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小干探


    “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刚才许多朋友给予清晰地解释,在此不需赘言。“兄死叔就嫂‘’,这是特例,极少发生,没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很悲观地说,在社会上并不鲜见。在这里,想重点说的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发生?我想,关键要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在身边,一些亲兄弟反目成仇,关系不如普通的朋友。产生的原因,不外乎是赡养父母,经济纠纷等问题。遇到赡养父母问题,兄弟之间不能斤斤计较,生活条件好的人,应该主动多付出一点。还有经济纠纷,如房屋问题。在农村,很多兄弟成仇家的一个导火线,就是房屋和宅基地等问题,严重的发生血案。在城里也屡有发生。

   讲到兄弟分房屋和宅基地,想多说几句。在农村有一个现象,两个兄弟,一个考上大学,在事业单位等部门工作,混得好。另一个兄弟,没有上大学,在家务农,经济条件差。大学生兄弟回家,却要与农村兄弟争家产,要求绝对平均分房屋或宅基地。

    这时农村兄弟不高兴了,说父母把你供上大学,花了许多钱,还好意与我争。大学生兄弟却拿法律条文,根据法律,兄弟平均分家产,或父母去世分遗产。尤其遇到房屋被拆迁,有诱人的补偿款,矛盾就会激化。在我看来,大学生兄弟要大度一点,否则“哥不走侄已不亲”了。人要提高思想境界,抵制金钱诱惑。 还有一点,有的兄弟,心眼小,看对方混得好,羡慕嫉妒恨,这更是思想境界问题了。想一想,一个在世,遇到困境,除了有血源的亲人关心,许多朋友是靠不住的。

     兄弟姐妹在世,关系非常融洽,不斤斤计较,相濡以沫。这也为各自的子女,即小辈们树立了榜样。他们交往自然密切,从小有了深厚的感情。身教胜于言传,以后不会出现“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新手上路,请多关注)

  

   


教师大保





有些俗语,看似很简单,但里面却包含着很多的道理和风俗习惯,让人仔细咀嚼后,发现真是这么个理。

比如,“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几句,里面就包含着中国人生活中的道理。那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

“哥走侄不亲”的意思



哥哥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嫂子和侄子们(侄女)相依为命,这种情况,会导致两家关系越来越淡,最后淡到不如一个近邻,为什么会这样呢?

哥哥在的时候,做弟弟的经常上门,这是兄弟情深。哥哥走了,弟弟如果再常常上门,会让有些人认为弟弟对嫂子别有企图。如果这位弟弟结过婚了,别说外人,就是弟弟的媳妇大多也会阻拦这弟弟常常上嫂子的门。

如果这嫂子没有改嫁,那弟弟偶尔去照顾一下孤儿寡母,也能说得过去。但,这嫂子一旦改嫁,从此两家的来往就会少得不得了,因为嫂子和侄子们有了新的生活。

有些父亲早逝的孩子,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叔叔来得少了,感情淡了,实际上是中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导致了如此,并不是叔叔刻意疏远。

所以说,“哥走侄不亲”是很有道理的。

“姐去门槛断”的意思



姐离开了,只留下姐夫和外甥,因为少了“姐姐”这个纽带,当弟弟或妹妹的,去姐夫家的时间就会变少了,特别是姐夫新娶了老婆之后,弟弟妹妹们上门会更少。

如果这个姐夫,在姐姐去世两三年后,娶了新人,这还会让这些弟弟妹妹们尊重;如果这姐夫在老婆去世几个月后,马上另娶新娘,这绝对会让娘家人恨得牙痒痒,一般都会撂下一句话:这有多么的迫不及待啊!看来对姐姐用情不深啊!

