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的技術水平,不考慮經濟性的話,在太平洋底下挖條隧道直達美國可行嗎?

韭菜雞蛋炒土豆


如果不考慮資金問題,只考慮技術問題,能否在太平洋海底修建一條連通中國與美國的海底隧道?

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即便不考慮經濟問題,以現在的人類科技想要完成這樣的工程純屬天方夜譚。太平洋海底的地形非常複雜,不是陸地那麼簡單,海底的環境要比陸地上惡劣得多,一言兩語說不清的。比如:

太平洋的平均深度為3957米,最深的海溝處深度為11034米,從中國東海岸出發,沿著太平洋直線走到美國的西海岸,距離大約是14000千米。不過,由於太平洋海底地形複雜,迂迴、繞路等彎彎繞的情況是一定存在的,那麼海底隧道的長度就一定會高於14000千米。

上文說到太平洋海底的地形十分複雜,確實是這樣,太平洋是地球上海域面積最大的海洋,在太平洋東部,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海底山嶺,地形崎嶇,比陸地上的崇山峻嶺還要複雜。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條從西北至東南走向的海底山脈,縱橫一萬多千米,別小看這些海底山脈,如果論它們的絕對高度的話,比陸地上最高峰還要高,它們有的甚至突出了海面成為海面上的一座小島,夏威夷島就是這些海底山脈突出海面的部分。

太平洋西部的地形比東部、中部還要糟糕,西部海底有著大量的海溝以及島弧,它們縱橫交錯、高低起伏不平,高度差甚至超過了15000米,這裡的地形起伏比陸地上任何一塊地方都要複雜得多。

除卻地形的因素,海底的壓力也非同小可,從海面開始每下降10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意思就是說,在最深的海溝11034米深處,那裡的壓力等同於1100個大氣壓,足可以將人瞬間壓扁。而且,海底還存在大量的地質活躍地區,特別是太平洋西部島弧與海溝交錯的地方,地質活動很頻繁。

照這樣來看,不要說14000千米的距離了,單單是海底如此複雜的地形以及巨大的壓力都不是現代人類技術能夠抗衡得了的。所以說,建造如此的海底隧道簡直是天方夜譚。這得花費多少資金以及人力、物力啊,而且那麼長的海底隧道該如何管理,通車之後若是在中部發生事故了怎麼辦?車輛的尾氣以及隧道內的通風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都是很難解決的。


科學船塢


如果是在太平洋海床底下挖隧道,以目前人類的技術實力幾乎是沒有可能。要知道太平洋的平均深度達到了4000米,極個別的地方像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超過了10000米,光是溝底的海水壓力就高達1000個標準大氣壓,更不要說海床下方淤泥之下的壓力了。以目前的能力,人類頂多能造出一個可容納兩三人的深海潛水器到達這麼深的地方,而對於一條直徑十多米的隧道,所承受的壓力根本是無法讓隧道支撐起來的,分分鐘被海水壓垮。你要知道物體表面積越大,承受的海水壓力就越大。

另外海底的世界對人類來說其實和浩瀚的宇宙差不多,絕大部分都是一個未知世界,海底地質、地形、地貌情況都異常複雜。修建隧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對規劃路線的地質進行勘探,包括地質構造情況、裂隙發育程度、地層溫度、有害氣體等因素都是考察的要點。如果連地質情況都未探明,談何修建隧道?

不過,近來挪威人提出了一個工程概念叫做海底“懸浮”隧道。這種隧道並不是使用大型盾構機在海床底下修建隧道,而是利用隧道本身的浮力以及浮橋狀支撐使隧道懸浮在水面之下30米深處,就像下圖這樣。

挪威人目前已經計劃在克里斯蒂安桑和特隆赫姆之間的松恩峽灣修建這樣一個“漂浮”的兩車道海底隧道,計劃投資250億美元,2035年左右竣工。這條峽灣的水深超過了1200米,如果採用傳統隧道工程方案的話,難度和投資可想而知,在各種方案都被否決的情況下,挪威人於是提出了漂浮隧道的概念。

漂浮隧道相對於傳統隧道的好處在於避免了前面所提到的工程上的難度,但也會面臨一些新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波浪、水流、洋流對隧道結構體系的影響;如何在水中對隧道進行連接;如何保證隧道的密封性能等。不過懸浮隧道的確是未來解決跨越深海峽灣通等交通問題的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工程方案。


熊貓愛飛行


沒可能,太平洋海底的地型太複雜了,不僅有好幾條數萬米深的海溝,還有洋中脊和碾綿延數千裡的斷裂帶,另外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海底山脈。

例如夏威夷就是太平洋海底山脈的山峰,想要修一條從中國到美國的海底隧道,就要打穿這些看不見的海底山脈,你覺得這可能嗎?

