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錳
再好吃的東西,它吃多了都會膩的,更何況日本的牛肉罐頭那也不是什麼好東西。<strong>
日本的“牛肉罐頭”其實是侵華戰爭的縮影,讓我們通過特殊的角度,來解讀“牛肉罐頭”背後所隱藏的信息,通過“牛肉關頭”來探索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榮辱興衰。
“日本國”是一個十分矛盾的國家。 首先,大和民族具有極其強烈的民族優越感,但是有限的國土面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和民族的發展,損害了日本天皇那不可一世的自尊。
當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將貫有“東方巨人”之稱的中國領導向衰落的時候,日本人似乎看到了擴張領土的時機,經過數十載的鋪路之後,日本人終於按耐不住侵略中國的慾望,在北京盧溝橋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萬惡的侵略計劃。
自負的日本人認為,只要佔據了中國的東三省,就能夠在蘇聯邊境建立後勤補給基地,從而使關東軍毫無顧忌的將戰略目標直指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如此一來,便能夠配合德國夾擊蘇聯,一旦蘇聯被佔領,中國將會成為日本與德國的盤中餐。
起初,日本非常果決的去履行這個戰略計劃,並且十分自負的認為這個戰略計劃會取得最終的成功。 日本幾乎給予了關東軍最好的裝備、食物,其中日軍配備的“牛肉罐頭”,更是成為了我軍解饞的必備佳品。
日軍的牛肉罐頭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種。
前期的牛肉罐頭以牛肉為主,蔬菜為輔,罐頭內含200g的牛肉,和150g的蔬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口感也不錯。
由於美國屢次襲擊在太平洋海面上運輸石油的日本貨船,導致日本失去了太平洋的控海權,無法在印度獲取發動戰爭所必須的石油,為此,好死不死的日本人襲擊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美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大量擴充兵力與美國展開奪島戰役,由於兵力的疾速膨脹,再加上再東亞戰場上早就是入不敷出,導致日本的戰爭資源日漸縮水。
由此,日本的牛肉罐頭便進入了中期階段。 中期的牛肉罐頭以蔬菜為主,牛肉為輔。
捲心菜、土豆、廉價的洋蔥成為了主要食料,而牛肉的份量則少的可憐,與其說是牛肉罐頭,不如說是牛肉湯罐頭,味道和營養方面也大幅度降低。
美國拖住日本侵略亞洲的腳步之後,日本必須面對國內資源日漸匱乏的窘境。於是乎,日本將魔爪伸向了我國華北,企圖佔領物產豐富的華北來獲取戰爭資源。
日本人侵略華北的行為徹底激怒了中國人,國軍和我黨在中華大地上與日本人死磕到底,日本被迫進入雙線戰爭的窘境。
美國打不過,中國又拿不下,蘇聯還在一旁看熱鬧,本就資源匱乏的日本不得不在食物上偷工減料,日本的牛肉罐頭正式進入後期階段,俗稱“豬食階段”。
後期的日本罐頭中已經沒有牛肉了,只剩下牛血和牛雜碎。
鹹水味的菜湯中混雜著大塊的牛血和牛雜碎,其中還包含著少量的牛肉沫和蔬菜,猶如泔水一般味道複雜,不可言傳。
吃在嘴裡“提神醒腦”,咽入肚中“胃海翻騰”,連日軍都吐槽是豬食,可見有多麼難吃了。 日本的牛肉罐頭反應了日本在二戰時期的三個階段,見證了日本侵略者從輝煌走向滅亡的一系列過程。
俗話說“小事見大道”,一盒小小的罐頭中不僅有牛肉,還有日軍的興衰榮辱。
不過話說回來,日軍如此吐槽難吃的食物,在咱們的戰士們眼裡,卻仍然是稀罕玩意兒。一般得有活動才捨得拿出來吃。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依靠老戰友的幫忙,成功在小黃莊擊敗日軍,特地拿出了繳獲的日軍牛肉罐頭來款待老戰友。而《亮劍》中張大彪更是在戰友們面前炫耀“日本的牛肉罐頭伺候著……”
這可不是什麼崇洋媚外,原因很簡單。
咱們那時候得條件太艱苦了,有時候一個窩窩頭,一碗米湯,或者兩個土豆紅薯什麼的,那就是一天的口糧,很難見到些油葷的食材。打仗是個力氣活兒,沒有油水,拿什麼和日本人拼?