总体说来,姐姐离世,如果姐夫一直没有再娶,那么弟弟妹妹们还会常常去看看,对外甥也会照顾一二,但是,姐夫一旦又成家了,门槛基本上就断了。

“姐去门槛断”看起来很残酷,但理就是这么一个理。不能阻拦人家成立新家,所以避免不了的,会出现“门槛断”情况。

“兄死叔就嫂”的意思



这话更适合用在普通人家里,不适合用在大户人家或有钱的贵族身上。“兄死叔就嫂”还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弟弟必须未成家。

中国大多数民族,小伙子娶媳妇时,都要花费很大一笔钱,这是一个不小的成本。当哥哥去世后,嫂子和侄子变为孤儿寡母,如果嫂子不嫁,日子不易,如果嫁了,孩子带走了,一部分财产带走了。

如果新嫁之人对孩子好,那还能说过去,如果对孩子不好,甚至改了姓,这是老人们最见不得的。因此,当兄长去世,老人们就会鼓励弟弟娶了嫂子,这样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嫂子和孩子有人照顾了,家人都放心了;二是这个弟弟不用再花钱娶新媳妇了;三是财产也不会外流了。

当然,鼓励弟弟把嫂子娶了,这也得当事人同意,特别是当弟弟的能愿意,否则对当事人太不公平了。




以上就是“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几句的意思。

在实际的生活中,大部分事例是和这些俗语相吻合的,但,也不是完全的绝对,有些人,哥哥或姐姐不在了,依然能和嫂子或姐夫一家处理好关系,一直很亲,但这样的事例是少数,大部分还是和俗语相类似的。


蓝风破晓


“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说的是一种农村现象。

“哥走侄不亲”说的是,哥哥死了,和侄子也就生分了,没有从前亲近了,好像心中有了隔阂。

这种现象在农村很普遍,甚至有的哥哥死了,叔叔和侄子动刀了。为什么这样呢?原来是为赡养老人的问题。

哥哥死了,但父母还健在,大哥之前继承了家业,虽然他死了,作为侄子继承了大哥的家业,从伦理道德来说侄子应该替死去的老爸承担点义务吧?



但是侄子表示一点也不承担,说尽义务是我老爸的事,你找他去吧。叔叔很气愤,说,你不赡养爷爷和奶奶,那你把继承的家产交出来吧。

侄子说“凭什么呢?你算老几?”侄子不同意。

叔叔说:“不交你就给你爷爷奶奶拿赡养费吧”。为这事叔侄二人反目成仇,差点闹出人命。

这是我村发生的真事,我也不知道叔叔和侄子谁有理?反正哥哥死后,侄子和叔叔一家劈户了。

“姐去门槛断”的意思有两种意思。如果是姐妹关系,即姐姐对妹妹来言,这句话没毛病。



姐姐死了,做妹妹的就不登姐夫家的门槛了,否则会引起流言蜚语,人们可能会说姐夫和小姨子有一腿,要不三天两头往人家跑干嘛呢?农村有句俗语:“姨表亲,不叫亲,死了姨娘断门亲”。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

假如姐姐对弟弟来说,这句话有待商榷。

姐姐死了还有外甥和外甥女,一般情况来说,娘亲舅大,不管姐姐在不在世,当舅舅的说话还是管用的。农村也有一句俗语:“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兄死叔就嫂”意思是说哥哥死了,小叔子和嫂子在一起过。在古代有这种情况,比如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娶了嫂子孝庄了。

现在贫穷的地方还有这种风俗,一方面小叔子没老婆,一方面嫂子拉扯着孩子也不好过,嫂子嫁外人又怕孩子受气,如果嫁给小叔子孩子肯定不受气,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



现在富裕的农村这种情况很少了,男人宁可娶个远来的媳妇也不愿意娶嫂子,也许是心理有阴影的关系吧。

现在家族亲情关系淡薄,侄子大了也不感恩,与其以后反目成仇,还不如两来无事呢?再说又不是娶不上媳妇,嫂子想嫁人不愁没人要,你见过哪家小叔子对嫂子有好感呢?

