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鄰國蒙古國,人口的確非常稀少,為什麼?

威史


歷史背景原因:

漢朝之前,蒙古屬於匈奴人的領地。匈奴人被漢朝打敗驅走後,尤其是到了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這裡被鮮卑、柔然、回紇等少數民族輪流統治,更是戰亂連綿。到樂唐朝,蒙古才納入中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是蒙古人最輝煌的時刻。再來到清朝,看似滿蒙一家親,但是清朝統治者卻控制著蒙古人口的整張,以防蒙古政變。

自然環境原因:

蒙古高原本就屬於自然環境惡略,歷史上的人口本來就少。而遊牧民族雖說有幾十萬騎兵,但是那是因為古代遊牧民族幾乎全民皆兵。由此可見蒙古人口本來就不多。再加上清朝有意控制蒙古人口的增長,這樣一來蒙古人就更少了。清朝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無非就是利用喇嘛教的影響,當時貧苦民眾沒有出路,只能把孩子送到寺廟去,這樣蒙古人的生育率就大大地下降了。

文化同化因素:

同化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原本不多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成功征服世界之後卻不得不面對分散以管理這樣一個巨大帝國的困境,為了管理的需要他們不得不遠離本土和遠離群體,這使他們不得不在歷史的演講中被無情地同化掉。據統計:具有成吉思汗基因的阿拉伯人就有1600萬之多,從這些數據就可以看出蒙古人失落的程度了。就算是蒙古人沒有遠行,留在了本土,那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蒙古國地緣格局惡略:處於中、俄兩個鄰國之間,既不濱海,有不與中俄之外的其他國家接壤,天然缺乏對外交流通道。北部緊鄰高寒的西伯利亞,而蒙古高原上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草場基本分佈在中國境內的內蒙古地區,蒙古國主要以沙漠戈壁地形為主。惡略的自然條件使其長期保持著較為原始的遊牧經濟,遊牧經濟無論是相對工業文明或是農業文明都是相對脆弱的經濟模式,一場天災就可能導致部族人口大量減少。

環境汙染因素:

最後,蒙古國現在已經有一半人口生活在首都烏蘭巴托,現在的烏蘭巴托是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再加上蒙古人特有的飲食習慣,導致人均壽命不長,最新的統計結果是平均年齡不足70歲,女性達到了75歲,但男性只有不到65歲。

總結個人關注:

綜合,蒙古國氣候惡略,除了首都和幾個相對大的城市,其他地方醫療水平非常低,嬰兒死亡率極高。各種政治運動,被清理掉一大批人。有條件的再去到國外,又少了一撥人。城市裡的接受了教育,晚婚晚育少生優生了,農村的條件惡略,生了養不活。


晨曦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蒙古國位於俄羅斯和中國之間,國土面積156.65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內陸國,人口320萬左右,人囗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7人,是非常典型的地廣人稀國家。是什麼原因造成蒙古國人口如此稀少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不適宜人類生活居住。這是造成蒙古國人口稀少的一個重要因素。蒙古國的植被多為草原,還有大面積的戈壁沙漠。戈壁沙漠佔其國士面積70%以上,該國人口主要居住在森林和河谷地帶。蒙古國北部臨近西北利亞,是全世界"寒潮″發源地,為大陸冷高壓氣候控制,常年有狂風暴雪,冬季漫長,夏季短暫。在歷史上,一場大的雪災就能造成一方部族人員死亡,牲畜也被凍死無數。

二,戰爭也是造成其人口稀少的重要因素。歷史上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最遠打到多瑙河附近,還在莫斯科建立了欽察汗國。蒙古國內民風兇悍,內鬥不斷,不時爆發的戰爭導致了人口稀少。清朝在取得對準噶爾戰爭的勝利後,對蒙古國採取了"滅絕種族″政策,除去忠於清朝的部族以外,大部分部族的男丁都被殺掉。而蒙古國在被清朝統治以後,對外征戰全部用的是蒙古人,對外幾場戰爭之後,蒙古人幾乎消耗殆盡,所剩無幾。