更不要說,人家有著更好的裝備、更良好的技戰術訓練。
我們的戰士們,只能拿命去拼。正如歌裡面唱的:“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楊靖宇烈士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戰死後遺體被日軍解剖,而日本人在他的胃腸裡沒有發現一粒糧食,有的只是沒有消化的樹皮、草根以及棉絮。
這是一個人的意志力,一箇中國人的不屈抗爭。
白話歷史君
說起日本的牛肉罐頭,我們大家想了就是在電視劇我的兄弟是順溜裡邊,當時在那評判這個日本罐頭說這玩意兒裡面只有豆皮,麥麩等等,用牛血泡過,然後做出來這玩意兒,有人覺得這玩意兒誇張,但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工業確實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
有人說起來說美國人吃那個他們的午餐肉罐頭,吃的快要吐了,好像還挺喜歡吃日本人的牛肉罐頭,這一點,我也不知道是怎麼聽說的,而且美國人的午餐肉說白了就是火腿,不是傳統的火腿,就是我們現在那火腿腸內成分,這個火腿腸吃多了也確實感到很想吐,也是真的。
日本人一開始的時候,他那個牛肉罐頭是一種軍官特別使用的罐頭,要麼就給寶貝海軍要麼就是直接上供給軍官的,只是說底層的士兵想吃這玩意兒還真的有點吃不到,畢竟,在以前沒有像現在這種牛肉大規模圈養的這種情況,牛肉的供應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那個時候,肉類是一種比較珍貴的東西,你比如說當時日本民間它吃肉,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吃中日兩國實際上差不多。
日本的牛肉罐頭開始越來越次,是從二戰後期才開始慢慢演變的。
前線在那裡嗷嗷待哺,說我們要吃更多的糧食。如果說將有限的糧食轉到肉類的生產上,就是損耗糧食,全世界每年糧食生產出來是足夠全世界人吃的,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吃不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有一部分的糧食拿過去生產這些肉類,在戰爭後期,日本國內這種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象徵,在日本街頭所有的理髮店要求你們這些天然卷的女子不能夠經過我們理髮店,因為日本規定一個女性只能夠卷三個卷,在大街上面到處都有那種燃燒木柴的汽車,所以,與其將大量的糧食去餵養這些牛,然後生產出來肉類,還不如直接用牛血泡過以後生產出來牛肉罐頭供給給前線,這樣的話省了中間一道能量轉化的過程,減少了能量的損失,減少了物資損失,減少了糧食的消耗。我能夠用更多有限的糧食去養更多的軍隊。
所以等到後來前線的壓力越來越大,因為日本後期大規模的徵兵要補充前線的作戰力量,原先只有20個常設師團,後來又擴張了16個特設師團,接著就是各種針的支隊或者是混成旅團等等一系列單獨作戰力量。(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日本國內可以說到油燈枯竭的地步,與此同時,他的工廠也遭到了美國人的轟炸,生產這些罐頭是需要機器的,機器面臨美國人轟炸生產起來也自然增大。
所以國內肉類生產越來越少,糧食需要不斷的供應給前方,罐頭只能夠偷工減料或者是符合日本國內的口號。
因此,原本是肉類的牛肉罐頭一下子就用豆皮麥麩泡了牛血以後直接生產出來的牛肉罐頭,簡單省事兒,省材料,省糧食,但是就是讓前線的士兵吃的有點兒膈應!
本身日本陸軍就是後孃養的,日本海軍天天吃香的喝辣的,日本陸軍別說是吃到這些好東西就算是日本給日本陸軍的那些軍糧都有可能剋扣,無論是在東南亞還是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面,大多數的日本陸軍事要求他們自給自足的,比如說當時在東南亞有一個日本士兵出了一本書,專門教那些在東南亞生活的日本陸軍怎樣解決生活中所需要解決的糧食問題,各種各樣食物的來源都有介紹這件事情,甚至得到日本軍部的嘉獎,日本陸軍那平常時候食物都是自己解決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通常看見日本人想搶這個搶那個,日本軍部根本就不給他們足夠的糧食!鼓勵他們搶劫!
