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改一個什麼字讓意境與原句截然不同?

詩酒趁華年


夕陽無限好,可是近黃昏。

夕陽夕照,落霞滿天,景色雖美,可不免有幾分遺憾、不捨、落寞之意思。

可以改動一字:夕陽無限好,可愛近黃昏。

朝陽有蓬勃之美,夕陽有平和之美,夕陽落山,新月彎彎,有婉約之美。

每天每刻,都有不同的自然之美,不要為失去的鬱鬱寡歡,要為即將到來的歡欣鼓舞,這才活得有趣。

特別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常常來形容人到暮年,回顧往昔,唏噓感懷。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我認識一位退休的業內領導,他一輩子從事三農工作,退休了,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非常有意義。

早上早起,跑十公里,回家給花澆水、吃飯、陪老人說話。九點開始看新聞寫公眾號文章。他兼任了政府專家顧問,下午一般都去實地調查,或者去給需要的單位講課培訓。

週末,還參加老年大學課程。

每次見他,都看到他神采奕奕,忙碌而充實。他寫的公眾號在業內成為公認的專業百科全書,為我們實際工作解惑答疑。

特別是現在,84歲的鐘南山院士在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面前,成為全國人民的心中英雄,他說話,我們聽,這樣的專業專注高度,讓我們尊敬崇拜。

就是很多普通老人,他們退而不休,為家庭,為社會繼續貢獻力量,是可愛可親的奉獻者。

夕陽無限好,可愛近黃昏。只要永遠充滿希望和活力,人到什麼年齡,都能體會到美。





文星洲




書童諾雅


回答問題之前,簡要說一下這首詩。

李商隱的五言絕句中,以一首《登樂遊原》極為著名。即使是沒讀過書的人,也對“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樣的句子不陌生。詩本身並不突出,只是後兩句過於精煉,撐起了這個絕句。詩屬於典型的有句無篇一類。

登樂遊原/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strong>

全詩四句,首二句表明登臨之意與不爽的心情。詩中出現的樂遊原,是唐代旅遊勝地,李白就有詞“樂遊原上清秋節”。詩人驅車登原,十來就沒有什麼好心情。畢竟“意不適”麼,是什麼,並沒有講,也無需明白。

接著詩人說“夕陽無限好”,怎麼個好法也很粗糙,沒有具象或通感化,不過詩人的心情似乎大好了,面對餘暉映照,晚霞滿天,山凝胭脂,城如鑲金,詩人一吐鬱悶。正要這麼認為的時候,詩人又忽然來了一句“只是近黃昏”。一下子帶出了深深的悲涼感。大有白居易“大抵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悲觀。很多人認為這兩句將身世遲暮之悲,時代沒落之感,家國沉淪之痛,一併熔鑄於黃昏夕照下絢爛畫面。是千古哲理之句。

朱彝尊曰:言值唐家衰晚也。何焯曰:遲暮之感,沉淪之痛,觸緒紛來,悲涼無限。又曰:又嘆時無宣帝可致中興,唐祚將淪也。紀昀曰:百感茫茫,一時交集,謂之悲身世可,謂之憂時事亦可。又曰:末二句向來所賞,實妙在第一句倒裝而入,乃字字有根。大抵如此。

但也有力辯其非的,認為“只是”是“正是”的意思。如周汝昌:玉谿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後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如此一來,李商隱的這兩句又是積極進取的鼓勵了。由詞意造成的對詩境、心緒的不同理解,也成為這首詩的魅力之一。正因不明,正因多意,更見容納。你傾向於哪種理解呢?

回到題主所問,改一個什麼字讓意境與原句截然不同?如上面分析,可以把“只”改成“正”字,詩由“只是近黃昏”變成“正是近黃昏”,胸懷、格調馬上不一樣了。前者易悲,後者感奮。一字之別,消極與積極絕然不同。你說呢?


詩詞桃花源


飛花《作娟悟語》,這句千古佳句流傳甚廣,恐怕沒人不知道吧?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一詩。他乘車遊覽時,看到黃昏日落美景有感而發,即興之作可謂千古名篇。

我認為我們無論怎麼改,也很難超越千古名句,姑且我們探索一下,做作文字遊戲,在試改中體會吟詩的快樂吧!按照題主的要求,只能改一個字,那上下句的尾字最好不動還按照原來的平仄,只好改前面的的了。但意境與原來截然不同也難。原詩的意思是讚歎夕陽落日晚景之美,然後筆峰一轉夕陽再好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也是黃昏了。美好只是短暫停留,轉瞬即逝,體現了詩人的無奈!我的試改如下。

只(嘆)近黃昏

只(憾)近黃昏

只(惜)近黃昏

(可)是近黃昏

以上改動依然是無奈的意境!

