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農業將怎樣發展?

農村圈子


我對未來農業如何發展的看法,僅供參考:

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齊備,進軍農業正當時

幾年前就有人說過,農業將是繼房地產之後最賺錢的行業,現在看,這句話正在逐漸得到應驗。

最近我有幸參與了幾個關於農業項目的洽談會,論證會,也考察了一些農業項目,包括農業嘉年華、農業博覽園、農業主題公園,田園綜合體以及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電商平臺等等。

這些項目做得如火如荼,大家都是信心滿滿。

尤其是以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業高科技展示,以及花海,萌寵動物樂園等為主題的項目,特色更加鮮明,博得人們的青睞,現場往往人山人海,停車竟成了最大的問題。

據有關資料統計,廣西玉林五彩田園農業嘉年華,去年新年期間,七天就接待了遊客70萬人次。今年五一、十一期間更是人滿為患,一票難求。北京農業嘉年華連續辦了五年,每年只是五十天左右,但接待已經是不堪重負。還有長春農博園,2017年、2018年兩屆開展,時間不過十幾天,每屆展出,觀眾都超過100萬人次。

隨之而來的就是技術的轉讓買賣,產品的銷售,以及參展鋪位的銷售,都帶來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

大家不約而同的感覺到,農業的春天真的來了!

三大要素已經齊備。這三大要素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主要指的是國家的政策利好。

中央已經連續十幾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來表達對農業的關注。尤其是黨的19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強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建設,又釋放了重大的投資信號。

現在關於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美麗鄉村,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主題公園,農業高新區等等名詞已經在朋友圈傳播開來,大家耳熟能詳。

國家重視農業,全社會聚焦農業,資本開始傾斜農業,農業真正成為當前最引人注目的行業,最博得眼球,最吸引注意力。

地利,可以從三方面去分析。

一是以區位、交通、資源為稟賦的區域將成為現代農業首先的承載地,起步區。

現代農業的體現形式有很多種,但主要就分為兩種,一是在地廣人稀的農業主產區,適合全程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和經營,比如黑龍江的大農場,新疆的建設兵團,以及遠離城市的廣袤的土地,富饒的農村。另一種就是在城市近郊,都市周邊的地方,適合做都市休閒農業,精緻農業、精準農業、農業主題公園、農業博覽園等等。農業文旅,農事體驗,農業休閒,農業地產是投資者最青睞之處。

二是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戰略佈局之中,滲透出來的信號就是要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的短板。

有專家分析,這個短板的補齊有可能會吸納幾萬億的投資,甚至還可能更多。我去過很多的農村實地考察過,除了江浙滬一帶農村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農村的基礎設施極其薄弱。修路、架橋、上水、下水、供熱、供網,還包括其他的醫療、住宅、教育以及文化娛樂等等方面,都是剛性的需求。

三是基於土地關係變革,生產關係也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釋放出巨大的紅利。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核心是農村土地的經營化。現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正在進行中,土地確權登記基本結束,土地即將進入市場,其帶來的溢價不可估量。

人和,主要指兩方面,即人和模式。

事是需要人做的,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活躍的因素,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農村農業生產的新動能最主要的是人。除了培育新農人,激活本土能人之外,隨著社會資本, 專業的投資公司,農業龍頭企業進入農村,進軍農業,還會帶來大量更為專業,年輕,高素質的人才,進入農業,為農村帶來新的活力。

我最近參與洽談的農業項目中,接觸到的除了一些專家外,大部分都是高學歷的專業化的年輕人,學農業的,學園林的,學規劃的,學食品的,學投資的,學運營的。給人信心,讓人信服,值得期待。

模式是用來最終承載項目落地的。當前,農業的最大問題在於產業鏈條斷裂,資源分割,不能形成產業集聚。加之農業經營方式落後,管理粗放,導致農業經濟效益不高。

以農業嘉年華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新的承載模式逐漸興起,有效的解決了這一難題,正在迅速推廣。可以為農業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鑑。

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要素已經齊備,進軍農業正當時!


老理空間


這個問題我只能猜測,據我對我這邊的瞭解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外面打工,沒有多少精力來管理耕地的,都是靠老一輩的人來經營的。工作好的年輕人一部分已經在外地有了立身之處了,回到農村的幾率是小之又小了,而工作不好的也都在用心教育自己的子女努力學習,將來能找到好工作,按這個思路來想的話,以後農村人會越來越少的,畢竟以現在來看農村人都想去城裡居住,而城市人沒有幾個願意來農村居住。

