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時,耀武揚威的錦衣衛們去哪兒了?

小小嬴政


錦衣衛在明朝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崇禎時期,錦衣衛的人數已經達到了十分龐大的規模,直到南明永曆年間錦衣衛才徹底消失。但在明末抵抗清朝和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卻很少見到錦衣衛的身影,這是為什麼呢?

錦衣衛建立的初衷就是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手中需要一支監督手下各級官員的隊伍。這支錦衣衛直接向皇帝負責,對這些人的第一要求就應該是“忠誠”,錦衣衛的世襲制度表面來看也有助於提升錦衣衛的忠誠度。

而一味追求忠誠的弱點就是人員素質越來越差,通過世襲得到錦衣衛身份的士兵多數並沒有直接選拔的能力強。這種情況隨著錦衣衛一代代的發展越演越烈,但錦衣衛又需要能辦事的勞動力,一來二去錦衣衛人就越來越多。

按照明朝軍制,錦衣衛原來就是一隻親軍衛,編制只有五千人。由於地位的特殊和一部分工作需要,錦衣衛的人數一直只增不減,那個時期錦衣衛在眾人看來,完全成為了明朝時期的一份鐵飯碗。嘉靖初年(1522)的時候錦衣衛確實達到了十五六萬人,雖然後來略有裁剪,但人數還是相當龐大。<strong>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不被約束的權勢必會帶來惡劣的影響,我們來看一看錦衣衛在明朝末年都做了什麼。錦衣衛成立初期確實達到了預期目標,上下官員對錦衣衛懷著畏懼,各司其責,大家相安無事。但明英宗後,由於君主過分依賴錦衣衛這些特務機構,導致錦衣衛的權力太大,很多錦衣衛肆無忌憚的以各種方式掠奪財富,使得明朝律法崩潰。對此明代的遺民痛定思痛,甚至有“明不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的結論。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在剷除閹黨之餘也沒有忘記錦衣衛,在一番整頓過後,朱由檢甚至希望依仗錦衣衛的特務來維持大明搖搖欲墜的江山。朱由檢一定程度上非常相信錦衣衛的忠誠,一些政治、經濟、軍事乃至刑法偵緝的大權都放心的交給這些特務掌管。

錦衣衛也隨著朱由檢的重視,有了迴光返照的局面,但朱由檢沒有想到的是,這些錦衣衛眼看大明江山即將倒臺,不僅沒有忠於大明的覺悟,甚至開始為自己在下一個朝代的未來做打算。李自成揮師東進,扼守宣府到北京數百里險要關隘的首將紛紛開城門迎接李自成,錦衣衛對京城內“奸細潛入,傭夫販卒陰為流賊所遣,無一舉發。”

錦衣衛的出現,既是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統治極端強化的標誌,又是封建社會沒落時期極端腐朽的表現,也表明傳統社會治理模式已經窮途末路。錦衣衛維護京城治安,遏制腐敗的功勞不能忽視,但明朝末年的錦衣衛不僅能力不行,關鍵對明朝的忠誠也無法保證,這樣一直錦衣衛人數再多也註定無法把明朝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來。


鄧海春



明朝滅亡的時候,耀武揚威的錦衣衛幹什麼去了?

明朝的錦衣衛,與東廠、西廠一樣,是特務機關。

明朝的衛、所為軍事部隊編制單位,如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等,既然錦衣衛是特務機關,並非如其他衛、所為作戰部隊,特務機關對決定戰爭勝負沒有什麼戰鬥力可言,無關大局。

錦衣衛作為皇帝統治政權的親信特務機關,幾乎掌握群臣的生殺大權,所以,和平時期耀武揚威,而戰爭來了,它既然木有什麼戰鬥力,錦衣衛對明朝的生死存亡,不會起到什麼作用。

所以,明朝滅亡時,錦衣衛幹什麼去了,木有什麼關係。

明朝滅亡時,錦衣衛大概也就是作鳥獸散了吧!


z山海


錦衣衛只是皇帝手裡的一把刀,想用的時候便鋒利,不想用的時候便封存,除了辦案,他們也有其他的工作,他們執行的,都是皇帝的意思,並談不上“他們出現的地方,就會掀起一片腥風血雨”。

至於明朝滅亡時,錦衣衛的去向,可以從魏忠賢倒臺前後說起,魏忠賢巔峰時,身為錦衣衛指揮使的田爾耕依附九千歲,被稱為其手下“五彪”之一,在此期間,錦衣衛當然完全被東廠壓制,只是其手下抓人拿人,刑訊審問的工具。

崇禎登基,閹黨倒臺後,田爾耕也被清算處死,繼任錦衣衛指揮使的是駱養性,駱養性是駱思恭之子,而駱思恭在萬曆朝擔任錦衣衛指揮使長達四十二年,他麾下的錦衣衛主要職責轉向了對外作戰,刺探情報、傳遞信息乃至直接參與作戰都有參與,為萬曆三大徵立下汗馬功勞。