再改

只(怕)近黃昏

只(賞)近黃昏

這兩句有點不同的意境了。試改遊戲結束。

文/顧作娟,圖片自拍與來自網絡侵刪。








文化領域創作者飛花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兩句詩,是在慨嘆夕陽的美好和短暫,如果改一個字,可以從慨嘆變成讚歎。我把“近”改成“因”,夕陽無限好,只是因黃昏。意思是夕陽之所以美好,是因為黃昏,因為黃昏,夕陽迸發了光和熱,變得無比璀璨。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


路上有心人


意境雖有不同,皆不如原作。這是一幅朝陽,能和夕陽相同?意境變了。



周荘軒人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戀黃昏。

(黃昏戀頭條抒懷)


徐徐升起438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改一個字“緣”就變成了“夕陽無限好,只緣近黃昏”,意境卻完全不同了。

這二句詩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

原詩如下:

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風景很美,但是心境蒼涼。改成了“夕陽無限好,只緣近黃昏”就改變了心境,風景很美,心境更佳。

關於黃昏的詩句,我們看到有崔顥的《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有元代/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有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些詩詞,無不表達出一種黃昏漸進,夜晚降臨,時光流逝,惆悵淒涼的心境。 古人多喜歡“傷春悲秋”。這可能與古人的生活環境有關。古代的生活環境比較艱苦,人們的思想行為也多數不自由,所以很多人尤其是文人,多數會傷感於自身境遇,傷感於離別,傷感於四季輪替,傷感於黃昏將近,歲月流逝不可追回,所以在詩詞中常常會出現“悲愁”“斷腸”等詞句。

俗語說得好“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一日光陰以四季來比,清晨是春季,中午是夏季,午後至黃昏是秋季,夜晚是冬季。以人的年齡來比,清晨是少小,中午是青年,午後是中年,夜晚是老年。而黃昏相當於即將進入老年,也叫暮年,意味著時光流逝,人將垂垂老矣,美好的年華不再,所以,不免有悲嘆,怕生命即將不再,怕無常又到。

然而,“春有綠蔭夏有花,秋有紅葉冬有雪”,“夕陽無限好,只緣近黃昏”每一個季節都有美好的地方,早午晚也自有其美妙之處。

我們眼中看到的風景,不僅僅是用眼睛看到的,也和我們的心理活動,和我們的心情,心境,以及我們的性格,心胸等等有關。在這一點上,我很敬佩主席,也非常欣賞主席的詩詞。

主席的詩詞大氣磅礴,心胸開闊,在別人傷春悲秋之際,主席卻用不一樣的心胸為我們開闊了不一樣的眼界,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天地。

以《沁園春·長沙》長沙為例:

《沁園春·長沙》•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詞,在元代詞人馬致遠的筆下,秋天是這樣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悲傷吧,憂愁吧,斷腸啊!


然而在主席的筆下:“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多麼豪邁,多麼遼闊,萬物都在競相追逐自由。不僅如此,下闕筆鋒一轉“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在秋天的景緻下,一群憂國憂民的年輕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為飽受苦難的中國尋求前進的方向,尋求未來的道路,絲毫沒有憂傷、頹喪,充滿了意氣風發,讓人精神振奮。

所以胸懷不同,眼裡看到的一切也是不同的。“夕陽無限好,只緣近黃昏”,一個字的變動,我們看到的風景,我們看到的世界,體會到的意境也是不一樣的。

兩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已經是黃昏的年齡了。我看過一些報道,袁隆平帶領團隊,研發的鹽鹼地、海水灌溉種植水稻成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2018年5月,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一個“近黃昏”的老人為全世界人民作出的巨大貢獻。袁老說過“退休對我而言是不存在的,退休之後沒事做反而會有失落感。”

我們看到還有很多和袁老一樣奮鬥在科技戰線上的“近黃昏“的老戰士們,他們的人生精彩紛呈,他們的成就令人羨慕,他們的“黃昏”更是美麗無比。



“夕陽無限好,只緣近黃昏”哪!


中醫饒大夫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句話不簡單,因為很容易曲解意思,所以需要了解這首詩詞的本意再做修改,修改時候不能破壞了對仗,我的更改是:“夕陽無限好,(總)是近黃昏”,為什麼“只”改為“總”,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意思了。接下來我從字的意境和韻律上看。

只是近黃昏的“只”字容易曲解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李商隱的即景抒情的詩《登樂遊原》中一句。“只”字並不簡單,這裡的“只”不是轉折“而是”,“可是”的意思。這裡的“只”與“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只”用法相似。意為:“就是,正是”。

所以“只是近黃昏”,是要從作者整首詩詞來看。自己心情不好,登高遠望,看到夕陽無限好,正是因為在黃昏到來。其實就是正好趕上了太陽斜射時候的才出現的美麗,他看到後心情突然就釋然,因為一切都因為恰到好的美呈現了,晚唐詩人多為借景抒情,也表達對當時嚴重的危機無法挽回的無奈。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遊原》,李商隱

所以,“只”改為“總”意境就不同了,原來是擁抱自然的變化,改為“總”意境是時間過的太快了,一下子就到黃昏,厭煩的心境與“只”的意境差別很大。

夕陽xīyáng對只是zhǐshì的韻律不能改。

替換“只”的必須是第三、四聲,又得改變願意,所以用了“總”zǒng。


知心聲


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詩詞中的下兩行詞語:“夕陽無限好,只上近黃昏”。

詩人原詩的四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意思是,傍晚了,個人因為一些事情心情不太愉快,就驅車(馬車或人工木車)來到古原(指樂遊園,漢宣帝修建來遊覽的,在陝西長安城南)的地方,詩人登上樂遊園來想散散心,只看到了夕陽,感覺到很美,這時已到了黃昏時刻,自己有點可惜來晚的意思,聯想起一些事情,有點感傷的意境吧,這就是詩人當時的意思。

無論後人對原詩怎麼想改字,想變意思,都是很可笑的想法,傳承下來的好詩那能說改就改,想出風頭,愛詩不要緊,自己好好學習,記住一句話:“只有原詩人留下的字詞,才能表達當時真正詩中的本意”。

個人就談到這裡,歡迎友們評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