心,中間他也召集過大臣對於太子人選進行過討論,但最終大臣們的意願與自己的想法始終不能達成一致,所以太子之事一直處於懸而未定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康熙帝的莫衷一是,才進一步激發了九子之間為了太子之位發生了明爭暗鬥,最終導致九子奪嫡事件的發生。

胤禵畫像


如題目所問,康熙大帝心中究竟誰是他最中意的接班人呢?我認為,應該康熙大帝的第十四子胤禵,也就是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由:

【1】胤禵一直受到康熙帝的寵愛。

這方面從日常的宮廷生活細節就可以看出,胤禵自小就聰明絕頂,才能出眾,胤禟曾說:胤禵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兄弟皆不如也。他從少年時代起就頻繁跟隨其父出巡,在日常生活中,也受到康熙帝的特殊優待,比如部分皇子蒙父皇恩准,享有支取官物的權力,由大內提供其一家的食用物品,一般是一年時限,雖然享受此種待遇的皇子眾多,但是胤禵是享受時間最長的一位,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整整七年,如果不是康熙猝然離世,胤禵還會一直享受此待遇。

胤禵畫像及影視劇中形象


【2】有情有義的真性情。

作為皇帝的兒子,很多時候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泯滅兄弟之情,這在歷屆封建王朝中比比皆是,在康熙諸多皇子中形成了不同的黨派,最重要的是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胤禵雖然與胤禛是親生兄弟,但是兩人的關係很一般,胤禵與八爺胤禩關係非常的好,而這種好是真心的好,當康熙帝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圖謀害胤礽的時候,還是胤禵挺身而出替胤禩求情,雖然遭到康熙的怒斥差些被斬。雖然康熙十分生氣,但是通過這件事情,康熙看到自己兒子胤禵身上的優秀品質,更加得到康熙帝的賞識和重用。

影視劇中的胤禵


【3】內能文,外能武,具備明君的素養。

作為一國之君要具備綜合素質,而不是某一方面特別突出,而胤禵就是這樣的全才,能文能武,在宮廷時能夠很好處理兄弟之間的關係,維護父皇的統治地位,對外能夠為父皇分憂解難,康熙五十七年即1718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薩汗請求清朝中央發兵救援,面對如此艱鉅的任務,康熙帝充分信任胤禵,任命其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政的規格出征。在出徵時,康熙帝下旨青海蒙古王公:

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爾等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

足可見康熙對這個兒子的信任,以及胤禵在康熙心中地位之高。

影視劇中的雍正


【4】雍正帝奪得帝位後對待胤禵的態度。

康熙去世的時候,胤禵仍然在外,所以胤禵根本就不知道父皇已經去世的消息,正是因為胤禵事先不知道這個消息,才使得哥哥胤禛對其動了手腳。康熙帝去世第二天,雍正晉封公延信為貝子,命延信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並下了一道密諭給他:

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果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等)帶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洩露。

雍正帝讓其將父皇下達給胤禵的聖旨、諭旨,以及家書等等全部要收繳上來,按常理來看這些根本就沒有必要,但是雍正帝是怕在這些奏摺的內容涉及到父皇想將帝位傳給胤禵的內容,如果流落到其他人手中,豈不是給自己的上位留下把柄。

所以,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認為,在康熙心中胤禵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誰,咱們可以排除看一下。

康熙活下來的兒子一共二十四個,其中有的年幼,有的無心政治,真正參與到奪位之爭的只有九個,所以通常稱為“九龍奪嫡”。

這九龍分別為: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

大阿哥,一直跟二阿哥太子胤礽爭鬥不休,認為自己是長子,廢了胤礽就是自己上位。然而用力過猛,居然想殺手足,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於是被厭惡乃至廢除。

二阿哥,赫舍裡皇后之子,嫡出,清朝近三百年唯一的太子。康熙一開始確實想傳位給他,所以被廢之後,不到一年仍舊復了他的位。可惜,作為太子目標太大,飽受諸皇子攻擊,胤礽也確實爛泥扶不上牆,康熙實在失望,於是再次被廢。


三阿哥,優秀的學者,曾率人編纂《古今圖書集成》,保存了大量古籍,可謂功在千秋。然而,一個太沉迷學問的人書生氣太重,是不適合當領導的。加上跟太子走的太近,康熙自然也不會屬意他。

八阿哥,素有賢名,待人寬厚,在朝中素有名望。但是,因為一直以“賢”示人,待人太過放縱。康熙自己就以“寬”待人,所以導致晚年吏治腐敗,國庫虧空,僅存銀七百萬兩。再這樣寬縱下去,官商富得流油,老百姓吃不上飯,大清就完了,更不會屬意八阿哥了。

十四阿哥,通常認為康熙是想讓他繼位的,還封大將軍王,西北帶兵。傳說中雍正即位就是把“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但如果真想讓他繼位,怎麼會不讓他留在京城,而派去西北呢?並且康熙晚年,十四阿哥幾次上書要求回京,都被康熙駁回。還封了個“大將軍王”,這樣王不是王,大將軍不是大將軍,不倫不類的稱呼。