直接供應給日本海軍國內的這些牛肉罐頭,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扔到了日本陸軍的嘴裡面,結果一看竟然是這些東西!你說你火不火冒?自然而然心理落差大,再加上這些東西做的確實難吃,所以就被稱作為豬食!
漩渦鳴人yy
關於日軍的罐頭,各種說法都有。
據說在日本還有二戰博物館,裡面就放著罐頭,然後有專家好奇就用熱水加熱了一個罐頭,然後打開一看,裡面的東西居然很新鮮食材也很不錯,然後專家說其實還是可以吃的,但是生產日期卻是1944年,過去很久了。
說是密封非常好,沒有細菌,
70多年之後都還是可以吃。
但是也還有其他的說法,記得在《我的兄弟叫順溜》裡,新四軍搶了日軍的一批罐頭,但是等他們興高采烈打開吃的時候,卻失望了。
因為裡面的東西不僅很難吃,還有血,然後就說這些東西連豬食都不如,所謂的牛肉罐頭也就是就是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例如牛肉的邊角料,甚至是豆皮麥麩泡了牛血而已,貌似就是豬食了,很讓人反胃。
關於日軍二戰罐頭,各種說法都有,
那這些軍用罐頭到底如何了?
我們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吧。
二戰的時候,發達的日本是傾盡舉國之力了,前線作戰士兵的口糧還是不錯的,每次作戰的時候都會帶夠至少五天的口糧,菜單有不少於600g精米,不少於200g肉,200g糙米小麥,還有日式醃菜等等,高級別的軍官還有咖啡、巧克水果等等。
牛肉罐頭也是配備的,
因為好攜帶,好保存,很方便。
日軍的牛肉罐頭還是不錯的,初期的時候日軍還是從畜牧業發達的美國購買,裡面是高檔牛肉,還配了蔬菜,葷素搭配,營養價值很好。
記得在《亮劍》中,張大彪有次就炫耀自己的伙食好,因為他吃到了繳獲的日本罐頭,那可是開洋葷了,平時是吃不到的。
其實想想也是很心酸,我們的軍人伙食太差了,八年抗戰真的很不容易了。
為啥會說日軍的罐頭是豬食了?
那估計是二戰後期日本物資缺乏的緣故吧。
大家都知道,日軍後期是幾處開戰,還轟炸了珍珠港,和美國開戰後,那罐頭肯定是不能進口了,其實就算能進口日本的財力也跟不上了,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這麼長時間開戰也耗盡了國內的物資了,不僅勝利遙遙無期,很多國家還都和日本宣戰,日本也撐不下去了。
估計二戰後期的時候,日軍罐頭的質量應該是沒前期好了,據說我軍就有人根據罐頭質量下降推斷出日軍國力不行了,但是要是說這些罐頭是連豬食都不如,那肯定是誇張了吧,要麼就是刻意醜化日軍的。
勿忘歷史,才能珍惜和平。
總的來說,在二戰時期,日軍的伙食還是不錯的,而我們軍人的生活條件卻是非常苦,軍人是吃不飽,穿不暖,武器也不先進,但是卻還是趕跑了日本鬼子,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吧。
湘西小木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胡說。其實日本的牛肉罐頭是非常好的,沒有士兵抱怨。
大家看看薩沙關於抗戰中日口糧的文章吧,摘錄一段:
罐頭肉鮮肉雖好,但真正日軍作戰和在國軍控制區行軍作戰期間,並不容易吃不上鮮肉。
因為鮮肉無法長時間保存,也不容易運輸。
鮮肉在中國華中華南炎熱的夏季,只需要30分鐘就會開始變質。
那麼罐頭肉就是鮮肉最好的替代品了,它易於保存,易於運輸,雖然口感較差,卻具有很高的熱量和蛋白質。
日軍研發裝備肉罐頭的時間很長。
在西鄉隆盛的西南戰爭結束時期,日軍步兵針對軍用口糧做了若干試驗,最終得出結論是必須立即大量裝備罐頭肉。
日軍高層開始大量購買本國產和外國產的牛肉罐頭。
牛肉罐頭主要進口國還是美國,當時美國對於牛肉罐頭的製作已經非常成熟,逐漸演變為流水線製作。
到了二戰爆發前,美國人從殺死一頭牛到製作出牛肉罐頭,僅僅需要不到30分鐘時間。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人緊急從美國進口了一批牛肉罐頭,一共花費了2.5萬日元。
但是,日軍官兵再一次非常不喜歡美國的牛肉罐頭的口味。因為日本人的口味偏甜,他們更喜歡本國自產的牛肉罐頭。
日本人自己的牛肉罐頭中,除了牛肉以外,還有土豆,牛蒡,胡蘿蔔一起煮,並且放入少許砂糖,醬油調味。