哥哥活着没好感,哥哥死了,没把嫂子当仇人就不错了,更别提娶嫂子了。


秉烛读春秋


农村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我们的农村关于家庭、亲戚关系之间的俗语老话是颇为丰富的,其实很多是在过去的特定环境之下,所产生的一些老话,在当时的年代是具有很深的含义的,只不过有一些老话搁到现在,已然有很大的改变,现在的家庭人口和过去已然大不一样,家庭人口的减少、亲戚之间的关系自然就感觉弥足珍稀,有些亲情是很难割舍的,虽然也有在某一个人过世之后,出现“断亲”的现象,只不过现在也是很少数的事情了。




哥走侄不亲:这句话说的是哥哥去世之后,侄子对于自己的伯母关系就会慢慢淡薄,其实这句老话也是反映过去的一些实例,在过去劳动力的天下,都是依靠庄稼地里刨食养家糊口,而男性自然是家里的顶梁柱,男人去世之后,留下的妻子和侄子之间的感情那是自然没有原来那么融洽,有的还会出现改嫁的现象,改嫁之后自然更是和侄子一点关系也不会在有,也有的会在家中守到老,因为没有改嫁,家里的一切房产、地产以及一切名下的事物,还是属于自己的,侄子是无权干涉的,这样那样的利益牵扯,关系很难真正的和原来一样,也有丈夫去世之后,小叔子、侄子依然会全心全意帮衬的,这些现象其实非常普遍,现在的农村这类事情更是屡见不鲜,不论是哥哥还是弟弟,都会在对方离世之后,担当起两个家庭的重担,道理其实很简单,在我们的农村,最怕的就是别人笑话,自己的亲哥哥或者亲弟弟不在了,家里的孤儿寡母自己不去管,哪让谁去照顾呢?别人会戳脊梁骨的,这句老话现在已然不适用,除非是嫂子改嫁。



姐去门槛断: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亲是指的自己的本家同姓之人,而戚则是指的出嫁闺女和一些外姓亲戚,在所有亲戚之中,最亲的莫过于姑舅亲了,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娘亲舅大是我们农村最亲近的关系了,这句老话说的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姑舅亲是不会在姐姐或者妹妹离世之后就断亲的,老表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在延续1-2代是毫无压力的,按照农村的说法是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就了了,如果自己的姑姑不在了,确实会少了很多的走动,但姑舅亲的下一代亲情是不会断的。

兄死叔就嫂:这个更是过去的一种老话,也是过去非常多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哥哥不幸离世之后,而自己的兄弟还未成家,在征得嫂嫂的同意之后,小叔子就可以娶嫂子为妻,嫂子还是自家人,这种现象在过去还真的经常听到,也是等于把这种关系又给续上,嫂子也就不用在改嫁,还是可以继续留下来一起生活。

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死了媳妇的老丈人家,这也是被称为三大最没味的事情,很多时候一个人确实能够改变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会随着人的不在,感情、亲情就会慢慢的变得淡薄,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对于这些老话俗语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棒奔霸


农村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有书君就来详细地一一解释一下。

一、“哥走侄不亲”字面意思是如果哥哥走了,侄子就会和伯父一家的关系疏远。

伯父去世,侄子和伯父一家就是隔辈亲了,这样在情感方面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果伯母改嫁,那走动就会更少、更不亲了。

如果伯母不改嫁,来往也不会像之前那么亲密,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感情就会变淡。

二、“姐去门槛断”这句和上面那句意思差不多,其意思是说如果姐姐过世了,那么姐姐这边和姐姐的姐妹亲戚来往就会少了,甚至根本不会再来往了。

在农村里还有“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亲”这样的说法。

这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亲戚的划分是比较明确的,亲戚之间亲不亲主要是看血缘关系,认为姑舅关系是最亲的。

之所以说姨娘不亲,那是因为姨娘是母亲那边的亲戚,而在古代女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在家中是没有话语权的。一旦姨娘去世了,那姨父可能还会再娶,这样自然关系就断了。

三、“兄死叔就嫂”意思是说,如果哥哥去世了,而弟弟又正好还没有成家,那嫂子就会嫁给小叔子。

现如今,这种事情很少了,但在过去农村,家庭比较穷,哥哥去世后,嫂子就会嫁给小叔子,这样嫂子就不用守寡了,哥哥的孩子和财产也不用流落到别人家,弟弟成家也不必花钱了,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过去农村以劳动力为主,人们忙于在田间劳作,很多时候一个人确实能够改变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会随着一个人的去世,在亲戚间的感情、亲情就会慢慢的变得淡薄,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三句话体现了,直系亲属身上占有50%的相同基因,对人际关系维护的重要性。同一个血脉,要是50%的相同基因的消失了,粘合度自然就减小。