九阿哥、十阿哥黨附八阿哥,十三阿哥黨附四阿哥,不是統帥的料,本來就不想作皇帝,康熙自然不會選他們。

所以,最屬意的當然只有鐵面無私,打擊權貴的四阿哥胤禛了。


待我施為地煞變



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的接班人有兩位人選。

第一順位皇位繼承人:皇十四子胤禵

第二順位皇位繼承人:皇四子胤禛

之前傳統觀點認為康熙帝認定接班人是皇四子胤禛最主要的三個證據分別是:

康熙帝老年多病,不可能把繼承人打發到西北去。

康熙帝喜歡胤禛兒子弘曆,所以立胤禛為繼承人。

康熙帝臨死前派皇四子代表皇帝祭天,可見康熙帝已經選中繼承人。

然而這兩個說法都站不住腳的。

根據康熙帝駕崩時就在京師的法國神父巴多明神父披露,康熙帝去世前,康熙帝本人並沒有“老人”自覺,在農曆十一月不顧自己是69歲老人的事實,跑到南苑打獵,在這過程中他染上了嚴重風寒,但是開始康熙帝並不在意,還繼續打獵,直到他身體撐不住才返回紫禁城,而他回城前兩天京師下起了大雪,康熙帝冒雪回到紫禁城後,病情加劇,沒幾天就去世了。

按照西方傳教士的說法,康熙帝本人並沒有“年老多病”的自覺,內心依然還是“少年“,所以,康熙帝把胤禵派去西北,也可以理解為皇帝對繼承人的栽培。畢竟,康熙帝自己也多次親征,自詡“馬上皇帝”。

而且根據目前清宮檔案,康熙帝在去世前五個月批覆山西巡撫奏摺時還說自己今年(六十一年)身體特別好,特別棒:“朕體好,今年體健,氣色甚好”

第二件事更靠不住,因為康熙帝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才第一次見到快滿11歲的弘曆;而在此之前,康熙帝已經把胤禵兩個兒子養在身邊很久了,胤禵的嫡子弘明幾歲的時候就被康熙帝養在身邊了;康熙帝還把胤禵兩個兒子帶著去熱河避暑山莊、還帶著他們去木蘭圍場,胤禵兒子結婚康熙帝也親自操心。

第三件事一句話就可以推翻,康熙五十九年,皇三子也代表康熙帝去祭天。


當然,這也不代表胤禵就是康熙帝默認的繼承人。我認為皇十四子是康熙帝心目中第一繼位人選,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目前西方傳教士以及外國人、朝鮮方面的記載,都記載康熙帝默認繼承人是胤禵,比如英國醫生約翰·貝爾(John Bell) 的旅行日記中記錄了在北京聽到的有關皇位繼承人的消息,至少在當時在京師外國人圈子裡, 大家都認為胤禵才是康熙帝默認的繼承人。

另外就是康熙帝本人有“年齡歧視“,康熙帝雖然自己年紀不小了,但是他到康熙五十九、六十年這個階段變得很不喜歡年紀大的人。康熙帝在康熙六十年接見一名51歲的官員(只比皇四子大6歲)時,還專門問這個官員牙齒是否鬆動,眼睛花不花。

另外,胤禵在康熙六十年回到京師,當時皇九子還很擔心康熙帝可能不會再放胤禵去西北“立功“,可見當時朝廷上下對康熙帝身體情況都比較樂觀。

而另一個比較決定性的證據是根據目前現存的清宮檔案,康熙朝以皇四子列名第一的奏摺只有4份,而以皇十四子列名第一的奏摺有354份。


最為重要的一個證據是雍正帝沒有康熙帝的手詔,而康熙帝連自己不重要的妃子的安排都留了一式兩份的詔書,還分別放到不同的地方,被雍正帝找到了;可偏偏立繼承人這麼大的一件事,康熙帝一個字都沒有留下。

目前雍正帝繼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證據是隆科多傳旨,但是這件事比較可疑是因為隆科多當時連一品都不是,他父親留下的一等公的爵位也被康熙帝交給了他的兄弟繼承。

這樣的隆科多,康熙帝會給他專門交代遺言?

而雍正帝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讓人收繳胤禵與康熙帝所有往來詔書和信件,這也比較可疑:“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洩露。”

當然,我也認為雍正帝不是篡位,我更傾向於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的繼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禵,但是康熙帝沒料到自己身體情況惡化這麼快,所以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選擇了近在咫尺的皇四子胤禛,而非胤禵;之所以康熙帝沒有寫手詔,我覺得最大可能是康熙帝還是有一顆期待奇蹟發生的心,萬一自己身體突然轉好,那麼就可以不用立皇四子了。