不過在崇禎手下,駱養性並沒能像乃父一般立下功業,主要原因是崇禎並不重視錦衣衛,把其晾在一邊,崇禎一朝,錦衣衛都沒有什麼存在感,最終導致駱養性下臺的,是他的貪腐被崇禎發現,最終被罷免。

不過繼任的最後一位錦衣衛指揮使吳孟明並不比駱養性好到哪裡去,他接任時已是崇禎十六年,離明朝滅亡只剩一年,在此期間,他所做的除了大肆斂財再無其他作為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破之時,錦衣衛跟其他軍隊沒什麼兩樣,有戰死,有投降,有逃遁,有隱姓埋名。

由此,從明初延續至此的錦衣衛也成為了歷史,世間也再無大明錦衣衛指揮使一職。至於南明幾位,都是光桿司令,不在討論之列。


小院之觀


錦衣衛是百姓眼中的凶神惡煞,他們出現的地方,往往就是人命,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冤枉不冤枉。錦衣衛的權力極大,不光辦事利索,畫功好像也很不錯,應該受過培訓,因為精彩拿著錦衣衛畫的像給大臣看。大臣們看著畫像上的自己,經常被嚇得半死。這些殺才除了皇帝本人不敢惹外,再狠的角色,見了他們都只有躲得遠遠的份。


後來錦衣衛的權力實在太大,朱棣時期的錦衣衛指揮使紀剛感覺自己唾手可得天下,於是秘密謀反,結果被永樂大帝想殺豬一樣的把他宰了。出了這麼檔子事,朱棣心裡也犯嘀咕了,畢竟他就是造反出身。他很怕有人效仿他,於是為了制衡錦衣衛,又出現了東廠。雖然被制約,但是錦衣衛的權力依舊是很大。

最後一任錦衣衛指揮使叫駱養性,明朝滅亡的時候,這個人投降了清廷,後來,駱養性因擅自迎接南明弘光帝使臣左懋第,遭到革職處理。

二把手指揮同知李若璉自殺殉國。在李自成攻城之日,一直死守城樓,直至戰死,留下一曲悲壯烈歌。

下面諸多錦衣衛,有的跟駱養性一樣投降清廷,有的被李自成軍追贓打死。不可能全都被打死,有逃跑成功的。還有的忠心未泯,準備繼續為大明朝發光發熱,逃到了南明。

當時錦衣衛遍佈天下,有幾萬人。大多都是父子相傳承,他們的權力依附於皇權。崇禎自殺後,這些人好多東奔西跑。有的願意逃往南明,有的就是隱姓埋名不問世事,再不談過往。

還有很多錦衣衛被入關的清軍收編,錦衣衛的官名等一律沿用,只是取消了偵緝,監獄的職能。明末錦衣衛中的核心人員大多數都被清朝以各種理由殺害,家人也連帶著遭殃,下場悽慘。

至於那些普通人員,一年後則被清朝收入了鑾儀衛,成了為清代為宮廷服務的機構,掌管帝、後車駕儀仗。地位和權力再也不如明朝時期那麼重了,錦衣衛也從此成為了歷史。

從此,在明朝存在了近300年的錦衣衛從歷史長河裡永遠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組織,歷朝歷代都少不了這樣的機構,只是換個名而已換湯不換藥。據說清朝這樣的機構叫粘杆處,又名“血滴子”。


小夥子別放棄啊


介紹一個人:張名振。

張名振是錦衣衛,在崇禎皇帝殉國時,他從海路出發,本來打算在海路給崇禎找一條退路,無奈碰到了大清海軍,應該是孔有德水軍。因為當時清朝提出吳三桂需要投降的一個條件,就是清軍也有水軍,會登陸和清軍呼應,吳三桂同意投降。清朝不怎麼重視水軍,不知道是誰,說孔有德只是推測。

張名振知道找不到水路,崇禎去世消息傳來,張名振只好南逃,到達浙江沿海的舟山群島。張名振就是後來魯監國可以依靠的武裝力量,在姜鑲等人第一次抗清高潮中,張名振帶軍隊攻入浙江,響應姜鑲,聲勢很大。

但是因為永曆皇帝不作為,鄭成功偷襲同在福建抗清的鄭彩,張名振害怕被鄭成功偷襲,只好撤軍。可以說,第一次抗清高潮關鍵破壞分子就是鄭成功。

第一次抗清高潮之後不久,多爾袞死,圈地運動被廢,順治耕明田,天下和睦。張名振和魯監國投奔鄭成功,不久死於軍中。

大明偉大就在這裡,除了東林黨,每一個既得利益者都為大明奮不顧身。錦衣衛如此,太監也如此,傳遞信息的太監多次進入戰場,冒死送信。只有東林黨賣國為榮,南京大門打開就是這些人。


夢香寒冰


錦衣衛那點人就算戰鬥力強有什麼用,打架可以,打仗完全沒有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