人生在世,任何事物都逃不了更替迭代的命运。亲缘的疏离,从理论上讲是不可避免的,从情感上讲是令人惋惜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我的二哥去世了,基本上是哥死侄不亲。连侄女也不亲了。也许,他们不想再多走动,我父母还在世,怕赡养爷爷奶奶吧。除了过年过节,我们去看看二嫂,给她买点年货,有时还给她个三头二百的。平时电话也很少打。

姐死门槛断就更是了。父亲有个二姑,已世十几年了,父亲和兄长们也都去随礼祭拜了。可是,十几年了,四个外甥两个外甥女全部不给父亲拜年来了,都忘记了娘亲舅大了。去年正月十八,我妈过世了,给了几个外甥打了电话,竟然一个也不来了。

几个外甥都是在姥姥家长大的,那时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都可着他们吃。海边有小蛤捞了,连表兄的儿子,他们的叔伯兄弟都在我家住了一个多月,管吃管住,他们挣钱自己攒着。妈妈把我们的铺盖全部给他们使用!

大姑过世了,茶就凉了,再也不认识大舅大妗子了!


村子的小王死了,他的大哥大王是个光棍子,就娶了弟媳妇。倒没有议论什么,因为怕侄子受气,他就视为自个亲生的,拿着当亲儿子对待!弟媳妇也不乐意嫁给大伯子,可为了儿子,小儿子才三岁,就再家里人的劝说下,咬牙跺脚嫁给了大伯子,开始了搭伙过日子!后来,儿子长大成人了,也有了妻子儿女,一家人生活的也挺好的!


人活着很不容易啊!左右不了别人,就强大自己吧!亲情比金钱重要。为了生活,有时吞下委屈,牢记责任,也许,日子会更好一点!


金色阳光温暖


先说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哥哥过世之后,侄子与叔叔之间就没有了亲情关系;姐姐一旦过世,外甥就不会再登舅舅的门槛;如果兄长死了,弟弟就会娶了嫂子。


接下来再说说这句俗语究竟对不对。

依照我的体会,这句俗语非常片面,不完全正确。





就说说我们家自己的事情吧!

我两个姑姑、一个叔叔都过世多年了。前几天我回家上坟我父亲还给我说呢!我大表哥(大姑的儿子)去上坟买了诸多礼品不说,还硬给我父亲了500元钱!我一个表妹(我二姑的一个姑娘)路过我们老家门口特意下车看看我父亲在不在老家,结果我父亲在,于是硬塞给了我父亲1000元钱。就凭这件事情,就否定了“姐去门槛断”这一条。



我叔叔有两个儿子。我们虽然是堂兄弟,但我们感觉与亲兄弟没太大的区别。在城里虽然住的比较远,但隔一段会互相打电话询问彼此的情况,有时候也聚一聚。另外,逢年过节我会给我婶婶买礼品;我两个堂弟也会给我父亲买礼品。总之,还是很亲的。就凭我家里的情况就否定了“哥走侄不亲”。


至于“兄死叔就嫂”在社会上的确存在,我们村就有一个弟弟死了、哥哥未婚,哥哥娶了弟媳的。不过,这种现象也不是太常见。

当然,人是复杂的动物,一个人一个样子,一个人一种心思。别说侄子与叔(伯)、外甥与舅舅之间的关系了。就是亲弟兄姊妹之间闹矛盾的也非常多,甚至会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呢!我们村就有好几个弟兄之间互不搭腔的,还有几个弟兄之间互相斗殴的。



所以说,这句俗语非常片面,是一种“失败的总结”,不具有普遍性。


综上所述,这句俗语仅仅是对个别现象的描述,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现象,是非常片面的,应该说不足为信。