所以,從始至終,皇四子胤禛在康熙帝心目中只是皇十四子胤禵的“備胎”,康熙帝一直到自己生命最後一刻還在期盼奇蹟出現,所以沒有留下關於繼承人的任何文字。

雍正帝就是在這麼尷尬的情況下登上帝位的。


蘭臺


歷史就是歷史,不能假設,可是我們經常假設,是因為我們老是希望按我們的思路去發展,這是歷史留給我們太多的遺憾 。歷史上一個很小的細節,往往會影響歷史的未來發展。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當初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那麼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國還是處於戰爭紛亂的時代,可能也就不會有後來強盛的大漢王朝,自然也就沒有影響深遠的儒家文化。



歷史上清朝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一般來說大家對九龍奪嫡這段歷史非常的熟悉,因為現在很多影視劇都非常熱衷這段歷史的翻拍。但是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段歷史其實對清朝未來的發展乃至於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在九龍奪嫡的初級階段,皇子之間黨派林立,最主要的力量有八爺黨,四爺黨,太子黨,當然,十四皇子和三皇子自成一黨。但是後來冷麵王胤禎卻奪得了九子奪嫡鬥爭中的主動權,最終順利登基,繼承大位。 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對曾經那些與他爭奪皇位的皇子們趕盡殺絕。比如將八爺九爺取名為阿其那,賽思黑。而十四皇子則被趕去為康熙守靈 ,大皇子被終身監禁,太子胤仍更不用說了,最終抑鬱而死。唯有十三阿哥胤祥得到了善終,而且得到了無上的榮耀。雍正皇帝對胤祥非常信任,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卻情同手足。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後,雍正皇帝非常悲痛,不僅加封其為鐵帽子王,而且還給他配享太廟的榮耀。那麼胤祥為什麼會得到雍正如此的信任呢?



主要是因為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鬥爭中,堅決站到了雍正的一邊。是雍正最得力的幫手。難能可貴的是,胤祥對皇位沒有絲毫的動心。實際上來說,胤祥的能力絕對不比胤禎差,而且在軍事上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對胤祥的印象非常好,認為胤祥忠孝的性格是別的皇子一輩子學不來的。 據說有一段時間,康熙皇帝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帶著胤祥,可見對其寵愛之深,在如此有利的局勢面前,胤祥如果要爭奪皇位,絕對是九子奪嫡中的一支非常強大的力量,但是胤祥為了胤禎,卻甘願放棄這樣的政治理想,這讓胤禎非常感動,因此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對胤祥禮遇有加,讓其他臣子羨慕不已。



但是如果我們設想一下,當初康熙皇帝如果把皇位傳給了胤祥,那麼可能未來的清朝發展就會是另外一種場景,起碼不會出現乾隆皇帝這種貪圖享樂,排斥外來思想外來文化的盲目自大的皇帝。也不會完全閉關鎖國。 據清朝康熙年間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說,十三阿哥胤祥對外來文化非常欣賞,對外國傳教士更是禮遇有加,因此得到了外國傳教士的大加讚賞。 因此如果胤祥能夠繼承皇



位,那麼清朝未來的發展歷史必定是另外一種格局。起碼不會與外國相差這麼大。雍正皇帝將皇位傳給乾隆皇帝之後,乾隆皇帝肆意享樂,為了湊足十大武功,窮兵黷武。將清王朝拖入了滅亡的深淵。而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思想也使得清朝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最終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將清王朝徹底送入了歷史的焚屍爐,可見,清雖亡於慈禧,實罪在乾隆!


歷史的循環


康熙一生有35個兒子,其中長大成人的有24位,要說他心中的接班人,最先肯定是二皇子胤礽,那麼,康熙又是怎麼從胤礽,最終轉移到胤禛身上的呢?

(胤礽劇照)

一、公開冊封的皇太子胤礽。

按清朝祖制,皇帝在位不得立太子,但當時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敏感時期,康熙立嫡子胤礽出於三方面的考慮。

一是康熙立太子固國本。

平西王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和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分別發起叛亂,很快康熙便在叛亂中丟掉了半壁江山,眼看吳三桂的軍隊就要進逼京城,康熙為固國本,同時也為了讓滿族政權漢化,於是他聽從了大臣“早立太子,以固國本”的勸諫

二是拉攏朝臣索額圖。

索額圖幫助康熙除掉了權臣鰲拜,再加上他又是皇后赫舍里氏的叔叔,因此很快成為康熙的心腹。然而讓康熙萬萬沒想到的是,朝中很多大臣見索額圖成了重臣,於是紛紛依附他,這樣就形成了影響皇權的“索黨”,康熙不得不把胤礽立為太子,以此拉攏索額圖。

三是康熙對皇后赫舍里氏心存愧疚。

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她是索尼的孫女,是當初孝莊太后為了遏制鰲拜在朝中的權力,特意為康熙挑選的。

雖說是政治婚姻,但赫舍里氏溫柔賢惠,又很有才幹,是最理想的賢內助,再加上她和康熙夫妻和睦,感情深厚,因此當赫舍里氏難產去世後,愧疚萬分的康熙便決意把還在襁褓中的胤礽立為太子。

(胤禵劇照)