我感覺應該是成立合作社,讓一部分人把農業用地按合理的價格和合理的年限承包起來,來實行機械化發展。讓農民來收租金,個人感覺這個租金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而是以每畝地平均利潤的百分之多少來計算,比如每畝地一年的利潤是五百元,那麼承包戶只能拿到利潤的百分之多少,這個是要靠管理技術的,管理的好了就都掙的多,管理的不好那就都少掙一點。再然後讓承包戶機械化不了的以僱傭方式來僱傭六十歲以上七十五歲以下的老農民來打工。這樣就大大的節省了農業種植的勞動力,也大大的節省了農業種植成本。比如說收割,自己的機械肯定會比租的要便宜,還有化肥和農藥之類的,買一袋化肥假如一百元,買一千袋化肥肯定和買一袋化肥的價格要便宜的多。


我只想說實話其他無所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農村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城鎮化的推進將使農村人口逐漸減少,農村老齡化的問題也會越加突出。


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美麗鄉村的建設讓環境會更加優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也日趨完善。

三:農村耕地進一步優化合理,以滿足現代農業多樣化的發展需求。生態環境的保護及改善將確保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經過培訓的一批有專業技能的職業農民“新農人”將誕生。

五: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將進一步發展壯大。


六:各種政策向農村農民傾斜,補貼力度會加大。

七:農業形式出現多樣化,田園綜合體,休閒農業,共享農業,養老型農業等等。


八:有機農業,品牌化,可溯源等致力打造健康農業綠色農產品,解決食品安全隱患。

九:大數據農業、互聯網農業、智能化農機助力農業發展。


迷彩農民哥


農民最擔心是自己土地出賣或轉讓了,到時候在城裡務工的人又失業了!這是主要的疑難問題!畢竟農民是沒有保障的!

農業這個根本性問題也是國家的重中之重!在很難協議解決的情況下!我見義把土地再重歸-集體所有,建立國有農業企業,讓不能外出打工者在家裡幹農活工!把農業當工業化管理,村支書就相當經理,村長相當一個廠長,鄉里就是農業公司,縣裡就是總公司,縣以上農業集團!並設立專門的農業科學及管理院校!由國家統籌規劃,有水的大片農田全部種水稻,幹汗的平原沙壞土地種麥子玉米!即主產水稻區與主產小麥玉米區!山區丘陵地帶不能機械化耕種的,種其它經濟作物,即蔬菜瓜果豆角花生紅薯等!科學合理規劃結構!

風險由國家承擔,(例如自然災害),對管理機構設施獎罰升降制,對農業工作人員也可以為計時或計件數!確保每個在家的人,都能夠公平合理分享參與!(人多時輪流上工)!以上作為本人叄考意見!同意者請點贊!評論!希望農民朋友極積行動!

我銀河漁夫正踏浪而來!謝謝!


銀河漁夫592


未來農業必須走集體化道路。

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前失敗了,有很多原因,不能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解決吃飽飯的原因並不是包產到戶,而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畝產400斤翻倍到800斤)的推廣,是毛澤東時代建造83000座水庫,是花了51億元外匯進口了13套大型化肥生產設備,為糧食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盼望走集體化道路


我曾經是科技示範戶,感謝領導們培養我成了新型的職業農民!現在由於種種原因被取消!我想能不能這樣,現在年輕人也好,中年人也罷,你有本事能夠在外脫離農村靠打工生存的農民工政府鼓勵他們在外打工,而家裡原來承包的田還給集體由集體轉包給在家不能出門而又身體健康的中老年人,(自願)當然在外打工的農民工他們在外掙錢多有的單位還給他們買了五險一金他們老了有保障而在家種田的這一部分人成了職業農民,這一部分因種田掙不到多少錢,國家能不能考慮農民退休呢?

我也不是說在農村種田非要搞什麼一家伍拾畝,一百畝很簡單不能荒田!有能為二十畝,三十畝,伍拾畝都可以,勢能力而為!有的人種田多可稻田裡的草都能收三季何況谷呢畝產也可以收伍陸百斤!這類人也不能種田多

像現在我們這裡有的在外打工田轉租給別人種一畝田租金一百伍拾元農業補貼是原承包農戶的,這樣就增加了現租田種的人的負擔,原來承包的人好的田租出去了,壞田〈塞邊撒網的.不好搞水的:沒有交通的)都荒了如果是集體來辦這是那就心好辦了。


用戶4376082802891


這個題目大了,我只回答一下從農業科研人員的角度觀察,我國農業未來的出路。

我國高層的高瞻遠矚,現在政治經濟環境良好,重視科技創新和重視人民的健康,著力改善政治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必將成為一個富強國家。人民將從溫飽走向高質量的生活,農業的任務不再是餵飽消費者,而是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吃出健康吃得快樂。