老胡说三农


我本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所以对农村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都有实例见证,先说"哥走侄不亲″中的"走″是"死”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哥不幸去世,又没留下男孩,对嫂嫂来说,将来侄子是指望不上了,也就是侄不亲。姐去门槛断,是指出嫁的姐姐如果不幸去世,姑爷就不再簦岳父家门了,即是断亲了。兄死叔就嫂的意思是,如果哥不幸去世,撇下有子女,嫂子又不愿改嫁,这时没有结婚的弟弟(小叔子,已到婚令)为了照顾哥哥撇下的子女,经得嫂子的同意,就与嫂子结婚。这些我都听说过和见过。很正常的,同时人们都能认可和接受,并不是什么伤风败俗,见不得人的事。


三笑一好


哥走侄不亲,意思是哥哥死了,侄儿侄女一下子和爷爷奶奶家庭仿佛脱离了血亲,彼此漠生起来。其实人走茶凉,侄儿侄女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依靠,他们走出自卑封闭,得经历很长一个过程,更多的人际处世交往后,他们才能回归到亲情中来,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切身体验。

姐去门槛断。姐姐死了,娘家兄弟就不要常常再登门了,舅舅再常来,姐夫虽然热情款待,但总得给姐夫私生活空间,人世间,男女温情似海深,让姐夫有自己生活安排,不更好?亲戚梳远也是彼此给对方适应新生活,就不去再打扰了!

兄死叔就嫂。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为妻,共同抚养幼小的孩子,让熟悉的家庭氛围化解孩子心灵伤害。

农村俗语虽然话有些粗俗,仔细多品味,还是很恰当型象的,比如兄死叔就嫂,就是现在,哥哥车祸死了,嫂子带着两个孩子,小叔子娶嫂子,减轻了彩礼压力,孩子不再改姓,家族香火继续延传下去,在农村,特别贫困家庭,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开心151933790


这句俗语真的是没有一点人情味,但又偏偏是农村的一种真实情况,哥走、姐去、兄死亲情就变了,我们不应该传承这样的做法,更应该向一个又一个“感动中国”的例子学习,例如在亲情面前,全票当选“感动中国矿工”的谢延信,替亡妻照顾多病的岳母、呆傻的内弟、瘫痪的岳父,这不是一天,而是32年,这样的事迹才值得我们去学习,但对于一些老话和俗语,只有真正的了解它,当人生中遇上时,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哥走侄不亲

在农村,上一代人五六个兄弟姐妹是很平常的,一个村子总会有人面对哥走、弟走的哀事,侄亲不亲得看侄的大小,侄儿大了,懂事了,就不会出现侄不亲,但如果侄还很小,这时候亲不亲全看嫂嫂和弟媳的做法。

很简单的道理,嫂嫂和弟媳还年轻,有选择幸福的权力,带上侄子选择再嫁一次,这时候的侄子就成了侄不亲了,农村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改嫁后完全断绝了侄子和家族的关系,对家里的老人来说,还是很没有人情味的,失去了儿子,连孙子孙女也失去了。

姐去门槛断

农村传统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姐走了,姐夫本就是外姓,不像嫂嫂和弟媳,可能还会考虑孩子的大小要不要再嫁,再嫁还有被农村人嚼舌根的可能,而姐夫再娶就没有这种可能,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现了农村大男子主义的传统观念。

所以,很多时候,姐去,这姐夫就完完全全断了亲,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开头的谢延信如此值得人尊敬的地方所在,做人就应该向他这样的精神学习。

兄死叔就嫂

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走了,嫂子或者弟媳就随了弟弟或者哥哥,就是咱们常说的叔,当然前提是叔还是单身,这样做便于家里一些财产的分配,说句不是很好听的话,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终究这样的现象是遭人口舌的,所以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虽然存在,但并非主流,绝大部分人还是互相尊敬的,没有那么随意。

总结:这句俗语大概的解析就是这样,从农村的现状来说,确实俗语有一定的道理,符合一定的实际情况,但从做人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显得非常没有人情,个人觉得不应该被提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