二、疑似接班人胤禵。

胤礽由於失德被廢黜後,太子之位便一直懸而未絕。

眾皇子紛紛捲入儲君之爭,他們毫不顧惜手足之情,不僅互相傾軋還彼此算計,甚至因為奪嫡之爭讓諸多朝臣也參與進來。

這讓康熙大為震驚,為了阻止奪嫡之爭,康熙只得復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等到胤礽再次被廢后,仍有希望得到太子之位的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一向鍾愛胤禵,這是有目共睹的,雖然他也參與奪嫡,但他一直是皇八子胤禩的支持者,並沒有對帝位有非分之想,所以康熙在對其他皇子殘酷打壓的時候,雖說對胤禵有過懲戒,但對他的關懷還是沒有減少。

不管怎麼樣,康熙還是要選一個皇子做他的接班人。

康熙接下來的表現,無疑用行動告訴大家:胤禵就是接班人。

具體是怎麼表現的呢?

胤禵是個文武全才,不像胤禛論文可以,論武就有些遜色了。

康熙年老後,在政事上有些懈怠,他有意把一些政事交給胤禵去做。胤禵也能很遊刃有餘地把他交待的政務處理得很好,因此康熙對他很滿意。

重點在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首領攻打西藏。派誰去平定戰亂呢?

當時諸皇子都知道這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所以大家紛紛請命。

康熙卻把此事交給了胤禵,並封他為撫遠大將軍,讓他統領30萬大軍前往平亂。

隨後康熙率文武全臣在郊外給胤禵送行,其規格與天子出征規格無二。

康熙還下了聖旨給青海一帶的官員,為才出徵不久的胤禵樹威。

除此外,胤禵還率軍在路上,康熙就接二連三,對他重賞不斷。另外還在給他的硃諭中說了很多意味深長的話。

總之,康熙的種種行為不光讓滿朝文武都認定胤禵就是下一個接班人,就連胤禵也志得意滿,覺得康熙就是給他機會讓他建功樹威,就是為做接班人做準備。

(胤禛劇照)

三、意料之外的接班人胤禛。

康熙六十一年,69歲的康熙病逝於暢春園。

在康熙的遺詔中,皇四子胤禛被指定為他的接班人,繼承了帝位。

這個消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那麼康熙究竟是怎麼考慮的呢?

原來,康熙晚年因為皇子爭儲,內心極為煩悶。

胤禛是成年皇子中唯一沒有參與爭儲的一個,他像個局外人一樣不是參禪論道,就是遊山玩水,更沒有與朝臣往來過密的舉動,絲毫沒有覬覦帝位的表現,因此康熙對他沒有防備之心。

除此外,胤禛做事雷厲風行,在政務處理上很有魄力,康熙很欣賞他這種風格,畢竟到康熙晚年,由於他的寬鬆,吏治上存在著很多問題,急需要一個有魄力的人來解決。

另外,胤禛誠孝,常常為康熙解憂排煩,因此康熙經常在煩悶時到胤禛府中散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康熙看到了聰明大氣的孫子弘曆,於是把他養在宮中,享受了一年左右飴糖抱孫的天倫之樂。

也許是出於看到弘曆有帝王風範的緣故,也許是真正對胤禛有了瞭解,總之,在康熙臨終,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韜光養晦的胤禛為接班人。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紅樓夢裡有對太子胤礽,雍親王胤禛,廉親王胤禩的描寫

秦可卿葬禮上,賈政引薦寶玉結識北靜王即是太子胤礽與雍親王胤禛的首次結交描寫

對雍正的描寫都是正面的,一個“賢”字透出了作者胤礽對雍正的賞識,正面評價很中肯

而對於廉親王胤禩“賈璉”(假廉)的評價則透出了一些貶義,賈璉與王熙鳳通過經營賈府(八王爺胤禩與其悍妻郭絡羅氏經營內務府)期間,大肆斂財,貪汙受賄,巧取豪奪,草菅人命,極盡貪財之能事

但賈璉行事善機變,遊走於人脈關係,是個能言善事之人

之所以不能繼承王位,是透過石呆子的扇子案講述了賈璉不能為王的人性弱點,賈璉雖然貪財好色,卻秉性純良,太過正統,愛面子,行君子之道

而繼承王位者雍正善陰陽互補之道,有海外名士輔佐,能駕馭群臣,施行王道

最重要一點,各位切記,康熙對於太子胤礽的愛遠超於其它阿哥

康熙對於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愛深刻入骨,相思成疾,又極盡對孝莊皇太后的“孝道”,對太子胤礽的愛始終是康熙的一塊心病,太子兩立兩廢,即可看出,無論太子行了多大的荒唐事,康熙始終最數意於傳位太子胤礽

然而另康熙沒有想到的是,太子胤礽被魘鎮做出荒唐舉止後被冤枉謀逆,慘遭陷害廢黜,九子奪嫡開始為了爭奪皇位初現端倪

康熙為了穩定朝局,倉促食言,復立太子

然而,九子奪嫡的盤根錯節已經不可收拾,甚至有刀兵血刃,互相殺伐的苗頭(大阿哥胤禔想替康熙“行人事”殺死太子胤礽,但是他嚴重低估了康熙對於太子胤礽的愛,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是不能用生死開脫罪責的,於是大阿哥胤禔被永久圈禁)