現在國外對我國的真實情況瞭解欠缺,還在一味地向我國推銷低質量的工業用農產品,當然這是鑽了我國工業化的一個空缺。隨著我國工業化現代化高科技化的快速發展,必將迎來農業現代化高科技化的實現。一旦我國正式開始在農業方向發力,我國的體制優勢就會展現出來。近年來,我們農業科研人員從農產品質量改善和提升,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新型耕作模式,農業生態保護等多方面進行了加速超強度技術創新,現在已經有了讓全中國人都可以吃上不打農藥的非轉基因農產品的全套技術,從產量上遠超以往的水平。只要我國政府一聲令下,中國的農產品必將成為中國一個新的農業5G!從這個科技基礎上,我展望一下未來的中國農業:

一、以高品質農產品為主線,垃圾掉所有的有農殘留的農產品,我國的農產品標準將改為世界最高的標準。

二、以高質高產為基礎,改寫世界農產品市場格局,中國的農產品價格遠高於其他任何國家。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也大幅度提高。

三、我國的農業技術成為世界的學習標榜,我國的農民將成為世界農場的技術負責人。

四、我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遍佈全世界,遠比美國的軍事基地受歡迎。

五、我國的大批高素質人才將重新回到農業領域。

以上預測是建立在最新農業科研成果的基礎之上。但凡沒有這些技術的公司、市場營銷人員、非技術原創專家,請不要拿這個來作文章,免得把真正的技術殺死在嬰兒期。

上面我看到了很多關於我國農業未來的設想,都是花了腦筋。可真正能主導未來的是科技,只有建立在科技實力上的設計才是最有效的。

上面寫的內容應該很振奮人心,可現在科研人員還在等待國家高層的命令,只有我國領導決定給國外低質農產品迎頭痛擊時,我們科研人員必將拿出我國最新的農業科研成果,把所有的不受國人歡迎的外國的農產品趕出國門。


學生求識


終止家庭“承包”!實行:土地國有化,體制集體化,管理企業化,生產現代化!


順林5688


土地流轉是政府大力推行的一項政策。據媒體報道,目前,全國2.3億農戶中約30%的農戶已流轉了土地,在一些東部沿海地區,承包耕地流轉比例已經超過二分之一。全國經營耕地面積在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農戶超過350萬戶。

那麼,未來幾年,伴隨著農村人口的縮減,土地可實現連片,土地為農場化耕作提供的可能,也減少了承包者的溝通成本。那些有志於種植和養殖的人,可以嘗試著去實現他們的理想。

趨勢四:農業補貼會持續增加

我國的農業補貼太低,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也不算高。例如歐盟每個農戶平均每年獲得政府補貼超過15萬元人民幣,歐盟和美國農民收入的40%來自政府補貼;韓國、冰島、日本、挪威、瑞士等國的補貼更高,農民收入中有60%來自政府補貼。(詳見《國外農業補貼》)

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國農業補貼主要依靠行政推進,多頭管理,政策執行受諸多部門影響,難以執行到位。

未來,農戶減少,土地更加集中,有利於農業補貼的落實。同時,包括新農人在內的種養大戶的素質在不斷提高,權利意識也再增加,相信他們會積極爭取自己的權利,推動農業補貼的更好落實。

還有一種可能,那麼,未來承包農村土地的農場主有一部分來自於政府官員或他們親近的人。這些人也會積極爭取農業補貼的提高。

趨勢五:城市近郊休閒農業興起

農業的生產在農村,但消費市場主要在城市。搞農業的人都知道,農業種養殖那些最賺錢的項目一定是服務城裡人的,特別是白領和金領人群。休閒農業就是其中的一種。伴隨著城市環境的惡化和工作壓力增大,越來越多的城裡人鍾情於休閒農業這種放鬆身心的方式。

另外,休閒農業也是政府重點發展的項目。9月份農業部下發文件,表示要大力促進休閒農業發展。

相信休閒農業在未來幾年會有較大的突破,特別是大城市郊區的休閒農業項目。





Beautiful吳


分析的也非常的對下現在由於農業發展越來越差,出去打工基本上一個月的收入快趕上種地一年的收入了,就拿今年的小麥種植業來說吧,今年小麥的種植保本都是不錯的樣子了,而很多人都賠本,即使賺錢一畝地也就100多塊,因此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就去打工,而不是幹幾畝地。

未來我們國家農業的發展還真的不好說,雖然一直強調著保護糧食安全,每年還進口糧食幾千萬噸。農村現在基本上都不值錢,唯一值錢的也就是可能那幾畝地。將來的發展可能是這樣子的,我們可以分情況來說。



①科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還真的有可能培育出超級品種,一畝地可以產幾千斤等,這個時候就不用擔心糧食問題。


②勞動力:如果我們科技發展不起來,還需要勞動力耕種,但是成本比較高,糧食比較緊缺,然後就需要進口等一旦我們被別人控制著糧食命脈,我們國家的糧食就是瘋長。

糧食問題真的是一個很嚴肅也很嚴重的問題,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農民種地除了不賺錢有時候還需要賠錢,這樣發展下去,只會流失更多的人,有人或許會說,為什麼不實行規模化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國情目前來說還不允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