日軍對這種牛肉罐頭極為喜愛,日本平民也很喜歡吃這種罐頭。遺憾的是,罐頭在日本民間銷售的很少,幾乎全部作為軍用品送到前線。
牛肉罐頭是日軍裝備最多的罐頭,而並非是有些書裡說道的魚罐頭。因為牛肉的熱量和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有利於補充士兵的體力。這點是魚罐頭所辦不到的。
當然,除了牛肉罐頭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罐頭。比如兔肉,馬肉,魚肉(包括各種魚)等等。一般一個罐頭內容納肉150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
薩沙
《亮劍》裡張大彪說過這樣一句話:小酒喝著,日本的牛肉罐頭伺候著,都快胖得走不動了。李雲龍結婚的時候,炊事班的戰士做飯的食材是繳獲的日本罐頭和大白菜。抗日戰爭年代,不少中國士兵只能啃一點窩窩頭,有時候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上。如果繳獲了日本罐頭就等於改善了伙食。但是為什麼還有日本不少士兵覺得,“牛肉罐頭”連豬食都不如。
作戰時期不像平時可以隨時生火做飯,有時候戰爭打起來有可能幾天都無法生火做飯,這時候乾糧的重要性便體現出來。所以軍隊往往會配備一些熟食,士兵可以在休息時間直接吃,日本的牛肉罐頭便是這種熟食。如果罐頭真的是牛肉所做,那說明日本軍人的伙食非常好。可惜情況並非如此,二戰期間美國軍人也只能吃“午餐肉”,午餐肉只有一部分是肉,一部分都是澱粉。美國的午餐肉罐頭只能是這樣,日本的牛肉罐頭又能好到哪裡。
戰爭初期,日本軍人的數量相對較少,日本戰略儲備也相對較多。這時候日本的牛肉罐頭中尚且有一些牛肉,牛肉的比例也比較多。如果這時候繳獲牛肉罐頭倒是可以改善一些伙食。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爭的深入,日本軍隊的伙食開始逐漸變差。日本沒有完成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日本只能不斷擴充兵力。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更多日本人被徵入伍。隨著軍隊人數增加,日本軍糧生產便成倍增長。隨著需求量成倍增加,日本的生產能力和食物原料卻在下降。大量男青年被徵入伍,軍糧生產只能靠女人和老人,生產量在逐漸下降。戰爭深入以後,日本的戰略儲備基本上被消耗殆盡。日本是一個島國,而且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國。美國對日本實行海上封鎖之後,日本國內資源匱乏的問題日益凸顯,日本的牛肉罐頭質量自然也直線下降。
後來日本的牛肉罐頭裡既沒有牛也沒有肉,就只剩下“罐頭”兩個字。為了讓這個罐頭繼續像牛肉罐頭,日本會加入麵粉、米粉等其他東西。即使是這樣的牛肉罐頭也沒有維持多久,後來日本的牛肉罐頭質量再一次下降。戰爭後期的牛肉罐頭也就是一些牛血或者極少量用於勾味道的牛肉,然後加上一些豆製品、豆皮、粗糧、麥麩等原料。這些東西在平時確實大部分都是用來給豬吃,不過在糧食奇缺的年代或者戰爭艱苦的年代,吃這些東西也很正常。士兵說這些東西連豬食都不如自然有誇張的成分,充其量也就是豬食。
日本士兵看到罐頭盒子上面寫著牛肉罐頭,吃到嘴裡卻只有一點點牛肉味,裡面都是一些粗糧或者其他東西,當時的心情自然可想而知。美國的“午餐肉”在當時已經算是頂級軍糧,美國官兵最後也吃得鼻子裡、眼睛裡都是午餐肉,感覺難以忍受,更不用說日本的“牛肉罐頭”。牛肉罐頭本來就不好吃,又必須天天吃,時間一長自然心生抱怨,說自己手中的牛肉罐頭連豬食都不如也可以理解。
依稀說史
二戰時日軍吃的是“牛肉罐頭”,為何士兵卻說伙食連豬食都不如?(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中有一個片段,新四軍軍分區司令員陳大雷用繳獲的日軍牛肉罐頭招待友軍劉司令,劉司令一口吃下去卻難以下嚥,說了一句話“這牛肉什麼怪味?這牛是不是跟騾子配過?”,這句逗人的話差點把陳大雷笑死。
通訊兵翰文說出了實情,日本的牛肉罐頭“其實就是雜糧加牛血做的”,陳大雷一針見血的指出,從日本的牛肉罐頭可以看出“鬼子資源有限,國內窮的叮噹響,這仗他們必敗!”
