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

诗酒趁华年


夕阳无限好,可是近黄昏。

夕阳夕照,落霞满天,景色虽美,可不免有几分遗憾、不舍、落寞之意思。

可以改动一字:夕阳无限好,可爱近黄昏。

朝阳有蓬勃之美,夕阳有平和之美,夕阳落山,新月弯弯,有婉约之美。

每天每刻,都有不同的自然之美,不要为失去的郁郁寡欢,要为即将到来的欢欣鼓舞,这才活得有趣。

特别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常常来形容人到暮年,回顾往昔,唏嘘感怀。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我认识一位退休的业内领导,他一辈子从事三农工作,退休了,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非常有意义。

早上早起,跑十公里,回家给花浇水、吃饭、陪老人说话。九点开始看新闻写公众号文章。他兼任了政府专家顾问,下午一般都去实地调查,或者去给需要的单位讲课培训。

周末,还参加老年大学课程。

每次见他,都看到他神采奕奕,忙碌而充实。他写的公众号在业内成为公认的专业百科全书,为我们实际工作解惑答疑。

特别是现在,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面前,成为全国人民的心中英雄,他说话,我们听,这样的专业专注高度,让我们尊敬崇拜。

就是很多普通老人,他们退而不休,为家庭,为社会继续贡献力量,是可爱可亲的奉献者。

夕阳无限好,可爱近黄昏。只要永远充满希望和活力,人到什么年龄,都能体会到美。





文星洲




书童诺雅


回答问题之前,简要说一下这首诗。

李商隐的五言绝句中,以一首《登乐游原》极为著名。即使是没读过书的人,也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的句子不陌生。诗本身并不突出,只是后两句过于精炼,撑起了这个绝句。诗属于典型的有句无篇一类。

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strong>

全诗四句,首二句表明登临之意与不爽的心情。诗中出现的乐游原,是唐代旅游胜地,李白就有词“乐游原上清秋节”。诗人驱车登原,十来就没有什么好心情。毕竟“意不适”么,是什么,并没有讲,也无需明白。

接着诗人说“夕阳无限好”,怎么个好法也很粗糙,没有具象或通感化,不过诗人的心情似乎大好了,面对余晖映照,晚霞满天,山凝胭脂,城如镶金,诗人一吐郁闷。正要这么认为的时候,诗人又忽然来了一句“只是近黄昏”。一下子带出了深深的悲凉感。大有白居易“大抵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悲观。很多人认为这两句将身世迟暮之悲,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一并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绚烂画面。是千古哲理之句。

朱彝尊曰:言值唐家衰晚也。何焯曰: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悲凉无限。又曰:又叹时无宣帝可致中兴,唐祚将沦也。纪昀曰: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又曰:末二句向来所赏,实妙在第一句倒装而入,乃字字有根。大抵如此。

但也有力辩其非的,认为“只是”是“正是”的意思。如周汝昌: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如此一来,李商隐的这两句又是积极进取的鼓励了。由词意造成的对诗境、心绪的不同理解,也成为这首诗的魅力之一。正因不明,正因多意,更见容纳。你倾向于哪种理解呢?

回到题主所问,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如上面分析,可以把“只”改成“正”字,诗由“只是近黄昏”变成“正是近黄昏”,胸怀、格调马上不一样了。前者易悲,后者感奋。一字之别,消极与积极绝然不同。你说呢?


诗词桃花源


飞花《作娟悟语》,这句千古佳句流传甚广,恐怕没人不知道吧?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一诗。他乘车游览时,看到黄昏日落美景有感而发,即兴之作可谓千古名篇。

我认为我们无论怎么改,也很难超越千古名句,姑且我们探索一下,做作文字游戏,在试改中体会吟诗的快乐吧!按照题主的要求,只能改一个字,那上下句的尾字最好不动还按照原来的平仄,只好改前面的的了。但意境与原来截然不同也难。原诗的意思是赞叹夕阳落日晚景之美,然后笔峰一转夕阳再好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是黄昏了。美好只是短暂停留,转瞬即逝,体现了诗人的无奈!我的试改如下。

只(叹)近黄昏

只(憾)近黄昏

只(惜)近黄昏

(可)是近黄昏

以上改动依然是无奈的意境!

再改

只(怕)近黄昏

只(赏)近黄昏

这两句有点不同的意境了。试改游戏结束。

文/顾作娟,图片自拍与来自网络侵删。








文化领域创作者飞花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诗,是在慨叹夕阳的美好和短暂,如果改一个字,可以从慨叹变成赞叹。我把“近”改成“因”,夕阳无限好,只是因黄昏。意思是夕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黄昏,因为黄昏,夕阳迸发了光和热,变得无比璀璨。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


路上有心人


意境虽有不同,皆不如原作。这是一幅朝阳,能和夕阳相同?意境变了。



周荘轩人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恋黄昏。

(黄昏恋头条抒怀)


徐徐升起438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一个字“缘”就变成了“夕阳无限好,只缘近黄昏”,意境却完全不同了。