三,生產方式落後,經濟發展滯後也影響著蒙古國的人口發展,造成人員稀少。蒙古國的主要經濟支柱是畜牧業和釆礦業。而畜牧業採取的是遊牧方式,每年隨著季節變幻水草豐美而遊動。造成人口分散,很難建立大型醫療機構,導致新生兒成活率不高,疾病死亡率高,該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137億美元,僅佔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半。落後的經濟條件,不能為公民提供公共醫療保障服務和健全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四,特殊的婚育政策也造成了蒙古國人口稀少。因為蒙古人驍勇善戰,清朝為了扼制蒙古國人口發展,實施了各種政策,迫使蒙古國減少人口。當時規定,蒙古人放牧不能越界,一經發現,嚴重處罰。如果遇到天災,蒙古國人民既不能越界放牧,南下會被清軍消滅,唯一的結果就是被活活餓死。同時,禁止"蒙漢通婚”,漢族女子進入蒙古,被發現後立即處死。大力弘揚喇嘛教,規定家裡若有數個弟兄,只准一人娶妻生子,其他人必須去當喇嘛,來控制人口多生的目的。

五,在蒙古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對人口增長需求大,加上文化落後,倫理觀念較差,一個女人可以擁有多個丈夫,濫交導致了性病傳播氾濫,嚴重影響了人口增長,導致了蒙古國人口稀少。


張小廣


我們喜歡將蒙古國稱作外蒙,這種說法不準確。外蒙面積180萬平方公里,蒙古國是156萬平方公里,另外俄聯邦的圖瓦共和國也是外蒙的一部分。

和我國118萬平方公里的內蒙相比,蒙古國確實地廣人稀,全國人口僅320萬,而內蒙常住人口在2500萬以上,這種懸殊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氣候和地貌。蒙古國雖然面積大,但有1/2是山地,1/4是戈壁沙漠,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既然是高原地區,那些適合在平原生長的高產作物是無法種植於此的。

而且蒙古國屬溫帶草原性氣候,冬長夏短終年寒冷,年降水量僅120~250毫米。要知道只有在年降水量達到400毫米,樹木才有可能存活,不要說嬌貴的莊稼。因此寒冷缺水,是制約蒙古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該國農業人口只有6萬人,主要食物來源是傳統的畜牧業。由此可見,缺乏充裕的食物供應,制約了蒙古國人口增長。

經濟。話說限於自身條件不好種糧食,可以通過進口補充啊。蒙古礦產資源豐富,煤、銅、金都有豐富儲量,採礦業也是該國的經濟支柱。

然而再好的礦也得有人買,賣不出去或是價格不好都會對蒙古國脆弱的經濟造成重創。如何世界經濟一直向好,蒙古國的日子也會好過些,反之全球進入經濟衰退,礦產需求減弱價格下跌,都會使得蒙古經濟“營養不良”。

這種較為單一和過於依賴外部的經濟模式,和前蘇時期有很大關係。在蘇聯紅火的時候,蒙古國的礦根本不愁賣,只要挖出來就是錢。然而到了俄羅斯時期,自身工業也處於衰退,也就沒有餘力照顧蒙古國生意了。

產業的單一導致城市化進程的緩慢。只有人口密集的城市,才能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蒙古國最大城市烏蘭巴托,聚集著全國近半人口,再往下就不那麼樂觀了,除此之外再沒有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

既然城市無法容納更多人口,那麼人們只能依靠畜牧業維生。草原面積就那麼大,吃完了就得把牲畜趕往下一處草場,這使得一戶牧民就需要佔據相當面積的草場才能夠維持下去。這麼攤下來,一平方公里能承載兩個人的生計,看起來少實在已是到了極限。

因此蒙古國地廣人稀的現狀,是該國實際情況導致的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