這段劇情看似荒誕,但是卻非常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因此,此時的日本牛肉罐頭早已經不是當初的模樣了,裡面已經完全沒有牛肉,而是用牛血和雜糧混合而成,基本上就是豬食了,陳大雷從一個罐頭裡就能判斷出來日本戰爭物資匱乏,這場戰爭已經撐不下去了,反映了我軍的高級指揮員敏銳的戰略眼光。當時,軍統的經濟學家鄧葆光通過對日本經濟研究,提前一年就準確的得出論斷,日本撐不到1945年底。
中國有句古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何戰爭都必須有強大的後勤和裝備作為支撐,近年來,我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將戰略支援部隊作為既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之後的第五個兵種,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抗戰初期,日軍的伙食不但讓八路軍、新四軍羨慕不已,就是國軍都沒法比,一個大隊級別的作戰單元,在常駐地都設有食堂,一日三餐的菜品和米飯供應相當豐富。不但有牛肉罐頭這種奢侈品,前線士兵每個星期還有兩次領取小零食的機會,雖然是奶糖和餅乾,但對比我軍和國軍已經是好太多了。
還以日本的牛肉罐頭為例,這可是戰場上不可多得的好東西,對於八路軍來說,能在打掃戰場時找到一罐日本牛肉罐頭,那可是走大運了,電視劇《亮劍》裡,一營長張大彪吹噓自己天天吃日本牛肉罐頭,都被養胖了。
能把張大彪養胖的日本罐頭其實不是日本罐頭,而是日本從美國進口的美國罐頭,日本地域狹窄,物資匱乏,根本產不出這麼多的牛,所以大量進口美國罐頭供應部隊,美國罐頭一盒是150g,以牛肉為主,蔬菜為輔,營養搭配合理,對戰士來說,高蛋白質的牛肉是補充能量的最好食物,美國的牛肉罐頭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不僅能供應美軍,還能出口,日本這個時期的罐頭大部分都是從美國進口後貼上自己的標籤。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對日本進行全面物資禁運,日本士兵也就告別了美味營養的美國牛肉罐頭,隨著大量部隊被派出作戰,兵力急劇擴張,日本物資匱乏的問題開始浮現,日本人只好自己製作牛肉罐頭了,最初日軍的牛肉罐頭屬於英式的牛肉畑煮,以牛肉為輔,以土豆、洋蔥、捲心菜等蔬菜為主的牛肉燉雜菜,與美軍的純牛肉罐頭不同,日本的牛肉罐頭稱之為牛肉湯更合適。
隨著戰爭的深入,所謂的牛肉罐頭就失去了原來的模樣,開始偷工減料,主要配料牛肉含量不斷減少,牛雜、牛血分量不斷增多,到了最後,所謂的牛肉罐頭也就成了雜菜和牛肉末混合的蔬菜罐頭,吃到嘴裡又腥又臭,和豬食沒有太大區別,連日軍自己人都稱為豬食。
到了後期,奶糖和餅乾早已經斷供了,牛肉罐頭也變味了,東史郎日記中曾經抱怨日軍的後勤部門十分垃圾,士兵在戰場上經常出現斷糧,艱苦的時候好多天見不到任何葷腥,就連高級軍官的飲食待遇,也只能在演習或者後方才能享受到。
對比美國地道的牛肉罐頭,日本的牛肉罐頭簡陋的不成樣子,即便如此,也不常有,大部分日軍士兵只能是隨身帶一些飯糰,餓的時候來充飢。
陳大雷分析的很對,日軍雖然表面上光鮮,其實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只能靠搶老百姓的糧食來養活自己了,所以日軍掃蕩之後,興高采烈的在槍桿子上挑一隻雞,就是很好的見證了。