康熙為了保護胤礽不得不二廢太子胤礽,幽禁鹹安宮十年保護起來

康熙臨終仍囑咐新帝雍正要善待廢太子胤礽及其家人

看看雍正繼位之後,對所有參與九子奪嫡的皇親兄弟們進行了清算,唯獨尊重康熙臨終遺願善待了廢太子胤礽,並幽禁其“理親王府”,死後仍以親王禮制相待,但追封一個“密”字,以追悔前過

終究做了三十年太子的胤礽和雍正以這種方式結束了皇權之爭

無才可以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為官的,家業凋零。

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裡逃生。

無情的,分明報應。

欠命的,命已還。

欠淚的,淚已盡。

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

看破的,遁入空門。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山石道人評紅樓


從法理上說,康熙公開的第一個接班人就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生育的嫡次子胤礽。

滿洲祖宗家法沒有立太子這一說,康熙的父親順治作為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也沒有健諸。康熙八歲繼位為帝,在四大輔臣及祖母孝莊太后的幕後支持下做這個皇帝,等他長大了第一個需要考慮的聯姻問題。靠聯姻而增強自己的實力這倒是滿洲從來就有的風俗。於是康熙娶了輔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孫女,就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執政初年要面對四大輔臣之間的矛盾,這是牽動大局的問題。之後又是三藩之亂。這時候的康熙也就是二十出頭的年紀,政局又焦頭爛額,不會把真正考慮合適的繼承人當作第一要務。

三藩之亂的過程中,為了平定大局以安民心,遂效仿漢族的立儲制度,把嫡次子胤礽立為皇太子。應該說胤礽的作用是用來表示滿洲來的皇帝願意尊崇漢人的制度,皇帝願意尊崇華夏文化。這和開博學鴻辭科的意思是一樣的。


等到康熙真正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是在三十多年後,清朝已經江山穩固,皇帝也年老了。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康熙皇帝發現這個一直襬在儲位上的兒子並不適合當他的繼承人,這時他才真正開始考慮這個問題。至於後來胤礽的復位,不代表他又成了康熙認為合適的繼承人,只是一時無奈用來填補空位而已。


至於誰是康熙心裡想過的接班人,我想一向呼聲很高的胤禩至少不在其列。一廢太子後被推舉,聲勢浩大,這已經引起了康熙的極大反感。如果真的考慮過他,順水推舟就是了,不至於後鬧到父子幾乎反目的程度,說胤禩不孝不義。在封建時代如果被戴上了“不孝不義”的帽子,那是最大的否定,康熙不可能這麼對待一個在心裡考慮過做繼承人的兒子。說明胤禩只是一廂情願。



而康熙可能考慮過的人應該有胤禛和胤禵。人之常情來說,首先自己心裡喜歡這個兒子才能考慮他繼承自己。康熙是很賞識胤禵的。不要以為只有胤禩謀求皇位,胤禵也一樣。胤禩曾經令馬齊為他奔走,胤禵更厲害,找的是李光地。胤禵也一樣希望能獲得士紳官僚的喜歡,當時也廣為流傳說“十四爺虛賢下士”,這和胤禩有什麼區別?但康熙對胤禵就很寬容,不僅不打擊他,還超授王爵,並任命為撫遠大將軍。連胤禵的哥哥們從胤禩等人都沒有封王。這種異常的待遇不能不說胤禵在康熙心裡是有特殊地位的。

胤禛肯定也在康熙繼承人的考慮範圍之內,這一對父子的私交及私下感情很不錯。胤禛把自己經營成一個仁孝的長兄、懂得孝悌之道的兒子,又用詩書耕讀來表示自己並不熱衷於權勢,這是吸取了胤禩的孝訓,不要引起父親的警戒和防範。

康熙晚年常到胤禛的圓明園遊玩。很有可能就是在這些過程中和胤禛有了更多放鬆狀態下的交往和了解,而且這種瞭解更全面、更真實,包括對胤禛的兒子弘曆等。這讓康熙覺得這個近在自己身邊的兒子比遠在西北的另一個兒子胤禵更適合做自己的接班人。


沅汰


【康熙像】

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在位長達61年,共有35個皇子,在由誰繼承他帝位的問題上,這位以英明果決著稱的帝王似乎長期舉棋不定,難下決斷。

