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老子是第一個提出廢除死刑的嗎?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聖人老子”這話不對

聖人這個稱呼是源於先秦神話的自然崇拜。這一系的神可以叫國祀神,也就是後來儒教的主要神靈。代表的有昊天上帝,女媧,盤古這都是天上的,人間最大的是天子,是昊天上帝嫡長子,在天子的下一級才是聖人。孔孟之所以叫聖人,因為他倆是儒教的,老子是道教的,你叫他聖人,他會不高興的,孔孟到是會高興,因為你把老子歸化到儒教了,發揚光大了儒家。所以別亂叫聖人。

什麼叫“第一個提出廢除死刑”

“第一個提出廢除死刑”這個概念肯定不是誰隨便說了一嘴,應該廢除死刑就是他第一個提出的,如果這樣的話,第一個提出的肯定是第一個死刑犯親屬了。所以這句話的正確概念應該是“誰第一個系統的提出廢除死刑”,也就是提出了一套系統的理論,闡述了為什麼廢除死刑,給予法理支持。按照上面的概念,中國諸子百家沒人提出過廢除死刑,包括老子。

誰第一個提出廢除死刑

切薩雷·貝卡利亞(1738-1794),是意大利經濟學家、法理學家,代表作為《論犯罪與刑罰》。貝卡利亞最著名的行為,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地提出廢除死刑的理念。

貝卡利亞提出的廢除死刑理論,主要是源於死刑和社會契約論點矛盾,大意是說國家是公民讓出部分權利的意志集合體,但是不包括生命,所以國家沒有權利剝奪人的生命,因此死刑應該廢除。還有孟德斯鳩的自然法學派給予理論支持,就是說除了人類制定的法律外還有自然法律,比人定的法律層次更高。


盛京楊員外


老子所著作的《道德經》中,講到的是規律和陰陽文化,例如《道德經》第一章講到:道可 道非 常道,也就是說,道可就是陽,就是代表生,道非就是陰,就代表死,這是對立的,常道就是常態,就是自然規律。這句話代表的意思總體概括來講就是:對與錯,是與否,白與黑,男與女等等,這些都是常態,自然規律,無法改變的,也是一直存在的。很多人讀《道德經》都是以字面來理解意思,所以會誤解《道德經》中的真實含義,早在兩千多年前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後來的《道德經》被一些國學文化人士加上了標點符號,加上了標點後的《道德經》就被人所誤解!

如果有喜歡《道德經》的朋友,可以相互交流和學習,共同弘揚國學文化!


妙音文化社


老子沒有提倡死刑,也沒有反對死刑。

因為自然之道,天生天殺。只要超出了道的範疇,就被天道抹殺。如草木逢秋而枯,冰雪遇春而融。皆是因為背道而歿。

詩云“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處於大道範圍內,天道關愛,賜予你生的力量;若以大道之外的形態生命,處於大道之中,則剝奪你生的權利!



醫源


沒有找到老子提出廢除死刑的出處,倒是找到了孔子的:《論語·顏淵· 問政》:“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 何如? 孔子對曰: 子為政, 焉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說:魯國的執政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諮詢治國的時候對孔子說:如果把不符合道的人都判處死刑來實現大道如何?孔子回應說:治理國家, 哪裡要用殺人呢? 當權者只要自己向善, 老百姓也會向善了。國家領導者的道德就如風,百姓的道德就如草,風吹向哪裡,草就倒向哪裡。

就算這樣,也並不是說孔子提議廢除死刑,而是說不要用殺人來威懾老百姓。

從文獻來看,中國古代沒有主張廢除死刑的,不過從宋朝以後,就不斷出現限制或廢止凌遲之刑的聲音,當時可證明廢除凌遲的最好例證,就是偉大詩人和官吏陸游的《陳情書》,這篇文字在當時是出人意外之舉:他認為只需斬決取代凌遲。


詩詞新說


貝卡利亞是刑法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廢除死刑的人。





國學文傳


應該不是,這個是無法考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