在中國戰場上的日軍還好一點,孤島作戰的日軍就慘多了,由於孤立無援,只能靠打獵、採集野果充飢,餓死的不計其數,甚至到了吃戰俘和戰友屍體的狀況。
而在日軍高層,日軍依然享受著高級別的待遇,甚至731部隊,1944年的時候,最下等的軍官還能每天吃到新鮮的肉、雞蛋、海鮮和大米,高級軍官還有綠茶和甜點,待遇如此不公,哪裡還能打勝仗。
日本想要上演螞蟻啃大象的戲碼,簡直是自不量力,失敗從戰爭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葛大小姐
日軍的戰地罐頭到底怎麼樣,我們自己人說法就截然不同。
小說《烈火金鋼》寫到,我們的八路軍偵查員進城給八路軍傷員買藥,(那時候敵人封鎖很嚴,對藥品管制也很嚴,尤其是治療外傷的藥。)買藥的同時還通過關係搞到了一箱日本兵的戰地午餐肉罐頭,偵查員用來慰問傷員,傷員們感激地說,過年都沒有吃過這麼好的美味。
而電視《我的兄弟叫順溜》裡,新四軍戰士在打掃戰場時搶到了一些日軍的罐頭,他們滿心歡喜打開後卻大失所望,因為一點都不好吃,簡直難以下嚥。
關於日本的戰地罐頭,還有一則新聞報道,說的是新加坡有個老大爺在山洞裡發現一箱東西,剛開始以為是日軍留下炸彈,找了懂日文的人看了才知道箱子裡面裝的是午餐肉罐頭,罐頭盒上寫著生產日期是1942年8月,生產廠家是日本北海道軍需部,打開以後肉香撲鼻。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認為電視裡說的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褲襠藏雷”、“手撕鬼子”這一類神劇太多了,電視劇裡面好多東西都是導演瞎編,一點都不靠譜。
那麼在二戰時候,日軍的戰地罐頭到底怎麼樣呢?上面的說法到底哪個更接近事實?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日軍所以要發動侵略戰爭,就是日本進行明治維新國家富強了,甲午戰爭打敗中國獲得了鉅額賠款有錢了,向西方學習以後變成工業化國家了;一句話,國富民強了;因此才野心膨脹,要學習列強對外擴張了。
意思是說,日本有錢了才有恃無恐去打仗。(當然不是每個國家強大了都會欺負別人,像日本法西斯這樣的政權畢竟是少數。)所以說,戰爭初期,日本軍人的伙食還是很不錯的。
那時候日本軍人不僅要吃得好,而且很注意營養搭配。日本軍部軍需處關於日軍的伙食專門制定有條條框框。在日本二戰博物館我們看到過日本軍需部當年的“紅頭文件”,文件規定,每個日軍士兵伙食標準,每天不少於500克精米、150克糙米、300克肉和250克醃製的菜類。這倒不是日本政府有多麼人道、多麼仁慈。而是因為他們要把士兵當炮灰,只有士兵吃好喝好才能給他們賣命。
可是到了二戰後期日本兵發現,供應給他們的罐頭分量越來越輕,也越來越難吃。午餐肉罐頭裡的肉也少得可憐,有時候甚至都聞不到肉味,裡面什麼都有,牛血、豬血、腐竹、薯塊都出來了,就是沒有肉。不僅偷工減料,而且味道怪怪的。知道了是午餐肉罐頭,不知道還以為是豬食呢。吃了這些罐頭不僅吃不飽,吃了也沒有精神,有時候還會反胃、鬧肚子呢。可是扔了又捨不得,因為肚子實在餓得慌,只能湊合了,
不過那些日本兵是嬌生慣養長大的(相對當時的中國人而言),沒有受過什麼委屈,比起我們的小米飯、紅高粱,他們後期的伙食很不錯了;但要跟戰爭初期的日軍罐頭相比,那簡直是霄壤之別了。
為什麼日本兵的戰地罐頭的質量前後差別如此之大?