太子胤礽幾度廢立

滿清的傳統是不立太子的,皇位的繼承者一般由老皇帝臨終前指定。新君大都是老皇帝快死時在諸皇子中擇賢而立。這種不立儲君的方法利弊參半。其利在於有希望繼承皇位的皇子都能效忠皇帝,拼命表現自己,以博取皇帝的好感,以求最終被確立為君。弊端在於,不立儲君,覬覦皇位者眾多,容易造成父子兄弟之間失和,諸子勾心鬥角,甚至同室操戈,手足相殘,釀成爭位大禍。康熙即位後斟酌立太子之利弊,決心改變滿人風俗,學習漢人立嫡長子為儲君的辦法。史載,康熙14年(公元1675年),他將孝誠皇后所生年方兩歲的胤礽立為太子。皇長子胤禔是嬪妃所生,屬庶出,沒有得立。據說胤礽性格疏狂,立而廢,廢而又立。後來他被徹底廢黜,原因是他得了狂病,竟想弒父篡位。太子被廢,讓其他有野心的皇子們看到了希望。其後,康熙其他幾個兒子為爭奪儲位,明槍暗箭,相互傾軋,斗的是不可開交,幾乎達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這場爭儲風波,綿延20多年。史稱“九子奪嫡”。

【雍正像】

康熙內心最理想的接班人究竟是誰 ?

太子胤礽被廢黜,讓不可一世的康熙大帝勞神傷心,竟因此得了一場大病。英明神武的康熙在自己的家事面前顯得一籌莫展,他左右不是,難以定奪,甚至坐朝時幾度在眾大臣面前痛哭流涕。正是由於康熙對自己百年後的“國本”要事長期懸而不決,所以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的突然上位,也就成了一樁黑霧叢生的千古之謎。

史載,胤礽被廢后,胤禩、胤禵、胤禛等人都曾入康熙法眼,均很有希望被立為儲君,尤其是皇十四子胤禵,在繼承康熙帝位的人選上最為舉足輕重。可笑到最後的竟是不顯山、不露水、性格中庸的皇四子胤禛,尤顯此事之疑竇叢生。那麼,康熙心中最中意的接班人到底是誰?

十四阿哥胤禵是康熙最愛

據史料記載,皇十四子胤禵是深得康熙賞識與栽培的。康熙57年(1718),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領西北各路大軍,討伐新疆策妄阿拉布坦和衛藏的策零敦多卜吉叛亂。撫遠大將軍,這是一個極其關鍵的重要位置,清朝的八旗精銳幾乎全在其麾下,肩負著大清西北邊防重任,因為這攸關大清半壁江山的安危。

【胤禵像】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胤禵是代父親征。因此康熙特在太和殿舉行了授大將軍印的隆重儀式。康熙的用意很明顯,是為了提高胤禵的威望,使諸子與群臣心悅誠服,也為了胤禵能多些軍事歷練,能增加統帥三軍的指揮經驗,多增加些戎馬生涯的艱苦磨練,同時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為今後順利接班鋪平道路。

史載,康熙曾親口說:“大將軍王系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務,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

《清史稿》也記載說,皇九子胤禟說:“現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將來立皇太子一定是他(胤禵)”。

由此可見,十四阿哥胤禵是康熙帝心目中最具分量的皇太子人選。

皇四子胤禛年齡偏大,又以“富貴閒人”自詡,康熙屬意他嗎?

胤礽被廢黜後,諸皇子中以四阿哥胤禛年紀最長。彼時胤禛已屆中年,按理說康熙不會考慮立他為儲。但他很懂得偽裝、深諳韜光養晦、避免鋒芒畢露而遭嫉妒之策。康熙生病時,其他皇子忙於爭儲,或經營自己的勢力,對康熙病情不聞不問。只有胤禛,為父親尋醫問藥,晨昏問安,關懷備至,因此很得康熙歡心。

【廢太子胤礽像】

他還裝作對儲位毫不感興趣,一副與世無爭的”富貴閒人“ 悠閒樣。對其他兄弟,他在康熙面前只說好話從不說壞話。有人需要幫助時他從來都是鼎力支持。他被封為雍親王后,主動上奏要求降低自己的世爵世祿,以提高其他兄弟的爵祿。他這樣的韜晦之策,大得康熙好感,經常點贊他深明事理,也獲得了康熙的極大信任。

胤禛畢竟年齡大,經事多,他這樣做是為極力迎合父皇的旨意,以博取他的喜愛。其實他外鬆內緊,一方面表現的淡泊名利,另一方面則加緊活動,用甘詞厚幣分別取得了衛戍京師的步軍都統領隆科多(胤禛母舅)和手握重兵的川陝總督年羹堯的支持。他演技高超,一方面向世人、父皇表現出對皇位沒有絲毫興趣,以麻痺康熙和眾兄弟。私下裡他則緊鑼密鼓地在策劃奪嫡鬥爭。

很多事實表明,康熙對四皇子胤禛更多是欣賞,還沒到考慮立他為儲的地步。

雍正登基:是繼位,還是篡位?