其次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在四千多米,海底的壓力相當於388個大氣壓,人如果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下去就是一坨爛泥。

你別看人類今天的科技很發達,但海底對於人類來說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類修一條比較短的海底隧道是可以的,但修一條橫跨太平洋的隧道還辦不到。

那麼如果非要修,還是修一條鐵路比較靠譜,白令海峽的最窄處只有35公里,這個寬度修一條跨海大橋理論上是可行的。

畢竟港澳珠海底隧道已經成功通車了,我想只要錢到位人到位,這個設想應該還是可行的,但白令海峽的地型更復雜一些,修起來的難度也剛高。

最後我們這個地球,實際上並不是一個規則的圓,它的表面是是坑坑窪窪的,地勢低的地方是海洋,地勢高的的地方是陸地。

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地勢高的陸地上,如果說全球變暖的理論是正確的話,未來地球上水會將一部分的陸地淹沒,到時候人類只能往更高的地方跑了.......


種植恆星



雖然現成建造技術在這裡,人類建造了英法之間的英吉利海峽隧道,日本目前最長約53公里的青函隧道。

洲際海底隧道有幾條路線是可行的:

直布羅陀海峽下的歐洲到非洲最窄處約14公里,深300至900米。有計劃在海峽上建一座橋,因為它可以讓汽車和火車通行,而不是隧道,汽車排放的煙霧會造成很大的通風問題。橫跨白令海峽的北美到亞洲的距離約100公里。有計劃修建橫跨白令海峽的橋樑或隧道,但目前看來不太可能。



然而,由於距離和深度,在亞洲到澳大利亞和歐洲到北美之間修建隧道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挑戰。

日本青函隧道在海平面以下大約250米:最大水深150米,海底下100米,實際水下20多公里(其餘為內陸)。



——亞洲到澳大利亞意味著馬來西亞各島之間的許多隧道,然後到東帝汶,最後到澳大利亞的達爾文,一條大約400-500米深水下的700公里長的隧道。



——歐洲到美洲的距離更遠:加拿大聖約翰到愛爾蘭利默里克的距離約為3200公里,海洋深度超過3000米!



跨洋隧道的一些問題(除了實際建造之外)是:

向隧道提供足夠的新鮮空氣,發生事故時提供逃生路線在隧道里度過的時間。假設火車時速為150公里,那麼東帝汶和達爾文之間需要4小時,愛爾蘭到加拿大需要22小時!



建造這樣一條隧道的成本是天文數字,而且必須在經濟上可行。

客運是不可能的:即使把速度提高一倍到300公里/小時,乘火車穿越大西洋仍然需要10個小時,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看到窗外。談談幽閉恐懼症!



這將只留下貨運列車,這可能是全自動的,減少隧道通風的需要。儘管隧道中間發生事故會是一場災難,因為需要知道應該去那裡處理。問題是:鐵路貨運是否高到足以證明建造和維護這樣一條隧道是合理的?



還有一個問題:青函隧道建於1971年至1983年的12年間。假設用現在/未來的技術,我們可以建造10倍的速度,或者50公里/年的隧道(儘管在水下3000米,長3000多公里,這是不可能的)。這對帝汶隧道來說意味著12年,歐洲和美國之間的隧道60年!這是一個過於樂觀的估計。我懷疑沒有人會資助這樣一項在他們有生之年無法完成的事業。



總結:從非洲到歐洲,從美洲到亞洲是可行的,但可能性極小。亞洲到澳大利亞,歐洲到美洲,沒有可能。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大西洋海溝,5000米以上多了去了,核潛艇下潛600米就是極限,你覺得有什麼隧道可以比核潛艇還堅固?


黑山老妖37625003


水能下去幹活去,人也下不去,機器也下不去


付能亮1


不可行。深度大壓力大,而且太多的地震帶斷裂帶,根本不可能打隧道


科技動力


以我們現在的地下掘進方法肯定是不行的,斷裂帶穿越太困難,甚至會報廢這個隧道。


Yao-zhch


有一個地方叫白令海峽,從中國到美國地上先修一條路然後連接白令海峽即可


美遊艾德費爾特


做不到,就算港珠澳大橋都修了十年了吧。這距離,沒個幾百年修不了。

再說難度比港珠澳大多了,修到一半氣候變了,又要重新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