首先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它發動侵略戰爭就是為了侵佔別國領土來掠奪資源。日本在開戰的時候信心滿滿,以為日軍不可戰勝,可以在短期內滅亡中國。可是沒想到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國共兩黨合作抗敵,日軍不但沒有速戰速決,反而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日軍在東南亞戰場上也遇到各國人民抵抗,局面非常被動。
俗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美國人民的反感,美國政府放棄中立政策開始對日本實行制裁,中斷了跟日本的貿易,對日本實行戰略物資禁運。美國政府這樣一來等於卡住了日本法西斯的脖子,日本狗急跳牆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美日兩國開戰。
美國對日本開戰的同時,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這下子日本就真的走上了絕路,死到臨頭了。
到了二戰後期,美軍在對日本進行封鎖的時候,還對日本的工業設施和繁華城市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空襲,後方工人安全都沒有保障,工廠都不能開工,前方的日本兵日子能好過得了嗎?前線的士兵能吃上豬食罐頭已經不錯了,還敢有什麼奢望,美味可口的午餐肉罐頭只能在夢裡吃到了。
小約翰
日軍的牛肉罐頭,和其他的食物配給一樣,都是一個供應越來越爛的過程,倒也不是日本大本營不想讓士兵們吃好喝好,實在是有心無力,到戰爭末期,隨著日本海軍全面崩潰,海上運輸線不斷被封鎖,日本本土只能任憑海外日軍各部自生自滅了。
如果單純看日本軍隊對士兵們的伙食標準規定,那是相當不錯的,總之每天都有足夠的大米、肉食、蔬菜、醃菜和各種調味品,此外,每天每個士兵還有少許茶葉、清酒、甜食和香菸的配給,雖然比起美軍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放在亞洲,那是相當可以的了。
這人是鐵飯是鋼,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足以說明糧食在戰爭年代的重要性,而在二戰中,眾所周知美軍士兵的營養條件是最好的,美軍規定的標準每個士兵是每天4300卡路里的熱量攝入,其他歐洲國家的軍隊次之,二戰中一般士兵每天需要攝入3000多卡路里才能滿足打仗的需要,而日軍在二戰中最好的時候能滿足的也只能達到美軍的一半,每個士兵只能滿足2000多卡路里的熱量供給。
即使到了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前後,日軍總兵力約為108萬,其中大部分被派往中國戰場,此時日本的戰爭機器尚能基本滿足一線作戰部隊的食物配給,此時的牛肉罐頭是正兒八經的牛肉,大多進口自美國牛肉(便宜,現在也是很便宜的),也很好吃,充分考慮到士兵的營養需求,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大米、肉食、魚類、水果、蔬菜……甚至還能搞點咖啡,他們也很少吃中國人的東西,怕中國人下毒,但隨著日本戰線拉大,很快物資供應就不行了,規定的伙食標準也根本實現不了,日軍只能靠“就地補給”,說白了就是搶東西,掃蕩中國人的村子,搶劫雞牛羊等一切能發現的牲畜和糧食。
至於牛肉罐頭,裡面的牛肉也越來越少,開始摻雜各種牛血、雜糧等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味道吃起來“像甘蔗渣”,沒味道,大家都不愛吃這東西,稱之為“豬食”。
1941年,日本和美國開戰後,約有240萬軍隊,210萬為陸軍,其中40萬駐守本土,130萬在中國戰場,投入到太平洋戰場的約有40萬,這點兵力顯然不夠,於是日軍軍隊規模也急劇擴大,到1942年已經擴增到了720餘萬,而軍隊的供給也很快陷入了崩潰。
當然,以上說的主要是日本陸軍,日本海軍作為“貴族”軍隊,自然享受的伙食待遇是遠超陸軍的,1942年,陸軍三大參謀之一辻政信中佐,去聯合艦隊找山本五十六,因為日本陸海軍是嚴重不合的,為了羞辱他,在大和號軍艦上,日本海軍給了他一份軍曹士官級別的伙食,沒給他軍官餐。可就這海軍軍曹餐也把辻政信中佐吃的感動的“淚流滿面”:你們海軍吃的真是太好了……他後來稱大和號為大和賓館。