皇十四子胤禵既有康熙賞識,又統大軍鎮守西北,實乃眾望所歸,按理說由他繼位是順理成章之事。那麼,皇四子胤禛的突然即位,就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蹊蹺事了。

【胤禵畫像與影視劇人物形象】

有學者說,康熙遺詔原文是:“傳位十四阿哥胤禎(胤禵在康熙末年改名胤禎)”,而唯一託孤大臣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遺詔,將“十四”改為“於四”,將“胤禎”,改為“胤禛”,因而遺詔最終宣讀時就成了“

傳位於四阿哥胤禛”了,遂使胤禛得了天下。是為雍正帝。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找藉口誅殺大功臣年羹堯、圈禁隆科多,有人說年、隆二人是雍正篡位的主要同謀,雍正這樣做是為殺人滅口。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雍正即位是合法的,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康熙最終選擇了他,不信請看如下證據:

《清世宗實錄》記載,康熙遺詔是康熙61年(1722) 11月13日晚間宣讀的。那天宣讀的是滿文本,用的是滿語,滿文中沒有“” 和“”、“”與“”這幾個近似字。因此,所謂隆科多篡改遺詔,純屬無稽之談。

再說,康熙末期“九子奪嫡”之事,本已鬧得滿城風雨,康熙年事已高,如果真的有意讓十四子胤禵(後改胤禎)繼位,給他稍稍鍍金即可,又何必讓他長期滯留西北,長達4年之久,到自己快死時仍然沒有召回呢?

【康熙戎裝像】

《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臨死前,曾召三皇子胤祉、親信隆科多到病榻前交代後事,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朝鮮史籍《李朝實錄》記載,康熙病危,解其頭項(脖子)掛念珠與胤禛道:“此乃順治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這已經可以充分表明康熙傳位給胤禛的真實意圖了。

由此可見,雍正繼位是合法的,本來康熙最中意的繼承人就是皇四子胤禛。

但這些論據大多取材於正史所記。俗話說:“歷史總是勝利者所記”。當他突然後來居上,以勝利者的傲慢姿態昂首登上皇帝寶座,我等就很難保證正史是清白的了。尤其是雍正上位的過程仍然迷霧重重,從他以後至今仍眾說紛紜,到今天還不能蓋棺定論。

【富貴閒人圖】

節外生枝:關於雍正即位,還有兩種神秘說法

康熙心目中的接班人究竟是誰?史學界還流行兩種解釋:

一、康熙本來準備在十四子胤禵和四子胤禛中選一人繼位,但一時無法確定。在他13日病重時, 預感到自己挺不過這一關了,倉猝之下,必須立刻做出決斷,於是選擇了在京的皇四子胤禛。

二、康熙本欲召回戍守西北的十四子胤禵,不料病來如山倒,到13日已經無法救治了。他知道國不可一日無君的道理,胤禵從駐地西寧趕回,晝夜兼程最快也要20多天才能回京。而在這20多天裡,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很有可能造成兄弟相殘、搶奪皇位的人倫慘劇,這種悲慘結局康熙肯定不願見到。他決定不讓諸子相殺的局面產生。皇四子胤禛一向為人忠厚,且似乎不戀棧權位,一直遊離於“奪嫡鬥爭”之外,康熙對他很青睞、很信任,於是他只得放棄自己最中意的皇十四子胤禵,順水推舟改立胤禛為接班人了。

但這些只是猜測。快300年過去了,康熙心中的最佳接班人到底是誰、雍正突然即位,始終是一個未解之謎。

【電視劇照】


鐵馬冰河wu


康熙是清朝歷史當中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他16歲親政、18歲清理鰲拜,中年時期又親征噶爾丹、收復臺灣。這一系列的事蹟都表明,康熙是一個很偉大的君主。但是在選擇接班人上面,康熙這一生可謂是看走了眼。

儘管最終他讓雍正做了皇帝,但是剛開始康熙心中的接班人並不是他,那麼他心中的接班人是誰呢?

  • 青年時期最中意人選

青年時期的康熙,心中有萬千志向。他本來也不願意過早的立自己的接班人,但是迫於局勢無奈。當他的第一任皇后赫舍裡因為生兒子死去之後,為了完成對自己第一任皇后的承諾,他就把自己剛剛出生的第二個兒子胤礽立為了太子。還有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赫舍裡算得上是康熙的嫡妻,所以立她的兒子當太子也算是名正言順。

  • 中年時期為何要廢掉太子?

康熙在位整整61年,他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之一。正是這樣,他的很多兒子也漸漸的打起了想要做皇帝的心思。 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發生在康熙中期的九子奪嫡。所以當時的局勢也是很緊張的。那麼這跟康熙廢掉太子有什麼關係呢?首先就是胤扔是一個好色之徒,他偷偷的跟一個女子私通。後來為康熙知曉。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也足以證明,老二確實不適合做太子。所以康熙先後兩次廢掉了立了30多年的皇太子。

  • 老年時期最中意人選

康熙在廢掉了自己立了30多年的太子之後。他自己心中想必是特別悲痛的。但是無奈自己剛開始最中意的人選,實在是當不起天下君主的位置。所以為了以後大清江山出現,他開始對自己的兒子來了一番觀察,心中可能最滿意的是胤禵。不過在這期間,胤禩可能也在康熙的心中出現過。不過兩者之間比較還是胤禵更合心意。