这二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原诗如下: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风景很美,但是心境苍凉。改成了“夕阳无限好,只缘近黄昏”就改变了心境,风景很美,心境更佳。

关于黄昏的诗句,我们看到有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元代/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些诗词,无不表达出一种黄昏渐进,夜晚降临,时光流逝,惆怅凄凉的心境。 古人多喜欢“伤春悲秋”。这可能与古人的生活环境有关。古代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多数不自由,所以很多人尤其是文人,多数会伤感于自身境遇,伤感于离别,伤感于四季轮替,伤感于黄昏将近,岁月流逝不可追回,所以在诗词中常常会出现“悲愁”“断肠”等词句。

俗语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而一日光阴以四季来比,清晨是春季,中午是夏季,午后至黄昏是秋季,夜晚是冬季。以人的年龄来比,清晨是少小,中午是青年,午后是中年,夜晚是老年。而黄昏相当于即将进入老年,也叫暮年,意味着时光流逝,人将垂垂老矣,美好的年华不再,所以,不免有悲叹,怕生命即将不再,怕无常又到。

然而,“春有绿荫夏有花,秋有红叶冬有雪”,“夕阳无限好,只缘近黄昏”每一个季节都有美好的地方,早午晚也自有其美妙之处。

我们眼中看到的风景,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到的,也和我们的心理活动,和我们的心情,心境,以及我们的性格,心胸等等有关。在这一点上,我很敬佩主席,也非常欣赏主席的诗词。

主席的诗词大气磅礴,心胸开阔,在别人伤春悲秋之际,主席却用不一样的心胸为我们开阔了不一样的眼界,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天地。

以《沁园春·长沙》长沙为例: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词,在元代词人马致远的笔下,秋天是这样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悲伤吧,忧愁吧,断肠啊!


然而在主席的笔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多么豪迈,多么辽阔,万物都在竞相追逐自由。不仅如此,下阙笔锋一转“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秋天的景致下,一群忧国忧民的年轻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饱受苦难的中国寻求前进的方向,寻求未来的道路,丝毫没有忧伤、颓丧,充满了意气风发,让人精神振奋。

所以胸怀不同,眼里看到的一切也是不同的。“夕阳无限好,只缘近黄昏”,一个字的变动,我们看到的风景,我们看到的世界,体会到的意境也是不一样的。

两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已经是黄昏的年龄了。我看过一些报道,袁隆平带领团队,研发的盐碱地、海水灌溉种植水稻成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2018年5月,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一个“近黄昏”的老人为全世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袁老说过“退休对我而言是不存在的,退休之后没事做反而会有失落感。”

我们看到还有很多和袁老一样奋斗在科技战线上的“近黄昏“的老战士们,他们的人生精彩纷呈,他们的成就令人羡慕,他们的“黄昏”更是美丽无比。



“夕阳无限好,只缘近黄昏”哪!


中医饶大夫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不简单,因为很容易曲解意思,所以需要了解这首诗词的本意再做修改,修改时候不能破坏了对仗,我的更改是:“夕阳无限好,(总)是近黄昏”,为什么“只”改为“总”,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意思了。接下来我从字的意境和韵律上看。

只是近黄昏的“只”字容易曲解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李商隐的即景抒情的诗《登乐游原》中一句。“只”字并不简单,这里的“只”不是转折“而是”,“可是”的意思。这里的“只”与“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只”用法相似。意为:“就是,正是”。

所以“只是近黄昏”,是要从作者整首诗词来看。自己心情不好,登高远望,看到夕阳无限好,正是因为在黄昏到来。其实就是正好赶上了太阳斜射时候的才出现的美丽,他看到后心情突然就释然,因为一切都因为恰到好的美呈现了,晚唐诗人多为借景抒情,也表达对当时严重的危机无法挽回的无奈。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李商隐

所以,“只”改为“总”意境就不同了,原来是拥抱自然的变化,改为“总”意境是时间过的太快了,一下子就到黄昏,厌烦的心境与“只”的意境差别很大。

夕阳xīyáng对只是zhǐshì的韵律不能改。

替换“只”的必须是第三、四声,又得改变愿意,所以用了“总”zǒng。


知心声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诗词中的下两行词语:“夕阳无限好,只上近黄昏”。

诗人原诗的四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是,傍晚了,个人因为一些事情心情不太愉快,就驱车(马车或人工木车)来到古原(指乐游园,汉宣帝修建来游览的,在陕西长安城南)的地方,诗人登上乐游园来想散散心,只看到了夕阳,感觉到很美,这时已到了黄昏时刻,自己有点可惜来晚的意思,联想起一些事情,有点感伤的意境吧,这就是诗人当时的意思。

无论后人对原诗怎么想改字,想变意思,都是很可笑的想法,传承下来的好诗那能说改就改,想出风头,爱诗不要紧,自己好好学习,记住一句话:“只有原诗人留下的字词,才能表达当时真正诗中的本意”。

个人就谈到这里,欢迎友们评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