這個也不奇怪,日本海軍師從英國人,英國海軍是很講究軍官階級區分,軍官食堂和士兵食堂是嚴格區分的,不同級別享受不同伙食待遇,日本海軍軍官吃飯時,還要穿禮服、樂隊伴奏、用刀叉,水兵在一旁伺候,那日子可是相當不錯的。
當然,到了戰爭後期,海軍的伙食也不行了,但再差,也比日本陸軍好得多的多了。
如果把各地的日軍比慘的話,日本本土和中國派遣軍的日子還算可以的,至少不會餓肚子,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日軍就慘的多了,無論是新幾內亞,還是瓜島、硫磺島等等,日軍餓的都要吃人了。
雲中史記
電視連續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不知有多少答友認真看過,新四軍六分區司令陳大雷(張國強)的部隊在小黃莊擊敗日軍坂田中隊,用繳獲的日軍牛肉罐頭款待前來解圍的老戰友,結果發現罐頭聞起來很香,吃到嘴裡想吐,原來裡面是雜糧拌的牛血。
連艱苦卓絕的新四軍官兵都難以下嚥的食物,一向供給良好的日本兵當然罵為“豬食”,這也是資源匱乏的日本二戰後期的窘境,也難怪軍統的經濟學家鄧葆光通過對日本經濟狀況的深入研究,提前一年就論斷日本撐不過1945年年底。
侵華戰爭初期日軍的物資供應和士兵伙食還是非常不錯的,單兵口糧有罐頭、糖、“味增”等多種營養豐富的食品,隨著戰爭和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國力的不足造成日軍軍事供應能力直線下降,到1943年以後日軍大本營命令中國派遣軍所推行的“以戰養戰”策略,說白了就是本土已經沒有能力負擔龐大軍隊的給養,自籌。
電影電視裡日本鬼子進村就抓雞吃也不完全是杜撰的,鬼子也是倆肩膀抗一個腦袋,餓吶。
牛肉罐頭變難吃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日美自1941 年後已處於戰爭狀態,由於日本國土狹小畜牧業並不發達,早期的軍用牛肉罐頭是從美國進口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一來源被切斷,日本人要麼替換成魚肉罐頭,要麼只能摻假製成名義上的“牛肉”罐頭。即便如此,這些罐頭也是日軍的緊急作戰口糧,也就是說平時也吃不上的,普通士兵日常口糧是“糙米糰子”。
《亮劍》裡獨立團分兵後,為攻打平安格勒再聚首,張大彪在那吹牛:“天天小酒喝著,日本牛肉罐頭伺候著”,哎,不知道怎麼下嚥的。
度度狼gg
舊日軍稱自己的軍用牛肉罐頭為“豬食”,那只是鬼子兵互相調侃的話,大家不要太當真。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日本人對自己的國家有著“神之迷戀”,認為日本產才是最好。
二戰的時候,日本剛生產出來的肉罐頭,無論是味道還是儲存,都非常好。當年,中國人打勝仗,繳獲日軍的牛肉罐頭,就意味著部隊伙食得到改善。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舊日軍牛肉罐頭的品質,那絕不是什麼倒胃口的食物,相反很受歡迎。那麼,日軍的牛肉罐頭為什麼會品質下降呢?
這跟戰爭的緊張有關,二戰末期日本遭到重大打擊,內外交困之下已經沒有多少物資可以生產貨真價實的牛肉罐頭。
如此一來,日本的罐頭生產商就只能降低品質,牛肉是越放越少,雜料越來越多,到後來就沒有牛肉可放。當牛血、豬血代替肉類放進罐頭的時候,這樣的罐頭已經是空有其名,而中國軍隊繳獲這些罐頭就直接扔掉。
外人會嫌棄,日本人卻不會。一方面出於他們固執的民族認同感,自己家的罐頭再怎樣樣也是島國的;另一方面是戰爭後期物資的匱乏,某些日軍部隊已經出現“人吃人”的現象,又怎麼會嫌棄食物呢。
說到二戰日軍的罐頭,不妨稍微擴展一下。軍用罐頭的供應,源於食物長期保存的需要,畢竟罐頭是前線部隊最好的食物保存手段。
日軍的罐頭種類其實還不少,日本士兵最喜歡的罐頭還不是“牛肉罐頭”,而是“金槍魚罐頭”。另外,日軍還有“水果罐頭”,高水分含量的水果是上等的解渴食品,其豐富的果糖和礦物質也有利於健康。
關於二戰裡日軍的罐頭,你還有什麼補充的嗎?歡迎在留言區充實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