結語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從最開始的胤礽到後來的胤禵、胤禩,人選一直在變,也標誌著隨著康熙年齡的不斷變化,他心中所考慮到的東西也在增多,心中的人選也會一直變化。但是在後來雍正上位這件事情來看,可能康熙心中的接班人還是胤禛。


熟史明智


康熙遺詔中確認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康熙皇帝前往北京南郊的南苑狩獵,一場突如其來的風寒讓這位“幾暇格物,豁貫天人”的帝王生命垂危,在彌留之際康熙當著七位皇子和科隆多的面宣佈胤礽繼承皇位,康熙臨終時的表態,才徹底結束“九子奪嫡”的態勢。


縱觀康熙的一生是爭鬥的一生,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鬥鰲拜、削三藩、平葛爾丹、收臺灣等,此後長達六十一年的執政生涯中可以看到他遠超常人的政治手腕,唯一充滿詬病的是在後期二十年的奪嫡事件,讓康熙的一生顯得不那麼高光。

作為事後諸葛亮我們再分析“九子奪嫡”,表面上是兒子們為了皇位大打出手,而實際上是康熙搖擺不定的選擇態度促成奪嫡事件。康熙習慣性的用權衡思維去解決問題,當然康熙年間的所有大事足夠證明他有這個自信,而這種自信給他帶來的是無往不利。

充滿習慣性的權衡智慧,讓他在選擇繼承人的潛意識裡,“以權術而傾向、不以優劣而得失。”

能治國者不凡,有大才者不顯,康熙就屬於這類型帝王,他自己在帝王之路的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挫折、磕碰太多,全靠自己一步步積累抗爭,等到他具備成熟的政治能力後才顯現崢嶸。這就是我們眼中自信、強勢、睿智的康熙。

所以這類型帝王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更為長遠,更具格局,更加入自己的主觀色彩。所以我認為康熙一開始就想親手打造完美的接班體系,心裡沒有確定的接班人選。



這裡就不得不說命好的胤礽,也就是康熙著重的培養對象。胤礽赫舍里氏家族中的天之驕子,康熙深愛的孝誠仁皇后生下的嫡長子。而且胤礽的出生也是恰當好處,迎合了康熙當時最適宜的政治需求。

請不要迷信皇帝所謂的愛情,康熙和孝誠仁皇后感情確實很好,但如果不是孝誠皇后背後的赫舍里氏家族支撐,如何維繫她和帝王的情感?在孝誠皇難產死後,胤礽就揹負赫舍里氏和康熙的雙重使命。

那麼胤礽的背後又有什麼政治蝴蝶效應?

  • 滿漢文化衝突
滿清一直尊崇舉薦制選擇太子,嫡長子繼承製是漢人獨有的立儲制度,康熙卻破格使用漢族制度,胤礽就成了清朝第一個公開冊封的嫡長子式太子,這種變動延續了滿清入關後以漢制漢的核心思想,康熙更需要平衡滿漢官員體系,解壓滿清貴族多家獨大的政治報團,那麼使用漢族制度是一個明朗的政治信號,康熙將大力挖掘漢族官員能量。

  • 內憂和外患共存

三藩既平,才把清朝的政治塌方慢慢緩解,但是八旗政權並不穩定,康熙還是需要赫舍里氏家族的政治立場,胤礽作為索額圖的侄孫成了最好的橋樑。在外清朝的軍隊在南部和西部與叛軍交戰時接連失敗,蒙古的一個王公也在北部舉旗造反,此時推行滿族政權漢化勢在必行,“早立太子,以固國本,”成了最具時效性的政治目的。


綜合來看胤礽立為太子成了收益最大的政治行為,也是康熙習慣性的權衡思維做出的選擇,還在襁褓中的胤礽壓根不知道自己的責任重於泰山,就這樣稀裡糊塗的被選為太子。不然正值中年的康熙有必要提前立儲麼?別忘了過早立儲存在的風險更大,還的考慮來自兒子的威脅。

總歸康熙打起了胤礽這把天牌,更是付出心血各種培養,精雕細琢。可惜胤礽還是辜負了康熙的期望,前後兩次被廢:

皇太子胤礽自復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斷不可託付此人。朕已奏聞皇太后,著將胤礽拘執看守。

在應試教育和政治壓力的雙重作用力中,胤礽完全扭曲了正常軌道,他的性格和為人證明他沒有能力接手大清。胤礽被廢可以說是打破了康熙最關鍵的政治佈局,康熙第一次懷疑自己作為皇帝是否合格,也讓康熙認識到“以權術為傾向”的思維方式是錯誤的。



九子奪嫡的序幕就是以胤礽被廢拉開的,在康熙認識到錯誤後就再也沒有表態立×××為太子,但太子背後的洶湧既成事實。此時康熙選擇接班人的態度完全轉變,優勝劣汰才是最適合規則的。

除了個別的兒子沒有理會到中央精神,這裡指的是膽大妄為的胤褆,公然和他爹提議殺掉胤礽。剩下有實力的精英們,包括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都揣摩到親爹心思,然後比拼演技的時刻到了,最後胤禛憑藉個人最佳表現贏得康熙的青睞如願上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